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梦寻灯火阑珊夜

高山景行

<h3>西塘 地处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处,交通便捷,东距 上海 90公里,西距 杭州 110公里,北距 苏州 85公里,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甬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北连318国道,杭申甲级航道、善江一级公路贯穿 西塘 镇。</h3> <h3>西塘 是一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国 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获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西塘 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h3> <h3>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 太湖 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h3><h3><br></h3><h3>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 西塘 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h3> <h3>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漕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 嘉善 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 西塘 亦称胥塘。因 西塘 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h3><h3><br></h3><h3>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 江南 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 西塘 历史沿革。</h3> <h3>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 嘉善 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诗》中描绘了 西塘 许多的景致,如 西塘 晓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环秀断虹、雁塔湾头等,揭示了古镇 西塘 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示了 西塘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h3> <h3>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 浙江 省文联主席、 浙江 越剧院院长。顾锡东一生致力于越剧的创作,写下了大量剧本,其中以《五女拜寿》和《汉宫怨》较为著名。</h3> <h3>西塘 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 西塘 古镇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 江南 水乡风貌的基地;艺术家们描绘 江南 水乡风情的净地;游客们领略 江南 水乡风景的胜地;原住民们发家致富的聚财地。 西塘 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h3> <h3>烧 香港 是 西塘 的地方特色,烧 香港 不是要把 香港 烧了的意思,而是以前河道两岸庙宇众多,善男信女们乘着小船来此烧香,故名烧 香港 。烧 香港 的景点有倪天增祖居纪念馆、五福桥、圣堂、明清木雕馆等。</h3> <h3>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 西塘 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h3><h3><br></h3><h3>西塘 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h3> <h3>塔湾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庙名雁塔禅院,又地处市河转弯处而得名。七老爷最后就是投身于塔湾街的雁塔湾自尽的。这一带在明时酒楼云集,明代有一诗人周鼎写了一首《 西塘 晓市》来描写这里的繁华: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乌识伪钱。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塔湾街上的景点有醉园、七老爷庙等。</h3> <h3>西塘 人有闲情意志,喜欢养鸟种花,有"杜鹃之乡"的美誉。从清代中期已有人开始种养,杜鹃花生性娇嫩,要细心栽培,种养杜鹃也是修身养性的行为。</h3><h3><br></h3><h3>1972年, 美国 总统尼克松访华下榻 杭州 ,急需花草布置宾室,可那是在文革时期,养花种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许多名贵花草全遭摧残。 浙江 省园林管理处四处打听,终于在 西塘 卓家觅得杜鹃19盆,盆景20盆,为尼克松下榻的客厅增添了春意与生气。这给 西塘 人莫大的鼓舞,养花人更爱惜花了,品种也越来越齐全。据统计, 西塘 镇上现有杜鹃花品种145种,家种杜鹃花的有100多户,共栽4000多盆。</h3> <h3>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所比喻的建筑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 西塘 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h3> <h3>西塘 的廊棚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 西塘 塔湾街里有一胡姓商户,店主胡氏年轻守寡,艰难地支撑着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开间的铺子。胡家铺子前的河摊边,有一个水豆腐摊,摊主姓王,家中排行老二,王二年轻力壮,老实厚道,只是家境贫寒。他见胡氏艰难,便生同情之心,帮着她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离不开他,但又难以启齿表示这份情意。</h3><h3><br></h3><h3>于是她煞费苦心想出一个办法,一日她请来木匠,借修缮店铺之机,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起来。这么一来,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风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摆摊,两个同在一个屋檐下,感觉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生意一下红火起来,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竟连成一线,以致后来成为一种 西塘 独特的建筑式样。后来老百姓知道这层意思后,便给廊屋取名为廊棚,意思是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h3> <h3>关于廊棚来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好心的老板在沿朝南埭一带开设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来了个叫花子在他们屋檐底下避雨,老板看后于心不忍,给了他吃的还请他进门。叫花子执意不肯,晚上老板打烊,叫花子还不离开,老板看屋檐太窄遮不了风雨,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花子不见了,门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风雨,知善人家好运来"的对联。</h3><h3><br></h3><h3>据说这位叫花子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来试探店主的心,那店主果然生意 兴隆 ,发了小财。后来店主觉得用竹帘连在屋檐上方法不错,索性就将屋檐加长,街上的商家也想沾点仙气让自家的生意也好起来,于是纷纷效仿,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长廊。</h3> <h3>宅弄是 西塘 的又一大特色。它能反映出 西塘 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h3><h3><br></h3><h3>弄堂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大致有三类:街弄、陪弄和水弄。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称为街弄,街弄前通新街后通老镇,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隧道,街弄维系着两个不同的时代;</h3><h3><br></h3><h3>前通街后 通河 的称为水弄,水弄连着河埠,往往是附近不临水人家下河的 通道 ;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称为陪弄。陪弄完全在室内,有墙和邻居相隔,没有采光系统,所以许多陪弄的墙上挖有灯孔,就是为了放油盏灯照明用的。久居陪弄的人家闭上眼睛就能来去自如,不熟悉地形的外来客就得像打太极拳那样放慢手脚探路而行。</h3> <h3>古镇大户人家的大门平常是关闭着的,一般只有等家中贵客临门或逢上喜庆节日时大门才敞开。但妇女与佣人们走的永远是陪弄,所以说它是 中国 封建思想留下的纪念品。陪弄本来是属于大户人家私人的,经过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和房屋改革,这些大宅现在都住进了许多户人家,这些弄也就成为各家出入的公共 通道 了。</h3> <h3>古人称"屋下小巷为弄,庙中之路为唐"。人们后来将街路的支巷或屋边的小路都称为弄堂,而 西塘 的弄名一般都以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而命名,如王家弄、叶家弄、苏家弄等。 西塘 全镇总计有122条弄堂。</h3><h3><br></h3><h3>最有名的弄: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如果有两个胖子在弄内交会,没准就是擦墙贴肚皮也不一定能轻易通过,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 西塘 "一线天"的说法。</h3> <h3>花窗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为各种格子图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样或吉祥图案的。这是当地人思想上保守与开放的矛盾体现,在人们刚开始用玻璃的时候,总觉得家里的东 西和 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不妥当,但又非常想赶时髦,所以出现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饰。</h3> <h3>塘东街是民国至解放时期 西塘 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塘东街上还有好多酒楼,以前有"借问酒家何处有,胥塘河边处处楼"的说法。说起这条商业街不得不说说 西塘 的商人。有位来 西塘 的作者说: 西塘 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会点。是有一定根据的。</h3> <h3>这里的读书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毕竟太窄,多数读书人做不了官,只好回来经商。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经商的思想也与一般的商人不同。</h3> <h3>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药铺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也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h3><h3><br></h3><h3>塘东街上还有源源绸布庄的旧址,1927年秋陈云同志在"枫泾暴动"时期被国民党追捕转移到 西塘 ,在布庄伙计高廷梁处住了几日,后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h3> <h3>田歌是 西塘 民间流传下来的农村民歌,至今仍传唱于江浙沪毗邻地区,是 中国 宝贵的地方音乐文化遗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 西塘 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在第七届 中国 国际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h3> <h3>红线短,绿线长,红红绿绿绣春光晶晶亮。</h3><h3>绣架圆,绣架长,千针万针绣出百花争艳。</h3><h3>  </h3><h3>西塘 的姑娘从小学绣花,一根丝线劈成十八瓣。传统的手艺一代代相传,绣女心中只有一个小心愿:为自己绣个荷包送给心上人,希望他能珍藏,能喜欢。</h3> <h3>西塘 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两段,东为上,西为下,所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着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宽度仅供农民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宽度。</h3><h3><br></h3><h3>由于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还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打开窗户就可以倚窗谈心,甚至可以握手,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景。西街上自西向东的景点有:石皮弄、种福堂、西园、 中国 纽扣博物馆、 江南 瓦当陈列馆。</h3> <h3>西塘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读书的种田人,耕亦乐、读亦乐,耕读兼得者更乐!村落的繁衍,商贾的萌生,使村落变成了村镇。然而它的运转模式、文化的守制、淳朴的风情依然如旧。这里的人信奉"种田耕地万万年"的祖训。</h3> <h3>耕者,为稻粮谋,为衣食之始祖,立人之最根本也!滴下汗水换取大地的收获天经地义,社会之基础也!但是种田不读书,同耕作之牛又有何区别?种田人不读书,就不会领会其耕作之乐!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诗文通晓天下,但他常怀念青年时的耕读生活,回忆躬耕之乐。</h3><h3><br></h3><h3>耕田的人读书,天下可安矣!读书能明其做人之理,安达于社会。读书明理之乐乃人生之一极!</h3> <h3>神位出巡称出会,是庙会的高潮, 西塘 沿袭了不知多少代的风俗,村落里的寺庙供奉的只是地方上的神,每逢神的生日或村镇上闹病荒的时候总要请神出巡以驱邪恶习之气。神位是八人抬的大轿,出巡行街时有时会飞奔,这就是抢轿,旨在抢出神的威风和神气,把镇村上的邪气斩除驱尽。</h3><h3><br></h3><h3>抢轿人个个都是力大无比,奔跑飞速。在八个大汉肩扛轿子奔跑抢轿的同时,还有第九个人更是身手不凡,他擎举黄罗盖大伞脚踩在轿椅上,急转黄伞,口中大声呼喊,更是威武无比。夹着十六只大脚急迫的着地声,竟有排山倒海之势。</h3> <h3>抢轿人在抬神出巡之前,会喝一种上一年配制的米酒。在地下埋了一年的陈酒就在抢轿前挖起,一触摸酒坛,凉得透骨!那是用冬天里的冰雪夹着盐埋在它的周围,再盖上湿漉漉的稻草,埋进深深的泥潭。</h3><h3>  </h3><h3>抢轿人在抬轿前总是要喝一大碗抢轿酒的,酒的温度很低,酒劲发作慢。酒一下肚子会冷静下来,而奔跑时酒劲顿起,先抑后扬,发力于身体手足,根本不觉疲乏。今人的冰块加酒是远远不能相比的……</h3> <h3>在 西塘 以耕读者受人尊敬,为人效模。天下种田人之多几乎布及每个角落,耕之余而读书,读之隙而耕作,相得益彰,两乐并一乐。躬耕之劳,运行于身,适于自然环境,乃生存这根本。读书之勤,遂明事理于心,使人处事豁达袒然。村落里的种田人都能读书,其境界之高可想而知也。</h3> <h3>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夜,城里人闹花灯、张灯、提灯、迎灯、看灯。闹灯是假,闹情是真。灯影里有多少笑就有多少情。闹灯是假,灯下相会才是真。有多少情男痴女,相识相逢、相恋在灯影里。</h3><h3><br></h3><h3>但对于 西塘 的村落来讲是个奇怪的时间,因为这里没有灯彩张挂,只有举着用稻草扎成的火把在田野上奔走呼喊:"喔啊油、喔啊油……"美其名曰甩田火。</h3><h3><br></h3><h3>其实,甩田火是假,祈盼今年好收成是真,村落里唱田歌是假,与邻家女子偷情是真,难道这就是 中国 古村落得以繁衍相传的古俗吗?</h3> <h3>入夜后的 西塘 ,在灯火阑珊处你可与友人在船上对弈、谈古论今、激扬文字;亦可品香茗、诉离绪、寄想思;或邀三五知己、尝 西塘 的特色小菜、品淳朴的农家味道;你可以豪饮;也可以小酌;你可以在古老的夜色里怀旧,你可以在船里悠悠摇晃,吟"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在橹声中望两岸人家、看百家灯火、思万家之情;你可以聆听 西塘 千年以来跳动的脉搏;你可以悠哉悠哉做一回神仙……</h3> <h3>沿河两岸的河埠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主妇们在这里浣衣洗米,在这里张长李短。即便是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 比如 洗床单,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阵后,投在河里大力甩动漂洗,又快又节省。</h3> <h3>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h3> <h3>当夜幕降临, 西塘 又是另外一番美景。沿河的红灯都被点亮,一排排、映照在河上,宛如丝绸一般的柔和,却又流淌着浓浓的温馨和暖意。凌驾在河上的戏台也又开始了吴侬软语的清唱。不论你是坐在船上欣赏美景,还是与月色中溶于 西塘 ,此刻,你都会觉得 西塘 ,宛如一场人生的艳遇,在灯火阑珊的夜,闪烁着诱人的光芒。</h3> <h3>西塘 ,白墙青瓦、小船河道、弯弯的石拱桥,你在这头微笑,我在那头张望。我从不相信一见钟情,直到我看到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只那么一瞬间。钟情,这个词,便深深的烙在心窝里。 西塘 ,宛如生命中一场艳遇,在钟情的土壤中开始生根发芽。</h3> <h3>西塘 ,河流纵横,绿波荡漾,宁静的光阴在桨声四起的水波间开始了一天的美好时光。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带着满归的希望。长天之下,看不到城市高楼,只有黑白装扮一致的老屋,年复一年守候在那儿,讲诉着几近相同的故事。从容地看淡人生离合,从容的接受着过往的人们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怀。</h3> <h3>西塘 与别的古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她首先是个社区,其次才是景区,她已经成为艺术家们描绘 江南 水乡的圣地、专家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躲避喧嚣释放压力的净地。</h3><h3><br></h3><h3>西塘 ,是心灵极易抵达的一片圣土,很近,触手可及的美,晴天的日子, 西塘 很透明;阴天时, 西塘 会变的很宁静,那宁静十分有感染力,可以使人平静下来,那份宁静,让心变得纯洁。此刻的 西塘 ,宛如一场人生的艳遇,在灯火阑珊的夜,闪烁着诱人的光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