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7月14日19时30分,国家大剧院,话剧《广陵散》</h3> <h3>《广陵散》:琴曲名。又名《刺韩》,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其旋律激昂慷慨,声调绝伦,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h3> <h3>《广陵散》用古曲的内容叙述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而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得以成功刺杀了韩王,然后自己毁容自杀而死的故事,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h3> <h3>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晋书·嵇康传》:三国·魏·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於今绝矣!”。后亦称事无后继、已成绝响者为“广陵散”。</h3> <h3>( 宋)姚勉:贤八咏 · 嵇康抚琴: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h3> <h3>据《晋书》记载,《广陵散》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h3> <h3>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h3> <h3>“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h3> <h3>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今天听到的《广陵散》。</h3> <h3>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曹魏大臣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被司马懿所平;第二次,是毌丘俭起义,被司马师所平;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所平。这三次起义的地点相同,都是寿春——而寿春,在当时属扬州管辖。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在起义前,身上的职务都是“扬州牧”。聂政刺韩王,象征着王凌等人对司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韩》称为《广陵散》,背后深意便在于此。</h3> <h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司马昭总想取代魏帝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当朝小皇帝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但终被所杀。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br></h3><h3>“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h3> <h3>在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残酷斗争形势,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h3> <h3>《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竹林七贤”,成为这个时代文人的形象代表。</h3> <h3>竹林七贤才华横溢,思想活跃,特立独行,超拔洒脱。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h3> <h3>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h3> <h3>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在政治态度上的亦有分歧,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h3> <h3>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h3> <h3>傅抱石笔下的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h3> <h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曾亮相《国家宝藏》,足见历史上竹林七闲在人们心目中的敬仰地位。</h3> <h3>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h3> <h3>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接受了司马氏授予的官职,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得到司马氏的容忍态度,最后得以终其天年。</h3> <h3>竹林七贤中一员的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后卒。 </h3> <h3>“荷锸任埋”:刘伶嗜酒如命,常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使人扛着锹跟着,说:“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还发出“曝裈当屋”:“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的酒后豪言。</h3> <h3>刘伶:枕曲藉糟,五斗解酲,鸡肋尊拳,陶陶兀兀,以酒解酲;借酒避世,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如同酒鬼,骨子里是他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理念的心神再现,是他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的一种表达。</h3> <h3>阮咸,是阮的发明者。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善弹琵琶。他所用的琵琶与后来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唐时以他的名字为他所弹的乐器命名为“阮咸”,宋时简称“阮”。以人名来给乐器命名,在中外音乐史上仅他一个。作有《三峡流泉》一曲。</h3><h3><br></h3> <h3>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h3> <h3>张大千笔下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有誉“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h3> <h3>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厉志勤学;成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即嵇绍)。</h3> <h3>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以四言成就较高。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h3> <h3>幽愤诗,汉 · 嵇康</h3><div>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寃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嗈嗈鸣鴈。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生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div> <h3>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h3> <h3>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h3> <h3>“嵇琴阮啸”:是嵇康与他齐名的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在音乐史上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王维有句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指的便是嵇康,“长啸”则指代阮籍。 嵇阮情投意合,互相视为知己。</h3> <h3>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h3> <h3>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h3> <h3>嵇康 —爱打铁的气质美男,远去的魏晋风度。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h3> <h3>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h3> <h3><font color="#010101">嵇康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font></h3> <h3>鄙视权贵: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准备离开时,背后响起了嵇康浑厚的声音:“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眸,平静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虽然面无愠色,眼神中却透着杀意,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设计陷害嵇康,并安加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h3> <h3>坚拒出仕: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被拒绝后,对嵇康痛恨不已,终于在公元262年,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h3> <h3>嵇绍不孤:嵇康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山涛字)在,你不会成为孤儿了。”在嵇康死后,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绍养大成才,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十八年后,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h3> <h3>嵇绍长大后,跟父亲一样,成了一名玉树临风的佳公子,“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就是为他创造的。有一次,嵇绍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看到了,就对王戎形容他的姿态“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哈哈大笑:“你是没见过他那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爹!”嵇绍在八王之乱爆发,为了护卫晋惠帝司马衷战死沙场。他为了践行“内心的忠”,轻描淡写地说:“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端端正正(俨然端冕)。”然后就冲向敌阵,欣然赴死,将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身而成其心。</h3> <h3><font color="#010101">南朝画像砖中的嵇康形象:在公元263 年的一个中午,嵇康临刑东市,刑场早被围得水泄不通。嵇康神气不变,回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里,嵇康平静如常,“索琴弹之,奏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曲终,嵇康说:“袁孝尼曾想学这个曲子,我没有教给他。《广陵散》(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又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font>从此绝矣!”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戮。</h3> <h3>广陵绝响:嵇康临刑前别的曲子都不弹,偏偏就挑《广陵散》来弹。一方面,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当时悲壮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死前都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我死,我依旧桀骜不驯,我依旧独立反叛!</h3> <h3>他想要我自断脊梁!他想要我自断脊梁匍匐在地以我的臣服换取他的权威,他想践踏我的人格剥夺我的骄傲从而使他那可怜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他很明白,像我们这样的人,践踏我的骄傲、抹去我的思想、埋葬我的灵魂才是真正的杀死我。——嵇康,节选自话剧《广陵散》</h3> <h3>星光微澜 听凭苍天召唤渡船无岸 今生与谁为伴徒剩清寒 缭绕今古遗憾独步山涧 只任九曲回环 云中铮铮声断何人怒 惊涛拍岸指叩苍穹眉锁刀剑 泠泠十指 催动五弦 广陵悲风入霄汉 王朝起波澜 醉眼看秋雁唱尽 晓角霜天 坐看繁华 朝代走马似霰散发赤足 笑谈便是经年酒剖肝胆 蹉跎江湖醉仙 风吹白练 华发今换朱颜 英雄憔悴瞬间菊花词落风卷帘清商难挡王朝纷乱 饮恨江东 喋血沁园广陵一散坠云烟 无奈做刘怜才杰真真面依旧 红尘满眼 梧桐秋雨 打落灯火串串蟾宫高悬 何处故国江山落日啼鹃 今夜谁人无眠竹林山涧 疑是惊鸿翩翩 乱世 琴缘只是千古悲怆 </h3> <h3>嵇康,让死亡变得凄美而绚丽。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却让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从此,嵇康和《广陵散》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文人不屈傲骨的象征。</h3> <h3>《广陵散》因为嵇康得以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为《广陵散》平添无数魅力。他们已经融为一体,谈及嵇康,必然谈及《广陵散》;提及《广陵散》,也必然离不开嵇康。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h3><h3><br></h3> <h3>《广陵散》或许真的成了绝唱。嵇康之死,象征着独立反抗的知识分子精神,从此绝迹。竹林集团解散,很快进入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隋唐科举取士,士人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皇权一步步集中。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h3> <h3>《广陵散》真的绝迹了吗?不!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听到《广陵散》的古声。后人在不断怀念《广陵散》,不断怀念嵇康。他们怀念的,何止只是一首曲子、一位名士。</h3> <h3>跨界美学话剧《广陵散》,再现了这一段悲壮而传奇的故事,舞台再响那曲黄金时代的挽歌!展示嵇康在赴死之际,从容弹奏《广陵散》,以生命彰显人性、升华人格, 在精神层面深刻地定义死亡的意义与人文的价值。</h3> <h3>全剧以“嵇康之死”贯穿,展现了历史典故中的场景和事件,展现司马昭和钟会的阴险狡诈,同时展现了“竹林七贤”的不同性格、不同抉择以及不同价值取向。</h3> <h3>在死亡的威胁下,有人从容面对,有人超越其中,更多的则选择了躲与藏:躲进钱财、躲进艺术、躲进书斋、躲进美酒、躲进女人,也有的躲无可躲藏无可藏……。</h3> <h3>话剧《广陵散》的一大亮点:由戏曲演员出演的所有的角色,风度和气质特别适合表现竹林七贤的潇洒飘逸。</h3> <h3><font color="#010101">演出说明书中写道:“中国话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剧风格,只能从传统戏曲里生长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广陵散》成功了。</font></h3> <h3>广陵散琴音高低起伏中,从怨恨到愤慨,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雷霆雨点般敲击着演奏者和听琴者的心。曲中之痛、之悲、之愤,激昂不平、刚毅正直无法不共鸣。</h3> <h3>琴已非琴,这是魂器。声声收魂镇魄,而死生,沉浮,荣辱,全已经粉碎虚空。空前绝后,全无杂念,听过就此绝响。曲罢相顾忘言,竟不知今夕何夕!</h3> <h3>乐曲起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h3> <h3>琴音超凡脱俗,琴境高旷绝古,振奋情绪,推动心神。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人间多少事,欲说还休。人不言,竹林深处的风在说”。向秀《思旧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