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陕北高原,这是一块神奇的黄土地。</h3><h3> 她孕育了中国革命,造就了伟大的领袖人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文化。怀着对陕北的好奇和向往,我踏上了陕北红色之旅,走进梁家河,追寻领袖初心……</h3><h3> 汽车沿着G65包茂高速,一路向北,过了耀州服务区,车窗外呈现出了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气息,与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极大地满足了我对陕北的好奇心。</h3> <h3> 洛川苹果名天下,车窗外闪过一片片苹果园,园内苹果结得很密,苹果上套着袋,果树很矮,应该是改良后的品种,这也算是近距离接触洛川苹果了。</h3> <h3> 车行至6个小时左右,终于在延川县文安驿镇下了高速,梁家河快到了。下了车,扑面而来的是穿流不息的汽车流、人群流。通过粱家河村口大桥,对面高速公路桥梁上悬挂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指引下胜利前进”的宣传标语。看着标语,觉得梁家河就在眼前,马上就可以零距离感受,习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所生活劳动过的地方。</h3> <h3> 在梁家河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上,遇到一队统一着装的人群,她们头戴着小红帽,左胸衬衣上戴着红闪闪的党徽,身穿白短袖,兰裤子,每人右手拿着一本《梁家河》读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梁家河前进。是什么让她如此步调统一,精神抖擞,充满了前进的力量?看着她们手中的《梁家河》读本,我刹那间明白了,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千万党员追随领袖初心的力量……</h3> <h3> 梁家河服务接侍中心广场上停满了大小车辆,可以看出今天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人们都朝着售票口有序移动。</h3> <h3> 接侍中心入口处,整齐排着Z字队形等待检票的队伍,天很热,但人们很有耐心,很有序。站在入口处回望,人群中小红帽、红旗、红党徽,构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h3> <h3> 拿着20元的乘车票,很快登上了梁家河村电瓶参观车。从服务中心检票口到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大概有6里路程。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通向村子深处,路两边栽着整齐的小白杨,就像列队的士兵,迎接着我们的到来。</h3> <h3> 一路看到的是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人工打水坠坝、淤地坝形成的良田和冶理水土流失的知青林。触景生情,内心暗暗感叹和敬佩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当年习总书记知青时期,在无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不畏困难,赤手空拳,带领群众,斗天斗地,修得万亩良田来,造福子孙千万代。</h3> <h3> 梁家河导览图,清淅标注着知青井、打谷场、村史馆、铁业社、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旧居等重点参观学习场所,是初到梁家河参观学习的好助手。</h3> <h3> 过了这座架在打水坝上的大桥,就是知青井了,知青井修在村打谷场旁边,十分方便群众日常劳动和生活用水。</h3> <h3> 来到知青井前,井前立着一个饮水思源的文化石,寓意着梁家河乡亲们,没有忘记40年前习总书记带领社员们辛苦打下的甜水井,也寓意着梁家河今天的美好生活,人们没有忘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共产党人,心系群众,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情怀。</h3> <h3> 这口知青井的简介牌,清晰记录着习总书记当年知青岁月,带领社员打这口知青井的由来。</h3><h3> 陕北缺雨缺水,饮水特别的困难,“泛水井”、“渗水坑”,既不卫生,又无保障。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成了40年前习总书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第一个突破口。</h3><h3> 梁家河人回忆说:“井挖到一米深的时候,需要人下去,习总书记当年每次都抢着干,井挖好之前他没穿过干净衣服”。</h3> <h3> 知青井旁边的院子里,整齐坐满了前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党员,我不知到她们分别来自什么地方?</h3><h3> 但我知道此刻,她们怀着同样崇敬的心情,在这不约而同聆听40年前,一个来自北京的15岁知青——习近平,他在这里生活劳动7年的知青故事。</h3><h3> 在那个一年吃不上肉,过了正月十五就四处逃荒要饭,缺吃缺穿的艰苦年代,他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挣工分。学会了陕北话,学会了陕北田里活,成为干农活的把式,成为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h3><h3> 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培养出他不变的信念:“作为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他走到那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h3><h3><br></h3> <h3> 从知青井过来就是打谷场了,我们仿佛又看见40年前习总书记,带领社员汗流夹背打谷子的场景。</h3> <h3> 这是陕北高原最充满乡愁的场景——毛驴拉磨。在那个没有机械磨面机的时代,全靠石磨磨面,毛驴拉磨,解决群众吃面的问题。</h3> <h3> 从打谷场右边上去,便是一个窖洞院子,院子里有四间窖洞,窖洞的门窗都比较大,外墙粉刷一新,院子也比较大,也比较工整和整洁,可看出这处窖洞的主人是户大户人家。</h3> <h3> 顺着陡坡路向上走,便来到了梁家河民间艺术馆。这个民间艺术馆,是清一色的新式窖洞,窖洞院墙上画满陕北民间艺术画,窖洞内陈列着陕北剪纸等陕北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充满了陕北特色,很好的展现了独具魅力的陕北文化。</h3> <h3> 聆听,不约而同,聆听,不分场地,聆听,总是那么全神贯注……</h3><h3> 在一棵大枣树下,一个梁家河讲解志愿者,正在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讲叙着40年前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故事:“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h3><h3> 看着眼前讲习的场景,深深触及了我的心灵,也明白了习总书记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所说的话:“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h3> <h3> 不远处的黄土坡下有处破旧的窖洞,窑洞外长满了野草,也没有修筑院墙和院门,说明人早己搬离了窖洞。从远处看,窖洞修筑地很工整,一字排开有六口窖洞,可看出当时这里居住的人比较多。很想近处探个究竟,由于时间关系,只好放弃这一想法。</h3> <h3> 眼前有一处窖洞,近处细看,窖洞门窗比较破旧,门上挂着门帘,窗户上装着一小块窗纱,外墙上拉着白色的简易电线,两口窖洞间放着一台洗衣机,靠里面的一口窖洞外的小橙子上放一个脸盆,给人感觉这处窖洞还有人居住。</h3><h3> 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今天,陕北父老乡亲,还是这种居住条件,令人汗颜。无法想象40年前,梁家河群众的居住条件是何等的艰苦。正是这种艰苦,造就了陕北人民坚韧、乐现的个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h3><h3> 习总书记40年前,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劳动生活,熏陶成长,造就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品质。正如梁家河一名讲解员所讲:“能过卑微生活的人,就能成就伟业”。陕北孕育了中国革命,造就了伟大的领袖人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文化,正是对这句话的很好诠释。</h3> <h3> 过了这座桥,梁家河村史馆就到了,从桥对岸就可以看到,通往村史馆的桥上和院门口挤满了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说明村史馆的人气很旺。</h3> <h3> 村史馆的院内,红旗飘扬,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想拍几张有代表意义的照片,此刻真的很难,拍到的只有一个个突然闯入镜头的身影和人头。</h3> <h3> 村史馆院墙上立着“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的巨大宣传牌,这个宣传牌已经成了梁家河的地标。</h3><h3> 人们纷纷在宣传牌下宣誓留影,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举起右手,再次神圣宣誓,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内心悠然升起。村史馆院内这种宣誓场景,处处可见,让人无比的感动和振奋。</h3><h3> 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使命感,感染着院内每一个人,红色基因的血液在每个人身体内流淌、奔腾……</h3> <h3> 顺着通村柏油路向前走,不远处便是铁业社和知青3号旧居了,此次参观学习的重点就快到了。</h3> <h3> 要为人民做实事。村子里有人会铁匠手艺,习近平想:“何不让他发挥特长,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于是,梁家河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h3> <h3> 铁业社实行定额管理,铁匠和农民一样记工分,免费给社员修理农具,额外制造的农具可以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加集体收入。</h3> <h3> 铁业社成立后,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文安驿,既方便了群众,又降低了成本,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好处。</h3> <h3> 据文安驿一份统计报表显示,1974年这个铁业社打制农具1500件。现在铁业社展台上还存放着各类锄头等农具,吸引了大量的人们前来参加、咨询……</h3> <h3> 近了,眼前立着知青旧居3号和知青沼气池的引路牌,人群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h3> <h3> 眼前就是知青沼气池了,40年前,习总书记敢为人先,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论,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此后,陕西省在延川县召开了全省沼气利用推广现场会,习近平做了题为《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介绍,他也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个人。</h3> <h3> 眼前一名梁家河讲解员,正在讲解着40年前习总书记修建沼气池的故事。</h3><h3> 我们仿佛看见,40年前,习总书记趴在沼气池边,用铁扦子用力捅沼气池,一股粪水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的画面。墙壁上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宣传画,正是当年知青岁月的真实写照。</h3><h3> 习总书记就是靠看这种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精神,开启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铁腕反腐、从严冶党,大力推进军队、政府等改革,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带领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努力践行着大国领袖和共产党人的初心…… </h3> <h3> 来到3号知青旧居院内,偶遇一美女,手中拿着一本《梁家河》读本,书翻至3号知青旧居彩页处,正虔诚的望着旧居与彩页,详细地对比着,思量着,那神情,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种发自內心的崇拜……</h3> <h3> 要为人民办实事。40年前,习总书记用延川县奖给自已的三轮摩托车,设法换成了钢磨、手扶拖拉机,办起了磨房,有效解决了石磨磨面,费时费力的问题。</h3> <h3> 要为人民办实事。40年前,习总书记看到群众往返文安驿供销社买煤油、火柴、食盐等日用品,来回奔波不方便的问题。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听急,多方联系办起了村代销店,备齐了各种生活必需品,有效解决了群众购买日用品往返文驿劳累奔波的困难。</h3> <h3> 要为人民办实事。40年前,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后,工分变成了“虚拟货币”,社员可以用工分换衣服、农具、日用品,甚至可以对沖抵账。这种内部搞活,对缺钱的群众来说,无疑是十分便利的。</h3> <h3> 要为人民办实事。知青沼气池展室,里面陈列着40年前,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用具、模型。墙上详细介绍了梁家河沼气发展情况,真实再现了当年发展沼气的情景。</h3> <h3> 40年前,习总书记知青岁月住过的窖洞。这是梁家河生产队1970年专门给知青修建的,习总书记当年就住在这里,直到1975年10月离开。</h3> <h3> 窖洞内陈设很简单,窖洞土炕上铺着席子,席子上铺着一床被子,炕边的墙用报纸简单地糊着,炕连着灶,灶上架着两口铁锅,这种设置,做饭时的火可以把炕烧热。</h3> <h3> 窖洞内参观的人太多,很难拍到窖洞内的全景照,也无法细细参观窖洞内的布置和设施,就连拍张照片,镜头内除了人还是人。</h3> <h3> 进窖洞靠右手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制小展台,上面陈列着40年前习总书记看过的部分书籍。</h3><h3>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极为匮乏,集体劳动极为繁重的知青岁月,他一面进行着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立下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誓言。在窖洞内看书,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他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h3><h3> 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当年习总书记也没有放弃学习,并把爱好读书做为最大的爱好。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读书和学习呢?</h3> <h3> 窖洞内的墙上,悬挂着习总书记40年前知青岁月,与梁家河的老乡珍贵合影。一张合影就是一个传奇,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就是那段难忘历史的再现……看着墙上的照片,我们仿佛走进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h3> <h3> 从3号知青旧居出来,想照一张旧居全景照,前来参观的人太多,拍了几张,都不太理想,无奈只有放弃这一想法。想想习总书记2015年2月回到梁家河,从山上俯瞰当年住过的知青院所讲:“那是我当年住的地方。在山下看不怎么样,可从山上向下看,还是比较壮观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知青3号旧居院门口,看着窖洞对面如刀削斧劈的山梁。正如2015年2月13日,习总书记回到阔别了40年的梁家河所说:“这里沟壑纵横,窖洞前面的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横在眼前。那可是釆菊东篱下,“愕”然见南山。正是这些悬崖徒壁,磨炼着我的意志。”</font></h3> <h3> 眼前一处老窖洞,已办成了农家乐,院门口音箱播放着陕北民歌,听起来很亲切、很振奋。</h3> <h3> 走进院内,细细打量着院内的摆设。感觉这是处原生态的窖洞,古香古色的小院。窗台上放着辣子窝等古老的石器,墙上挂着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两窖洞间放着各式各样锄头等农用具,一派农家小院景象……</h3> <h3> 远处山坡边一排新式窖洞,清一色青砖小院花墙,看起来很气派、很壮观……</h3> <h3> 眼前一处窖洞小院,里面坐满了统一着装的人们,她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员,讲叙习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故事。</h3><h3> “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铁锁,要做行动上的巨人……;黑子,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习总书记40年前知青岁月,叮咛好友的话语仿佛又在我们耳边响起。一句句叮咛,一片片深情。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天很热,但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们依然穿戴地那么统一、那么整齐、那么一丝不苟。细看,她们统一穿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式的制服。我想,她们此行是传承红色基因,追随领袖初心而来。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红色基因、满满的追寻领袖初心之旅……</span></h3> <h3> 前面窖洞小院就是知青2号旧居了,这是处典型的陕北农家小院,高高的小院门楼,整齐的石砌小院院墙,三口窖洞整齐排列在刀削斧劈般的黄土高原下,一切显都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原生态……</h3> <h3> 窖洞外的小院内摆放着石碾盘,是那个六七十年代,缺乏磨面机等机械设备碾磨粮食的利器,也是茶余饭后人们聚集聊天的重要场所,充满了乡愁……</h3> <h3> 窖洞窗户上贴着的一幅对联,深深吸引了我。细看,上朕:近观远眺歌盛世,下联:平安详和乐春秋,横批:习文尚武。联起来看,习总书记的名字巧妙的蕴藏在里面。陕北人民真有才呀!</h3> <h3> 进入习总书记40年前居住的窖洞内,看着窖洞土炕上整摆放着6床被子,当年习总书记等6名知青,挤在这个狭小的窖洞内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土炕上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这就是习总书记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生活之简陋,条件之艰苦,要不是亲眼所见,真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h3> <h3> 窖洞旁边有一个土冰箱。说通俗一点,就是农村用来储存南瓜等农作物的小地窖。地窖里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以保存时间长点。</h3> <h3> 这是知青1号旧居,走了这么一大圈,突然发现1号旧居前还站着一名武警,顿感神秘,进到旧居院内,与2号、3号旧居相比,也没有啥奇异的地方。</h3> <h3> 进到知青旧居1号窖洞内,里面陈设很简单,一个大土炕上面摆放着6床被子,墙上挂着习总书记40年前知青岁月时的照片,说明习总书记当年在这住过……</h3> <h3> 从窖洞出来,看着窖洞外的枣子树长地很旺盛,就可以感受到陕北特产——大枣,为什么这么有名气,因为他根植于人民之中,几乎家家户户窖洞院子外都种有枣子树。</h3> <h3> 在梁家河返回乘点的路边,麻杆花开地正艳,这种花在陕南很常见,没想到在陕北也开地这么好。由于时间关系,一处开地非常红艳的陕北山丹丹花,沒来得急拍,感觉有点遗憾,只有用麻杆花来充个数。</h3> <h3> 回望梁家河村打谷场,打谷场边的一排排新式窖洞,看起来很漂亮、很壮观,陕北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h3><h3> 不禁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群众、发展群众,一心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以前是这样,现在、今后更需要这样。</h3><h3></h3><h3> 也明白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的深层用意。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3月,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所讲:“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呀,我确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呀!”总习书记所讲、所做,处处彰显着他的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初心。</h3><h3> 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内部”。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要求。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忠诚——表里如一,不折不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干净——清白做人做事,不触踫违犯乱纪廉政红线;担当——不畏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勇挑重担。 </h3><h3> 做为每一名中国人,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坚持自已的初心,保持自已的梦想,忠诚干净担当,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h3> <h3> 从陕北回陕南途中,看着车窗外闪过的黄土高原,不再是光秃秃黄沙岗,她们都披上绿色的盛装,说明这几年陕北的退耕还林很有成效。</h3><h3> 陕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陕北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h3><h3> 再见了陕北!</h3><h3> 再见了梁家河!</h3><h3> 衷心祝愿陕北的明天更加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