<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1wanfbv?share_from=self&v=4.4.3"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点击欣赏更多苏州老照片</a></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蒋月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篇杜十娘唱词》</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窈窕风流杜十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自怜身落在平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飞絮飘零泪数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楼寄迹非她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有志从良配一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青楼识得个李公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啮臂三生要学孟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她自赎身躯离火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双双月下渡长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十娘偶而把清歌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呖呖莺声倒别有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哪晓隔舟儿听得魂无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恨登徒施计要拆鸳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李郎本是个贪财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辜负佳人一片好心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说什么让与他人也不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杜十娘,恨满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恨终身误托薄情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说郎君啊,我只恨当初无主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来你是假心肠一片待红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知十娘亦有金银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百宝原来有百宝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今朝当了你郎君的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把一件件,一桩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都是价值连城异寻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何妨一起付汪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楼女子遭欺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她一片浪花入渺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悔煞李生薄情郎!</div> <h3>城墙运河帆船,苏州护城河系 京杭运河要道。古时阊门至胥 门的夏驾湖,川蜀大船停泊于 东,商贾盐船停泊于西,大小 船只拥挤,水上交通十分繁 忙。摄于清末。<br></h3> <h3>阊门古来即有“人间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和“天下第一码头”之誉。图为在南新桥上北望阊门犯人码头(今称万人码头)一带繁荣情景,远处屋宇耸立者即为阊门城楼,摄于20年代。<br></h3> <h3>上塘河阊门至枫桥,明清时称十里枫桥塘,两岸为繁华商市。南岸称上塘街。 交易米、麦、豆;北岸经营布、绸、工艺品。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虽陆续恢 复,但已难复旧观。图为广济桥西河景,摄于民国年间<br></h3> <h3>阊门钓桥,俗称吊桥,建于元泰定年间,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摄于1933年<br></h3> <h3>阊门,位于城西北,传说天门中有阊阖,取“通阊阖风”之意而名。清初修建门楼,题以“气通阊阖”额。1934年仿金门改建罗马式城门,50年代被拆除。图为抗战沦陷时期的阊门。<br></h3> <h3>大马路 阊门鸭蛋桥附近,1910年左右。<br></h3> <h3>山塘河东起阊门,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3.5公里。河为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 发起开凿。沿河为山塘街,旧称白堤,两岸桃红柳绿,一派旖旎风光,为历代文人所咏 叹。史载“吴人时常游虎丘,每于山塘泊舟耍乐,多不登山”。民国时摄于普济桥南堍。<br></h3> <h3>彩牌楼 50年代,大街上彩牌楼司空见惯。彩牌系用竹木和芦苇搭建,有的还用枝叶花草装饰,然后写上标语,插上红旗,显得隆重而又喜气。图为西中市的彩牌楼,显出了浓郁的时代特色。<br></h3> <h3>神仙庙旧址. 神仙庙又名福济观,在阊门内下塘街,始建于南宋。每年农 历四月十四吕洞宾生日,香火极盛。 香客、游客会集于此,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谓之“轧神仙”。解放后庙废, 摄于60年代。<br></h3> <h3>轧神仙风俗在苏州由来已 久,但留下来的影像或图片却是凤毛麟 角。这是30年代初阊门中市大街轧神 仙庙会出会时的镜头,时西中市尚未拓宽,石板路面狭窄的小巷,两侧店铺林立。<br></h3> <h3>南濠街 阊门以南护城河称南濠,街沿河,故名<br></h3> <h3>长春弄(东)此弄成十字状,东口在泰让桥北堍,西口在虎啸塘岸,南口在枣 市街,北口在京兆里。巷内31、42、45 号为古建筑,48号系清末状元陆润庠宅。2000年拆迁弄废。<br></h3> <h3>天库前,唐代周真人为民禳灾,建坛于此,曰天库前,旧时香火特盛。<br></h3> <h3>石路,清末盛宣怀用石板修筑自阊门外鲇鱼墩至姚家弄口的马路,故名石路。50年代<br></h3> <h3>西中市,宋元时名皋 桥西巷,明清时称阊门大街。太平天国战争中 阊门内外被毁,同治、 光绪年间重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拓宽。西 中市自古以来商业兴盛,至今仍保留不少店铺门面,为苏州仅存的一条民国老街。摄于1958年。<br></h3> <h3>西中市老街,明清时期西中市称阊门大街,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内外被焚毁,同治年重建,成为一条仅2-3米的小巷。1935年为繁荣商业,拓建成12米左右的大街,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成为繁荣仅次于观前的一条商业老街。<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中市 1951年<br></h3> <h3>阊门街景,阊门外南濠街北一带街景,址在今钓桥西堍。摄于1958年。<br></h3> <h3>阊门城下,阊门城门口西段街景,属阊胥路北段。址在旧瓮城之内,清代称月城大街, 远处为阊门钓桥。2004年阊门重建时拆除。<br></h3> <h3>阊胥路,建于清末,为沟通阊门与胥门、盘门的交通而建,旧称大马路,1980年用今名。图为大马路太平坊附近街景,摄于1964年。<br></h3> <h3>阊门西街市场,阊门西街成为农贸市场,人头攒动。80 年代初。<br></h3> <h3>石佛寺甘泉,在阊门外石佛寺弄。花岗石八角井圈,五面分刻阳文楷书“石佛寺甘泉”五字。另三面浮雕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图案,为石佛寺遗物。<br></h3> <h3>阊门内下塘街位于东、西中 市北塘岸,东起河沿街,西接 阊门横街。10号为清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故居,132号即福济观神仙庙旧址。<br></h3> <h3>阊门下塘永丰仓船埠遗址,永丰仓一名老军仓,明天顺八年(1464)知府邢宥在宋元古仓 旧址重建,四面环河,崇祯末废。清代先后为钱厂、火药局、宝苏局,辛亥革命后废为民 居。图中右下方临水石阶即船埠遗址,东西长80米,泊岸宽1米,低于街面2米。正中踏 步已被砌没。2003年中街路延伸工程时在古船埠西建中市桥。<br></h3> <h3>仓桥浜临水民居,苏州传统民居多,临水人家,紧贴河道,叠石为基,布置紧凑, 形式丰富多变而 又统一和谐,形成了古人描述的 “人家尽枕河,楼 台俯舟楫”的景 观。图为阊门内仓桥浜邓宅。<br></h3> <h3>渡僧桥西水巷 渡僧桥至广济桥段水 巷,属阊门至枫桥的上塘河东段。两岸 民居接踵,水巷风情浓郁,1999年南侧 民居拆迁,景观局部被毁。<br></h3> <h3>吴趋坊(南),南接景德路,北连 西中市。相传伍子胥流落江南, 曾在此地吹箫求乞。晋代诗人陆 机作《吴趋行》以歌:“楚妃且 勿叹,齐娥且莫讴。四座并清听, 听我歌吴趋。”吴趋即吴地歌曲, 吴趋遂成名坊。旧时每逢庙会, 吴趋坊为必经之地,故里人有 “吴趋坊看会——老等”的俗谚。 2000年改造。<br></h3> <h3>十间头民居群俯瞰,位于阊门外石路西侧,东接金石街,西接义慈巷。1997年后拆迁,部分拓建为广济南路<br></h3> <h3>宝城桥街,东接桃花坞大街,西至尚义桥街,因宝城桥得名。<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银行旧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三年(1914)<br></h3> <h3>中国银行旧址,民国三年(1914),中国银行苏州分号在西中市德馨里14号成立。 图为中国银行苏州分号的大门及砖额。 <br></h3> <h3>浒溪仓南接下塘街,北折接志仁里。浒溪仓旧为城内西仓<br></h3> <h3>仓桥浜,南接下塘街,北接尚义桥街。因浒溪仓得名,清末民初此间多妓馆。诗日:“花映楼台日照成,今朝按笛昨弹筝。吴儿不解兴亡事,偏向仓桥侧畔行。图中旧宅为兰芬里。<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阊门东望 摄于2016年<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德馨里过街楼巷门 在舒巷。<br></h3> <h3>南新路(北)南接金门口,北接阊门口。 旧名沿城大街,后以 南新桥名巷。<br></h3> <h3>协和坊在南新路。 旧曾名月城后街。 1999年拆迁<br></h3> <h3>桃花桥弄以南口 桃花桥名弄,旧称桃花桥北街。2003年中街路延伸工程时拆迁,弄废。<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尚义桥河埠<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德里巷门 在桃花桥弄<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积善堂旧址 在天库前。<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库前</h3></font></h3> <h3>源源泉 在天库前。以花岗岩条石围成四眼田字井栏。<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阊门下塘水巷</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中桥梁为泰伯庙桥<br></h3> <h3>钓桥原名虹桥,俗称吊桥,位于阊门 外,跨城河。元泰定 元年(1324)建木桥, 明洪武初改为石基 木梁,清嘉庆二十三 年(1818)重修,民国 二十三年(1934)改建 为钢筋混凝i桥。 2004年环古城风貌 工程中因恢复阊门 水陆城门而拆迁重建。<br></h3> <h3>外五泾弄 西接阊门内下塘街。原名外五泾庙,因旧有五泾庙得名。<br></h3> <h3>长船湾(北)沿城墙南接胥 门内大街,北至金门口,原 名南湾子,后因其地有修船 作坊,故名。早年仅是土路, 无民居,民国年问外地人来 此落脚谋生,遂成街巷。<br></h3> <h3>张广桥(殿基巷)唐张广将军墓在桥侧,因 名张广桥。相传太平天国时欲建宫殿在大 王家巷横巷,故名殿基巷。巷内2号门口有 “听蛙泉”古井,1997年街坊改造时巷与古井一同拆除。<br></h3> <h3>观音弄 弄口原有观音阁,故名。<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儿时的阊门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王松铭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发表于《姑苏晚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投君怀抱里 无限缠绵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船歌似春梦 流莺婉转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乡苏州 花落春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惜相思长堤 细柳依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住在城内望城外</div>祖籍吴县东山镇,但我出生在苏州。1937年日本人侵占太湖,日子不太平,我的祖父带一家老小都搬到苏州来居住,开始住在桃花坞,后又搬到三茅观巷,最后搬到阊门内下塘街。这是条东西走向的小街,我就是出生在这地方,我的父母也一直居住在此,直至现在老屋还在。</h3><h3>进阊门向东至皋桥称西中市,过皋桥往东就是东中市,进阊门向左手拐弯就是阊门内下塘街。下塘街和东西中市中间相隔了一条河,极幽静但又是店家接二连三地并排着。我的记忆里小街充满了店铺,有铜器店、锡器店、乐器店、锡箔店、网线袋店、罗盘店、磨眼镜片的水晶店、油漆店、麻绳店、剃头店、木桶店等等还有棺材店、旅店、救火会,更有那些称为胭脂店、小酒店和老虎灶的为数不少。虽处在僻静的小街,但生活特别方便。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次夏天发大水,河水泛滥曾把整条街都淹了,跨出大门就是水,仓桥东堍有一家酒店,那时候还兴在店门口挑一杆酒旗,这家的老板拿一个大脚盆当船,里面装了酱油、盐、油等送到各家门口。<br></h3> <h3>再往西就是泰伯庙了。解放初泰伯庙的大门、大殿、偏殿均在,不过有些破败,过了至德牌坊就是泰伯庙的大门。1950年此地改为小学,我在这小学念过半年。那时学生要自家带板凳,坐在高大阴深的大殿里读书不知道是害怕还是好奇,总之学不好功课。我的年龄又小,常被大一点的小孩欺负,所以半年后就转学到东中市的钱业小学(为钱庄办的私立小学,后来改称为东中市小学)。
泰伯庙的大门前面多少年来一直是小菜场,每天早上都是挤得水泄不通,污水、菜叶、鱼鳞、满地都是,脏不可耐。不记得哪一年小菜场被搬到了泰伯庙的里面,直到近几年苏州政府整治改造后才恢复了泰伯庙的原样。泰伯庙的门口右手边有一家糖果店,大多放学后的小学生们会在这里买心仪的糖果。
泰伯庙往东,张广桥西侧,有一家很大的棺材店,坐北朝南。那时的棺材店不仅卖棺材,而且还做丧事和各种道场,还可寄存入殓后的棺材,真是服务一条龙。做丧事时的大场面我也见过,一条街都是披麻戴孝的人,队伍长长的,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搞得既神秘又害怕。再往东走就是神仙庙。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四,就是苏州人轧神仙的日子。那几天,这条窄窄的街上会挤得水泄不通。卖各式各样东西的都有,有盆栽的鲜花、有面偶、糖偶、有无锡的泥人,有海棠糕、梅花糕等各种小吃,甚至还有各家把多余的家什拿出来卖的,拥挤不堪,热闹非凡。
从神仙庙再往东到下塘街10号就是陆润庠(清朝末年的状元)的故居。我儿时看到门外沿河有照壁,大门很威武,走到里面的门厅的背后上有“福禄光明”四个大字,隔壁的备弄很阴深,很窄。小时候我对状元很是敬仰和崇拜,尤其是一门两鼎甲,他七世祖是康熙时的状元。我老是喜欢专门走到那里听坐在门口老人们闲谈陆润庠的故事,但是老人也很坏,一看到有小孩站在旁边听他们的谈话就开始讲鬼故事,听着听着就被吓得只能悻悻离开。
我家往西走,过了浒溪仓,有一片都是民国时花园洋房的建筑,我们小时候叫此为“大园里”,我有一个小学的同学姓曹的就住在那里。听他讲他父亲在上海的银行做事。他经常带我去他家玩,可是他妈却老是为难我。因为我穿的布鞋会弄脏他家的客厅,所以要我脱了鞋进他家的客厅。小学毕业后我也不知他们的去向,此地在困难时期改成了第五人民医院。后改为阊门饭店,直至今日。
再往西走,便是鼎鼎有名的阊门。小时候的阊门,城里城外风气和街景都不一样。大人们自然是不让我们单独到城外去玩,要去走亲戚也是大人带着我们一起去,因为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花世界。
刚出城门的左手有一条小巷,叫南浩街,(原名南濠街,是城墙外的濠沟填后构成的街)那都是些杂货铺,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些铺子还都存在,我结婚时父亲给我买的碗就是在那里买的。出阊门城门有一顶桥,称为吊桥,但我见到的已不再是古时候可放下来的桥了。阊门城外过去和现在都称为石路,那是因为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买下了当时的留园,要让他新娶的姨太太(她住在专诸巷后的天库前48号,我的伯父就住在那里,故我小时候常去)乘马车去留园玩,便用石子砌了一条马路,所以叫石路。<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念念不忘西中市</div>阊门城内一条大街称西中市,旧时也是一个颇为繁华的地方。太平天国时被烧成一片废墟,同治、光绪年重建后的西中市只有2米多宽,不适宜商业开发。1935年对西中市进行了拓建,路幅增至12米左右。由于当时崇尚西欧风格,故重建的房子都是海式、洋式建筑,由此而使西中市成为一条带有民国风格的独特老街。
西中市街的南面有一排排的数家银行和钱庄(南边不靠河,可以筑有藏钱的密室,据我父亲说民国时有近二十家银行和钱庄)、布店、鞋店和好几个书场。靠北边的沿街有私人诊所,典当、药店和各种日用品的杂货店,著名的药铺就是“雷允上”。
再往东就是最热闹的“大观楼”,那是一座大茶楼(大约在现在的邮局的位置),是苏州人听书、喝茶聚会的地方,当时有两层楼,中间一个楼梯上去,对直有面大镜子,分两边两个楼梯上得二楼,规模可谓壮观。从早上四五点钟开业直到傍晚六七点才歇,别的店早已打烊,独有它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那店小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楼下有大饼、油条、蟹壳黄、生煎馒头、老虎脚爪、馄饨、各式包子。小时候难得去那里买生煎馒头,可说是我最开心的差事,因为“大观楼”的生煎是最好吃的(据说现在苏州市面上很热门的“哑巴生煎”就是原“大观楼”的师傅开的)。“文革”后此楼改为金阊区饮服公司的办公地,后被拆除。街的正中心有好几家面店。那时候在茶馆喝茶可以听评弹,可以让小二到楼下叫各种点心,还可以叫小二到店外叫其他店的面和糕团,那时的人也真会享受,服务也真叫周到。可是茶肆的地方不是个干净的地方,我父亲常说那是三教九流汇集的地方,是市井游荡的聚会之地,要我远离,我家也从没有人去泡过茶馆。
再往东走还有两家很大的南货店,一个是高柜台,在庙桥脚下坐北朝南。一个在庙桥的对面,坐南朝北,那是要走下几个台阶才能看到柜台的。我的印象很深就是因为我也常去那里买紫大头菜、扁尖之类的东西。小时候我们把去那条街称为去大街,可想有多热闹。再往东走有坐北朝南的“六宜楼”菜馆,我家曾在“六宜楼”菜馆包过饭(我的印象中每周的菜谱都不重复,而且汤、菜都是热乎乎的,也不用洗碗,如今我还留恋那时的服务),那是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家中没有人烧饭。“六宜楼”菜馆的炒虾仁和青菜狮子头真叫好吃。<br></h3> <h3>再往东就是皋桥,举案齐眉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皋桥的东面有一家很大的腌腊店,名叫“恒春阳”,坐北朝南。那店的火腿和咸肉口感和香味特别好,以至今天我仍会留恋恒春阳的火腿和咸肉。再往东有一家小店,店老板是修钢笔的,但是同时也经营着出租小人书(《连环画》的苏州方言),和打“康乐球”。我的房东施家姆妈也喜欢看小人书,每次放学路过,她都会租一些小人书带回去,等到晚上我功课做完,施家姆妈会将小人书放在篮子里,在楼下喊一声,我就会跳起来跑到窗口,在楼上将篮子提上来,我和我妈妈就躲在帐子里凑着昏暗的灯光美美地品味小人书中的故事。这是一天中最美的享受。在这家小书摊的对面,就是苏州名医宋鲁,在东中市马路改造前,他家的门口就是四路公共汽车的站台,门口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因为我爷爷、奶奶、妈妈和我生病时常请他来家出诊,所以我记得很牢。往东中市的钱业小学要过马路,早上和中午路上车少,都是我自己去学校。下午街上车多,我家的房东施太太因无子,又特别喜欢我,所以一定会来接我,她一般会在附近书场听完一档书来接我,接到我后一定会去点心店吃点心,边吃还边给我讲周边街道上的历史故事。唐伯虎的好多故事都是施太太(我叫她施家姆妈)讲我听的。
在阊门内下塘街这条小街上有一个很大的宅院,这就是我的家。此院一共有三进。是同治年间的一个举人修得的。第一进是轿厅,在第二进的大厅里D当时还挂着举人的匾,周围插着肃静、回避的牌子,那是主人出门驱赶老百姓显示威风用的。我住在第三进,我住楼上,楼下住的是我们的房东。后面是很大的厨房,厨房后还有个后花园。每一进之间楼上楼下都有通道可以走通,下不到雨,晒不到太阳。天井特别的敞亮,我十分喜欢这样的住宅。那时一进就住一家,人很少,真是个十分安静的居家读书的好地方,外面发生什么事,里面的人常常都不知道,真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宽敞的大厅,高大的落地长窗,幽长的弄堂,整洁的方砖,冰凉的井水都给我留下了儿时甜蜜的记忆。<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以上转自 苏园六记</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0年 苏州 观前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年间 苏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火车站的旅客和警察</h3> <h3>1920年代,苏州,寒山寺。照片应在船上所拍,拍时正穿过枫桥,此时的寺院门庭冷落,香火已经不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0年代 苏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盘门和瑞光塔</h3> <h3><font color="#010101">1925年,苏州,普福桥。1969年拆除,1972年建横塘新桥后,北迁100米处重建为亭子桥。</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1920年代 景德路</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筑路工人修路</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0年代 苏州城的水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临水而建的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0年 苏州火车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正在修建车站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初年 苏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街巷中的卖买场景</h3> <h3>1930年代,苏州,新街水泥桥,黄包车夫拉着客人,挑夫担着大桶穿梭而过。</h3> <h3>1934年12月,苏州,金门,吴县旅业职业工会新生活运动业余服务团第二团第二组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3年 苏州阊门吊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0年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济桥东水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0年左右 大马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阊门鸭蛋桥附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0年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仪门 牌楼</h3> <h3>1935年,苏州,火车站月台,"合肥四姊妹"之一的张元和留影。</h3> <h3>1937年,苏州,遭日机轰炸后的石路地区惨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平门。</h3> <h3>1937年12月,苏州,寒山寺,在此留影的日军。</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时期 苏州阊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0年代抗战沦陷时期的观前街。</h3> <h3>1940年代,苏州水门。盘门的水陆城门,亦是全国所少见,因苏州城的内外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因此特别建有水路城门供舟楫进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0年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园村舍池塘</h3> <h3>1940年代末,苏州九如巷,沈从文与张兆和合影。</h3> <h3>1946年7月,苏州,九如巷张家全家福。安徽合肥人张冀牗,清江苏巡抚张树声之孙,1917年迁居苏州。其女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别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文学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语言学家傅汉思(美籍德国人),九如巷张家由此知名于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7年平门1958年被拆除</h3> <h3>1933年之前“蛇门”的位置。 有资料记载日本领事馆为进城方便打算在蛇门位置的护城河上建桥,还见到“蛇门”的门名石匾。日本最后放弃建桥还是因为“不吉利”的问题,而蛇门正对“日本租界”。自1897年起,日本根据《中日马关条约》 在苏州建立租界(当地人称“青阳地”)(参看图02)。 由于“蛇门”对面是“日本租界”,中国人很少去那里,即使有带相机的“西洋人”也不会被介绍到那个“荒坟乱茔”之地。所以今日鲜见“蛇门”的老照片。</h3> <h3>水门的闸板不仅要考虑“拦水功能”,还要考虑坚固,所以水门的闸板比较厚重,升降比较费力。因此和平时期,水门不必反复升降,靠设置的栅栏门起到“关闭”城门的作用。原水门闸门作用靠水门城内侧或河道上一座桥边闸(水关桥),起到船闸或控制水位的作用。在进水口水位落差不大,水流不急的情况下,水门的闸口全部放开,闸道一路通畅无阻,舟船进出方便。照片中桥边闸不见“闸板”痕迹,说明这里只是一个进“水门”前的一个普通桥洞。</h3> <h3>纤道桥”和水门之间,两边以“城墙马面”(墩台)为界的水域形成“闸道”,可容纳多排待过闸的行船。这种水门“闸道”在古代水城中还起着类似“旱城门瓮城”的作用,俗称“水瓮”,两边墩台和起着“箭楼”作用的“闸门楼”形成三面夹击的态势,很好地保卫着水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蛇门遗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桂花公园城楼</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sijhf_mGZ1-3Ta6BwGvN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网页链接</a><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资料整理自苏州旅游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