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固守,平和与快乐——湛江四中赴比索维西交流第八天持记

陈骏

<h3>  今天直接从伦敦说起。伯明翰距伦敦约200公里,行程近3小时。</h3><h3> 所谓早不如巧,刚到护卫队博物馆和惠灵顿兵营,便听得锣鼓喧天,眼前彩旗招展,仪仗队神采奕奕,踏乐而来。</h3> <h3>  世界上最棒的仪仗队毫无疑问是中国的三军仪仗队,但今天这支护卫王室的仪仗队也别有一番风味,整齐中带着点儿松弛,认真而不拘谨,为一天的参观敲响轻松的节奏。</h3> <h3>  音乐响起,场面庄严,升旗!</h3> <h3>  帅气的骑警。有时候可爱的马马也会留下臭臭的粪粪,破坏了美好的风景。</h3> <h3> 任务完成,就地解散,仪仗队员们并无懈怠之意。</h3> <h3> 马歇尔.菲尔德雕像。</h3> <h3>  四中师生排队进入仪仗队博物馆,了解王家护卫队的历史沿革和服饰变迁。</h3> <h3>  英伦处处多佳木,幽林秀水雪鸥翔,挺好的风景惹人醉,卫生间收费2便士相当于1.76元人民币的事就不多说了。😂😂😂</h3> <h3>  这应该是徐志摩喜欢的歪楼长大乔迁了,矗于此地。😂😂😂</h3> <h3>  花团锦簇,赏心耀目,这就是传说中的白金汉宫。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1761年,乔治三世获得该府邸,并作为一处私人寝宫。</h3> <h3>  俗一下,到此一游!</h3> <h3>  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一言不合就建雕塑的国家!</h3> <h3>  二言不合,再建!</h3> 沉思的Mr Bowen,发现了卫兵执勤时前后晃动的秘密——鞋底是特制的! <h3>  伊丽莎白女王和她女儿父亲(可能是)的雕像……这样的位置,是谦逊,还是偏爱?</h3> <h3>  伦敦的骑警,不仅骑马,有时候也骑自行车,车上载的是医疗用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120的作用,帅吧?</h3> <h3>  此宫殿为女王过生日的地方,突然又有重大发现:英国什么东西好像都是女王她们家的,其特权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好像没什么人去恼恨,也罢,请叶丽老师代言吧!</h3> <h3>  那时信号不好,该位置定位不了,也百度不了,不知道该叫什么了,不过挺好看的,有兴趣的请补充哈😂😂😂</h3> <h3> 住赤坎南华广场的朋友看过来,看看是不是回家了?</h3> <h3> 英伦哥们儿不仅建雕塑,而且玩儿命往高处建,这不是任性是个啥?</h3> 这个地方格调比较高,叫国家艺术馆,想进去看看吗? <h3> 门儿也没有啊!没关系上俩代言人,相当于占领!梁校、海威辛苦了!</h3> <h3> 我的天,又是这么尖的屋顶!我认为英格兰可以增加一亿人口……不过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h3> <h3>  这张相有明信片的效果,决定佩服自己一下(不超过一年)。</h3> <h3>  准备进入大英博物馆,心情有点儿复杂。</h3> <h3>  考古科研成果全世界首屈一指不可否认,但请原谅我的狭隘,这是“别人家”的东西啊!绅士风度与强取豪夺,我该相信哪一个?</h3> <h3> 这也是一整面墙给搬过来的……此时想起的是我国敦煌研究者的忍辱负重和苦心孤诣,中国学者们,请接受我深沉的敬礼!</h3> <h3>  又一巨型展品。</h3> <h3> 法老在哭泣。</h3> 进入中国馆,切肤之痛,让人思虑更多。除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美的艺术,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这个世界的本质,依然是强权的横行,你会认为今日之世界,已经和谐大同了吗?民众个体的素养敌得过政治权术的蛊惑与煽动吗?覆车未远,吾辈深鉴! 中国馆的另一端,是印度馆,亚洲被欺压的历史,历历在目。 <h3>  存于此地的可悲可叹的中国元素!</h3> <h3> 远离故土的无奈呻吟的印度元素。</h3> <h3>  不如离去,看看花花草草,看看精美的外衣和矜持的笑脸……</h3> <h3> 科文特Park是艺术家们展现才华的天堂,行为艺术、魔术、哑剧表演应有尽有,创造欢乐,呈现灵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h3> <h3>  周末的街道,人潮涌动。</h3> 大街上,民众集会,欢迎特朗普访英,同时提出交换条件。 大量警察街头执勤,车辆、摩托、骏马一样不少,不过似乎并没有严阵以待的感觉,是司空见惯,还是视同儿戏?民众的喊话,是否能上达特朗普的天听并真能左右其决策?还是,这只不过是让东方人羡慕的一场自娱自乐的周末patry?聚会者的开心与警察的放心似乎在表达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粪粪为证。 <h3> 伦敦之眼,美轮美奂!伦敦眼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同时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由序号1排列到33。因为宗教忌讳,没有13号),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2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伦敦眼”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千禧摩天轮"。乘客可以乘坐"伦敦眼"升上半空,鸟瞰伦敦。“伦敦眼”在夜间则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了泰晤士河的梦幻气质。</h3> 这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div>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div><div><br></div> <h3>  著名的大本钟正在装修,擦肩而过,留下了一些遗憾,不过没关系,人生哪有处处圆满呢?</h3> <h3>  临行,教堂留给我们一个背影。</h3><h3> 突然有学生说,伦敦的建筑,看多了,似乎也就一个样子了,虽是稚子之言,却有不无道理,发展与固守,平和与快乐,总是要做出一个选择的。伦敦的“一样”,与现代都市的同质,真的不一样吗?是否真的存在优劣高下之别呢?</h3><h3> 再见,伦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