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古桥

梁雪松

<h1><b>赵州桥</b>(公元595年-605年)</h1><h1> 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h1><h1> 河北民间将赵州桥与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华北四宝”。</h1><h1> </h1><h1>注:最早的一座叫小商桥,在河南漯河市</h1> <h1>历史痕迹(?)</h1> <h1> 赵州桥博物馆里保存的原物</h1> <h1>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议对该桥进行大修。辗转至1954年,获交通部和文化部拨发专款,遂开启赵州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结(栏杆部分除外),这座“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的古桥,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都“焕然一新”。</h1><h1> 1963年,梁思成公开撰文,相当克制地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捐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h1><h3><br></h3> <h1><b>永通桥(</b>公元765年)</h1><h1> 又名小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来曾多次维修,是一座带腹拱单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桥,桥长32米,宽6.34米,主拱券由20道独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 4个。桥栏长 32.7米,跨径26米,拱矢5.34米,桥面宽度,东西两端各6.7米,中间6.2米。桥栏板雕刻一为两端雕斗子蜀柱,中间用鸵峰托斗,华板通长无格,上有优美浮雕;一为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板分两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东端小券墩上雕飞马, 西端券面雕鱼,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从现存实物看,应为唐、明、清不同时代的作品。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1> <h1> 桥上有22根正方形的望柱,桥身及栏板有优美的浮雕如河神、飞马、游鱼等,形象十分生动,大多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的遗物。由于永通桥十分精美,历代文人题刻很多。</h1> <h1>在桥头公园跳广场舞的人们</h1> <h1><b>单桥(</b>1629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西的献县城南6公里处的南河头乡南单桥村与北单桥村之间,2012年3月23日该桥成功创下“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的世界纪录。单桥是一座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五孔石拱桥,为青石结构。大桥按地形水势设计,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宽略高,并在拱与拱之间增添4个小腹拱,以减轻石桥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桥体显得美观别致。大小九个拱顶的两端,雕饰着18个龙头,在栏板、栏柱上雕刻着不同的动物图案,当地至今对单桥还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碑”的传颂。</h1> <h1><b>登瀛桥</b>(公元1594年)</h1><h1> 也叫杜林桥,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坐落于沧州西15公里(沧县杜林镇中心)旧沧河路与滹沱河故道交汇处的杜林镇,是横跨于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桥。该桥始建于公元1594年。</h1><h1> 该桥桥体由三大拱两小拱组成,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的拱肩上,两个流线型的大桥墩支撑着桥身。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每孔跨径11.3米。中拱上顶两侧各有一龙头石雕,探出桥体,张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两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狮子头,暴目裂眦,神态凶猛;两小拱的拱顶各有一摇头探尾的神水兽;桥面石栏、石柱上是目不暇接的浮雕画面和姿态各异的石猴、石狮等动物,精雕细镂,栩栩如生。</h1> <h3><br></h3> <h1>桥东头</h1> <h1>桥西头</h1> <h1>桥面已是柏油路面</h1> <h1>加固措施很野蛮</h1> <h1><b>苍岩山桥楼殿</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从苍岩山山门向上攀登,峰回路转,在对峙的断崖之间飞架着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石拱桥,桥楼殿就坐落在这临深约70米的桥上。桥楼殿为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顶和朱红色殿柱映在蓝天绿峰中,光彩照人。宏伟的殿堂建于高临绝壁的石桥上,似空中楼阁,巧夺天工,世所罕见。古人有诗曰:“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清幽的山涧架立如此精彩的建筑,无法不让人感叹建筑者的手笔之独特。桥楼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第一是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第二是青海北山的北禅寺)。</h1><h1> 殿内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像及壁画。古人赞美这一壮观景象:“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据考证,此桥为隋时所建,先于赵州桥。</h1> <h3><br></h3> <h1><b>清东陵五音桥</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桥全长110.60米、宽9.10米,桥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两边安设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每块栏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如果顺着敲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一座能发出音响的建筑物,包罗中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h1> <h1><b>满城方顺桥</b>(始建公元3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3><br></h3><h1>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方顺桥村,横跨于龙泉河上,因在方顺店附近而得名。</h1> <h1> 古时候驿路从方顺桥上通过,是京师经保定府去南方诸省及山西的南北交通必由之路,历代的重要关卡。 据民国十八年(1929)《满城县志》载,方顺桥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开皇、金明昌年间继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桥毁,僧德印募修。现存建筑为明重修。<br></h1> <h1> 方顺桥为三孔券石桥,中孔较大,两侧各一次孔较小,均由细石料砌成,石楦雕栏,坚致雄伟。根据实测,桥全长30.61米,宽8.07米,由基础上皮至望柱顶高8.765米,中孔净跨14.34米,净高6.15米,两侧小孔净跨3.43米,净高3.7米。</h1> <h1> 券条石均垂直于桥的走向,主券当中有戏水兽。</h1> <h1> 桥上共有30根望柱,其中保留有22根形态各异的石狮望柱。</h1> <h1>石栏板28块,其中有24块带雕刻栏板。</h1> <h1> 桥拱由长方形料石悬砌,桥面由长条石铺垫。</h1> <h1> 桥两端各有两个巨狮,分踞左右。</h1> <h1> 北面桥头两个狮子基本完好,南面的一个狮子已经遗失。村中的老人们口口相传,很久以前,桥南的其中一个狮子年久成精,经常在深夜村里人都安睡时去挨着桥北的一家酒铺偷喝酒,有一天被酒铺的掌柜看见了,第二天一早掌柜的就带着大家伙儿推倒了这只“成精”的石狮子,于是桥的南面就失去了一只。</h1> <h1> 石桥造型流畅古朴,保持了早期拱桥的特点,另在该桥西侧300米处设计了两道护桥分水闸,用以分水泄洪,保证古桥安全。</h1> <h1> 方顺桥历史悠久,古朴壮观,坚固耐用,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在道路交通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至今仍在使用。方顺桥在我国建桥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h1> <h1><b>涿州永济桥</b>(1574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之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后因河道南移,桥亦塌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原有旧桥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清帝乾隆为其赐名为"永济",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制永济桥诗并序》。</h1><h1> </h1> <h1> 该桥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经过对该桥引桥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约627.65米。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h1> <h1> 桥面上保留下的水泥路面。据说是当年日本人侵华时铺设的。</h1> <h1>拆除水泥路面时的情景(网络图片)</h1> <h1>目前还没有对游客开放</h1> <h1>拒马长虹</h1> <h1><b>北京通州永通桥(八里桥)</b>(公园1290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h1><h1> 通惠河上的重要桥梁,史称它是“陆运京储之通道”。永通桥是北京四大名桥之一。坐落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县城西八里,故俗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h1> <h1> 通惠河是元至元二十七(1290)春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此河“上自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清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北京地处北方,物资较为贫乏,众多物资多从南方运来,特别是元定都北京后,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虽开辟了海运、但损耗过大,如至元二十年(1283)岁运四万六千多石粮,漂溺损耗者至四万二千多石,而且粮食运到通州后,再通过陆路运送到北京城,粮多路远,运粮兵民苦不堪言,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工竣,“自是免都民陆挽之劳,公私便之,帝自上都还,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通惠。”及至明朝,通惠漕运干道,东南之粟,年漕已到数百万石。东南贡赋,岁亿万计,市民所需,则不可悉数,概由此河运京。</h1> <h1> 永通桥正是在这样一条十分重要和著名的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桥。史称它是“陆运京储之通道”。石桥的前身是座木桥,因通惠河坡度较大、河水湍急。常将这里原建的木桥冲毁,影响交通,因此有内宫太监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议于此地建石桥,英宗准奏,正统十一年十二月石桥竣工,英宗赐名“永通桥”。石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所谓“长桥映月”正是通州八景之一。</h1> <h1> 八里桥的造型极为特殊。中孔特高,高达八点五米,宽六点七米,两次孔仅高三点五米,相差悬殊。</h1> <h1> 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为此古代工匠将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可直出直入,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八里桥不落桅”正是指此。</h1> <h1> 八里桥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中国官军与英法侵略军交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展开了激烈战斗。永通桥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还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h1><h3><br></h3> <h1><b>补充</b></h1><h1><b><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jlel0c?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衡水安济桥</a><br></b></h1><h1><b><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jonib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国五仁桥</a><br></b></h1><h1><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0hhhntu?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邯郸弘济桥 & 学步桥</a><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