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古镇别后无遗憾

高山景行

<h3>当我第一次来到你的身边,我的心就定格在那个瞬间,东栅软语西栅风情,人生好一幅梦里 江南。</h3><h3><br></h3><h3>是谁在逢源桥上惊鸿一现,是谁在昭明书院风度翩翩,小桥流水一见倾心,你我写下了爱的诗篇。</h3> <h3>但凡生长在都市里的女子,都做过一个和春风秋雨有关的梦。在梦里,不管你是干练精明,或是烟视媚行,都要洗尽铅华卸下伪装,然后融进烟雨 江南 里。所以,我特意寻一个草长莺飞的秋日,撑起雨伞走进 乌镇 这副烟雨濛濛的水墨画里。 </h3> <h3>初见 乌镇 ,只觉得似曾相识。雨中的 乌镇 并没有过多的粉饰,只是清一色的石板路,青瓦房,砖瓦间依稀还带着旧时光的气息。让我不禁想起了周杰伦的歌曲: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h3> <h3>乌镇 是地处 江南 的历史文化名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悠久。 乌镇 河道纵横交叉,亭台遍布,迤逦的古岸和水阁、廊棚,形成一道独特的 江南 水乡风情,流露出无穷的韵味。</h3><h3><br></h3><h3>旧时的 乌镇 ,兴旺于南宋,强盛于明初,当时的手工业、绵绸业、冶铸业、金融业、百货业、书院业、文具业、印刷业、酒酱业、糕饼业、医药业、浇造业、茶叶业、餐饮业、卤味业、小吃业、旅馆业、娱 乐业 、典当业、佛学业等十分兴旺。</h3> <h3>在 乌镇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流淌了千年的古河——车溪,车溪是 乌镇 的市河,长约4公里,呈“十”字型的河道弯弯曲曲,将其清冽的溪水漫洒四方,于是,河镇相依,镇在河中、河在镇里。</h3><h3><br></h3><h3>细观 乌镇 ,三步一桥、五步一埠,浮栏水阁与青青石板衔接着古岸,似忠实的卫士与河水永远不离不分。熙熙攘攘的游人们在桥上繁花似锦,密匝匝的乌篷游船在溪水中穿行如梭。</h3> <h3>我站在溪岸上的廊柱前,望溪水汩汩流淌,心中不禁感叹:“车溪啊车溪,你流过了多少日日月月,背负了多少商贾客船?承载了多少朝代更替、战火硝烟啊?”</h3> <h3>地动天旋,星移斗转。逝去的只是岁月和生活在那个岁月中的前人,“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车溪风韵尚存。溪水流光潋滟,仍然不知疲倦、永无休止地向前奔涌。</h3> <h3>当地人这样形象生动地描绘“三看” 乌镇 :晨看 乌镇 ,薄雾轻罩,恬淡静谧,宛若妙龄少女,羞中带娇;日看 乌镇 、古朴风雅,儒相毕呈,犹如一个 玉树 临风的男子,且透着几分细腻和宽容;晚看 乌镇 ,溪水流淌,华灯缤纷,水声、桨声、脚步声汇成一片迷离和幽远,颇像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充满着神秘和诱惑。</h3> <h3>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 乌镇 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是 中国 古镇最具规模的图书馆。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的“六朝遗胜”石牌坊,主楼为昭明书院图书馆,藏书有一万余册。书馆旁侧还开有拂风阁书店,设亲水平台,迴廊上有方砖水墨毛笔习字台,是来到 乌镇 沉醉文化氛围的宁静之所。</h3> <h3>茅盾是 乌镇 的名人,新 中国 第一任文化部长,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所以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h3> <h3>未到 乌镇 时,我就做了许许多多的打算, 比如 踏遍每一条石板路,坐着乌篷船漂过每一弯河道,吃遍所有的美食,看尽每一样民俗。可是真的看见了她,思维便不再那么井然有序,只想随意地走走停停,不需要目标,也不需要限制,也许,在某一个雨巷里,能邂逅到一段故事。 </h3> <h3>乌镇 从不会直通通地刺激你的眼球,想读懂她,就一定要用品的方式。若没有一段柔婉心思,带一点怀旧情致,那么 乌镇 不过是一处乏味的旧城。</h3> <h3>乌镇 随处都是小吃, 乌镇 特有的定胜糕、乌米糕、羊肉面,小吃集中在水上集市附近,其 中东 栅中的菜馆为私人经营,环境怀旧典雅,服务热情周到。而西栅景区内则多吃住民宿,景区内一些餐馆也颇有特色,非常合适游客前去尝鲜。</h3> <h3>在这里几乎了却了时间概念,几千年的文化在自然交融、贯通、传承,变幻的只是太阳的光影,它从窗口折射到的我们面颊上,带有一种热烈和激励,似乎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 中国 民俗的传承。</h3> <h3>位于东市河河东的 乌镇 古戏台,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现在的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 桐乡 花鼓戏的演出。</h3> <h3>早年, 乌镇 的寺庙道观很多,影响力最大的寺庙有三处,密印寺、福田寺、普静寺,均建造于梁代;道观有十一所,解放初期还存有修真观、佑圣宫、崇福宫等五所,现在仅存修真观古戏台了。</h3> <h3>当游人 乌镇 古街上独自行走时,总有一种民族情滋润着我,总有一种敬佩感激动着我。这里的风土民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乡神韵、社会 万象 构成的 乌镇 精神与文化,以及由此而形象描绘出的一幅色彩斑斓的 江南 古镇的历史画卷和时代丹青,已经深植在我的心中。</h3><h3><br></h3><h3>我想,在 中国 乃至世界上,很难找到几座像 乌镇 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鲜明特色的古镇,孕育了如此众多的人杰,积淀了如此深厚的古迹,保持着如此醇厚的乡音。</h3> <h3>都说家乡是人生征程的起点,我们应该感谢 乌镇 人以清醒的历史观、遗产观、家乡观,为我们保存下这样一个完好的、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惠泽世人的 乌镇 。</h3> <h3>在 乌镇 ,人们最常去的地方是茶馆,开门见桥,推窗见水,享受隔河十里的幽静风光,风情韵致,就着手上的一杯清茶,倾听着古镇流传千古的传说,在袅袅的水蒸气中缓缓蔓延,让思绪缓缓地融化在这座古镇静谧的气息里……</h3> <h3>走进西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财神湾宽阔的水域,游客必须走这条水路方能进入景区,看着远处的木船慢慢摇过来接客,仿佛水泊梁山上来接人上山的感觉。很有意思。</h3><h3><br></h3><h3>这里清水映楼台,好不秀丽,一开始我总觉得这财神湾的名字很土豪,与 江南 女子的三观相距甚远,殊不知 乌镇 的这位东路财神,原身却是比干丞相,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意在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h3> <h3>乌镇 古桥大多为石桥,不仅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类型多样,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有简便的石平桥,古朴的石拱桥,精巧的砖石桥等,其中以石拱桥居多。</h3><h3><br></h3><h3>乌镇 就是活生生的一座桥的博物馆;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那么桥就是连接的纽带、古镇的灵魂,一座座的桥,阻断了困难,连接了美好,每一座桥的都有着它的历史和动人故事。</h3> <h3>乌镇 西栅的西市河,东西向横贯 乌镇 ,与 乌镇 四周的护镇河相通,在西市河的北面由西向东依次是望津河、翡翠漾、喜鹊湖、 福安 水巷、通顺河、景行水巷和元宝湖;而西市 河南 面由西向东依次是望津河、秀水巷、 咸宁 水巷和通顺河;这些池塘和水巷与西市河相连,纵横蜿蜒,曲折交错,小镇的陆地都由每条河上数不清的木桥或石桥连接。如望津河上就有望津桥、如意桥、通济桥、 永善 桥和 泰安 桥。</h3> <h3>古镇的桥也许没有现代化大桥的威武气势,但它们却屹立在此千年,经历无数风雨,默默在此鉴证古镇的历史,当你静心品味,就会发现它的不凡之处,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乌篷行其下,当你在桥上眺望远处美景之时,却不知你已身在桥的美景之中。</h3><h3><br></h3><h3>倚着栏杆观景时,我突然想起了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原来在不经意间我自己也装点了一段秋日里的梦境。</h3> <h3>西栅作为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景点就围绕着西市河两岸。临水而建的人家因水势河道的曲折也错落的排列着,两岸一侧建有水阁,一侧建有长廊,河面上更以许多的石桥点缀,这些石桥既装饰着西市河,也担当着镇里的重要交通。</h3><h3><br></h3><h3>在这里乘一叶小舟,和那轻轻的摇橹声有节奏地呼应着,清心凝神,看着两岸房屋在水中摇曳,看着碧水层层叠叠地向身后漂移,感觉无比的清雅、恬静,这一刻我似乎明白到什么叫做似水流年。</h3> <h3>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至美的风景,那风景可以是一个美丽的片段,可以是一个平凡的背影,也可以是一颗懂得的心灵。行走在光阴的水岸,润一笺水墨的情怀,一颗心在红尘之外,亦在红尘之中。</h3> <h3>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在 乌镇 ,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h3><h3><br></h3><h3>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恢复的白莲塔外观呈梭状。整个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登高远眺,运河和 乌镇 风光尽收眼底,入夜时,塔身被灯光照耀得通体剔透,美不胜收。这里是看夜景的不错地点哦。</h3> <h3>乌镇 的古街狭窄悠长,还不足五米宽,两侧萧墙高耸。迈进窄窄的古街,脚下是千百年踩踏过的青石板,举首是狭长长的缝隙天空,两旁全是密密麻麻的木排门,白墙黑瓦之间是不知摇曳了多少年代的金黄黄的墙头草。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雾气,风在这儿旋成穿堂的气流,潮湿而凉爽。</h3> <h3>乌镇 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你的思绪慢下来,不再那么精明能干,也不再那般机灵和世故,轻缓的流水仿佛把光阴都定格,我只想留在这一刻。</h3><h3><br></h3><h3>在这里几乎了却了时间概念,几千年的文化在自然交融、贯通、传承,变幻的只是太阳的光影,它从窗口折射到的我们面颊上,带有一种热烈和激励,似乎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 中国 民俗的传承。</h3> <h3>是两座直角相邻的圆拱桥,过了桥就是酒吧街了,会有很多人在那儿拍照,尤其一些设备齐全的摄影爱好者。</h3> <h3>张恒泰剃头店是 乌镇 西栅街上惟一的理发店,民清时期的老建筑,老掉牙的收音机,传统的手推剪和剃刀,再加上锈迹斑斑的座椅,一切依然是三、四十年代的老剃头店景象,很有穿越感。</h3> <h3>总是会爱上了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爱上了午后阳光下打盹的慵懒,爱上了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h3><h3><br></h3><h3>如梦 江南 ,永远像梦境一般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多少行色匆匆的旅人,相逢在山水间,从这道杨柳依依的堤,摆渡至那道烟花纷飞的岸。那些因为来过这个多情之地的人,原本淡然的心性,也开始有了牵挂。</h3> <h3>走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看着路边不起眼的路边小店,油布伞、米粉糕、麦芽糖,还有醉人的米酒,各式各样的美食小吃散发的独特香味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的怀旧思绪和味蕾。</h3> <h3>乌镇 的秋天,粉墙黛瓦的村落被一片金色所笼罩。飘渺蒙的薄雾、古意盎然的石径和廊桥,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h3> <h3>在 乌镇 众多景点之中,老邮局绝对算得上造访率最高的了。这个从清光绪年间开办的邮局,如今仍在营业,并且依旧按照旧时的通邮方式。你可以写一张明信片或者寄一封信,盖上 乌镇 的邮戳,投入邮筒,才不枉来了一趟 乌镇 。</h3> <h3>西市河是西栅夜景最闪亮的地方,沿着西市河一路而下,一片灯火阑珊,白天的时候两边的小路都是人挤人,夜晚两边更热闹,桥上也都是游客在拍照赏景。</h3> <h3>夜晚的西市河在灯光的映衬下光鲜夺目,感受着古镇的静谧,走在石板路上,逛着古镇的街道,比白天更有一番韵味。</h3><h3><br></h3><h3>华灯璀璨的暗处,是一阵岑寂与宁静的地方,喧哗的人声透不过来,只听得周围声声的蝉叫,愈发的觉得此地静谧安详。</h3><h3><br></h3> <h3>西栅的夜晚与白天相比另有一番情趣,一河两岸的酒楼高朋满座,定升桥边的灯笼排成一串,赏灯的人数不胜数,沿着西市河一路而下,一片灯火阑珊。</h3> <h3>夜幕降临时,70多座小桥将12座小岛串连在一起的西栅华灯初上,在西市 河南 岸的栈桥,可以拍摄到景行水巷上的景行桥,这里是元宝湖的游船进入西市河的必经水道,水乡的亭台水榭,在夜色里分外妖娆旖旎,活色生香。</h3> <h3>沿西市河泛舟,船如同在灯河中漂浮,水上水中灯光辉映,船桨轻摇,如划破了一池碎银。从一座座石桥中穿越,好象穿梭在一个个时空隧道,如若有心,还可以停船细读那一副副意味悠长的桥联,在夜色中咀嚼历史文化的片断。忽然起兴,吩咐船家泊岸,在傍河酒肆中把酒临风,不亦快哉!</h3> <h3>从万兴桥上看过去,对面人头攒动的地方就是栈桥,栈桥的里湖放养了大量的锦鲤,栈桥的东端就是水市口街,也是 乌镇 水上集市的所在。水上集市是以前 乌镇 居民摇船赶早集中买卖的场所,现在仍然不定期的有集市。</h3> <h3>在西栅,有着很多定升桥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名赴京赶考的书生,遇一奇人在此桥上卖糯米糕,糕无馅且半生不熟,便以三文钱买了一块小糕。路人笑书生傻,书生却不以为然:“异相异价异物,自有道理其中”。卖糕人当即送他10个字:“生糕不足奇,糕生在今朝”,果然,此后不久书生便中高状元,此桥也被传颂为“定升桥”。</h3> <h3>夜已然笼降下来,石桥的护栏上华灯璀璨,来来往往的小船上挂着两盏用灯笼罩着的灯在河上随着船一起荡漾,河面上留下灯影的轨迹几串,河上到处都是灯光的碎影,斑斑驳驳,秒杀眼球!</h3><h3><br></h3><h3>那一晚,我借宿在一处水边的人家。店家说只剩下一个临水的房间了。我跑去看了下,房间旧是旧了一些,却很清洁,尤其吸引我的是推开窗即可看到悠长的河面。于是当晚就住在这个古旧的木质房间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河道潺缓的水声彼此交汇......</h3> <h3>在这碧波荡漾,清风蝉鸣之中,亭台楼阁已悄然的进入梦乡,我沐浴在习习的秋风里凭栏凝望,贪婪地吸吮着 乌镇 特有的馨香,也许是怀旧情结意犹未尽,也许是萦恋之意不愿断开,这一夜我无心睡眠。其实我于 乌镇 ,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沧海一栗的匆匆过客,留不下什么,带不去什么,但此行印记下来 江南 古镇的历史画卷和时代丹青,已经深植于我的心中,古镇于我, 乌镇 别后再无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