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之近访磨石沟百年邹氏家族

苗艳春

<h3>春天,山花、野草、绿树成林,漫山苍翠。夏天,溪水潺潺、晨雾缭绕,鸟鸣山涧。秋天,漫山红遍、古道西风,层林尽染。冬天,怪石奇松,白雪映小村,仿佛水墨人间。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季节,只要你来,这里都有美景相迎。这,就是磨石沟。</h3><div> 2018年夏,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们一行人开启了美丽的磨石沟之行。在趟道沟村拐了一个弯,行了近二公里的路,我们来到此次探访的目的地——磨石沟。在该村东一座宽阔明亮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邹氏家族第八代传人、热情好客的邹得东。在邹得东的介绍下,我们粗略地了解了一下磨石沟的基本情况及邹氏家族的发展史。</div> <h3>磨石沟地处小寺沟镇趟道沟村的最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8度45分11秒北纬40度52分44秒。整个小村占地面积大概3.5平方公里。海拔最低点(村庄)715米,最高点(山顶)1128米。1865年(光绪十五年),邹文祥带着一家老小由山东逃荒而来,路经此地时,被这里的风水所吸引。于是决定定居磨石沟,从而诞生了这个村落。目前磨石沟村民除了两户李姓迁来户外,其余全是邹姓。至今邹氏族人在磨石沟已延续十代一百五十多年,总人口数已有数百人。邹氏族人历来质朴憨厚,勤奋上进 ,德品优良,历年来通过求学外出的族人遍布全国各地。</h3><div>谈话间,从邹家宽敞的客厅向前望去,是一坐风景秀丽的青山,山上草木丛生,怪石林立。在山顶上,几百棵历尽沧桑的古松傲然挺立。近年来,这些松树都被邹氏族人精心管护起来,并给它们起了富有意义的名字:根深叶茂的赐福松,盘踞悬崖的迎客松,枝叉相抱的兄弟松,苍劲挺拔的长寿松,相依相偎的夫妻松。每一棵树,都与名字形神相似。这些极具特色的古松树,经常引得游人前来探访、拍摄。</div> <h3>从邹氏族谱来看,磨石沟邹氏家族,始于光绪十五年,到今天经历一百五十多年,这些年来,邹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屋种树,开荒种地,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将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打造成了美丽的世外桃源。</h3><div>从邹得东家门口到趟道沟村公交站点,是一条长达1.6公里的水泥路,路面平坦,路况良好,没有因雨雪侵蚀而破坏掉的痕迹。曾经这条路也是崎岖难行的,最窄处仅能容一头牛穿过。2002年秋,邹得东的叔叔邹国瑞组织本族在外上班的几位族人,共同出资5500元。后又找到村乡领导及县里相关部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组居民义务出工两秋一春,劈岩筑坝、架桥铺石,六座桥架过后,终于修通了从磨石沟到外面的通道。这条见证着磨石沟族人精诚团结精神的桥梁,如今已被政府给硬化成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如今的邹氏村民特别爱护这条路,无论什么时候,这条路总是被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每遇洪水或者雨雪,村民都会在第一时间把路清理干净,保证路况不受影响。小小一条路,也是邹氏家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种体现。</div> <h3>在邹得东的带领下,踏着一路的花香鸟鸣,我们走进了一个俗世之外的世外桃源。这里绿树成荫、青山含翠,一望参天的大树,深得无边、随风起伏不定的绿浪。山外炎热难耐,人到这里却觉得心静如水,凉风习习。这种舒服的感觉,叫人真想抛却了尘世所有的杂念,在这结草为庐,依山而居。很难想象,在车马喧嚣的城市生活外,还会有这样一种清新、娴静的所在。 </h3><div>在路的尽头,老西山挺拔矗立。老西山由福运浓郁形似朝官乌纱帽的正纱帽山、西纱帽山和东纱帽山组成。而在趣的是,在磨石沟西面村口两侧,又有大元山和小元山对应矗立,犹如两个护卫村寨的哨兵。在东纱帽山的两侧各有一条小溪流下在村寨汇聚一处弯延曲折从村前流过。这样一来,整个村子在纱帽山脚下,在众山环护之中。</div><div>尤其是云雾起时,在山上看来,整个村落犹如仙山亭阁,雾气缭绕。</div> <h3>行进时,邹得东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老西山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山西的道人在磨石沟老西山聚敛了不少金银财宝,后来道人年事渐高,思家心切,把积攒的金银财宝装在九口缸里,每个缸上扣了两口锅埋在黄银沟的山坡上,并在旁边栽了棵姜丝腊花做记号。 数年后山西道人在老家去世了,他的后人按着他的遗嘱来到磨石沟取那些金银财宝,可是他的后人来到磨石沟后,却看到满山遍野全是姜丝腊花,根本无法找到那个记号。于是就满山遍野的找啊找,并念叨着,九缸十八锅不是这坡就那坡,但是最终也没能找到那些财富,只好遗憾的回山西了。现在磨石沟老西山和黄银沟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的。</h3> <h3> 邹氏宗族到如今已经有了第十代,在外面世界的吸引下,年轻一代的邹氏子弟绝大多数选择了去相对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大城市,留守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面对族人纷纷外出,基业面临无人可守的困境,一百多年的磨石沟邹氏家族,还能否继续邹氏的传统?</h3><div>无论走得多远,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永远也不会抹去的乡愁。</div><div>磨石沟邹氏的乡愁是什么?是百年的传统,是赤子的情怀,是门前的百年老树,是山间流淌的清澈小溪,是那声声熟悉的乡音,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邹得东相信,传承着百年每个从磨石沟走出的邹氏族人,对磨石沟是有感情的。无论他们向在何处,磨石沟就是他们心底最深的那份乡愁。为了让后来的邹氏族人有一个可以寻根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寄托深情的起源,有一个不忘传承的渊源,邹得东与他的族人们努力守住磨石沟。</div> <h3>邹得东的两个孩子在在外面发展,而且他的家庭条件也完全可以让他放弃这里的一切,到物质相对丰富的城市生活。但是他没有,他毅然选择了坚守。于是,他翻建了住房,承包了荒山,种植了林木,下定了坚守磨石沟的决心。在他的感召下,族人们也纷纷选择了留下来。</h3><div>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磨石沟最好的资源就是祖宗留下来的这片青山绿水,于是邹得东想到了搞生态旅游开发。他们夫妇二人承包了近二百亩的青山,开辟了从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在山上种植了油松、板栗、梨等经济树木。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全村的邹氏族人们能团结起来,成立合作社,以便把小组的山地流转到一起,形成一定规模,达到国家补助要求,在政府的带领下,共同开发这片充满无限生机的沃土。衷心祝愿,在所有邹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美丽的磨石沟会以一种让世人惊艳、让子孙骄傲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为百年邹氏、为传统文化,留下乡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