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伊斯坦布尔,你可以同时看到清真寺、大教堂,老灯塔、古城墙,方尖碑、跑马场……</h3> <h3> 这块历经种种文明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沧桑地,历尽劫波,信仰交融。</h3> <h3> 苏丹.艾哈麦特广场东侧,漂亮的饮水亭是日耳曼皇帝威廉二世赠送的。</h3><div><br></div> <h3> 其中,有两大宗教建筑交相辉映难分仲伯: 一个是蓝色清真寺,一个是圣索菲亚大教堂。</h3> <h3> 建于十七世纪初的蓝色清真寺,真正的名字叫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作为土耳其国家清真寺,它的图案出现在土耳其货币500里拉的背面。 </h3> <h3> 有着1500历史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拜占庭式建筑典范。伴随着土耳其的沧桑史,它历经了东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博物馆的不同身份转变。</h3> <h3> 先去了蓝色清真寺。把自己包裹成这样,是进去清真寺的必备装束。</h3><div> 这里正常使用中,每天五次敬拜安拉真主。</div><div> 按照伊斯兰教规,只有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有六根尖塔。但蓝色清真寺破例逾制拥有6座宣礼塔,建造规模仅次于圣地麦加的大清真寺,堪称“穆斯林世界第二”。</div> <h3> 进蓝色清真寺要脱鞋,裹上头巾,穿短裤的女子还要套上布袋一般的长裙。用自己的丝巾包头也可以,但我想了想,还是把自己已经裹好的丝巾去了,换了入口处免费提供的浅蓝色布巾。这副模样,心里感觉似乎距离穆斯林女子更近了一点。</h3> <h3> 进入大门后看到的主体建筑。</h3><h3><br></h3><h3> 蓝色清真寺建于1609年,总体采用雄浑坚实、纹路各异的全大理石结构,是奥斯曼苏丹王的大手笔。墙壁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由此得名蓝色清真寺。</h3><h3><br></h3><h3> 令人叫绝的是,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塌。</h3> <h3> 进入寺内,顿时陷入寂静和肃穆。</h3> <h3> 2百多个彩玻窗户、2万多块以蓝色为基调的彩绘瓷砖、数百块大幅织锦地毯和莲花般的枝型大吊灯……透过彩窗的室外光影与室内吊灯洒下的光线,融合出神话般的梦幻感。</h3> <h3> 最喜欢的,还是那些一盏盏莲花般的枝型吊灯,每一盏都有数百个玻璃灯缠绕,把柔和的光线洒到每个角落。</h3> <h3> 蓝色清真寺还在正常使用中。一边是川流不息的游客,一边是每天五次的祈祷。</h3> <h3> 光影之间,虔诚的穆斯林在祷告。</h3> <h3> 各色游人,不过是瞧个热闹。心中一阵涟漪微漾过后,我对蓝色清真寺的印象,也就只有斑斓的色彩、静谧的气氛和祷告的身影了。</h3> <h3> 从蓝色清真寺大门出来,迎面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同风格的两座史诗性建筑隔路相望、相对而立,仿佛有意在印证精神信仰的渗透融合、共聚一堂。</h3> <h3> 一千五百岁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被称为“上帝的智慧”,建于公元53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的鼎盛阶段,被世人认为是最杰出的拜占庭建筑,成为之后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h3><h3><br></h3><h3> 难怪蓝色清真寺的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都与它那么相像呢!</h3><h3><br></h3><div> </div> <h3> 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之间,有一个广场--苏丹.阿合麦特广场。现代喷泉,古跑马场遗址,埃及方尖碑,希腊青铜蛇纹柱,德国饮水亭……以及熙熙攘攘的世界游客。</h3> <h3> 跑马场的遗址上,来自埃及的方尖碑上,刻写的象形文字依然清晰如初。</h3> <h3> 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有900多年。奥斯曼人征服伊斯坦布尔之后,硬是在大教堂的四角竖起了四座尖塔作为宣礼塔,将其改建成了敬拜安拉的清真寺。</h3><h3> </h3><h3><br></h3> <h3> 所以,这座原本纯正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教堂,外观就有了如此奇怪的模样。</h3> <h3><br></h3><div> 尽管如此,这座教堂的穹顶上依然保留着斑驳陆离的圣母像,廊厅内依然珍存着黄金马赛克镶嵌的耶稣像,散发着拜占庭艺术的浓郁气息。</div> <h3> 内墙面全部采用纹理花色各不相同的天然大理石。</h3> <h3> 1500年前,建筑工匠们纯手工切割出来的天然大理石,花纹对仗竟然那么工整。</h3> <h3> 通往楼上的昏暗甬道。枝型吊灯的氤氲光线下,被1500年来无数脚印打磨的石板路,光可鉴人。</h3> <h3> 走廊里,昏暗的灯光,阴沉的石料,仿佛都在诉说着罗马帝国陈旧的历史。</h3> <h3> 圣索菲亚教堂当年拥有30米直径的神学界最大穹顶。室内没有柱子支撑,利用拱门、扶壁等最大限度地体现高度与空间,也体现了神的至高无上,一度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h3> <h3> 从二楼俯瞰教堂内枝型大吊灯,是不是很眼熟?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的蓝色清真寺里的枝型大吊灯,完全是抄袭这里的。</h3><h3><br></h3><h3> 何止是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的这款枝型吊灯,后来东西方各种建筑广泛借鉴。</h3> <h3> 这些造型完全没有区别的枝型吊灯,严重混淆了我的视觉。回到家整理照片时,我要靠放大仔细查看那些壁画,才区分得清: 到底是在圣索菲亚大教堂,还是在蓝色清真寺?</h3> <h3> 1500岁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近年来一直处于修缮状态。我站在二楼的侧廊里,等了好久,终于避开修缮架起的脚手架和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等来这个小姑娘的回眸一笑……她的笑容,有点像蒙娜丽莎呢!</h3> <h3> 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它的沧桑史,吸引了世界各地形色各异的参观者。</h3><div><br></div><div> 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对虔诚的穆斯林父子,我一路尾随这爷俩的参观路径,始终是一副父慈子孝的模样。</div> <h3><font color="#010101"> 尤其是老爷子慈善的笑容配上雪白的山羊胡,令我倍感亲切。想起童年时代,我家邻居那个穆斯林阿訇,周边回族人家杀牛宰羊都会请他去主持祷告仪式,也是这样翘翘的一把山羊胡子,也是这样干净的一张笑脸……这才是印象中真正的穆斯林呢!</font></h3> <h3> 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出来,依在侧门边一块残缺的石料上,打量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从教堂到清真寺,到作为博物馆接待八方来客,它的历史身份一变再变,不同信仰融汇一堂。</h3><h3><br></h3><h3> 这样的兼容并蓄,如此的独具一格,除了伊斯坦布尔,还能有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