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传家 诗书继世——李权李济父子订制收藏清末民初百家诗文墨迹赏评

小孤桐轩别号一十

<h3> 近日,笔者忙中偷闲,于一友人处拜观了一批近代学者李权上款的诗文墨迹。</h3><h3><br></h3> <h3>  窃以为,这批墨迹不仅有很高的收藏、欣赏和研究价值,而且对当前构建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是难得一遇的高级别优质藏品。</h3> <h3>  承蒙友人允许,笔者对部分墨迹进行了拍照留存,并对这批藏品作了简单、粗步的研究。</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nbsp;&nbsp; 名人订制&nbsp;&nbsp; 背景独特</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批藏品据说来自台湾,应该是著名学者李济家的旧藏。因为这批诗文的上款人李权是李济的父亲。</div> <h3>  李权(1868--1947)湖北钟祥县人。字巽孚,晚号博父,别号郢客。清末举人,民国间曾在学部任职。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文史学者。著有《钟祥艺文志》、《钟祥金石考》、《钟祥县志》等著作。</h3> <h3>  钟祥李家是书香门第,有清一代补学官弟子员者就有50多人。李权两岁时,父亲李世焴去世,留下他和弟弟李德滋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李权苦读成名,国子监应试揭晓,以朝考一等为鄂籍首冠,被分配在学部供职。李权之子李济曾如此介绍父亲:“我的父亲原是一个苦读成名的孤儿。祖父逝世时,他年方一岁半,另有一位半岁的叔父伴着他。祖母靠着家中的几亩薄田,把他们兄弟俩抚育成人……”(《李济文集》卷5)。</h3> <h3>  李权成名时,辛劳的母亲已经过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始终感念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为了报答母亲,从民国九年开始,他请学者左笏卿为母亲墓表作刊,然后搨了600份赠送海内知交征求诗文,以颂扬母亲的懿德。这项工程历时十年,共征集到社会各界名流写来的诗文400多篇(首)。这批诗文墨迹后由李权精心装裱并做匣珍藏,成为李家的精神寄托和传家之宝。</h3> <h3>&nbsp; 这就是这批墨迹的由来。</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前笔者见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它所存何处?是否仍存留于世?尚不得而知。</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权1947年去世后,这批诗文墨迹应该是交由李权的独子李济收藏保存,1949年由李济带去台湾。1979年李济去世后,不知何时又从李家散出,几经辗转回到了大陆,被文物商人送进了拍卖场。家传之宝,就这样漂泊易主了。</div> <h3>  李济(1896 ——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五位导师”之一。1949年赴台湾,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李济是中国第一个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第一个独立主持现代考古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郭沫若称李济是“我们中国的光荣的一面”。台湾文人李敖说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迷人的重量级学阀”……</h3> <h3>  笔者认为,李权李济父子的这种家族背景、名人光环为这批墨迹赋予了迷人的底色。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是名人收藏,流传有序,更是名人策划、名人订制,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那份学养才会造就的特殊精神产品,今天已成绝响,很难复制。</h3> <h3> 主题重大&nbsp;&nbsp;&nbsp;&nbsp; 意义深远</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一般的诗文墨迹不同,这批藏品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对当下社会伦理精神的重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这是一个儿子对苦难母亲的思念、纪念,是一个家族忠孝传家,书香继世的深情传承,歌颂的是伟大的母爱精神;一方面,是民国初年的社会精英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深度阐释和有力弘扬。</div> <h3>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文化的建设,所以才有《孝经》这样的不朽诗篇和《二十四孝》等经典故事的流传。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可以说,孝,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文化,它已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难得的是,这批诗文都是围绕孝道这一主题展开,200多名作者站在不同角度对这一伦理精神进行了精彩阐释,见仁见智,丰富饱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批诗文墨迹,是民国初期不同社会阶层对孝道文化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一笔重要的思想遗产!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h3> <h3>  令人欣慰的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有出国留学喝过洋墨水的经历,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同时也深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李权的这一孝行给予了高度认同和优雅赞美。这说明,孝道文化是世界的共同价值,对人类文明有普遍意义。</h3> <h3>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h3> <h3>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齐心协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h3> <h3>  其次,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日趋增多,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h3> <h3>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h3> <h3>  从这个角度理解,就不难发现这批诗文墨迹所蕴含的深远博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远比一些单纯的艺术品高级,丰富,更有价值。它就像一座虽然邈远却依稀可见的高山,遗世独立,厚重孤美,值得深入挖掘利用!</h3> <h3> 宏篇巨制&nbsp;&nbsp;&nbsp; 人物众多</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批藏品一共二百多件二百多人,而且是同一上款同一题材,这在艺术品拍卖中还是非常罕见的。相当于一个小型博物馆的藏品或者一个中等规模的展览。用“鸿篇巨制”来形容应该一点都不过分,其整体的震撼力是相当惊人的。</div> <h3>  并且,这二百多名作者中,涉及晚清特别是民国初年学界、政界、军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点多面广层次高。其中,学者占绝大部分,如诗论家、钱钟书的老师陈衍,董必武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王葆心,张继煦,中国第一代法学家、北大、清华教授程树德,石志泉,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马德润,易学大师尚秉和,佛学大师李开侁,选学大师高步瀛等等。进士、举人出身的也近百人,严修、王基磐、周树模、郭集琛、周琪、吕钰、陈培锟、张履春、蔡玮、饶叔光、胡大崇、尚秉和、王扬滨、张国溶、阎祖训、张则川、刘远驹、冯汝琪、黄维翰、张丙廉、程树德(法政科进士)都是进士出身。其中,当过省部级高官的很多,如教育总长张国淦,国家图书馆长王章祜,平政院长周树模、河南省长田文烈、福建督军李厚基、东北海军缔造者、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民国警察头子王善荃等等,当过大学校长的也有10几人。如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武汉大学校长张继煦,中国农业大学首任校长路孝植,北京法政学校校长王家驹,北京高等警察学校校长王扬滨、周鸿熙,山西大学校教务长刘文炳,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张则川,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步青,湖北商业学堂监督钱懋勋,两江法政学堂,江南实业学堂监督田潜,汉口官立商业学堂监督张国溶,福建法政学堂教务长陈培锟、程树德等等。此外,这批人中,有很多是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在民国教育界、司法界任教育厅长,检查厅检查长的高级官员也有很多,这可能与李权个人宦游经历和研学倾向有关。可以说,这批诗文墨迹是民国初期国家精英阶层的缩影,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精英阶层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气象,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  这批墨迹的作者中,还有一部分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特殊人物,像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台大教授乔大壮,诗人曹经沅,吴用威,刘潜,学者张朝墉,谭嗣同的外甥、性格怪诞的举人唐仲汉,军阀曹锟大帅的女婿、革命家陈之骥,烈士县长金人铭,进步文人欧阳瑞骅,中华大字典主编欧阳溥存,钟祥三怪之一的戴之麟,鲁迅的朋友徐協贞,曹禺的叔祖万敷、万澂(科技部长万钢的爷爷)、万虏三兄弟,周作人比较喜欢的一本书的作者冯汝琪,蔡锷的同学、革命家毕厚,欧阳修的后人、藏书家欧阳成,从革命家到碑帖大家的殷铮,金门县首任县长左树燮,与胡适笔战过的中大教授汪长禄,藏书大家田潜,版画作家萧仲瑛,父子双翰林的陈培锟……等等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这批藏品的信息含量。</h3> <h3>  当然,这批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平常角色,地位和影响一般,有的甚至名不见经传。作为收藏品,他们的墨迹单个拿出来,意义不大,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其影响力则成倍扩增。自古收藏家们追求系列专题收藏,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藏品整体价值的考量。</h3><div><br></div> <h3> 品质完美&nbsp; 史料珍贵</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外,就形式而言,这批墨迹用纸考究,几乎是清一色的私人设计订制的虎皮宣纸(除极少数用其它笺纸代替),所以,整体感非常强,又兼保存完美,品相一流,确实让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虎皮宣本来就有花纹颜色,雪藏百年之后,色彩更加斑斓,层次更为分明,纸色墨香,相映焕发,真是漂亮极了。</div> <h3>  诚然,作为艺术品而言,他们不是收藏界追捧的书画名人。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的墨迹流传也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墨迹传世。物以稀为贵!奇缺为宝。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墨迹就更有收藏和研究价值。即便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这些人都受过书法的传统训练,加之学养深厚,趣味高雅,二百多件作品铺陈开来,真正是真草隶篆,各擅胜场,不拘一格,百态千姿,称得上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民国书法大展了。</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  “诗言志”、“文以载道”……诗文是古代社会的精神载体。诗词歌赋,笔墨文章也是古人精神气象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最高境界的交流方式。李权精心设计的这批藏品之所以宝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独特性或称原创性,即清一色的自作诗文。这批诗文由于主题相对集中,体量庞大,又由于作者身份地位不同,写作视角各异,既整齐划一,又丰富多样,个性鲜明,已然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精美的专题诗文合集了,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h3> <h3>  可以说,这批藏品的发现,是对清末民国文学史、书法史的极大丰富和补充,甚至可以填补很多历史空白。对于藏品而言,这种发现的价值更为重要,更有意义!</h3> <h3>  总之,这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具有多方面价值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历经劫难,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值得我们恭敬对待,认真研究,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历史、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应该是今天的收藏家们对待藏品的责任和态度!</h3> <h3>  据闻,我的朋友已有将这批藏品整理出版和展览的意愿。对于他的这种“发潜德之幽光”,惠泽社会的善行,笔者报以深深的赞许和期待!</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