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书豆读书会读电影并不是第一次了,毕竟,吴小东老师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电影家协会主席。不过这一次,兄弟们的读书会读到吴老师在明之算培训中心的电影课上去了,这是第一次。</h3> 电影加课堂,是对美育形式的探索。一个课堂二三十个小朋友,看一部经典影片,展开一次讨论,尽管这被叫为培训班,但这样的培训,与诸如奥数、英语等等,显然是两码事。<div> 90分钟的时长,小朋友们完全沉浸在影片中,时不时随着情节哄堂大笑,也时不时发出他们的唏嘘。</div> <h3> 影片看毕,课堂开始,吴老师从电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说起。每一部经典电影,都有一个经典名字。如果与《差生班的希望》相比,《放牛班的春天》透露了太多中国文字的魅力。这是一个让人未见电影就能浮想联翩的名字,并且读它自有一种唇齿开合间的舒适。</h3><h3> 小朋友们发言时说,放牛班意味着没有出息,春天意味着充满希望,所以这个名字好。这样的回答也显现了他们对文字的审美。</h3> <h3> 随着吴老师的话题转入对电影人物的讨论,小朋友们的发言踊跃起来。每一部经典影片,也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物让人久久难以难忘,常常受之影响。对于男一号克莱蒙.马修先生以及皮埃尔.莫朗杰、佩皮诺等几个主要人物,吴老师从外形、身份、生活、事业等方面循循善诱,让小朋友们说出了不少见解。</h3><h3><br></h3> <h3> 张哲寻说,马修先生是一位热爱音乐,对孩子有爱心的人。</h3> <h3> 蔡承耘说,从外形上看,马修先生是个地中海式秃头、不怎么好看的人。但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能理解学生的想法,还懂得如何用有效方法教育学生。</h3> <h3> 吴承骏说,莫朗杰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他总是会干一些与他本性不符的事。</h3> <h3> 程靖恒说,我也很希望有像马修先生那么好的老师,关爱学生,不要布置那么多的作业,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h3> <h3> 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和形象的传达,点滴透露出小朋友们对世事人情的观察,稚嫩中已有几分成熟。</h3><h3> 课堂进入核心部分,吴老师开启对电影所反映的精神、给予我们哪些启发的讨论,通过教育、音乐、爱心三个关键词,将小朋友们的思考引向深入。</h3><div><br></div> <h3> 比如马修总是站在学生这边的教育观,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放弃。比如音乐推开了孩子们心灵的门,找回了自信和尊严。</h3><h3> 最后,吴老师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话再次为这堂课点题——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br> 除了小朋友们,旁听的家长所受的打动和启发并不亚于他们。当我们去摇动那棵亲手栽种的小树,有时也会心浮气躁用力过猛。貌似小树仍然快乐成长,然而如果多一些和风细雨,少一些雷阵雨,必定会是更好的。</h3> <h3> 课后,小朋友们写了观后感。</h3><h3> 尤其是吴老师发现同班另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写得不错,也一并在此留存,作为纪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善良的心灵</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承骏</div><div>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孩子,生活在人生池塘的底端,生活在山谷的底端,他们打架、抽烟、捣蛋,甚至放火,这些孩子难道还有希望成为一个普通人?难道他们还可以成功?答案是有的,因为这些叛逆孩子,遇上了他:马修先生。</div><div> 马修自己本来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人,他外貌平庸,怀才不遇,四处漂泊,但仍然没什么成就,最终来到这个专门领养叛逆孩子的学校——塘底学校,当了一名学监。马修热爱音乐,这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十分关爱学生。要知道,这所学校对学生十分严格,校长老师动不动严惩孩子,但马修却无时无刻不守护着他们。一天,马修听见学生们唱着歌,他激动极了,他要组一个合唱团,他要教学生们唱歌,当然,最令他惊喜的还是那个天使嗓音:莫朗杰。音乐化解了这群孩子身上的叛逆,甚至最终莫朗杰还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指挥家。</div><div> 我实在太惊奇了,一个到处碰壁、怀才不遇的老师,遇到上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叛逆儿童,竟然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不正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核心吗?</div><div> 在电影的结尾,当马修被辞退,走出校园的转角,被关在房间里的孩子们,挥动着小手向他告别,一架架纸飞机从窗户里飞出来,上面写满了对马修先生的感谢和祝福,这一刻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它让我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多么有力量!</div><div> </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音乐改变了他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哲寻</h3><h3> 昨天,我看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个台湾译名。这部电影的名字看着就很令人费解,其实片名中的“放牛班”是指差生班,意思是只把孩子像牛一样放养着,不管不顾。春天指的是希望,那么片名,应该叫“差生班的希望”,但比起放牛班的春天差多了,所以就一个片名就能体现出整部电影的内涵。</h3><div>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中年的失败音乐人马修先生来塘底学校当学监(注:学监二教师助理)。马修教他们唱歌并改变他们,但阴险的校长哈森先生,为了让来校听歌的伯爵夫人提拔他,他将马修的成果据为己有。还将马修开除了。最后经人举报,警察带走了哈杉。马修的学生皮尔成为了大音乐家。</div><div> 本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拍摄十分新颖。我觉得马修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孩子们是包容、关爱并用音乐去改变了他们。</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承耘</h3><h3>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充满了正能量,观看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也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由不接受、到爱戴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真谛。同时,这个电影里面有自私的校长,慈爱的老师,可爱和学生,也有走上犯罪道路的不良少年,不同类型的人物塑造也是成功的。</h3><div> </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令人感动的马修先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林诺</h3><div> 今天我去明之算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题目的意义就是“差生班的希望”。它是以怀旧的形式讲述的,用一本马修先生给他的学生――佩皮诺的日记,展开了整个故事:</div><div> 马修先生来到“塘底”学校,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60个孩子原来都是野小孩,如果没人管,以后极有可能会变成蒙丹――一个会杀人、偷钱、抢钱的孩子。但马修用音乐和爱点化了他们,60个孩子必有成功,像皮埃尔,长大后成了法国著名的指挥家,还成了很有权威、名声的杂志――古典音乐杂志的封面人物。马修先生真令人感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放牛班也有春天</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蔡响</div><div>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打架、抽烟、恶作剧、耍流氓,任何学校都不要他们,他们来到了臭名远扬的“塘底”。</div><div> 学监马修先生遇见了这群人,前学监向马修展示了伤——被剪刀刺的。我发现,那时马修胆怯了,因为他的眉毛皱了一会。“塘底”建立了68年,从没有出过一个名人,那里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成了底层社会的人,但是马修改变了这一切。</div><div> 对于学生,马修先生巧妙地化解了学校68年来愁得要命的教育难题。他用高雅的音乐唤醒了孩子们的心灵,唤醒了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善良。其中有一个人叫皮埃尔.莫朗杰,他离开了“塘底”之后,一举从“塘底”跳到了“池面”,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指挥家,并被世人誉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div><div> 不仅是电影中,我们生活中也可能存在“塘底”的学生们一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天生坏,只是缺少被关爱、被唤醒而已。</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