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猝不及防的虐心来袭……

光头强

<h1><b>1.</b></h1><h3>这段时间的思想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似乎与两个月来苦读《西方哲学简史》,和着手写《西旅寻哲记》有关系。</h3><h3><br></h3><h3>波折起伏的故事,怪诞鲜活的人物,生涩隐晦的语言。</h3><h3><br></h3><h3>吃不透,拿不准,说不明,道不清,但又让人乐于揉情其中萌生联想的飞翅。</h3><h3><br></h3><h3>真与伪,对与错,喜与乐,思与辩,却又让人在执拗中欢阅震古烁今的诗篇。 </h3><h3><br></h3><h3>当然,友友们不用担心我会成为精神病人,因为我精神挺正常的,虽然精神病人也都是这么说的。</h3><h3><br></h3><h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h3><h3><br></h3><h3>当年,陈子昂如此这般苦闷,应是把自己当成了历史时空的标定,忘却了参照和比对。</h3><h3><br></h3><h3>否则,沧海一粟的他应不会有“怆然”之感,更不会有“涕下”之状了。</h3> <h1><b>2.</b></h1><h3>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生活时,它总是猝不及防地一出一出,而我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其戏虐,很是玩味。</h3><h3><br></h3><h3>一同事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荣升至我现在的职位。电话那头源源传来他的欣喜时,我却在苦苦地回忆九年前,我刚提升至现在职位时,是否也如他现在这般的好心情。</h3><h3><br></h3><h3>一兄弟小孩今年高考勉强够上二本。郁郁地聊起,我遂试着托付给友人,协调小孩意愿的某学院。几日后竟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但刚接到录取通知书,家母却突然离世。</h3><h3><br></h3><h3>昨日,宿醉后躺床上玩手机,正被一段视频感动地稀里哗啦时,却被下班回来的爱人撞见。急急地询问,我玩笑说是因没换手机,爱人立马拉起我跑到专卖店。</h3><h3><br></h3><h3>下午,带皮蛋到外图购书,精选了一本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正兴高采烈地往回走,看见一辆加长豪华版凯迪拉克。摸摸书,瞧瞧车,瞬间石化:到底拥有哪一个才是真正地成为我自己呢?</h3> <h1><b>3.</b></h1><h3>生活是什么?</h3><h3>哲人、诗人都作出不同的描绘,但哲人、诗人描绘的生活,又何偿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观,与我又有什么关系?</h3><h3><br></h3><h3>成为我自己,</h3><h3>但自古以来,连自己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怎么知道要成为怎么样的我?更何况芸芸众生的“我”,又有谁能再克隆一个?</h3><h3><br></h3><h3>物质的本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但多少的物质重量拥有,多大范围的自由享受才是想要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成为?</h3><h3><br></h3><h3>黑格尔凭借他错误的见解,才建立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h3><h3><br></h3><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相信,黑格尔在建立他的哲学体系过程中肯定面对众多的讥讽和打压,但坚持的最后终究是成功的喜悦。</span><br></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罗素说,逻辑越是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就越有趣。</h3><h3><br></h3><h3>罗素说这句话时,应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他人吧,他绝对不会希冀自己的生活中 “糟糕”与“有趣”划上等号。</h3> <h1><b>4.</b></h1><h3>晚上,在“麦城锦色”圈中留言,与五柳先生聊天时,先生一句“因为大家不愿寂寞打发日子”,启发了这些初浅的思考。</h3><h3><br></h3><h3>上帝担心亚当寂寞,遂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陪伴他生活在伊甸园里。安份守己的生活久了,终归要落于平淡、无聊、毫无新意。上帝的禁令,在念念不忘中,自然也成了亚当和夏娃寂寞的风铃。</h3><h3><br></h3><h3>与其嫁祸于蛇的蛊惑,不如说是寂寞的驱使,也更是上帝的故意。因为,世界寂寞了,上帝也就无聊了;世界简单了,上帝就没了神明。</h3><h3><br></h3><h3>不一样的你我,拥有各自不同的世界。你我既独自前行,又相遇于这个世界;你我既不甘寂寞,又不断地萌发新的猎奇;你我既是“拐角处的风”,又被墙壁分成方向不同的潮流。</h3><h3><br></h3><h3>生命的负重总是与苦累相伴,流年的回望却时常有悲欢造访,让我们猝不及防。这就是生活,不甘寂寞的生活才会有虐心的乐趣。但这个乐趣是一种体验,不仅仅有幸运,还有糟糕!</h3><h3><br></h3><h3>已知的领域,我们且无法求证真实的存在,未知的领域,也不必去求证有穷尽的真实。少一些武断和浮躁,多一些沉思和探究,启发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b>体验生活,体验过程,或许是最好的回答。</b></h3> <h3><br></h3><h3><b>谢绝转载</b></h3><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h3>2018年7月1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