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钱币收藏,华夏文明传承;古今中外拥有,人类财富汇聚!说来两行辛酸泪,道破一片凄苦情!

情深意长

<p class="ql-block">  古文化的光辉,把前行的道路,照得明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到白天。沉淀千年的古文化,让时光披上了一层深意。我在时光中与之相遇,开启了生命的探寻之路,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之高远!</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生命万千,天长地久无时尽 ,时光绵绵无绝期。三皇五帝,春秋烟火。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明月清风,古今传奇……</p><p class="ql-block"> 老货和真东西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专业渠道,已经不可能还能在地摊上随随便便买到了。</p><p class="ql-block"> ヽ(○^㉨^)ノ♪</p> <p>收藏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就从实际出发,全国几千万收藏队伍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对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发展,也是不言而喻的。</p><p>况且,像故宫等一些国家级大博物馆的许多藏品中,也不乏民间藏家的无私捐献。不知那些所谓的专家,优越感从何而来?</p><p>的确,收藏家也并非人人皆是君子,收藏圈也并不是净土,其鱼龙混杂,存在各种负面东西,势利、诈骗、贪婪、利益高于一切的商人。</p><p>曾有一位古玩铺店主,以百余元的价格捡漏得到一件石涛的尺幅,随后以8000元倒手给了广东商人,当知道此幅石涛之真迹卖了30万时,顿时后悔不已嚎啕大哭。这便是偏离了收藏的本质,陷入了利益的怪圈。</p><p>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渺小且短暂。以平淡、自然、虔诚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便会得到全新的收获。</p><p>热热闹闹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全民经商,到全民建房,都是一股脑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的随风而变的能力,绝对是世间少见,要不是有政府的这条细线,失控的风筝越飞越高,最后只能一头栽倒臭水沟里。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涩守得两鬓白,水滴石穿万仞开。</p><p class="ql-block">“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着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而现在我们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的棋盘上对弈,而对面却已经换了好几轮玩家!”</p><p class="ql-block">纵观世界,西方也曾产生过很多帝国,如:罗马帝国、压力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各个强悍无比,都曾改写过人类历史。</p><p class="ql-block">然而,它们基本都是昙花一现,后世无痕。</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衰落得不及印度。</p><p class="ql-block">而东方几千年,出现的所有强大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等都来自中国……</p><p class="ql-block">为何西方帝国都昙花一现,而中国却能不断复兴?</p><p class="ql-block">英国智库创始人马丁·雅克教授曾给出答案: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p><p class="ql-block">文明没有断层,国家兴衰,无非是一个跌倒再站起的动作。</p><p class="ql-block">如此,便能理解,为何西方帝国总是流星一闪变灰飞烟灭,而即使经历近代百年的耻辱,我们在形容中国时,却总是用到一个词“复兴”。</p><p class="ql-block">中国,其实早已超脱了一个国家的概念,从深层次上说,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文明体系。</p><p class="ql-block">中国从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我们之所以自认为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是因为近2000年文明成果的认同。</p><p class="ql-block">因此,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只要稍加用心便可分辨出甲骨文上的部分文字、青铜器上的铭文……</p><p class="ql-block">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近200年的中国或许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意外,这并不是常情。如果今后中国要回到属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p><p class="ql-block">他对此解释称:</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建立,总有一个开端,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他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他们建立起大一统盛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是回到巅峰,似乎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一样。”</p><p class="ql-block">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虽经风霜,荣光不改,</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正见证着它的又一次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古董收藏全国排名榜</p><p class="ql-block">第一位【上海】6642亿</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北京】5430亿</p><p class="ql-block">第三位【深圳】3331亿</p><p class="ql-block">第四位【天津】2310亿</p><p class="ql-block">第五位【重庆】2252亿</p><p class="ql-block">第六位【苏州】1908亿</p><p class="ql-block">第七位【杭州】1685亿</p><p class="ql-block">第八位【广州】1533亿</p><p class="ql-block">第九位【武汉】1402亿</p><p class="ql-block">第十位【成都】1275亿</p> <p>唐.秦韬玉《贫女》</p><p>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p><p>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p><p>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p><p>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p><p><br></p><p>收藏领域如此广博,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乃至书画、藏传佛像到当代雕塑与油画,都有涉猎收藏。</p><p>十九次全国党代会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br></p><p>古玩想“捡漏”不懂专业知识:“无漏可捡”只会被人忽悠!</p><p>什么是漏?“漏”有多种:</p><p>真假漏、断代漏、窑口漏、价格漏、地区差价漏等,分明是真东西,对方拿不准,真假漏;分明是明代或清代的东西,对方误认为民国货,断代漏;分明是大窑口的东西,对方认为是偏窑小窑的东西,分明是官窑,对方认为可能是民窑仿,窑口漏;分明值十万的东西,对方要价才三四万,价格漏;再如南方的窑口,北方相对便宜,南方相对贵,北方的窑口,在南方相对便宜些,北方相对贵些,这种包含藏家情感的地区差价,就是地区差价漏。</p><p>捡漏,就是根据收藏人的多年经验和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别人不认识的藏品,发现了别人所不知道的艺术价值,并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收入囊中。</p><p>捡漏是所有藏家梦寐以求的事,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是收藏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是收藏最具诱惑与魅力之所在。</p><p>千万别说现在无漏可捡,现在如果说无漏可捡一般是商家的骗人伎俩或者是说话人本身就没有水平,经常被别人捡漏。</p><p>根据中国国拍行家30年的经验,由于各地改革开放大兴土木,恰恰是历史上最有机会捡漏的时期,是历史机遇,错过了就没有了。</p><p>1、趁现在很多收藏者还处在10年以下的初级阶段;</p><p>2、趁目前很多“专家”真假分不清的时候;</p><p>3、趁当前媒体舆论说遍地都是假,无漏可捡的时候;</p><p>4、趁现在利用先进开采设备各地大面积开发的时候;</p><p>5、趁现在很多中产阶级被股票市场大量消灭,价格一落千丈之时候。</p><p>6、趁各大网络斑竹普遍只认识清代民国的普通传世件的时候;</p><p>整个收藏市场迎来了历史上从没有的捡漏机遇,快抓住吧,别参与他们的纷争,当务之急是先捡漏再说。</p><p>哪应该怎么捡漏呢?捡什么样的漏呢?</p><p>1、如果自己研究20年以上,而且是深入的研究者,并有合适的交流圈,那你也许能捡漏。</p><p>2、如果你收藏研究还在20年以下,你还是少捡漏</p><p>3、你如果只有鉴别的技术,但没有审美的眼光,你千万别捡漏。</p><p>4、如果你收藏还在10年以下,基本是被别人捡漏,如果你想捡漏,必须跟对20年以上的收藏研究的师傅,借助于他们的眼光捡漏,前提是师傅必须有鉴别能力,师傅必须有审美的眼光,师傅必须知道藏品的市场价值档次。</p><p>捡漏起码说明了几点:</p><p>一、说明你成功了。</p><p>作为一名藏家,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一要金钱,没有钱,搞收藏万万不能;二要眼光,没有眼光和水平,你即使花一个亿,也可能都交了学费;三要机缘,不少人既有钱又有眼光,他肯定能买到好东西,但他不一定能捡漏,因为他没有机缘,他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一辈子也捡不了漏。如果你捡了漏,说明你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而且最重要的是后两个条件。</p><p>二、说明你有眼光、经验和水平。</p><p>作为一名藏家,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和水平。能在真赝混杂、凶险万分的古董市场中,不但不上当受骗,还能识人所不能识,想人所不能想,捡人所不能捡,难能可贵。在捡漏中,你得到了一名藏家最难得的享受。因为捡了漏,同行们都会羡慕你,在人们的赞誉声中,你会体会到作为一名藏家的存在价值。</p><p>三、说明你挽救了文物。</p><p>一件文物,别人没有发现它的真实身份,没有认识它的真正价值,就不会重视它,这件文物很可能因此而毁掉。你慧眼识真伪,变废为宝,藏家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许多藏家每天在古董市场瞪着眼睛寻寻觅觅,大多数是在等待着“漏”的出现。不是每位藏家都有资金和眼光,机遇和缘分的。往往存在着某种天意,机遇和缘分往往属于那些最痴迷最执着最疯狂的藏家。</p> <h3>收藏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世间多险恶,唯有多留心。就象香烟纸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同样会有人抽烟,有人赌博,有人吸毒,有人违法犯罪……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无论你搞收藏有多大的风险,但远比吸毒赌博违法犯罪等要好得多。只不过是各人要根据自己的眼力和经济实力,依照自己的爱好特长来收藏,切不可盲目跟风,因此我才说投资小心谨慎!</h3><h3><br></h3><h3>2018年是消费回归理性的一年,房价暴跌,股市萧条,去年大火的区块链,比特币也跌下了神坛,就连世界杯也跟大伙开尽了玩笑。想当初我也是裹着貂皮大衣入驻的股市,而如今…..</h3><h3><br></h3><h3>愿赌服输,投资本就是担风险的事,但如果把这些用来投资的钱,选择用来购买文玩会怎样呢?可能有人会说文玩不火了,但我想说:现在正是捡漏的时候。</h3> <p class="ql-block">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的是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千惆怅,这几两碎银,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p><p class="ql-block">但这碎银几两,也断了儿时念想,让少年染上沧桑,压弯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你看为了碎银几两,多少人背井离乡,餐风露宿;为了功名利禄,多少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又有多少人,为了金玉满堂,放弃了心中真爱。</p><p class="ql-block"> 只是在尝遍苟且的滋味后,依然有不少人,心中怀揣着美丽的梦想,坚守着梦想和纯真,执着着诗和远方。</p> <h3>古玩想“捡漏”不懂专业知识:“无漏可捡”只会被人忽悠!</h3><h3>什么是漏?“漏”有多种:</h3><h3>真假漏、断代漏、窑口漏、价格漏、地区差价漏等,分明是真东西,对方拿不准,真假漏;分明是明代或清代的东西,对方误认为民国货,断代漏;分明是大窑口的东西,对方认为是偏窑小窑的东西,分明是官窑,对方认为可能是民窑仿,窑口漏;分明值十万的东西,对方要价才三四万,价格漏;再如南方的窑口,北方相对便宜,南方相对贵,北方的窑口,在南方相对便宜些,北方相对贵些,这种包含藏家情感的地区差价,就是地区差价漏。</h3><h3>捡漏,就是根据收藏人的多年经验和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别人不认识的藏品,发现了别人所不知道的艺术价值,并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收入囊中。</h3><h3>捡漏是所有藏家梦寐以求的事,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是收藏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是收藏最具诱惑与魅力之所在。</h3><h3>千万别说现在无漏可捡,现在如果说无漏可捡一般是商家的骗人伎俩或者是说话人本身就没有水平,经常被别人捡漏。</h3><h3>根据中国国拍行家30年的经验,由于各地改革开放大兴土木,恰恰是历史上最有机会捡漏的时期,是历史机遇,错过了就没有了。</h3><h3>1、趁现在很多收藏者还处在10年以下的初级阶段;</h3><h3>2、趁目前很多“专家”真假分不清的时候;</h3><h3>3、趁当前媒体舆论说遍地都是假,无漏可捡的时候;</h3><h3>4、趁现在利用先进开采设备各地大面积开发的时候;</h3><h3>5、趁现在很多中产阶级被股票市场大量消灭,价格一落千丈之时候。</h3><h3>6、趁各大网络斑竹普遍只认识清代民国的普通传世件的时候;</h3><h3>整个收藏市场迎来了历史上从没有的捡漏机遇,快抓住吧,别参与他们的纷争,当务之急是先捡漏再说。</h3><h3>哪应该怎么捡漏呢?捡什么样的漏呢?</h3><h3>1、如果自己研究20年以上,而且是深入的研究者,并有合适的交流圈,那你也许能捡漏。</h3><h3>2、如果你收藏研究还在20年以下,你还是少捡漏</h3><h3>3、你如果只有鉴别的技术,但没有审美的眼光,你千万别捡漏。</h3><h3>4、如果你收藏还在10年以下,基本是被别人捡漏,如果你想捡漏,必须跟对20年以上的收藏研究的师傅,借助于他们的眼光捡漏,前提是师傅必须有鉴别能力,师傅必须有审美的眼光,师傅必须知道藏品的市场价值档次。</h3><h3>捡漏起码说明了几点:</h3><h3>一、说明你成功了。</h3><h3>作为一名藏家,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一要金钱,没有钱,搞收藏万万不能;二要眼光,没有眼光和水平,你即使花一个亿,也可能都交了学费;三要机缘,不少人既有钱又有眼光,他肯定能买到好东西,但他不一定能捡漏,因为他没有机缘,他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一辈子也捡不了漏。如果你捡了漏,说明你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而且最重要的是后两个条件。</h3><h3>二、说明你有眼光、经验和水平。</h3><h3>作为一名藏家,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和水平。能在真赝混杂、凶险万分的古董市场中,不但不上当受骗,还能识人所不能识,想人所不能想,捡人所不能捡,难能可贵。在捡漏中,你得到了一名藏家最难得的享受。因为捡了漏,同行们都会羡慕你,在人们的赞誉声中,你会体会到作为一名藏家的存在价值。</h3><h3>三、说明你挽救了文物。</h3><h3>一件文物,别人没有发现它的真实身份,没有认识它的真正价值,就不会重视它,这件文物很可能因此而毁掉。你慧眼识真伪,变废为宝,藏家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许多藏家每天在古董市场瞪着眼睛寻寻觅觅,大多数是在等待着“漏”的出现。不是每位藏家都有资金和眼光,机遇和缘分的。往往存在着某种天意,机遇和缘分往往属于那些最痴迷最执着最疯狂的藏家。</h3>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古董?</p><p class="ql-block">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p><p class="ql-block">古董是在明代才流行这个词的,也有叫“骨董”的,古人留下的精华,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尸体腐烂了,只剩下骨架,自然是精华;董,则是弄懂和学习古人留下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文物?</p><p class="ql-block">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p><p class="ql-block">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p><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古玩?</p><p class="ql-block">“古玩”是在清代中早期流行的,这可能与乾隆皇帝好古爱把玩有点关系,而我们现在习惯上的“古玩”已经扩大了它的内涵,把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古籍善本和古典家具、竹刻牙雕、文房四宝、钱币、织绣等十大类都包括在内</p><p class="ql-block">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董、古玩和文物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从文物和古董或古玩的比较来看,文物在时间的涵盖上要大于古董或古玩,因为文物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现代或当代,只要是优秀的文化产物都可以被列入文物范畴。</p><p class="ql-block">而古董和古玩则不然,现代和当代的东西不能称为古董和古玩。由于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所以收藏爱好者又将其泛称为收藏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一件古代艺术品,对文物部门来说就是文物,因为它有文化保护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古董,因为它有增值价值;对收藏家来说就是古玩艺术品,因为它有艺术鉴赏价值。</p><p class="ql-block">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文物,鼓励“藏宝于民”,并且允许民间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和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p> <h3>搞文物鉴定,首先要判断真假新旧,这不能凭感觉看问题,而是要理性地看。</h3><h3>如果说某件文物是真的,就一定要说得出道理来。</h3><h3>因此,高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搞清新旧真假文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解释各类疑难杂症的情况,即使在市场上冒险吃假也在所不惜,甚至可以倾家荡产。</h3><h3>同样的原因,搞文物鉴定研究,高手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h3><h3>一件瓷器,不但要鉴定真伪,还要断代、断窑口等等。</h3><h3>而器物传世、半传世还有出土的情况,由于受环境、物质和时间的综合影响,又是非常复杂的。</h3><h3>比如说出土文物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南方出土和北方的不一样,因为气候环境、湿度、土壤都不一样,南方潮湿,北方干燥。</h3><h3>坍塌墓道和未曾坍塌、密封性好的墓道里出土的不一样,因为前者已埋在土里或浸在水里,后者却在封闭的环境里。</h3><h3>这些问题,只有多看多实践才能了解,高手会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nbsp; 高手必须有相当的悟性和巨量真品的研究,否则,就不清楚比如新旧瓷器如何对比,看什么东西,比什么内容,如何观察,如何思考,是否符合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的逻辑。</h3><h3>可以说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的本领,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而且会越搞越糊涂。</h3><h3>前面说过专家为手工艺品设立标准器,但怎么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呢?</h3><h3>按照标准器来鉴定,是不是器物的纹饰、器型有微小的差别,就不是真的、不是到代的、不是同等的官窑器了呢?</h3><h3>现在有的专家又鼓吹仪器鉴定,且不说现在的仪器检测价格不菲,而且只能提供不痛不痒的参考证明,并不能确定“是”或“不是”,反倒是说明了专家内心里对自己的眼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了。&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h3>其实无论是新旧瓷器,都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会看不出来呢?</h3><h3>包括一般的文物专家,主要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并没有实际解决。</h3><h3>而广大收藏爱好者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误导。</h3><h3>如果一个人在伪专家的忽悠下失去辨别能力,把赝品当做国宝,把真品当作现代工艺品,那么对于购买者的学识、对艺术品的判断力是一种误导,对经济财产是一种损失。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发展,很多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赝品当成真品,把真品当作工艺品,这将是对文化的一种屠杀。</h3>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4日中央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要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p> <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中,吕不韦说了这样一句话:“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p><p class="ql-block"> 这句名言是吕不韦2000年前警示世人的,它的意思是:现在的人会损耗生命去追求身外之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的。不知轻重,就会把重要的当作次要的,而把次要的当作重要的。如此下去,每次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p><p class="ql-block">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p><p class="ql-block"> 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要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p><p class="ql-block"> 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p><p class="ql-block">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p> <h3>💕 有人想买一头驴,他得到了三个报价:</h3><h3>熟人报价是2900</h3><h3>知己是2800</h3><h3>陌生人报价1800</h3><h3>结果!</h3><h3>他选择了1800的陌生人。</h3><h3>却不知道熟人只挣了100块</h3><h3>知己一分没有挣;</h3><h3>1800的陌生人却赚了1000!</h3><h3>最后,他发现驴不健康,陌生人联系不上</h3><h3><br></h3><h3>马云说的对,不是熟人宰你,</h3><h3>熟人是想给你最好的</h3><h3>只是你不信任罢了!</h3><h3>行业套路深,买卖需谨慎,不要贪图便宜!</h3><h3> 2019———致始终信任我的人</h3><h3><br></h3><h3>马云曾说过: 熟人买卖,你卖给他多少钱,都会觉得你挣他钱,卖给他多便宜也不领情!</h3><h3>你的成本、时间、运输人家都不看在眼里,宁愿被别人骗,让别人挣钱,也不支持认识的人,因为他心里总是在想,你到底挣了他多少钱?而不是你帮他省了多少钱 !</h3><h3>好产品不应谈价格,低端产品不应谈品质!</h3><h3>经常听顾客说,</h3><h3>别家的产品和你的一模一样,</h3><h3>为什么你的那么贵?</h3><h3>看下图,这能一样吗?</h3><h3>现在的客户两大误区:</h3><h3>和高端产品尽谈价格;</h3><h3>和低端产品谈品质……</h3><h3><br></h3><h3>同样是造型,</h3><h3>内容能一样吗?</h3><h3>一个是艺术!</h3><h3>一个是流氓!</h3><h3><br></h3><h3>我一直感觉古董和普通的商品不同,不只是它所携带的特定时期的文化和历史符号,它还有温度。有时候和我们遇到的人一样,如果遇到懂得欣赏的人,而且又谈的来,我很愿意成人之美,即便是不太想接受的价格,因为有了感情就有了温度,也变的能接受了。艺术品无论是收藏还是经营,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支撑和知心的交流。</h3><h3>试想如果龙纹大盘放到今天价格是否还可以在36万上再翻几番呢?答案我敢确定是肯定的!从这个故事说明:真正的拜财神并不是向财神乞求财富,而是学习财神布施精神与胸怀,只要你有一颗布施的心和善行,你就是财神,内心不匮乏,外境皆富足,不必外求,本性具足。</h3>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古玩不是常人信手拈来、随意操造之物,而是名人怪杰、能工巧匠的心血结晶。它的出世需要天才、积累、勤奋甚至于机遇,这一切都浸透在那一件件小小的古玩之中。</p><p class="ql-block"> 它难以大批制造,好多堪称孤品,几乎所有的古代文物都有一个规律:在历史上非常值钱的古董,现在仍然很值钱,而历史上那些不值钱的古董,现在还是不值钱。</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浩远纷繁,极难有相同的文物出土。物以稀为贵,其身价更加不凡,有些简直是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 高屋建瓴,精品放在家里又养眼又能保值升值,而老普残放在家里就会很糟心,你拥有几件有价值的古玩而别人没有,至少你周围的人或者是难以拥有,你无疑会感到自豪。</p> <h3>如今收藏品满天飞,但是真正理解收藏文化的有几人?给别人做古董鉴定的“砖家”遍地都是,对古董心存敬畏的人又有多少?给人指点迷津的“大师”满街跑,自己迷在其中的却是无数。</h3><h3>一个人、一个家要是长年被这些好运气的包围之中,对它们心怀感激,心存敬畏,对自己能够与它们结缘而满怀庆幸,你的运气会差吗?不会的,只要你善待他们,精心地呵护着它们,它们必然会把自己的几百年几千年好运气熏染给你,与你共同享受这世间的好运气;相反,因为经常无端猥亵它们,自以为是地轮起大锤咂掉它们的人。人肯定会走向背运。这些年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h3><h3>文物古董是一个来自于远古世界的幸运的生命,也是来自于古代世界的幸运之神。它们能够给收藏者带来吉祥平安,带来好运。也带来远古时代的许多信息,能够给我们焦躁不安的时代带来一些阴柔的抚慰,平复我们的心灵创伤,我们应该对它们心存敬畏,对它们精心地关爱和呵护,这样我们自然就会达到自己的愿望。</h3><h3>整个宇宙就是一个阴阳合体,如果我们忽略了阴的作用,自然也就会得到阴的报复,小报复只是让你焦躁不安,大报复是毁灭。这就是古代暴发户追求古董收藏的直接原因。</h3> <h3>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钱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h3><h3>收藏圈也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为自己收藏了,而是为社会、为国家收藏。</h3><h3>收藏的成就不完全在于藏品的数量多少和价值高低,还在于藏家的精神和品格。</h3><h3>藏家以个人之资金,尽毕生之精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给自己、给后辈、给国家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既弥补了国家文博部门的不足,保护了历史,又为馆藏文物增加了来源。</h3><h3>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等均办起了私人博物馆,将本属于自己个人的藏品让社会共享。</h3> <h3>新的《动产抵押登记办法》于2019年4月20日起施行后。艺术品将成为房地产,股票金融,汽车,黄金珠宝等有价证券抵押的合法性,艺术品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对艺术品市场收藏拍卖流通产生重大影响!</h3><h3>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文物艺术品,文物遗存留下来的是文脉,是见证历史曾经的辉煌和文明。借古开今,继往开来,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行动!每个收藏者,都值得全国全民族各界人士的尊重和爱戴,是他们辛勤的付出,用金钱和汗水甚至血泪保护中华文明,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护宝使者,历史会铭记住这一代收藏家,全社会都应该向广大的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致敬!---苏加英</h3><h3>结缘价人民币180万元。</h3><h3><br></h3> <p class="ql-block">2000年和田玉1元一克,</p><p class="ql-block">如今和田玉3万一克。</p><p class="ql-block">2000年黄花梨2万元1吨,</p><p class="ql-block">如今黄花梨2000万元1吨。</p><p class="ql-block">2000年齐白石的作品均价5-8万一平尺,</p><p class="ql-block">如今山水十二条屏卖到9.315亿元!</p><p class="ql-block">2000年李可染的作品均价6万一平尺,</p><p class="ql-block">如今《万山红遍系列》全部过亿!</p><p class="ql-block">从大数据看,未来十年,艺术品收藏或成中国最大投资市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是在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科学的实物证明,是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血脉。传承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是维系本民族的根基和血脉。</p><p class="ql-block">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多年来,文物流失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p> <p>著名青铜器及铜镜收藏家,学者,</p><p>冯飞龙先生说:</p><p>民国前的收藏主流是青铜器和宋代五大名窑。</p><p>民国前的明清官窑是小古董商经营的低层次藏家。</p><p>民国前的明清官窑是外国人来华买的旅游纪念品。</p><p>《我们现在知道民国时期拥有明淸瓷器的所谓名家并不是权贵富豪的收藏家!尽是一些古玩商人:比如孙瀛洲,薜贵笙,胡惠春,仇炎之,张宗宪等古玩商。古玩商孙瀛洲的瓷器解放后给了故宫博物院,古玩商薜贵笙、胡惠春的瓷器给了上海博物馆,古玩商仇炎之、张宗宪出走香港继续他们经营的明清瓷器生意而已。民国时期的明清瓷器国内的大富豪及权贵们是看不上的,这些有地位的有钱人嫌明清瓷器档次太低,与他们尊贵的地位和文化层次不相匹配。那个时候权贵阶层以收藏青铜器为荣誉,一件青铜器的价格抵几十件几百件明清官窑,再说这些艳俗的明淸官窑瓷器;根本入不了这些有文化有艺术修养又有钱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眼中。所以当时的明清瓷器主要是卖给外国的游客,以及国内一些小业主玩玩而已。大家应该知道清末民国时期收藏青铜器的大收藏家有吴大徵,潘祖蔭、陈介祺,罗振玉、刘体智、李鸿章的兄弟等权贵大人物,收藏古代书画的有张伯驹、张葱玉、钱镜溏、张大千、吴湖帆等文人雅士。从来没有听说过清末民国,有哪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是收藏明清官窑的!民国时期只有当时欧洲人认为明淸官窑瓷杂反正价格便宜,权当买旅游纪念品,于是以贪便宜的心态买了中国一大批明清官窑和杂项,就好比英国戴维德就大量买进了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他非常清楚买一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钱就可以买一大堆明清官窑瓷器了。我们从戴维德和青铜方盉的集体合影留念,以及戴维德手捧着一件青铜鼎拍照留念的图片,即可看出他的心里是明白青铜器的等级远高于明清的官窑瓷器,要不怎么不见戴维德捧着一件明清官窑瓷器拍照留念呢?那个时候全世界的收藏家都知道中国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尊贵地位;一件青铜器几万大洋至几十万大洋,甚至上百万大洋,当时张伯驹买一幅东晋陆机的《平复帖》4万大洋已经轰动全国,北京一座恭王府只能抵押7万大洋。所以那个时候的一般的收藏家买不起青铜器就拍个照片留念吧!那个时候买中国青铜器的都是日本和美国的大财阀:比如日本住友集团泉屋、根津、滕田、白鹤、出光、美国的弗利尔、赛克勒等等大收藏家,这些大财阀只对中国青铜器感兴趣对明清东西不屑一顾。当时做明淸官窑生意的古玩商比古代钱币商的档次都要低,古钱币收藏家也都是有钱的大老扳,民国</p> <p>一热比三热,收藏价值高;</p><p>市场有冷暖,古玩遇起伏;</p><p>放眼量世界,潮涌收藏海;</p><p>自宋到如今,财富增值大;</p><p>权贵商贾来,富可敌国在;</p><p>金屋犹藏娇,玉满堂前耀;</p><p>劝君多收藏,谷底正当时!</p><p><br></p><p>从事古玩行业到底有多难?你得有眼力、有悟性、有文化、懂历史、懂美学、懂工艺技术、懂高仿做旧、懂考古、懂学术、懂社会、懂经济、懂经营、懂江湖、懂察言观色、懂法律、有耐力、有吃苦精神、有抗打击能力、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委屈、受得了贫困、受得了诱惑、受得了荣誉,有人说搞古玩就是走高空钢丝,搞古玩就是如履薄冰。</p><p>文物古玩是民族的文化血脉,所以传统七十二行,古玩行为大。因这行讲求的是眼力和学问,权力、势力和金钱等统统甘拜下风,这行真正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吃亏是“交学费”,占便宜是“捡漏”,反悔找后账是“耍流氓”(诈骗除外),不懂规矩是“棒槌”。</p><p>古玩经营的祖师爷是范蠡,最早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古玩收藏家祖师爷是老子,老子在周朝曾经做过“守藏之史”,《道德经》提示人们,行之有道,处之有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p><p><br></p><p> 每个领域都有典范,大收藏家往往是事业与收藏兼具的典范,而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这位台湾清翫(wán)雅集收藏家中知名度最高的收藏家之一,就是最令人欣羡的收藏家。</p><p> 前英国苏富比主席JamesStourton出版的《GreatCollectors</p><p>  ofOurTime》一书,集结了1945年以来,他认为当代最伟大的一百位收藏家。在这份名单里,仅有三位华人入列百大收藏家,分别是香港收藏家仇燚之、赵从衍以及乐从堂堂主人曹兴诚。</p><p>邱先生在日本成为知名作家后,想投资股票,于是他去请教许多股票经纪人,问股票该怎么买?后来他把这些人的建议列表以后,完全反向操作,结果大为成功。他说,这些经纪人如果真懂得怎么做,早就发财了,不会还待在证券公司里当小职员,所以他们讲的应该都是错的。这就是常识,也是判断力。</p><p>知识是死的,常识是活的,这点值得新进藏家参考。</p><p>鉴,就是知道真假,赏呢,就是知道高低、美丑。一般人都以为“鉴”需要非常渊博的知识,其实,常识才最重要。我看到不少收藏家,讲起知识头头是道,所收的东西却都是假的,而有些知名的学者,也常常真假分不清楚,这都是有知识却没常识的缘故。</p><p>谈恋爱,大概没有人会请专家来提供建议吧?收藏,如果不是出于个人的喜爱,而把收藏当投资或事业来经营的人,才会找所谓专家来提供建议。而专家的建议能不能听呢?恐怕还是要回归常识的判断。所以,自己没常识与判断力,找专家也是不行的。换句话说,收藏如果没有自己的定见,还是别碰这个最好。</p><p>对有志于收藏的年轻朋友,我建议的是多研究鉴赏,用真心爱心来收藏,那应该就不会失败;如果满脑袋只想赚钱,外面就到处是陷阱。所以,有正确的心态非常重要。</p><p>收藏求“真、精、稀”,这是自古传下来的原则,绝非我的独创,我只是尝试不违反而已。我常说,我收藏就像谈恋爱,看到某样东西真的喜欢,我才会去买;所以我买东西带着很多直觉与糊涂,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原则。</p><p>我收藏范围广泛,而且有点常识跟判断力,所以比较不容易掉进这些市场陷阱。至于判读经纪人或专家,我重视的是诚实、眼光跟信誉。这三者兼具的人不多,遇到了就应该惜缘,把这样的人当成好朋友,这对收藏有极大帮助。</p> <p>第一套市场价格参考:</p><p>名称 面值 市场参考价格</p><p>壹元--工农 1元 3200元</p><p>壹元--工厂 1元 3200元</p><p>伍元--帆船 5元 3500元</p><p>伍元--绵羊 5元 3800元</p><p>伍元--水牛 5元 90000元</p><p>伍元--织布 5元 2400元</p><p>拾元-灌田,矿井 10元 6500元</p><p>拾元-锯木,犁田 10元 5500元</p><p>拾元--火车 10元 6000元</p><p>拾元-工农 10元 1800元</p><p>贰拾元-驴子,火车 20元 16000元</p><p>贰拾元-推煤车 20元 5500元</p><p>贰拾元--蓝色六和塔 20元 7500元</p><p>贰拾元--咖啡六和塔 20元 15000元</p><p>贰拾元--立交桥 20元 2800元</p><p>贰拾元--帆船,火车 20元 20000元</p><p>贰拾元--打场 20元 16000元</p><p>伍拾元-水车,矿车 50元 55000元</p><p>伍拾元--火车,大桥 50元 8万元</p><p>伍拾元--火车,大桥 50元 20000元</p><p>伍拾元--铁路 50元 19000元</p><p>伍拾元--铁路 50元 5500元</p><p>伍拾元-工农 50元 19000元</p><p>伍拾元-工农 50元 6500元</p><p>伍拾元-压路机 50元 15000元</p><p>壹佰元-耕地,工厂 100元 9500元</p><p>壹佰元-工厂,火车 100元 15000元</p><p>壹佰元--万寿山 100元 20000元</p><p>壹佰元-红工厂 100元 19000元</p><p>壹佰元-蓝色北海桥 100元 5500元</p><p>壹佰元-黄色北海桥 100元 6500元</p><p>壹佰元-黄色北海桥 100元 18000元</p><p>壹佰元-黄色北海桥 100元 12万元</p><p>壹佰元-红轮船 100元 17000元</p><p>壹佰元-红轮船 100元 2500元</p><p>壹佰元--驮运 100元 2500元</p><p>壹佰元--大帆船 100元 12万元</p><p>贰佰元-颐和园 200元 8500元</p><p>贰佰元-排云殿 200元 8000元</p><p>贰佰元-排云殿 200元 13万元</p><p>贰佰元-长城 200元 4000元</p><p>贰佰元-炼钢 200元 3500元</p><p>贰佰元-割稻 200元 18000元</p><p>伍佰元-农民,小桥 500元 10000元</p><p>伍佰元-正阳门 500元 2万元</p><p>伍佰元-起重机 500元 4800元</p><p>伍佰元-收割机 500元 3500元</p><p>伍佰元-种地 500元 20000元</p><p>伍佰元-瞻德城 500元 70万元</p><p>壹仟元-双马耕地 1000元 30000元</p><p>壹仟元-双马耕地 1000元 42000元</p><p>壹仟元-双马耕地 1000元 15万元</p><p>壹仟元-秋收 1000元 7000元</p><p>壹仟元-三拖 1000元 15000元</p><p>壹仟元-运煤,耕地 1000元 9000元</p><p>壹仟元-钱塘江大桥 1000元 4000元</p><p>壹仟元-马饮水 1000元 30万元</p><p>伍仟元-耕地机 5000元 16000元</p><p>伍仟元耕地,工厂 5000元 14000元</p><p>伍仟元-蒙古包 5000元 80万元</p><p>伍仟元-绵羊 5000元 25万元</p><p>伍仟元-渭河桥 5000元 22000元</p><p>壹万元-军舰 10000元 6500元</p><p>壹万元-双马耕地 10000元 7000元</p><p>壹万元-牧马 10000元 140万元</p><p>壹万元-骆驼队 10000元 60万元</p><p>伍万元-新华门 50000元 10万元</p><p>伍万元-收割机 50000元 28万元</p><p>第一套大全套 —— 480万元</p><p>以上价格仅供参考,价格有波动,收藏需谨慎!</p> <p>“九叠篆皇宋通宝”</p><p>经过专家的鉴定,这种看起来曲曲折折的篆刻书法,叫做九叠篆,即上方大篆,主要盛行于西周晚期。这种九叠篆最大的特点就是“曲屈平满”,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来回曲折重叠,并将刻面全部盖满,而折叠的多寡完全因字而异,有六叠到十叠不等,但是都统称为“九叠篆”。</p><p>由于九叠篆极具艺术效果,所以后世多用于印章,如明朝甘旸写在典籍中的记载说:“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而宋朝的铸币工匠,竟然有意尝试,将九叠篆的篆刻书法用在钱币上,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创新,因此“九叠篆皇宋通宝”也就应运而生。</p><p>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凡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绝对是稀少的,甚至是以孤品的状态而存在的。 “皇宋通宝”就是北宋仁宗赵祯时期铸造的“宝文钱”,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因此单从时间上来说,它也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但它百万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这一点上,看起来像蚯蚓一样曲曲折折的“皇宋通宝”文字——才是值钱的好东西。</p><p>罕见的“九叠篆皇宋通宝”,更是被誉为“古泉大珍”,市场拍卖价也曾一度高达百万。</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收藏,究其本源,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心灵活动,有人快乐似仙,有人被执念所困,有人成名致富,有人倾家荡产。</p><p class="ql-block"> “物因人贵,人因物雅”,在藏品的进出、得失之间,难免不舍与惆怅,也不是简单的痴迷两个字可以说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收藏的源动力,除极少数投资者外,大多数人玩收藏,都是源于兴趣爱好。兴趣让他们牺牲休息时间,整天泡在藏市四处寻宝;兴趣让他们不辞辛苦,上山下乡到处淘宝;兴趣让他们省吃俭用,却为了心爱的藏品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有收藏喜好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就像小孩子玩一件玩具时,那种无杂念的陶醉和珍惜之情。唯有赤子情怀才能使人在喧嚣浮躁的现今繁忙之中,享受到真正的收藏乐趣。</p> <h3>大明通宝 背招拾 折十型母钱5.8万元</h3><h3>南明-大明通宝[背招拾]折十大铜钱包浆孤罕</h3><h3>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公元1646年</h3><h3>大明通宝,铸造不精,只见 小平钱,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大明通宝铸量少, 古币市场上难觅,其中背“招”华谱中为一级,较为珍罕。</h3><h3>1645年,南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被奉为监国时所铸,小平钱,有数种背文。</h3><h3>历史年代:南明,1645年。</h3><h3>钱面文字: 面文“大明通宝”楷书,背有“户”、“工”、“帅”、“招”等。</h3><h3>面值: 小平。</h3><h3>铸造背景: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1645年,被明朝旧臣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即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小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h3><h3>收藏价值:大明通宝传世不多,光背在2000元左右,背户、上帅、右帅在1500元左右,背工在3000元左右,背招罕见,估价在5万元左右。</h3><h3>当属出谱钱。直径45毫米,厚4.2毫米。</h3><h3>铸造背景: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1645年,被明朝旧臣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即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h3><h3><br></h3> <p class="ql-block">古玩行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行业。一面铜镜,照一段颠沛岁月;一块美玉,锁一段啼笑姻缘:一张书法,抒一场人生感慨:卜堆瓷片,寄一则奋进箴言;一张条案,诉几多人生无奈;两枚大钱,讲一桩捡漏奇谈。得一只角杯,三生有幸;丢一只黄釉盘,错失百万。拍案叫绝,是一段笑谈,挥手抹去,是一曲辛酸。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惊喜与失落,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欢呼与嗟叹!</p><p class="ql-block">结缘价人民币128万元。</p> <h3>麦田地下暗藏千年钱庄,4个人一晚上盗挖4吨古钱币</h3><h3>2019年1月初,河南禹州警方接报称,有人在非法倒卖文物。警方通过追踪,当场抓获4名嫌疑人,现场缴获古钱币2.2吨,其余的1.8吨已被销赃。</h3><h3>经查,4个人短短一个晚上,在范坡镇曹徐村一处麦田里盗挖北宋时期的古钱币4吨,再把古钱币装入编织袋以每袋4万元卖出,已成交40几袋。</h3><h3>目前,文物人员通过抢救性发掘,又发现了近2吨古钱币,已倒卖的4吨古钱币已全部追回,7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文物部门初步认定,麦田地下曾是北宋时期的钱庄。</h3><h3><br></h3><h3>四“摸金校尉”偷挖古钱币,沙堆垮塌2人被活埋。</h3> <p>金钱美女象太阳,</p><p>照到那里那里亮。</p><p>春光明媚秋色好,</p><p>酷暑严寒人惆怅。</p><p><br></p><p>芈月成就秦始皇,</p><p>太公兵法传张良,</p><p>孔明轻摇鹅毛扇,</p><p>梅花品鉴烧饼香。</p><p><br></p><p>六道轮回苦难当,</p><p>佛心道体面慈祥。</p><p>人生百年匆匆过,</p><p>珍惜每秒好时光。</p><p>结缘价人民币78万元。</p> <p>会劳逸结合的人,</p><p>才会赢到最后。</p><p>工作量若人人都超过负荷,</p><p>紧张和劳累,</p><p>就成了“百病之源”,</p><p>为了钱,我们拼死拼活,</p><p>为了名,我们高度紧张。</p><p>到头来:</p><p>一身疾病,</p><p>万贯家财也成空;</p><p>空有虚名,</p><p>无人能代替你忍受疼痛。</p><p>如果硬挺下去,</p><p>必然积劳成疾,贻害健康。</p><p><br></p><p>古代北宋这个朝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文人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文人比起武将来说,身份要高的多,所以北宋的军事发展的并不是那么好,一个军事主官居然不能调动军队,还要听一个文臣的指令,才能调动军队,这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耻。</p><p>结缘价人民币108万元。</p> <h3>万年通宝为日本早期古币,存世比较少,市场价应该都上千了。</h3><h3></h3><h3>奈良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所铸铜钱。时斗米十钱。“万年通宝”四字隶书,旋读,传为日本遣唐留学多年之吉备真备所书,文风古朴,笔画清晰。钱体有大小二种,“年”字有“横点”、“竖点”之分,均光背无文。“横点年”钱铜质紫褐,形态朴茂,较“竖点年”者精少。径2.4~2.6厘米,重3.7~4.5克。万年通宝造五年遂停。</h3> <h3>北宋:太平通宝面左月右星上京壹仟文</h3><h3> 太平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公元984)铸,为宋代种年号钱。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共计近8年。古玩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太平通宝形制和宋元通宝相似,钱文书体以真书兼八分,光背或有星月纹。小平钱出土许多,尚有铁钱和铁母,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h3><h3>所谓太平通宝者,有数此在各个时期铸造为钱。而为难堪者莫过于年久之宋朝太平兴国年间之钱,那么我们现在先做一个简陋的太平通宝的释读。太平通宝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铸有约八种有余,一、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二、南宋高宗朝前后;三、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李婆备起义军;四、辽圣宗太平年间;五、明孝宗弘治年间大理国;六、清代天地会和小刀会以致太平天堂起义军;七、藩属国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其历史上也铸有太平天堂;八、民间私铸也有大量的太平通宝。</h3> <p>格古要论</p><p>格古要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曹昭撰。曹昭字明仲,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生卒年不详。</p><p>书名</p><p>格古要论</p><p>又名</p><p>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p><p>作者</p><p>曹昭</p><p>出版时间</p><p>洪武二十一年(1388)</p><p>拼音</p><p>gégǔyàolùn</p><p>快速</p><p>导航</p><p>艺术史报告</p><p>简介</p><p>全书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此书后来又由王佐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书成于天顺三年(1459)。王佐字功载,号竹斋,江西吉永人。主要增补为墨迹、古碑法帖部分,此外新增金石遗文、古人善书画者、文房论、诰敕题跋及杂考等,对原著次序也作了调整,但其识见远不及原著。</p><p>此书在明景泰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6~1459),由王佐对墨迹石刻等部分多所增补,章次也有变更,易名《新增格古要论》,共十三卷。王佐字功载,号竹斋,江西吉水人。他主要增补了墨迹、古碑法帖部分,又新增了金石遗文、古人善书画者、文房论、诰敕题跋和杂考等,文字虽然增加了很多,但在内容上除墨迹碑帖部分有所论述之外,其他多为杂抄,远不如曹昭原著的见识。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只著录曹昭三卷本,乾嘉学者亦皆轻视王佐新增十三卷本。又万历年间胡文焕所刻《格致丛书》中,另有五卷本《格古要论》,次第与曹昭原本及王佐新增本均不相同。[1]</p><p>艺术史报告</p><p>《格古要论》是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论述文物概述、名玩优劣、作伪手法和真伪鉴别的文物鉴赏专著。该书成书于明朝洪武二十年。作者曹昭,字明仲,江苏松江人,生卒年不详。据《格古要论·序》1 中所述,其父曹贞隐,“平生好古博雅,素蓄古法帖、名画、古琴、旧砚、彝、鼎、尊、壶之属,置之斋阁,以为珍玩”。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曹昭“自幼性本酷嗜古,侍于先子之侧,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历,格其优劣,别其是否”,可见其赏鉴功底的积累而非一时一日。他在序中还提到“常见近世纹挎子弟,习清事者必有之,惜其心虽好,而目未之识因,因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高下,辨真鹰,举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曰《格古要论》,以示世之好事者”,这也是曹昭撰书的原因。</p><p>该书本分门别类介绍鉴赏古物,故全书共三卷十三论。“每门又各分子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2 即每论又分为若干纲目。如古琴论又细分为伪断纹琴、唐宋琴、断纹琴等。编写方法为记事兼论述,鉴赏、考证亦堪精详。</p><p>《格古要论》的分类框架是在宋代以来古物的分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也承袭了宋代一些关于古物著录的书籍。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南宋鸽撰《洞天清录》,该书内容分为古琴辨、古砚辨、古钟鼎彝器辨、怪石辨、研屏辨、笔格辨、水滴翰墨真迹辨、古今石刻辨、古今纸花印色辨、古画辨,其中相关部分也有一些条目相同或相似,琴辨中的断纹、伪断纹、古琴样制、古琴阴阳材、古琴色、纯阳琴,与《格古要论·古琴论》中的断伪断纹、古琴样、古琴阴阳材、古琴色、纯阳琴是一致的,受其影响可见一斑,但其内容则体现了个人的认识和见闻,记述差异较大。</p><p>曹昭原著《格古要论》为三卷本,刻印于明洪武二十年,明万历年间,由周履靖选入《夷门广牍》丛书中,清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对于曹昭原本,“郎瑛《七修类稿》,尚欲更广其门目”3 ,认为门类之中曹昭原著尚有诸多需要增加的条目。</p><p>明景泰七年(1456) 吉水王佐得到经过舒敏编校的“旧二本,俱分为五卷”,将其增补改编成十三卷本,至天顺三年(1459)成书。当时仍袭旧名,即后世所论的《新增格古要论》。万历丙申胡文焕得王佐增补本后,“重定其目,分其卷”,选编成五卷本,并辑入《格致丛书》中,虽然其分卷不同于王佐的增补版本,但内容基本上与十三卷本基本一致。于是,三卷本、十三卷本、五卷本并存于世。增补本所增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此书自清代乾嘉以来,诸学者和赏鉴家因其杂抄而尊崇曹昭本,新增本遂不受重视。</p><p>四库提要论及《格古要论》评价道:“其於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解,皆能剖析纤微。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厘然,故其书颇为赏鉴家所重”。书中很多论述的确代表了明初金石学家的看法,为后世著作和收藏所要参考的工具书之一,如明代张应文撰《清秘藏》之“叙古今名论目”中提及“周密《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曹仲明《格古要论》··…等书皆考古之士不可缺者也” 4 ,其中所引用相关内容也俱出曹昭书。《格古要论》在清代以来更是受到重视,《四库全书》也肯定了此书的意义:“凡分十三门,其铜器、古画、墨迹、碑帖、古研、窑器七门,古人所已论,珍奇、金铁、漆器、绮绣、异木、异石六门,则自昭始创也。赏鉴器玩略具于斯。”</p><p>不仅是《格古要论》中的许多观点受到后人推崇,而且其撰写体例也被后人所沿用,像陈继儒的《妮古录》、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等,都可见到《格古要论》的影子。此类鉴别古物真伪和价值的专著,与宋代以来盛行甚至泛滥的博古收藏之风密切相关。随着古物交易的发展,藏家对古物真伪、优劣的认识因时间久远、作伪技术的发展而愈加模糊,因此鉴定、辨伪逐渐成为一种必要。到了明初,一些有丰富赏鉴经验的藏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地著述,开创了古物赏鉴的局面。明曹昭《格古要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问世。同时,《格古要论》的出现也开启了明代士人执着于文房清玩的新风潮。</p><p>注1:曹昭的序在原本及新增诸本中均有记载。</p><p>注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杂家类七,《格古要论》·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全文如下:“明曹昭撰。昭字明仲,松江人。其书成於洪武二十年。凡分十三门,曰古铜器,曰古画,曰古墨迹,曰古碑法帖,曰古琴,曰古砚,曰珍奇,曰金铁,曰古窑器,曰古漆器,曰锦绮,曰异木,曰异石。每门又各分子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其於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解,皆能剖析纤微。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厘然,故其书颇为赏鉴家所重。郎瑛《七修类稿》尝议其《琴论》后当入《古笙管》,《淳化帖》后当收谱系一卷。珍宝欠祖母绿圣铁,异石欠大理仙姑,异木欠伽楠香,古铜欠布刀等钱,古纸欠藏经纸,且珍奇后当设一羽皮,如狐貉、孔雀、翡翠、豹兕之类而文房门亦不可不论云云。其言虽似有理,然其书不过自抒闻见,以为后来考古之资,固与类书隶事,体例有殊,要未可以一二事之偶未赅备,遽訾其脱漏也。惟所论铜器入土千年色纯青如翠,入水千年色绿如瓜皮一条,孙炯《砚山斋珍玩集览》以为信如所言,则水银色、褐色、墨漆古色者,又将埋於何地,而深讥其说为未确,是诚不免於疏驳耳。”</p><p>注4: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子部,杂家类,杂品之属,子部一七八,杂家类。</p> <h3>龙凤通宝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韩林儿的铸钱。</h3><h3>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此钱分小平、折二、折三等。</h3><h3>内外有郭,外郭宽缘。面文楷书“龙凤通宝”,由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凤”字下有一小点,字体端庄。钱背光而无文。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劲优美。“龙凤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5厘米,重3.3克,折三径3.3厘米,制作尤精。龙凤通宝传世甚罕。</h3><h3>龙凤通宝小平 24.38mm×(1.35~1.62)mm 版别稀见。华夏古泉网 2011年7月成交价格:128100元 。 </h3><h3>元代末年,起义军迭起。公元1351年,白莲会首领韩山童、杜遵道、刘福通等人在白鹿庄聚众三千,杀白马黑牛,祭告天地,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决定以红巾为号,发动起义(白莲教成于北宋,属于民间宗教,信奉阿弥陀佛,明王即指阿弥陀佛)。韩山童不久被官兵所杀,其余人冲出重围逐渐占领颍州(安徽阜阳)、汝宁(河南汝南)、光州(河南汝南)等地。公元1355年2月,刘福通迎回韩林儿继承政权,立为“小明王”,国号为宋,史称“韩宋”,定都亳州(安徽亳县),年号“龙凤”。</h3> <h3>元末龙凤通宝折三铜钱(真品)</h3><h3>径3.4厘米。龙凤通宝折三铜钱,元末农民起义军韩林儿龙凤年间(1355—1366)铸行。生坑,钱身有红绿硬锈。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非常讲究钱文书法。如龙凤通宝的楷书钱文就别具一格,起笔与收笔时的笔触较重,给人一种遒劲矫健的感觉。龙凤通宝折三有大字、小字二种版式,尽管大小不同,但风格完全一致,小字版的“鳳”字末笔断连,是其特征。是为小字版。</h3> <h3>元末龙凤通宝折三铜钱(伪)</h3><h3>径3.5厘米。近年新仿品,取软性材料按真钱拓图刻成祖模而后翻铸。由于刻手不高,所以仿品的文字极差,“通”字的外形尚有一点接近,而“寳”字“鳳”字就像小学生写出来的,根本无法与真品相比。钱身涂过伪锈,文字外缘处已脱落,露出粗糙的铜质。龙凤通宝近年被人大量仿造,版式远不止一种,也有取真钱翻成的仿品,水平较高,望收藏时注意。</h3> <h3>洪熙通宝 背福拾折五母钱</h3><h3>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铸造。“洪熙通宝”传世所见仅有二枚,皆为国宝级文物。不过泉界对其真伪尚有争论。</h3><h3>直径 35毫米 ,厚 3 毫米。</h3> <h3>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辽代窖藏钱币 </h3><h3>太平通宝1002枚.直径2.48厘米、穿宽0.55厘米、厚0.15厘米、重4.4克,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铸行,为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制作较精细,钱文规整、直读 ...</h3> <p class="ql-block">历史传承文化的根,文化铸就时代的魂。</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收藏是一件赏心的乐事,收藏者是以欣赏、喜爱为先,对于藏品有着深厚的情感,是轻易不会出手,他们的收藏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就像是看一场电影,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他们玩收藏的境界是获得藏品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自我陶醉,或是期待成为知识渊博的大鉴赏家,获取众星捧月的尊敬与荣耀。总之一句话,对于古代的收藏者来说,对艺术的把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怀上,有情怀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元宝是中国辛亥年代的货币。该币正面中央铸有福建简称“闽”字,“闽”字四周刊写“中华元宝”4字,外有一道圆形珠圈,珠圈上方刊写“福建都督府造”6字,下方纪值“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即双角每5枚当一元),左右两侧标明铸造年代“辛亥”。背面正中又铸一个“闽”字,“闽”字外有一网线纹,上方刊写英文“FOO-KIEN”(福建),下缘刊写英文纪重“一钱四分四厘”,中间主图案是著名的“铁血十八星图”。</p> <h3>该币正面中央铸有福建简称“闽”字,“闽”字四周刊写“中华元宝”4字,外有一道圆形珠圈,珠圈上方刊写“福建 都督府造”6字,下方纪值“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即双角每5枚当一元),左右两侧标明铸造年代“辛亥”。背面正中又铸一个“闽”字,“闽”字外有一网线纹,上方刊写英文“FOO-KIEN”(福建),下缘刊写英文纪重“一钱四分四厘”,中间主图案是著名的“铁血十八星图”。经测,银币直径23毫米、重5.3克,成色80%,齿边。著名的“铁血十八星图”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的军旗图案。</h3> <h3>它是当时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在武昌起义前设计的,中间圆形网线纹代表中华民国军政府,放射状9支柱意指华夏九州,上、下各9颗星共18星即代表当时长城以南的18个行政省,把18个圆星联为一体,寓有18省人民团结战斗不惜流血牺牲之意。十八星旗作为革命军的军旗,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曾在黄鹤楼上迎风飘扬。福建军政府成立后,为维持金融稳定,遂令财政司负责设立印铸局,鼓铸双角、单角、半角小银币,然迄今尚未发现有单角、半角实物。尽管如此,双角银辅币能在革命政权都督府成立短短一个月中,便从福州南台苍南霞铸币厂的工匠手中诞生,体现出辛亥革命那种迅雷。</h3><h3>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中华元宝正面铸“辛亥”,以志纪念。查《中国银币辞典》等资料,银币铸有“辛亥”只有中华元宝。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我国一枚纪念辛亥革命的银币。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元宝也有100年了。这枚银币的图文,是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历史见证。</h3> <h3>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之所以名气大是由于他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这玫钱币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是钱币收藏世界,知名度极大的一枚,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h3><h3>  因为古钱币收藏市场产生的惊人利益和不断涌现的财富神话,吸引了许多“土豪”蜂拥而入,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古钱币的真正价值的时候,奈何市面上的古钱币早早被人搜刮而去,目前古钱币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馆和个别大藏家手中。</h3> <h3>唐代文学家张说曾经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而且著作很多,张说文笔锋健、才思敏捷,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h3><h3><br></h3><h3>但是他仕途坎坷,曾经因为得罪武则天的面首而被流放和贬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使得张说的诗文中充满着看破红尘的沧桑感。</h3><h3><br></h3><h3>对于张说的散文《钱本草》,文章不长,通俗易懂,全篇录于下:</h3><h3>“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h3><h3>能利邦国,亏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h3><h3>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h3><h3>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h3><h3>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h3><h3>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己谓之智。</h3><h3>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h3><h3><br></h3><h3>全文不足200字,却把钱写活了,说透了。</h3><h3>“味甘、大热、有毒。”</h3><h3>寥寥几字,就给“钱”这味特殊草药的药性定了位,真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钧,准确生动,入木三分。</h3><h3>它是盘中餐,身上衣,遮风挡雨的房子,随心所欲的日子,所以“味甘”,人人都喜欢它、亲近它,追求它。</h3><h3>但是它的性子“大热”,容易让人上瘾,痴迷,一心只钻钱眼,更无世间其他。</h3><h3>为它疯,为它狂,为它哐哐撞大墙。热的结果就是“中毒”,严重者还会被它带进坟墓。</h3><h3>它的药效很神奇,只要“吃”了它,往往就能立竿见影。</h3><h3>双目炯炯,脸上有光,昂首挺胸,声若洪钟。解人于倒悬,出人于水火,一如雨中伞,雪中炭。</h3><h3><br></h3><h3>国家有了它,还能利民,能强国,让外邦敬服。但它也能使聪明、干练的“贤达”受到玷污,拖累,甚至万劫不复。</h3><h3>不过,它也有克星,那就是对于“清廉”之人它是无可奈何的。</h3><h3>他谆谆告诫拥有巨量钱财的富豪们,最好能将多余的部分舍出去,以之回馈给嗷嗷待哺的贫者、弱者,造福社会。</h3><h3>否则,不仅不会有恒久的发展,真正的快乐,甚至还会祸患无穷。</h3><h3>“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h3><h3>另外,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谋非分,不巧取豪夺,不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的神灵定会降罪惩罚的。</h3><h3>攒钱是没有过失的,但也要在该花的时候花出去,钱本身职能就是流通,都捂住不动,社会还怎么运转?</h3><h3>因此,早晚必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发生。</h3><h3>而如果只花钱不挣钱,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饥寒交迫必定找上门来。</h3><h3><br></h3><h3>看来,要驾驭好金钱这个“怪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费些心神的。</h3><h3>张说先生给了我们七件法宝:</h3><h3>道:用钱有度;</h3><h3>德:不把钱当宝贝;</h3><h3>义:付出与所得相应;</h3><h3>礼:不贪非分之财;</h3><h3>仁:乐善好施,有扶危济困之心;</h3><h3>信:一诺千金,绝不违约;</h3><h3>智:不让钱伤害自己。</h3><h3>只要牢记这七件驭财法宝,钱这味特殊的草药就会成为人的忠实奴仆,大可放心使用,“久而服之,令人长寿”。</h3><h3>反之,则会伤痕累累,身败名裂。</h3><h3><br></h3><h3>古今中外,“钱”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h3><h3>关于它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h3><h3>或神之:“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无远不往,无幽不至。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h3><h3>或惧之:“骨肉缘之启衅,缙绅因以败名,商贾因以损躯,市井乘而斗戮;其笼络一世者,大抵福于人少,而祸于人多。真杀人之物,而人不悟也。”;</h3><h3>或詈之:“骂金钱:狗畜生!纲常伦理被你坏,朝廷王法被你弄,杀人仗你不偿命,贤才没你不得用。思想起,把钱财刀剁、斧砍、油煎、笼蒸!”等等,不可胜数。</h3><h3>然而,却有一人以药喻之,以之为药,深邃精警,堪称千古奇文。</h3><h3>此文乃作者总结人生七十年之阅历,苦心孤诣而成,区区200余字便把钱的性质、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h3><h3>以钱喻药,诊治时弊,利害之论,颇富哲理,寓教深刻,堪称奇文。</h3> <h3>秦“半两”圜钱</h3><h3>秦国圜钱以“两”为单位。已见的有:“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三”、“珠重一两·十四”、“两”、“半两”等(“珠”即圆的意思;“十二”、“十三”、“十四”均为铸钱的范次标识;“”即甾、锱字,一甾为六铢,两甾十二铢,即半两,秦俗尚“六”,故以甾为单位),秦圜钱基本分为“一两”及“半两”两种,“一两”圜钱皆圆形圆孔,背平素无文,“半两”圜钱则体圆孔方,是圆孔圜钱的改进形式。秦国圜钱的明显特点是形制统一,面文均无地名,且都以“两”做货币单位,表明秦国铸币权相对集中统一,较其他诸侯国先进。</h3><div>秦“半两”圜钱,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革币制,选“半两”圜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充分表明“半两”圜钱作为下币,即用于一般市场买卖、赋税交纳等与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直接相关的货币。其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授收,适应流通领域的需要,且又具有法定金属含量和统一的形制与名称,在当时的确称得上是先进金属铸币形式。铸行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商业的兴旺与昌盛,极好地方便了人民生活。“秦半两”圜钱为我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div> <p>吃过午饭,霍思宁忽然想起了之前在擂台仓库那边钟子凡说他们这次回魔都的事儿,顺嘴问了一句:“你们不是说回魔都是去见一个朋友收的东西吗,是什么东西?”</p><p>  廖淞一听这话,忍不住就乐了:“嘿,差点忘了,你在古玩鉴定方面是行家呢,正巧,你也跟我们去看看吧,保证是难得一见的珍宝!”</p><p>  霍思宁闻言顿觉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这么神神秘秘的,还让你们大老远从闽城飞回来?”</p><p>  廖淞和钟子凡两人对视了一眼,笑道:</p><p>  “其实我们俩都是外行,对你们古玩一行的东西了解得不太多,我对瓷器更感兴趣一点,但是早些年我认识一些搞收藏的朋友,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收藏涉猎,这一回我们要去找的那个朋友,就在古玩街那边开了一个店,时不时从外地收点货上来。”</p><p>  说着,廖淞喝了一口茶,看向霍思宁:“霍小姐,你听说过国宝金匮吗?”</p><p>  霍思宁闻言顿时一愣,旋即脸色微变,沉默了几秒钟后,才道:“神入方孔乾坤鉴,悠悠长河觅古泉,昙花一现新莽在,国宝金匮直万钱。廖大哥你指的是这个国宝金匮直万么?”</p><p>  廖淞点了点头。</p><p>  霍思宁眼中一抹惊异之色一闪而过:“这玩意儿我只在书里看到过,我知道华夏历史博物馆里藏有一枚,而且据说目前存世的只有两枚半,属于真正国宝级的珍品收藏。但是具体长什么样,我没有见过,并不清楚。怎么,你那朋友要给你们看的东西,难道就是……”</p><p>  霍思宁的话未说完,廖淞便点了点头打断了她的话头。</p><p>  “他说收到了几枚这样的玩意儿,但是还不敢确定是不是真的,联系了几个老专家,准备今天到他那店里帮忙鉴定。我们没见过这东西,听说很珍贵,为了开眼界,就眼巴巴地赶回来了。”</p><p>  若是别的物件,霍思宁可能还真不感兴趣,她如今心里更多的是牵挂着国门外的那些文物,普通的小打小闹已经吸引不了她了。</p><p>  但是这国宝金匮直万,霍思宁的确还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这让她心里不自觉地就产生了几分好奇。</p><p>  霍思宁知道国宝金匮直万,是在一次捡漏了一枚方孔钱,但是因为钱币上的铜铸字她看不出来历,所以就去查阅资料,结果无意中翻到了有关古代钱币的一些晦涩偏僻的知识。</p><p>  所谓的国宝金匮直万,其实就是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造的钱币。</p><p>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西汉末年,朝野动荡,王莽代汉建新,成立始建国,并推行新政。</p><p>  国宝金匮直万,就是王莽时期的钱币之一。</p><p>  新朝的货币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其中像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十等,都是比较著名的珍品,在拍卖会上往往都是百万起价的昂贵古钱币。</p><p>  不过,最神秘的,还要数“国宝金匮直万”,这款钱币造型独特,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用的是悬针篆,下部为正方形,内有两条竖棱,中间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顶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润,背面顶部有“蟾宫”二字。</p><p>  “国宝金匮直万”是我国古钱币中的大名誉品之一,因为其存世量至今都只有两枚半,所以又被称之为华夏古泉五十名珍之一。</p><p>  古泉,就是华夏古钱的别称,因为“国宝金匮直万”很可能是黄金的兑换货币,再加上这个钱币的造型很像一把钥匙,所以在华夏古钱五十名珍里面,又有“金钥匙”的美称。</p><p>  所谓的“国宝金匮”,其实就是钱币的名字,就像是古代的钱币流通戳印一般,而“直万”指的则是钱币的面额,直万的意思,就是价值上万,即是一枚钱币抵万金的意思。</p><p>  这是一枚特殊的钱币,相传新朝王莽时期,曾有过“金货一品”的钱制,规定黄金一斤值平钱一万,由官府收集民间黄金,再实行黄金国有制,而国宝金匮直万,即是官府发给上缴黄金者的兑换凭证,凭借这枚钱币,可以兑换等量的黄金。</p><p>  不过,这个说法只属于后世的推测,并未得到完全证实,因为国宝金匮并非流通货币,新朝为华夏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不过存在了十六年,所以国宝金匮尚未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就已经夭折了。</p><p>  也正式因为如此,这些钱币本身铸造量就非常少,再加上两千年过去了,还存于世上的数量就更是少之又少了。</p><p>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西安一农民在庄稼地里意外发现了两枚这样的钱币,这两枚钱币,一枚被国内古币收藏家收购,另外一枚则被英格兰人买走,直接流出了国门。后来国内的这一枚在经过多番辗转后,才由政府重金收录入华夏历史博物馆。</p><p>  此后国内的古墓开采挖掘工作中,又出土过半枚,但是这枚钱币只剩下“国宝金匮”方孔圆形的上半部分,“直万”长方形的下半部分却是不知所踪。</p><p>  因为铸造和存世数量太少,所以长期以來,古钱币界对“国宝金匮直万”的猜测和争议就沒断过。</p><p>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霍思宁对于廖淞口中的这个朋友手中的“国宝金匮直万”很是怀疑。</p><p>  一方面她不信市面上居然真有这样的东西存世,如果这“国宝金匮”真是这么容易就能收到的货品的话,那这玩意儿还算什么古泉名珍中的金钥匙?</p><p>  不过另一方面,霍思宁又还是抱着几分期待,古玩这种东西很是玄乎,毕竟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历史迁移,谁也不敢说绝对就没有,在古玩界,传说中早已经失传的东西忽然又冒出来的事儿,也不是没有发生过。</p><p>  所以,本着耳听而虚眼见为实的想法,她必须要亲眼见了之后,才能断定那钱币到底是真是假。</p> <h3>货币的起源</h3><h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货币从使用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货币文明史。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金属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许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地域经济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一些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馨、鱼、网状器,它们与实用器形似而体积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h3><h3> 先秦货币 在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东周时期。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并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区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字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作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另外一大类型是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造逐步成熟的轨迹。生活在湖水面较多区域的部落,以猎捕鱼为业,其铸币有似图腾,有似地名,有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圜钱。这种货币是仿纺锤,还是仿玉器,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可以肯定,使用圆钱部落比较文明、发达。</h3><h3> 秦汉货币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先祖创铸了一种外形暗含天圆地方观的方孔圆形计重钱币。文字粗朴,书用大篆,轻重大小不一的半两货币,现俗称先秦半两或战国半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统一衡制基础地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与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h3><h3>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晌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半两钱由于官民同铸,异时异地,因而品种繁杂,以致不能搜罗之全。由于半两钱一再减重,信用降低,汉武帝又穷兵黩武,国用不足,因而发行轻钱来转嫁经济危机,首先下令罢半两钱而铸三铢,同时对内又发行白鹿皮币(时值四十万),对外则发行百**品,以银锡铸造,的龙、马、龟三种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货币来搜刮民财。汉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近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王莽第一次改币,主要铸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错刀”三种高额虚值币,第二次(公元九年)废刀钱、禁五铢,行大小泉,“大泉五十”与“小泉直一”,因此,该二种币,至今流传甚广。第三次改革,始于建国二年(公元十年),实行宝货制。区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朱货、贝货、布货、龟宝、银货、黄金)共二十八品。 虽然钱制混乱,但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铸钱高手之称。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使流传下来的货币,人见人爱,不忍释手。</h3><h3>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 魏得五铢 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 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钱,及定平一百,亦主尖归三国时候,太平百钱为益州刺史越廉所铸,定平一百亦可能为蜀所铸。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时至今日,要辩别魏晋铢已非易事。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 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石勒取代匈奴隶建立前赵而自立为王,史称后赵,铸“丰货”。 前凉张轨铸“凉造新泉”。 南朝时期,把汉旧五铢剪成小钱,风行一时,并私铸成风。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铸四铢。流传甚少,后又改铸孝建四铢,此泉文字纤秀,篆文笔势飞动,有如翩翩舞袖,甚为美观。公元465年,又曾铸永光,数月后改元景和,又铸景和,二钱存世极罕。 梁武帝期间,主要铸有轮与无轮二种五铢,其中无轮者称“女钱”。梁元帝迁都江陵之后,改铸当十之“二柱五铢”,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铸“四柱五铢,”当二十使用,二者现均稀少。陈文帝在天嘉年间,为抵制小钱铸大型五铢,以一当十,陈宣帝铸太和五铢,此泉篆文匀称瑰丽、制作绝妙,居南朝泉品之冠军。西魏铸永安五铢,北周铸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称“北周三品”书法精美,铸工精良,是继王莽之后又一铸钱巅峰。 隋唐货币 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之“五”字左多一竖有若“凶”字,小样者常见。 </h3><h3>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开元通宝”在唐代先后铸行二百多年,一直比价稳定,变化微小,商民乐用,该钱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钱币寿星之一,开元钱铸量巨大,今流传甚广,版别众多。 唐高宗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于奢风渐炽,军费激增,曾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但遭商民拒绝,一年之后被迫停铸,因而传世较少。 安史之乱,史思明据东都铸顺天,得壹大钱,以一当百。俗词云“顺天易得,得一难求”。 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支付军费,唐肃宗于乾元元年,新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后又以一当五,以一当三,最终以一当一,与开元同行。这是钱文中重宝钱的开端。乾元钱铸造自肃宗始一直铸至唐末、因而流传也广,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铸大历元宝 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铸建中通宝 此二泉常出土于新疆地区。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地845年)裁减天下佛寺,收废寺铜材铸钱,杨州节度使李绅于新钱后加昌字以纪年号。于是各州铸炉皆以本州郡名为背文,现有昌、京、洛、益、荆、襄、兰、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桂、丹、永等23种。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王彤新铸“咸通玄宝。”但此泉不久停废,因而传世及出土极罕。</h3><h3> 五代十国货币 :公元九零七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纷乱割据的五代十国局面。 朱温灭唐,改国号为梁、迁都汴京、建元开平。传世有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各一枚。 后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间(公元926-930)铸天成元宝,仿模开元,而精美不及。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贷不足,财用匮乏,铸铜钱以天福元宝为文,今凡天福元宝多为私铸质量很差。 后汉铸钱以“汉元通宝”改名,形制全仿开元,唯“汉”字不同,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改范钱。存世少见。 后周太祖郭威建元广顺(951-953)于柴荣显德二年(955),废天下寺院3336所,取铜铸“周元通宝”。 五代战乱,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建号铸钱,以广财用,前后铸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德、广政、大蜀等,许多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于公元937年建国大齐,铸“大齐通宝”,世仅二枚,后改称“大唐”,铸保大,永通泉贷,唐国与大唐通宝,存世均不多见。 楚马殷占据湘楚大地,铸有天策符宝铜铁钱,乾封泉宝铅铁钱,乾元重宝大铁钱,小铜钱,开元铜钱等。 南汉曾铸乾亨重宝铅、铁钱及乾亨通宝铜钱,后者极为罕见。 闽王氏政权在此期间铸开元背“闽”大小铅钱及永隆通宝铅铁钱。天德重宝铜铁钱也由闽王所铸。 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h3><h3>两宋货币: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自此中国又恢复了基本统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经济上明显得以恢复。 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纸币开始正式产生和推行,这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北宋铜钱小平钱多而大钱少,南宋铜钱小平少而大钱多,北宋以年号为钱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且有纪年、纪监。另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真行隶篆草俱备。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颠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钦宗共九朝,历时168年,铸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天圣、明道、景佑、皇宋、康定、庆历、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佑、绍圣、元丰、元符、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种货币,南宋之初,继承了北宋遗风,钱文有几种书体,且成对钱,之后基本上在书体上变化较少,但增加纪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纪监、且铸钱质量日益低下,毛砂钱,大钱时有出现。 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朝,历时153年,铸有建炎、绍兴、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嘉仄、开禧、嘉定、大宋、绍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咸淳十九种年号铜铁钱。&nbsp;</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元代货币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中国的币制,如果以质地来划,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唐以上是铢两货币。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外国民族影响,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如“大朝通宝”争、铜币。在取得对中国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至元之后,铸造了许多汉文、或蒙文或蒙汉文的铜钱。有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佑、至冶、仄定、至顺、元统、至正等元宝、通宝铜钱,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数量很少,很难遇见。 明代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候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铸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据福州铸隆武,永明王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清代货币 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钱,小数用钱,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满人在入关之前,便开始铸钱,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国称帝;年号天命,铸汉文与满文天命钱。以后以常名铸钱,自顺治、唐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铸造了数以亿计的制钱。清钱的另一个特征是,虽然正面钱文一致,但背面以满文区别各地铸局。因时,因地、因铜料与技术不一,就产生多寡不一,版别复杂的特点,清钱第三个特点,因时代近,入土较少,大多流传于世,但历经几十年溶销,收缴、数量日渐少,不象唐宋钱,时有出土,近年来,清钱日受收藏家重视。 清末,由于清庭腐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义军所铸货币,至今流传下来的时可见到,但由于时期不同,铸地不同,许多珍稀版别,也只能望拓兴叹。太平天国钱币的显著特点是(一)钱称“圣宝”,有别于历代钱币。(二)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三)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span><br></h3> <h3>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h3><h3>a、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h3><h3>b、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h3><h3>刀)、六字刀(齐建邦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h3><h3>c、越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h3><h3>d、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h3><h3>e、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h3><h3></h3><h3>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演变而来,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h3> <p class="ql-block">“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新莽)</p><p class="ql-block"> “一刀平五千”,是西汉末年,新莽时期铸造的一种刀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字为阴刻,字陷处填以黄金,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彼时尖首刀形制。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p><p class="ql-block">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刀平五千,“一刀”两字,错金丑陋;平五千三个字,本是悬针篆字,而一半以上的钱币文字,丑陋不堪。</p><p class="ql-block">一刀平五千鉴别为真,就是看平五千这三个篆字,现在可以注意文字区别的最关键的“平”字,平字篆书的两点是两个半圆。</p><p class="ql-block">一刀平五千的珍贵</p><p class="ql-block">这种钱币非常珍贵,因为新莽钱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钱币版别较多,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文体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精者轮廓斜削,笔划细挺。</p><p class="ql-block">这种货币,是西汉末年时,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王莽才在位才十六年,这种货币的存世量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而且这种货币使用的铸造工艺非常的精湛,通体所用的材料是一种合金,而且刀币身上有铸金的两个字“一刀”,这用的可都是用的真金,所以这种货币又叫做“金错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莽虽为政不善,但铸钱堪称一绝,其“金错刀”因其形态奇异,制作精美,在当时即深受人们喜爱。后来的文人雅士为此留下了许多诗词佳句。</p><p class="ql-block">东汉的张衡在《四愁诗》里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p><p class="ql-block">唐朝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曰:“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p><p class="ql-block">唐代杜甫诗有:“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p><p class="ql-block">韩愈在《船诗》曰:“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可见文人雅士对王莽“一刀平五千”钱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可以说,“金错刀”的名贵与古雅,使它成了后世历代人眼中财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一刀平五千”钱上的“一刀”二字错以黄金,使得“一刀平五千”钱成为中国钱币史中唯一的错金钱币,亦是镶嵌币的鼻祖。但此钱制作精美,书法娟秀,堪称艺术珍品,且出土和传世不多,因此在中国钱币铸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型契刀五百辨析</p><p class="ql-block">如图:</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本图片系紫光扫描仪形成。扫描仪成像印版规格30X21·5CM。)实物规格:通长374毫米,重约840克。故谓之大型契刀。小型契刀通长73毫米左右,不及其五分之一。见下图:</p><p class="ql-block">且看前贤专家对有关契刀的描述和介绍。</p><p class="ql-block">一,2004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唐石父先生为主编的《中国古钱币》一书,第95页。契刀五百,西汉王莽居摄二年(7)始铸。此钱钱形与一刀平五千钱同,青铜质,币面多呈水银沁色,光洁度高。面文环有“契刀”二字,在穿右左,“五百”二字直列刀身,均篆字阳文。通长73毫米,重16·4克。契刀五百规定一枚当五铢钱五百枚,同一刀平五千钱一样,亦为当时收兑民间黄金之用。</p><p class="ql-block">二、2009年1月,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戴志强著《品鉴与收藏》第69页:[王莽钱制特征及辨伪]一节,谈了王莽的四次币制改革,六泉十布、货泉饼钱、布泉钱、国宝金匮直万,而没有专题谈一下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只是笼统地说,“东汉末孺子婴居摄二年(公元7),王莽篡位之前,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以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和五铢钱并行。”作为原中 国古钱币协会会长的戴先生没有能够深入地介绍契刀五百,使人感到,似乎有些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三、另据柳冬青所述,1980年考古调查中,在陕西咸阳一老者家中发现九枚“契刀五百”和三枚“一刀平五千”金错刀币,经专家鉴定和化学检测证明,这些钱币都是王莽时代铸造的“真币”。“经过专家分析,这十二枚王莽钱都是王莽时代推行第二次货币改制后所废弃的钱币,它们是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摘自2009年9月第1版,天津古籍出版社,柳冬青编著:《中国历代珍惜钱币鉴赏与投资》第36页。</p><p class="ql-block">两枚鈅匙形状的古钱,出现在中国古钱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如何,都使后人深感惊讶和震撼。不能不使后人慨叹: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造币天才。毫无疑问地说,真是一对孪生的奇葩!那标准的天圆地方刀头,那规则直爽的刀身和刀锋,无不令人赞叹,王莽如何能够想象出把它同折合五百、折合一千枚五铢等值收兑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时空跨越2007年,笔者所见,似乎完全可以面对契刀五百的原始形态,原来是长374毫米,重约840克的大钱。假如是试铸、初铸,那么就是基本等值的(假设按3·5克/枚,五铢计,840克加上工时,似乎也可抵兑)、基本合理的兑换,而不会算是利用政权的力量横征暴敛,而未必达到像民国末期,独夫民贼用金圆券强行兑收群众手里的金银那样的民怨沸腾。但是后期实际应用的契刀五百,重量就小得多了,只有16克左右,与五铢钱只是一比五的关系。那就难免迅速积累民怨了。</p><p class="ql-block">契刀五百大型试铸币或者另有它用。从实物观察看,判为水坑所出传世之物:入骨锈泛出水银光;刀柄处斜向一丝纤细的裂纹吐出蕴涵绿锈;刀锋似开刃状,或可切削;青铜材质精纯细腻,经悬挂敲击,仍有短暂回声,联想楚国编钟可以认定合乎情理。</p><p class="ql-block">那么,究竟如何产生此物呢?最为合理的解释,大概是新朝推行前,用于展示的初铸大样,之后,用作存档镇库也未可知。</p> <h3>钱,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勃勃生机,其名称起源于古代一种称之为“钱”的农具,我国最早的货币就是仿照其形状铸造的,由于它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做交换媒介物,因而,在以后无论何种形制的货币都被称为钱了。</h3><h3>别名一:泉</h3><h3>我国古代一些文人自命清高,耻于谈钱,将流通于市场上的钱币雅称为泉,意喻清泉流水,源源不断。后来国家的铸币机构也成为宝泉局、宝源局等。现在的收藏领域,人们还是称古钱币为古泉,称钱币收藏爱好者为泉友。</h3><h3>别名二:阿堵物</h3><h3>称钱为阿堵物,也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的创举。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王衍的人,清高孤傲,无论在何种场合,决口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探一下王衍的清高程度,就趁其熟睡之时,在他的床边铺上一大圈的钱币。王衍一觉醒来时,觉得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阿堵是当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的这个的意思。于是后来就有人称钱为阿堵物了。</h3><h3>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无所不能的钱被赋予了多种别称,通过这些别名,可以使我们了解到钱币文化的丰富内涵。</h3><h3>我国古代的金属铸币,经历了千年百代的王朝兴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钱币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钱币,可以了解我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所以古钱币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人们对古钱币的叫法也不一样,这样,古钱币就出现了许多别名。</h3><h3>别名三:方孔兄</h3><h3>方孔兄是方孔圆钱最有名的一个别称。最早源于东晋南阳人鲁褒。他在《钱神论》中说: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由于方孔兄这个称呼即形象又风趣,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带有一丝对金钱的轻蔑和无奈。</h3><h3>别名四:青蚨</h3><h3>称钱币为青蚨,源于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里的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类似蝉的飞虫叫青蚨,如果把它产在草叶上的卵取走,母青蚨不论距离有多远,也会很快知道并立即飞来找到虫卵并带走。人们利用青蚨的这一特性,将子青蚨的血涂在钱上,买东西时,用子钱,用掉的钱都会在飞回来。这样循环往复,钱就永远用不完了。</h3><h3>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青蚨比作钱。每逢春节,一些商号、银号的钱柜上都用红方纸写着青蚨飞入四个大字,希望花去的钱能自己飞回来,寓意财源茂盛,生意兴隆之意。有的商号名称中就含有蚨字,比如北京有个老字号丝绸店名字就是瑞蚨祥。</h3><h3>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我们的心情是无比轻松、惬意、快乐!</h3> <h3>晋~鲁褒,论钱:有钱能使鬼推磨</h3><h3>《钱神论》 作者为西晋时期的鲁褒</h3><h3>钱神论</h3><h3>[晋]鲁褒撰</h3><h3>有司空公子,富贵不齿,盛服而游京邑。驻驾乎市里,顾见綦毋先生,班【凤麟按:通“斑”】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长矣。徒行空手,将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贵人。”公子曰:“学《诗》乎?”曰:“学矣。”“学《礼》乎?”曰:“学矣。”“学《易》乎?”曰:“学矣。”公子曰:“《诗》不云乎: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後忠臣嘉宾,得尽其心。【凤麟按:《诗·小雅·鹿鸣序》:“鹿鸣,燕羣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礼》不云乎:男贽玉帛禽鸟,女贽榛栗枣修。【凤麟按:《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易》不云乎:随时之义大矣哉。【凤麟按:《易?随?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注:“为随而不大通,逆於时也。相随而不为利,正灾之道也。故大通利贞,乃得无咎也。为随而令大通利贞,得於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於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吾视子所以,观子所由,岂随世哉?虽曰已学,吾必谓之未也。”先生曰:“吾将以清谈为筐篚,以机神为币帛,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凤麟按:见《论语?阳货》。】者已。”</h3><h3>公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而子尚贤,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舡,胶柱调瑟。贫不离于身,名誉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学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员象天。【凤麟按:綦母氏《钱神论》曰:“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适妇。天性刚坚,须火终始;体圆应乾,孔方效地。”(《初学记》卷二七)】大矣哉!(此三字据《御览》补)钱之为体,有乾有坤,(此句《晋书》、《初学记》作“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此二语据《晋书》补)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凤麟按:王隐《晋书》曰:“惠帝时,有《钱神论》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初学记》卷二七)】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晋书》作“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晋书》作“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晋书》作“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凤麟按:严厉刚毅。《汉书·王嘉传》:“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後;处前者为君长,在後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馀,臣仆者穷竭而不足。(以上二十八字据《晋书》补)【凤麟按:《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诗》云:'哿矣富人,哀哉茕独。’【凤麟按:《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独!”毛传:“哿,可。独,单也。”郑《笺》云:“此言王政如是,富人已可惸独将困也。”】岂是之谓乎?钱之为言,泉也。【凤麟按:《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郑玄註:“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无不遍。”】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晋书》作“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後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凤麟按:《史记·高祖本纪》:“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汉祖克之于嬴二,【凤麟按:《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索隱》:“謂人皆三,何獨五,所以為贏二也。”】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凤麟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鑪。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以上五十七字据《晋书》补)由是(《晋书》作“此”)论之,可谓(二字《晋书》作“谓为”)神物。无位(此字《晋书》作“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而(此字据《晋书》补)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是故”以下,《晋书》作“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以上四十字据《晋书》补)谚云:'钱无耳,可闇使。’(三字《晋书》作“可使鬼”)【凤麟按:以韵言之,《晋书》似误。】岂虚也哉?【凤麟按:《御览》八三六引成公绥《钱神论》曰:“朱衣素带,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何可暗使?’岂虚也哉?”当是此文,不应二人创作,相似如此。】又曰:'有钱可使鬼’,【凤麟按:杜恕《体论》曰:“可以使鬼者,钱也;可以使神者,诚也。”(《御览》八三六)○《晋书》“可使鬼”,疑连抄此句致误。】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凤麟按:见《论语?颜渊》。】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凤麟按:《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凤麟按:《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夫钱,穷者能使通达,【凤麟按:“穷”谓困顿,与“贫”(无财)不同。王粲《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富者能使温暧,贫者能使勇悍。【凤麟按:所谓重赏之下有勇夫也。】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八字据《晋书》补)故曰'君无财,则士不来;君无赏,则士不往。’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凤麟按:所谓朝中有人好作官也。】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晋书》作“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藏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使才如颜子,容如子张。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舟车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尘和光。上交下接,名誉益彰。”(见《艺文类聚》卷六十六。据《晋书·隐逸?鲁褒传》、《御览》八百三十六、《初学记》二十七参校)【凤麟按:古人重名节,尚义气,而不以财货为宝,故斯文有此牢骚,实则璧玉无罪,怀璧其罪。由此可知《史记》序货殖,其识出人远矣。】</h3><h3><br></h3> <p>从《钱神论》说起</p><p>晋朝鲁褒的《钱神论》,是一篇关于钱的功能的著名论文,是论钱之作的滥觞。历史的隧道很长,文人的论作甚多,但“说钱”的文章却寥寥无几,不但少见于史籍,也鲜闻褒贬于今世。《晋书·鲁褒传》所载《钱神论》一文,通篇不足五百字,能够跨越千年,传于后世而不灭,这种生命力本身,就值得人们去认真研究。</p><p>鲁褒其人,首见于《晋书·隐逸·鲁褒传》,传文十分简略,只说他家是南阳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他因忧心当时社会的贪腐,“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传文说他“不仕”,甚至连他的去向和人生结局如何,也都是个谜。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既无官职又无大名,仅凭一篇论钱的小文,历史学家却为他立了传,让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是千古特例。他写《钱神论》,寄意讽喻,诤言直谏,那自然没有错,不过他发表这样的言论,会惹得很多人不高兴。鲁褒的名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毫无疑问,是“人以文名”的。</p><p>钱的功能有多大?鲁褒例举了古代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中说道:“昔吕公欣悦于空版。”这句话的内容,据学者研究,说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他未发迹之前,去给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送礼,当时替吕公管理接收贺礼的是萧何,规定凡来送礼之人,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在堂下坐着,不能到堂上来做客。刘邦当时贫困潦倒,确实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但又实在想巴结这个县令的贵客,于是便灵机一动,写了一张一万钱的空头礼帖(当时的帖子是写在木片上的,故曰“空版”),递了上去。不料吕公一看心头大喜,慌忙迎出门来将刘邦请到堂上,极尽礼遇之能事!也许这就是“看钱下菜碟”吧。不过这吕公也实在是很有眼力,因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接待,便一下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自己后来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老丈爹,享尽了人间富贵(参见《中国历代文选》,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一则奇异的权钱交易。《钱神论》的作者还说,钱可以使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可以令人“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何必读书,然后富贵”;“凡今之人,唯钱而已”!如此看来,这钱非“神”而何?只要有钱,连死人都可以转阴为阳,除“神”以外,孰能为之?</p><p>然而钱之为“神”,虽能呼风唤雨,变黑为白;纵横捭阖,无路不通;上下其手,无所不能。可是有的时候,却也会受到人的鄙视,并不是人人都信这个“神”的。《钱神论》的作者鲁褒,他把钱捧到“神”的位子上去,不过是由于他对钱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发出的一声惊心骇魄的呼喊而已!他生在晋惠帝时期,据《晋书·惠帝纪》说,那时候“纲纪大坏,贿赂公行”,那些贪污腐败之徒,金山银海,富可敌国;贫民百姓,则啼饥号寒。贫富两极分化的危机,使鲁褒忧心忡忡。虽然他好学多闻,有一肚子的学问,但却毫无能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只好贫素自甘,写了一篇《钱神论》,隐姓埋名而去。此公到底晚年境况如何,无人知晓,只有这篇《钱神论》,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p><p>无论古今,钱的作用之大,用“通神”二字来形容,其实是并不过分的。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钱所发挥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所以对钱的重视,也就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对人生命运的重视,这点任何时候都无可怀疑;让人们有钱富起来,也是应当追求的目标。</p><p>然而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们有的看清了,有的还看不很清楚。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在期盼着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敛财的欲望,没有自私的念头,不以钱为己有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把力气用在为自己谋求私利上面。这个时候的钱,一定是冷落而孤寞的!自从钱被抬上“神”的位子以后,人被钱所奴役的时代也就开始了。人成了钱的奴隶,人的自由甚至生命被钱所支配,这既是“钱性”的神化,也是“人性”的异化。到了这种地步,钱的命运也就是人的命运。然而这命运也是有转化的,人既成了钱的奴隶,钱也就有能力使你走向欲望膨胀的反面。敛财者往往贪贿,贪贿者往往被钱所害,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简直举不胜举。中国自古及今,就有着一句箴言:“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财”,躬其言行的清官也代不乏人。比如死后“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版)的诸葛亮;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包拯,都是人所共知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更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涌现出了许多像方志敏、焦裕禄、雷锋式的永远为人民敬仰的人物。在他们的心中,钱决不是“神”,钱决不能成为人的灵魂的主宰,也决不能成为人生唯一为之追逐的目标。物质与精神,只有挣脱了“钱神”的奴役,揭穿了“钱神”的灵光,才能走向人类的光明之途!</p><p>钱是有情的,它能救贫疗饥,富民强国;钱又是无情的,它能使人贫富交错,因钱丧命。钱能养人,亦能害人。说到这里,钱的功能,也就变得如同隔山之雾,凝重而飘忽,需要审慎看待了。</p><p>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倘若鲁褒复生,他是否还会重新写一篇《钱神论》的续文呢?</p> 晋朝时期<span style="font-size: 17px;">鲁褒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他认为,“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像地,外圆像天。”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商代的贝币,乃取海中齿贝壳为币。商代晚期出现铜贝。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有铲形(布币)、刀形(刀币)、方形( 金)、圆形(圜钱)、椭圆形(蚁鼻钱)等。战国后期出现外圆而中间有圆孔的环钱。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以方孔圆钱为中国铜币的固定形式,一直沿用至清末才废除。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圆地方,鲁褒把这种宇宙观与钱的形状相联系,是为了说明其取法天地的权威性。其实,以外圆为定形乃因便于钱的使用;中心的方孔,乃工匠加工时为将许多钱叠在一根轴上,以便锉磨缘周而形成的。由于这个小小的方孔,鲁褒便把它当作钱的名字,“字曰孔方。”并说人们视之“亲爱如兄”。“孔方兄”于是成为钱的谑称,不但广泛流行于中国,还传到了日本。</span><h3>鲁褒分析了货币的流通与交换功能。“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宜,不患耗折。……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应该说这是比较如实的介绍,尚无所谓褒贬。</h3><h3><br></h3> <h3>钱币鉴定的问题</h3><div>古代各朝钱币各有特色,想要精确判定,其实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对钱币的相当了解。下面主要说几种比较常用的辨别方法。</div><div>材质:各朝材质不同,唐宋喜青铜,钱币颜色多青白中带红;明嘉靖之后,喜黄铜;而清代,民国喜铜加铅锌,色红。</div><div>声音:古钱币放于桌上,声音浑厚,而伪造的钱币,则声音清脆。</div><div>香气:新出土钱币有土香,伪造钱币因使用松香,胶水,气味难闻。</div><div>锈斑:熟悉之后,锈斑也可以作为识别方式。唐宋之前,钱币多锈。真实锈斑与钱币结合,难以剥离;而造假锈斑浮于表面,容易脱落。</div> <h3>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h3> <h3>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h3> <h3>老前辈们曾说过,从宋代就开始有了古玩业,一直延续至今不衰,靠的就是以诚信为本,所以诚信对古玩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虽然说各行各业都要讲诚信,但是古玩业,讲诚信是有专业要求的,做到讲诚信,必须以知识眼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做依托。</h3><h3>一些精通古玩无德的人,为金钱利益不讲诚信;而不懂古玩的人,经营古玩又不懂规矩。实际上喜欢古玩的人很多,但是懂古玩的人却极少。正如现在很多收藏家爱好者们诉说的,不懂得古玩的真假,但是很喜欢古玩,真想投资收藏古玩。</h3><h3>可是水太深,骗子太多,不知道谁是真专家,谁是假专家;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谁真懂,谁不懂装懂。这么混乱的古玩市场只能敬而远之。市场调研结果说明,古玩收藏的市场拓展空间非常大,只是很多收藏爱好者被骗以后没有人敢买了。</h3> <h3>古钱币造假猖狂:13招教你判定真伪</h3><h3>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古钱造假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可分为三种:</h3><h3>1、翻砂法</h3><h3>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翻砂法又分为三种:</h3><h3>(1)用真钱当做母钱。此类假币的破绽是其钱的直径小于真钱。虽然同一种古钱大小不一的情况在历代也有所出现,但是,作为珍稀的钱币,大多铸造时间短、数量少,大小不一的情况出现的少。</h3><h3>(2)自己雕刻样钱做母钱来翻铸假币。这种假币大多是照谱摹刻,很难做到一模一样,将假币的拓图同原图、原拓对比,会发现或多或少的破绽。这类假币主要的破绽是文字部分难以神似。另有些刻工不精者,刀刻痕迹会残留在假币上。</h3><h3>(3)用普通真钱做母钱。这种方法制作的假币,只是在个别地方略加修整,一般是很难发现的。比如选用普通的大中通宝小平钱当做母钱制模,在背范上加刻京字变成少见的品种,这种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此类钱币的鉴别方法,其一是从加工痕迹及锈色上辨别,其二是对照钱文及背文风格与真钱是否存在差异,形状及材质与真品的特征是否相符来鉴别真伪。</h3><h3>2、改刻法</h3><h3>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h3><h3>(1)利用流铜进行改刻。</h3><h3>(2)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h3><h3>(3)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h3><h3>3、嵌补法</h3><h3>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h3><h3>以上是古钱常见的造假方法,那么,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该如何辨别其真伪呢?古代货币种类繁多,今天小咚就先支十三招鉴别古铜钱的办法!</h3><h3>1、看铜质定真伪</h3><h3>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h3><h3>2、听声音定真伪</h3><h3>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h3><h3>3、闻气味定真伪</h3><h3>古钱币真品由于长期埋入地下,生有锈色,出土时会带有一股纯正的泥土香味,没有别地异味。而假钱带有伪造的锈色,有刺鼻的胶水味、松香味、生漆味等怪味。</h3><h3>4、观锈色定真伪</h3><h3>古铜钱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且锈在局部,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铜钱,锈层一般较厚,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h3><h3>沙坑出土的铜钱,一般锈层较薄,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呈墨绿色。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真锈是很难去掉的,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h3><h3>(古币的暗红贴骨绣)</h3><h3>5、舌头舔定真伪</h3><h3>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h3><h3>6、比较定真伪</h3><h3>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h3><h3>7、水煮定真伪</h3><h3>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h3><h3>8、针扎定真伪</h3><h3>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h3><h3>9、掂量定真伪</h3><h3>古铜钱用手掂量,感觉轻飘飘的,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h3><h3>10、看大小比重定真伪</h3><h3>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h3><h3>11、水洗法测试</h3><h3>将被测试的钱币放入清水中,数日后取出,附着在钱币上的泥土、油污、浮锈便会脱罗。假币上的作伪之处,也很容易发现。</h3><h3>12、形制辨真伪</h3><h3>从形制上兼备古钱币的真伪,即是从造型机构、铸造工艺、币材成分和钱文上去做一一鉴定。看一枚古钱币与其时代特征差异的大小,差别过大,就要注意是否伪品。</h3><h3>古钱币的真品钱文、图案、轮廓和穿孔都非常清晰、规矩、表面的自然磨损和撞击伤痕呈不规则分布,伪币制作粗糙,钱文、图案、轮廓模糊不清,多有沙眼和气孔,表面磨损和撞击伤痕有规则,或没有磨损和伤痕。</h3><h3>13、字迹磨损分辨</h3><h3> 假币的字迹一般模糊,而真币适用时间长了,经过长期磨损,字迹也回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参照钱体铜质磨损情况来看。</h3><h3>真币出现字迹模糊,通常是大面积的,同时,钱体也会受到很大的磨损,即字迹的模糊程度与钱体的磨损是同步的,而假币通常是钱体完整,铜质较新,字迹却模糊不清。</h3><h3>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假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h3><h3>收藏古钱币需要多接触实物,多学习相关知识,多向有收藏经验的同行请教,多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在收藏过程中减少“走眼”损失。</h3> <p class="ql-block">泉迹斑斓呈史韵,余辈珍缘赏泉乐。穿行韵迹方圆间,锈遗斑爛乾坤定。</p> <h3>五大要点决定中国艺术品市场即将井喷</h3><h3> 据中国网,艺术品投资市场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仅次于房地产、股票。据全球最权威的TEFAF艺术报告显示,艺术品市场每年交易额在4000-5000多亿人民币,年均交易额为4000亿人民币。但经调查,中国可进一步挖掘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潜在需求大约2万亿,是整个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的四五倍,足以说明艺术市场的潜力巨大,前景可期。</h3><h3>五大要点决定中国艺术品市场即将井喷</h3><h3> 1、两极分化的社会财富使得大量房源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随着国家各种限制,这部分房子很快会流入二手市场,楼市会再次降温。而退房后的大量资金,将使得股市和艺术品市场再次升温。</h3><h3> 2、占有大量财富的“富人”们更会游离于法令与政策之间。房产是明的不动产,有目共睹,需要房产证,交易变现困难,而艺术品是暗的不动产,无人知晓,无需证件,变现方便。有很多东西是不论大小的,一块古玉,一副名画,绝对抵得上一座豪华别墅。</h3><h3> 3、精神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使得既具有学术价值又颇具含金量的艺术品交流很有市场。</h3><h3> 4、和房产不同的是,好的艺术品,不可再生,具有稀缺性。其实用性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h3><h3> 5、对房屋刚性需求的群体,最终会因各种惠民政策放弃追求刚昂的商品房,房产增值萎缩,资金会再次合理流向股市及艺术品市场。</h3><h3> 行内专家认为,大量资金选择投奔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是因为股市不景气、房市涨幅趋缓,相对于股市及房地产而言,艺术品是最安全的,是投资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艺术品投资已经渐入人心,随着中国财富的增长,艺术品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h3><h3> 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利好消息,预示着传统文化的再次回归,以及传承和创新。文化艺术品投资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内经济的推动具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国家、人民对文化艺术高度重视,更加坐实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事实。</h3><h3> 艺术银行家族十分看好艺术品投资市场,艺术品市场的资本不断注入,致使艺术品不断涨价,货币的不断贬值,无形中又托起了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片天。未来十年间,艺术品投资市场将迎来高峰,我们拭目以待。</h3> <h3>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经商一定要看!</h3><h3>大道自然,顺势而为</h3><h3>明道的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应对万事万物,以“不言”的方法开施于教化。顺任万物自然发展而毫无造作,施泽万物而不以为恩德,大功告成而不占据己有。正因为如此,反而得到万物的尊崇爱戴,结果他们的功绩却能永远被世世代代的人记住。</h3><h3>——王育琨手记</h3><h3>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h3><h3>中国历史的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百家争鸣。兵家名将也不乏伍子胥、白起、李牧、廉颇、王翦等士,而政客中管仲、晏婴、蔺相如、李悝、商鞅等也都政绩卓著。</h3><h3>在这些闪烁的群星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改走从商之路,从商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商圣的范蠡。可惜的是,对于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历史对其描绘的笔墨却并不多。</h3><h3>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圣的传奇人生与其行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h3><h3>德为立身图强之本</h3><h3>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h3><h3>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h3><h3>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h3><h3>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h3><h3>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h3><h3>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h3><h3>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h3><h3>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h3><h3>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h3><h3>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h3><h3>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h3><h3>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h3><h3>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h3><h3>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h3><h3>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h3><h3>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h3><h3>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h3><h3>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h3><h3>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h3><h3>晓利害,知进退</h3><h3>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h3><h3>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h3><h3>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h3><h3>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h3><h3>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h3> <p>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p><p>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p><p>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p><p>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p><p>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p><p>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p><p>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p><p>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p><p>大道自然,顺势而为</p><p>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p><p>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p><p>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p><p>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p><p>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p><p>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p><p>天下己任,道义于肩</p><p>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p><p>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p><p>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p><p>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p><p>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p><p>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范蠡留给后人了多部治国之策与兵法,经商方面著有《致富奇书》、《陶朱公术》。司马迁用16个字精确地对范蠡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p><p>相较起范蠡,同样富甲天下,也有“商圣"美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没有范蠡那么明智,结局也大不相同。胡雪岩人生顶峰时,家产近3000万两白银,可谓富可敌国,生意遍布全国,官至二品,御赐黄马褂。胡雪岩的为人处事与经营之道深受儒家的影响,但是却少了份道家的哲思,没有意识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自然规律,在事业顶峰,甚至已经出现危机时,不是急流勇退,固守前功,而是逆势而为。其在上海开办蚕丝厂,斥资2000万两白银,高价尽收国内蚕丝数百万担,妄图垄断中国对外的丝业贸易,而后在高价抛售,此举激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次年,胡雪岩手中大量的蚕丝被迫贱卖,亏耗超过1000万两白银,家资去半。胡雪岩生意失败的消息迅速传开,官商百姓都到胡雪岩开办的钱庄提款挤兑,致使资金链断裂,各地商号倒闭,接着,朝廷下令革职查抄胡雪岩。最终一代传奇商人在失意,贫困中抑郁而终。</p><p>反观范蠡,从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对范蠡的赞赏:“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还有元代诗人王昙在《留侯祠》中的描写:“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就能看出,范蠡无论从商还是从政,都显得那么睿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又都那样洒脱。</p><p>为商大道:简朴而自然</p><p>从上面对范蠡的描述我们看得出,从政方面,复兴一国,覆灭一国,这样的惊天地之事,同时期的“兵圣"孙武没做到,集儒、道、法多家之长的范蠡做到了,而同为吴、越极地显臣的文种与伍子胥却被赐死。其实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其技巧层面的东西并非多么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当我们掌握了越多的技能后,这些质朴自然的东西反倒被掩盖或遗忘了,而恰恰这些东西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欠缺的大道,用在经商上,就是为商大道。</p><p>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p><p>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p><p>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p><p>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p><p>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p><p>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p><p>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p><p>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p><p>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p><p>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p><p>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p><p>十一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p><p>十二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p> <h3>用眼光看世界,借趋势赢未来!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选择大于努力,眼光成就未来!</h3><h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h3><h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世而昨非!</h3><h3>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你我是有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你我毕竟去收藏了一些古玩物品,真假难辨是其次,关键是你我把握住了这千世难逢的机遇,我们在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亿万万金矿,你我敢去挖,不怕交学费,吃错药,打眼收假,这辈子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管结果如何,已经足够了,心满意足了!</h3><h3> 可悲的是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美好和开拓未来,去对自己心仪的女人大胆表白爱,……以至病老在床,悔恨交加,老泪遗憾!</h3><h3> 有机会进入收藏圈子的朋友都是幸运的,可以在这么一个缤纷多彩、跌宕起伏的世界里感悟人生,无论是灵活多变技巧手段,还是稳当踏实功底,都是藏者的自我修行,但保持一颗健康、平和、正义的收藏心态却是不变的根本,即使面对充满诱惑捡漏亦是如此。</h3><h3> 我们的子孙后代,是没有你我的这种收藏古玩的福分了。因为现在实行火葬,死了化作一缕青烟,袅袅升天,那有什么金銀财宝、翡翠玉镯、瓶罐青铜、壁画仪仗……陪伴棺材底坟墓里。</h3><h3> 感恩天佑我中华,佑我子民,感谢祖先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此生活得美不胜收,死而无憾!</h3><h3><br></h3> <p class="ql-block">五男二女</p> <h3>晋初成公绥(231—273),字子安,活动期约比鲁褒早二十余年,少时家贫,故对金钱作用尤有体会。其《钱神论》仅有69字。</h3><h3>全文如下:</h3><h3>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能无已。执我之手,说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贤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言:“钱无耳,何可谙使?”岂虚言哉?</h3> <h3>闲话“太平通宝”大石钱</h3><h3>我国历史上的劳动人民中有“宁为太平犬,毋为乱世人”的传统说法。</h3><h3>在元曲中有“乐太平,不妄想”的知足之语,由此可见太平年是祖祖辈辈劳动人们想往和追求的社会形态。</h3><h3>“太平通宝”钱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首铸。钱文为赵光义御笔亲书,钱之铸材品种多,计有:金、银、铜、铁。除铜铁外,均为吉庆、馈赠和压胜用,在民间百姓取其“太平”二字,以为吉祥。</h3><h3>自北宋以来历朝都有铸“太平”钱。如:明代天启年曾铸过:“太平通宝”钱,清未上海小刀会起义铸有“太平通宝”背日月钱。与小刀会同期的天地会反清组织也铸有“太平通宝”,背有“文”字,此外,以“太平”为钱名的在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辽代“太平元宝”,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时期所铸的“太平天国”“太平圣宝”等钱。太平钱不仅作为货币用于流通,还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古代人们将“太平钱”钉在帽子上,穿在衣服上,系于梁上,放在嫁妆的箱底,直至今日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人们建房时,地基下也要埋几枚太平钱。用以去邪纳吉。民间还铸有“太平通宝”花钱,有大有小,背有吉语、吉祥物,用于厌胜。多年前,笔者在征集藏品时,在金代故城,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古城内购得一枚石质太平通宝钱,此石钱个大双面文字,经多年石质已风化,笔者研究这枚石质大钱的材质,与黑龙江阿城本地和周边石质比较均未有此石质,后去河南开封寻找比较,确定这件石器从材质来分析确定,是当年金兵破宋后,掠来之物,因这种石材,只有河南开封(宋故都)南部山区产,所以由此可以确定此物来自开封。至于大钱在当时的作何用,尚待考.此钱,径54厘米,厚10厘米,重约130余斤。</h3><h3>咏:太平钱</h3><h3>黄袍加身在陈桥,一统中原灭群豪。</h3><h3>元本市井赵匡胤,江山大宋立新朝。</h3><h3>刀光血影赵光义,集权专制扩强兵。</h3><h3>太平兴国铸通宝,历代传世民太平。</h3> <h3>笔者收藏又同时出土的十多枚钱币,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其中计有以下数品:1、大燕通宝,五代幽州(今北京)大燕皇帝刘守光所铸钱币,铸于公元911年(应天元年),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厚1mm,重约4克。2、太平元宝,疑似辽代钱币,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年间(1021-1031)铸,钱文隶书,铜质,钱径24mm,穿径6mm,厚1mm,重约4克。3、皇宋通宝,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1039年-1053年)铸,钱径25mm,穿径6mm,重约3.1克。4、元佑通宝,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钱径24mm,穿径6mm,厚1mm,重3.6克,铜质,光背,旋读,“元祐”为行书,“通宝”为篆书。5、明昌元宝,金代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铸,钱文篆书,旋读,铜质,钱径25mm,穿径7mm,厚1mm,重约4克。6、绍兴元宝,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钱文篆书,旋读,钱径24mm,穿径6mm,厚1mm,重约定4克,铜质。7、政平通宝,疑似安南钱币。1232年,陈朝太宗(华裔闽人)改年号天应政平,1233年,铸政平通宝。钱径24mm,穿径6mm,厚1mm,重约3.8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铜质,为安南历史上第一枚篆书钱币。7、皇恩通宝,安南待考品,疑似安南陈朝钱币,钱径25mm,穿径6mm,厚1mm,重3.2克。还有几品钱币,疑似安南陈朝钱币,包括熙平元宝和天平元宝,书体均为篆书。同窖出土的钱币,最晚的是皇宋元宝,三枚,约铸于1253年,时为南宋理宗宝佑元年。以现有出土最晚的钱币年代判断,可以大致断代为南宋末期窖藏。</h3> <h3>天国背通宝</h3><div>天国背通宝,是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铸,存世大约有20枚以内,市场估计为200万元以上。</div><div>中文名</div><div>天国背通宝</div><div>铸币时间</div><div>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铸</div><div>存世</div><div>20枚以内</div><div>估价</div><div>200万元以上</div><div>太平天国钱币的一种,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铸,折十型,应属试铸,不久即改铸天国背圣宝钱,存世罕见。</div><div>天国通宝存世应在20枚以内,为太平天国钱珍品,估价在200万元以上。</div><div><br></div> <h3>天国通宝: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h3> <p class="ql-block">得壹元宝 [de yī yuán bǎo]</p><p class="ql-block">杜甫:空囊</p><p class="ql-block">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p><p class="ql-block">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p><p class="ql-block">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p><p class="ql-block">囊空恐差涩,留得一钱看</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虽为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但唐王朝却开始走向衰落。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乱全面爆发。乾元二年(759年),叛将史思明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篡夺安禄山大燕政权。上元元年(760年)六月,史思明销毁洛阳铜佛铸造“得壹元宝”钱,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流通使用,但因军事上的不利,史思明开始迷信“得壹”为不祥之兆,铸造仅数月后便下令收回改铸“顺天元宝”直至安史之乱平息。贼平后,大唐政府下令废除并“还将铸佛”。从当时流通的货币来看,史思明确实具有一定经济军事实力。得壹元宝钱铸造精美,出土量极为稀少,即便在洛阳也难得一见,泉界也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可见其非常罕见。得壹元宝除背上月纹者其余皆罕见,更有背四月者堪称古泉大珍。</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p><p class="ql-block">得壹元宝</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p><p class="ql-block">唐安史之乱</p><p class="ql-block"><br></p> <h3>得壹元宝的铸造期只有数月,其废止时间,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既而又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由此推断,得壹元宝废止时间应在上元元年夏季。这说明,得壹元宝的铸行、流通,只是昙花一现。</h3><div>据《历代钱谱》记载,得壹元宝为“思明并销洛阳铜佛所铸”,与开元钱并用,以一当开元钱一百。有趣的是,据《钱录》说:“贼平之后,无所用焉。刀兵之家,还将铸佛。”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毁佛所铸的得壹元宝,又被“还将铸佛”,真是耐人意味。</div><div>1992年,在洛阳考古发掘的一座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当时流通的4种钱,其中开元通宝10枚,乾元重宝16枚,得壹元宝3枚,顺天元宝7枚。得壹元宝数量最少,可见它后来传世极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div><div>得壹元宝制作工整,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其背面一般都有月纹。其中,穿上、下、左、右皆铸有月纹之币,尤为鲜见。据说,星月纹寓意“进步”和“成功”。史思明想讨吉利,在钱币上铸月纹,但封建割据不是历史的进步,更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其最终的失败下场,倒又为这枚古钱增添了一点历史讽刺的色彩。</div><div>得壹元宝传世不多,早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因而得壹元宝素为泉界珍视。清代一本叫《古泉丛话》的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典当者将一枚得壹元宝典当给一个山西人,山西人爱不释手,给典当者“钱三万”。山西人说,这是自己故意抬高了它的身价,给了三万,这样典当者就别想再来赎回它;典当者却说,自己是故意贬低它的价值,只当了三万,正是为了以后能赎回它。可见此钱的稀罕程度。</div><h3>这枚得壹元宝背四月者,穿上、下、左、右皆铸有月纹之币,堪称古泉大珍。</h3> <h3>日本古钱--庆应通宝背银毫六钱(背值“异文结义”的日本庆应通宝)</h3><h3><br></h3><h3>此钱(见图)为日本泉珍,直径3.7厘米,穿径0.7厘米,厚0.2厘米,重19.5克,黄铜质。其钱文俊秀,笔画利爽,钱体周正,形制精湛。</h3><div><br></div><div>  据查,庆应是日本江户幕府时代的天皇年号(1865—1867),并由秋田县试铸了此枚庆应通宝大钱,钱背的纪值款式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背穿上、穿右为汉字“银”与“元”,穿下、穿左为日文“毫”与“钱”。双上而下的汉、日文“银毫”,由右至左的汉、日文“元钱”,竖列与横排组合成了“异文结义”的“银毫元钱”,赏心悦目,极富神韵。不过,这种异文并现于同一钱体之格式,中国已出现于多朝泉品,如元、清两王朝,币面文均为汉字,币背则为本民族的蒙文或满文。而此币面文字为汉字,但背记值则将汉、日文字,混配对应组合释义,将银与铜的等值,开诚布公,一目了然。此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满异域情调的古钱,令人耳目一新。</div><div><br></div><div>  据查资料,此币曾为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试铸币,后因故未进入流通,且被销毁,而今之日本本土已寥若晨星。又缘于中日商贸历史悠久,其竟流落遗存至中国,又终重现其独特的风貌。而有关此钱的来历仍有诸多待解之处。故而将其介绍出来,以期同好鉴赏斧正。</div><h3><br></h3> <p class="ql-block">小区挖出34000多枚宋代古币引哄抢</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号浙江金华浦江县城区一个老小区进行自来水管道改造施工时,挖出了大量古钱币。</p><p class="ql-block"> 文保所工作人员赶来,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称重,发现钱币重达262公斤,预估有34000多枚。</p><p class="ql-block"> 7月4日,浦江县公安联合文体局发布通告,称部分居民和群众存在违法哄抢、藏匿行为,要求在通告发布之日起至2022年7月8日,主动上缴违法所得。</p> <p class="ql-block">【自来水管道改造,长沟内发现古钱币】</p><p class="ql-block">经核实,发现古钱币的小区叫富都华庭,在浦江的老城区里,小区建成至少有十五六年了。</p><p class="ql-block">当地一位居民介绍,富都华庭的布局是外围一圈房子,中间有个院子,在院子中间还有一个亭子,当年这个小区是没有挖过地下车库的,车库都在一楼,而发现古钱币的地方就在亭子和车库之间的空地上,当年这些地方盖房子的时候刚巧都是没动过的。</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因为自来水管道太过年久,相关部门就开始对小区院内的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要开挖一个宽60厘米,深1.2米左右的长沟,结果7月3号中午挖机就挖出了古钱币。</p><p class="ql-block">小区挖出古钱币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少居民赶过来捡,有些还带了工具去挖。</p><p class="ql-block">【文保所:现场清理1.3到1.4万枚左右】</p><p class="ql-block">“因为一直没有人上报,我们到当天晚上7点半才得知消息,就赶紧赶过去了。”浦江县文保所所长张智强说,他们19:45左右赶到了小区时,现场还有3个居民在挖古钱币。工作人员当场叫停,并联系公安等相关部门介入。</p><p class="ql-block">浦江警方接警后,第一时间部署文物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组织派出所警力10余人次,设立警示标志及隔离带,昼夜不间断开展现场巡护,防止盗挖,并做好小区周边秩序维护,防止群众踩踏哄抢,确保清理现场安全有序。</p><p class="ql-block">当晚,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一直工作到了次日凌晨,才把现场的钱币清理干净。经过称重,重量高达96公斤,预估有1.3到1.4万枚左右。</p><p class="ql-block">“这在我们当地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多的古钱币,此前发现都是很少量的,几十枚到一两百枚。”张智强说,这些钱币因为氧化,黏在了一起,经过对几枚钱币清洗,发现上面有北宋“熙宁”“元祐”等字样,同时还有南宋“淳熙元宝”“庆元通宝”等字眼,因此,初步判断这些钱币都是宋朝时期的。</p><p class="ql-block">【“这笔钱可能属于宋朝一个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小区挖出古钱币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问是不是发现了大墓?文保人员现场勘查后,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所以这钱币肯定不是陪葬品,另外也没有发现古人用来装钱币的陶罐或者瓷器,所以它们的主人很难判断。</p><p class="ql-block">张智强分析,这笔钱可能属于宋朝一个大户人家,当时应该是用麻袋装着埋进地下的,因为钱币呈蘑菇状的形态叠加在一起,不过麻袋已经被腐化掉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些古钱币的来历,接下来浦江文保等相关部门还要继续考究。</p><p class="ql-block">【收到群众自动上缴古钱币186公斤】</p><p class="ql-block">而针对此次古钱币发现过程中有居民和群众违规哄抢和藏匿的行为,浦江深夜发布消息,浦江公安局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收缴文物的通告》。</p><p class="ql-block">希望参与违法行为的居民和群众能在7月8号之前主动上缴,上缴地点浦江博物馆,否则文物执法部门会和公安部门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p><p class="ql-block">通告发出后,当地居民非常积极上缴。</p><p class="ql-block">记者从浦江警方处获悉,目前已收到群众自动上缴古钱币共186公斤!至此,发现的古钱币总量已达到了282公斤。</p> <h3>靖康通宝</h3><div>靖康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属国家一级文物,靖康通宝币质为铜、铁、银。靖康通宝折三篆书大钱,直径31.5毫米,重7克。</div><div>由于北宋的灭亡,以靖康年号铸造的货币发行量极少,不论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其数量极为罕见。靖康通宝是藏家寻觅的稀有币种。</div><div>中文名</div><div>靖康通宝</div><div>类型</div><div>中国古代钱币之一</div><div>时代</div><div>北宋 </div><div>级别</div><div>国家一级文物</div><div>简介</div><div>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div><div>“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div><div>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靖康年号钱,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年号为(金)。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来抒发爱国情怀。赢取二帝,重整山河,驱除鞑虏,还我靖康耻,与霸占北方领土的女真族政权进行了多年的征战。</div><div><br></div><h3><br></h3> <h3>靖康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h3><h3>靖康通宝目前的收藏价值到底如何呢?相关专业人士表示,不仅靖康通宝真品价格特别高,就连那些高仿的产品价格也比较可观,在2015年时候,这枚钱币的售价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其中最为之前的是篆书,它的价格可以达到15万甚至更高,要是广穿铁母的话,售价可达五十万元以上,是真正的珍品。</h3><h3>相关介绍</h3><div>靖康通宝、靖康元宝,北宋官方最后的一种铸币,北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中国古钱“五十名珍”榜上有名。钦宗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史称“靖康之难”。</div><div>靖康通宝钱在《泉志》中有小平、折二、折三钱的记载。钱文有“靖康元宝”、“靖康通宝”两种,书体有篆、隶、楷三种版别。历年北宋钱出土不计其数,难得有靖康钱。靖康钱铸量很少,能遗留下来的极为困难,“靖康通宝”更为罕见,靖康钱均被泉家视为瑰宝,属国家一级文物,因此一枚靖康钱的发现,往往引起钱币界的重视和报刊的关注。</div><div>早年出土于河南信阳一带,原为前谱未载之物,或系当时拟铸而尚未准铸之钱。1979年此版式大钱首见于黑龙江阿城县阿什河白城子窖藏古钱币中,后归藏黑龙江省博物馆,曾被马定祥先生誉为“创见珍品,盖世无双”。其钱文直读,字体细挺瘦长,以“宝”字长冠为主要特征;1967年湖北黄石市发现窑藏古钱达22万斤,经挑选,其中有珍贵的“靖康元宝”、“靖康通宝”楷篆书体的小平对钱;1974年在西沙群岛环礁发现明代沉船,内有汉代至明代古钱共四百余公斤,其中有一枚靖康元宝折二钱;朋友从600斤宋钱中,也找不到一枚靖康钱。</div><div>靖康通宝版别多,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它不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还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市场上高仿品很多,价格也不菲。靖康通宝折二钱,2007春季拍卖会成交价71,500元,靖康通宝折三钱未见拍卖会成交价。今年拍卖的“天眷通宝”,拍卖会成交价突破一百万人民币,这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价格打开了宽幅的上升空间。</div><h3>靖康通宝折二钱,2007春季拍卖会成交价71,500元。</h3> <h3>辽泉珍品赏析之寿昌元宝双挑元极其罕见</h3><h3>寿昌元宝</h3><div>寿昌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辽国道宗皇帝寿昌年间(公元1095-1101)铸造。</div><div>中文名</div><div>寿昌元宝</div><div>国家</div><div>中国</div><div>性质</div><div>古钱币</div><div>铸造时间</div><div>公元1095-1101</div><div><br></div><div>简介</div><div>中国古代钱币之一。</div><div>辽国道宗皇帝寿昌年间(公元1095-1101)铸造。小平钱。比较少见。有“元”字左挑者极其罕见,双挑元珍贵无比。</div><div>相关介绍</div><div>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年间(1095—1101年)铸,为道宗五泉之最后一品。此钱制作粗劣,因文字漶漫不清,《辽史》及旧泉谱上曾误载为“寿隆元宝”。面文“寿昌元宝”四字楷书,旋读,以阔缘长“昌”者少见;光背无文,然可见错范或八角菱花穿者。径2.3厘米,重2.7~3.9克。寿昌钱在辽故地时有出土,然与大康元宝一样,同为辽钱中品相最差者。</div><div>寿昌元宝当五、当十型大钱,所出较之小平为稀,故更显珍贵。检索亦罕。有见一年前中国嘉德上拍一枚另版小字寿昌元宝当十大钱,其成交价竟已达二十三万五千余元,此虽然不能准确证实其值,然,其稀见值高则可言之矣。</div><div> </div> <h3>寿昌元宝钱,辽于唐之后,跨五代十国,并与北宋并行。根据多数研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此期间之前,即最晚于隋唐时期,中国铸币工艺已经主要采用翻砂法铸制。故,按照翻砂法铸制工艺的基本工艺要求,即需先刻祖母钱翻铸批量母钱,再由这些母钱翻铸大量行用钱。</h3><h3>寿昌元宝为辽道宗耶律洪基所铸。版式以“昌”字的书写高矮风格为主要划分标准。其中有“短昌”和“长昌”之分,而“长昌”版式发现较晚,较之“短昌”稀罕。察本品,一眼可见,其“昌”书写甚高,乃为“长昌”之版式无疑。钱文书意风格,辽风辽韵,基本风格正是与小平“长昌”版钱高度近似。</h3><h3>《辽史》及旧泉谱上曾误载为“寿隆元宝”。面文“寿昌元宝”四字楷书,旋读,以阔缘长“昌”者少见;光背无文,然可见错范或八角菱花穿者。寿昌钱在辽故地时有出土。</h3> <h3>建国通宝钱冠以“北宋第一年号珍品”,购藏价格是400大洋的天价!</h3><h3>建国通宝:北宋 宋徽宗 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 小平 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h3> <h3>建国通宝(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建国通宝仅有篆,楷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h3><div>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div><div>中文名</div><div>建国通宝</div><div>外文名</div><div>The founding of the TongBao</div><div>性质</div><div>中国古代钱币之一</div><div>出现</div><div>开采发现</div><div><br></div><div>北宋宋徽宗赵佶有 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期间还铸有篆书体“靖国通宝”与楷书体“靖国元宝”小平钱,而后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div><div><br></div><div>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div><div><br></div><div>所谓“通宝”,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货币方孔圆钱的统称。从唐代《开元通宝》起,历代王朝均发行过以国家(皇帝)年号为纪年的通宝,如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清《乾隆通宝》等,而用黄金御制的金通宝,更是只供皇帝赏赐大臣们用的皇家金币,象征皇帝赐予的福运与恩惠和至高的荣耀与财富,不曾在民间流通,因此极为罕见,据传历史上仅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汉代的金《五铢》,现仅存三枚,第二次是唐代的金《开元通宝》,现存仅三十枚,第三次是清代的金《康熙通宝》,但只有史书记载,真品鲜有人见过。</div> <h3>【道经师宝】,即道家三宝,又称作三归戒。</h3><h3>《道教义枢》卷一云∶“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又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感应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h3><h3>1、【道经师宝】印用处很多,可以说只要是道教的符,道经师宝印都能盖上,都能增强灵力。只要是道教信徒,都可以使用此印,对于用印者要求不高。</h3><h3>2、道经师宝所代表的即是道教崇拜的最高道境,故尔《雷霆玉枢宥罪法忏》又统称其为“无上至真道经师宝三境高尊。</h3><h3>3、三宝:是道教徒所尊敬供养的「道、经、师」,而入道者必须要先皈依「三宝」。</h3><h3>道宝,就是指自然的大道和太上三清神;成为道教徒,必须以「道」为信仰核心,这是皈依道宝的意思。</h3><h3>经宝,就是道教经籍;道教徒需要阅读道教经籍,信奉而行,积德行善,这是皈依经的要义。</h3><h3>师宝,就是指十方得道圣众贤德;道教徒要礼敬师真前辈,尊敬十方圣贤大德,这是皈依师的意思。</h3><h3>三宝是道教三清道祖的化身;皈依道教三宝的目的,是要彻底明了「道」的真义而实行,并肩负起传承的责任,以及宏扬道教的使命。</h3><h3><br></h3> <h3>珍泉共赏:元代道观钱 道经师宝 大样钱</h3><h3>元代不但佛教盛行道教也很兴盛,元朝疆域广大道观也众多,当今著名的北京“白云观”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下令修建的“长春观”后经明代初期易名为“白云观”,可见元代道观也有皇家背景。道教的“道、经、师”为道教三宝,受众道徒所尊敬供养,入道者必须要先皈依三宝。道经师宝,又称作三归戒。《云笈七签》卷三八云∶“三宝者,谓道经师也”。《道教义枢》卷一云∶“一者道家三宝,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又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感应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由此可知,道经师宝所代表的即是道教崇拜的最高道境。</h3><h3>其中三宝可视为:</h3><h3>  道宝:就是指自然的大道和太上三清神;成为道教徒,必须以「道」为信仰核心,这是皈依道宝的意思。</h3><h3>  经宝:就是道教经籍;道教徒需要阅读道教经籍,信奉而行,积德行善,这是皈依经的要 义。</h3><h3>  师宝:就是指十方得道圣众贤德;道教徒要礼敬师真前辈,尊敬十方圣贤大德,这是皈依师的意思。</h3><h3>  三宝是道教三清道祖的化身;皈依道教三宝的目的,是要彻底明了「道」的真义而实行,并肩负起传承的责任,以及宏扬道教的使命。</h3><h3>道经师宝铜钱已发现有小平和大样钱,应属元代于供养钱的一种,存世极少尤其大样钱更是难得,它们均铸造精良可与正规货币媲美,代表了元代铸钱的高水平。</h3><h3>直径:44毫米。</h3> <h3>道教皈依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道教皈依三宝,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br></h3><h3></h3><h3>学道,没有皈依三宝,心就与正法无缘。“皈依三宝”就是法门之一。犹如江河湖海,这是最末端的支流。你找到这个支流,并信仰它。就会慢慢找到“大海”——即最终的“不二法门”,也即真谛。心性散乱。不专一。就难以前进。</h3><h3>道家认为万物皆在运动之中,而一切有形的事物皆源于一个“点”,这个“点”源于“无”,而“无”则源于一种不生不灭,自然存在的东西——老子称其为“道”。</h3><h3>道家三宝,第一宝即是“道宝”</h3><h3>道无名无相,无声无色,不可摸,不可见。“经”则为“道”的有形化。道家认为:有一种“云篆”字体,是自然形成。古代一名叫“天真皇人”者记录了这种自然字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道经。由“道”产生了三十六大门路,分为“三洞真经”。</h3><h3>第二皈依,则是“皈依经宝”。</h3><h3>涵义是“信仰三十六部尊经”。“经以载道”经文自然而成,需要名师指点。即需要“皈依师宝”。</h3><h3>第三皈依,就是“皈依师宝”</h3><h3>涵义是“尊敬道教历代祖师、真人”.一切你遇到的生灵,都对之犹如恩师。一切事物,都是你的老师”采集他们的优点。一直学习。否则,难成大道。</h3><h3>皈依三宝,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h3><h3>皈依道教的人,不要受年龄、经济、地域、民族的限制,无论你是修全真还是修正一派,都应明白皈依的真意,脚踏实地去修行、修证自我。</h3><h3>皈依,是学道修道的开始。而皈依的目的不是在于你是不是取得居士资格,也不是在于你是某大师的弟子,身份就比谁高。</h3><h3>皈依的目的,不是为追求财富,不是为名利,不是为解脱病痛之苦,而是真正求得心灵的解脱。学最上乘发大愿渡人渡己,为救渡众生为皈依。真心发愿,皈依道门,做到持,杀、盗、妄、淫、酒五戒,即可称之为道门弟子。</h3><h3>皈依道;说的入道,道是大智慧、大清静、大慈悲。皈于道,就要抱着道心去修正自己,所以只要能常念(福生无量天尊)圣号永脱轮回之苦就是解脱之道,所以皈于道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体。</h3><h3>皈依经;也就是要皈依法。这里的法不是指法术,而是指行道悟道之法。经书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镜子。我们心中满布灰尘,我们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后用经法来照亮内心、启迪内心。使自心道心显示,能悟道成真。所以经可以说就是我们修道成道的桥梁,是依凭。</h3><h3>皈依师;度师,也就是师父。父母给你的是肉身,而师父给你的是法身慧身。师要有道有德,也是修炼的指路人。皈依后要恭敬每位同修之人,皈依之后,把自己的师父及其他道长、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师长尊敬,对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要以身示范,引导他人信道奉道行道。要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渡人为最大的功德。</h3><h3>三清圣像</h3> <h3>1357年刘福通任丞相后,组织三路军队北伐,进入西北、东北地区,攻克大名、卫辉等地,1358年攻克汴梁(今开封),将其定为国都;因军力分散、内部不和,1359年汴梁失陷,退守安丰(今安徽寿县)。1363年为张士诚攻陷,被俘被杀。韩林儿被朱元璋率军挟至安徽滁州安置,宋政权名存实亡。</h3><h3>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曾得朱元璋支持奉其为主,1363年兵败时,也被朱元璋救至滁州后又挟持,1366年将其溺死瓜州。刘福通为红巾军首领,起义后,攻城略地,沿途杀除,开仓济贫,曾得贫苦人民拥护,队伍不断壮大,却被率盐民起义的张士诚击败所杀。这一乱世,足显“龙凤通宝”并不能“龙凤呈祥”。</h3><h3>其时所铸龙凤通宝,铸期短、铸量少,但钱文遒美,铜质如金,遗存至今,皆成珍稀之币。</h3><h3>此枚“龙凤通宝”“龙”字有一点,为暗记又似点“睛”,一举两得。此钱面背有廓,字廓深峻,钱文楷书,书体优美,除“龙”字点“睛”外,“凤”字的左右两笔均接缘,“凤”中之鸟也形似一只凤端居其中,“通”字“甬”部下方“用”部中间一直出头,此“用”部中间一直出头,在古钱通宝中少见,似喻指农民起义军出头了。“宝”字“王”、“尔”均在宝盖头下出格,有趣的是“王”部末笔一横与“尔”部相连成一体,下方“贝”部为开足贝,“龙凤通宝”四字浑然一体,既端庄遒美,又别有意味。此币面缘宽2毫米,直径32.1毫米,穿径10毫米,现重9克,背缘宽3毫米,穿口干净,面穿线宽0.8毫米,背穿线宽1.5至2毫米,铜质精良,铸工精制,包浆老道,锈色入骨,版式稀见,当为折三大钱,相当精美,难得一见。龙凤通宝,当时主要流通江淮一带,流通区域不广,时间较短,铸量不大,屡被禁毁,存世很少,不论是平钱、折二钱或折三钱,遗存至今都属珍稀钱币,其经济价值均过万元,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h3><h3>元末“龙凤通宝”小平、折二-----成交价:RMB2,437,000---成交日期:2015-02-09</h3><div>末龙凤通宝小平钱一枚---------成交价:RMB1,136,800---成交日期:2015-05-13</div><div>末龙凤通宝小平钱一枚---------成交价:RMB1,100,000---成交日期:2016-03-01</div><div>韩林儿·龙凤通宝折三---------成交价:RMB1,242,560---成交日期:2014-01-27</div><div>末龙凤通宝小平钱一枚---------成交价:RMB1,100,000---成交日期:2015-03-05</div><div>“这次发现的‘龙凤通宝’量特别少,而且品相很好,字迹清晰,铜质也好。”参与了这次发掘的工作人员梁宝华说,很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此外,这次发现的还有元末徐寿辉起义军铸的“天定通宝”和元末陈友谅起义军铸的“大义通宝”,由于发行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存世少,也有很高的价值。</div><div>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此钱分小平、折二、折三等。</div><h3>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美。“龙凤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5厘米,重3.3克,折三径3.3厘米,制作尤精。龙凤通宝传世甚罕。</h3> <h3>清宁通宝</h3><h3>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辽国道宗皇帝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铸造。文字粗糙,仅在北地流通,今已少见。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年间(1055—1064年)铸。钱文“清宁通宝”为楷书,唯“宝”字尚留隶韵,旋读,光背无文。</h3><h3>面文“清宁通宝”楷书旋读,带有隶意,主要有有普通小字和大字两种版别,两者宁字写法有异,光背。</h3> <h3>嘉泰元宝“嘉泰元宝”背“川二卅九”为折三铁母,直径3.14厘米,重12.8克,系四川路邛州惠民监所铸。四川路是传统铁钱行用区,川路铸造的铁钱背文多有纪地、纪监、纪年,兼纪范次、炉次、方位等内容。“川二”指嘉泰二年四川路铸行;“卅九”纪范次或炉次数字。此铁钱为行用钱,亦较为少见,铁母钱则更是难得。旧谱中将其定为孤品,实则已见6枚,是南宋珍泉之一。其级别为二级中,目前市场参考价3.5万元。</h3><h3>是时朝廷财政困难,军费开支巨大。而铜源匮乏,铸币原料严重不足。为改变这种现状,朝廷决定利用两淮一带富产铁矿资源的优势,开始就地置监鼓铸折二铁钱。同时大力推行两淮铁钱之流通使用范围,“令江南钱不得至江北,违者治于罪”,并逐渐在边境地带由东向西形成一道经济隔离屏障。</h3><div>“嘉泰元宝”铜币-------成交价:RMB1,300,000</div><div>南宋·“嘉泰元宝”背“川一--成交价:RMB2,116,100</div><div>宋嘉泰元宝背春七铁钱二枚(--成交价:RMB1,920,000</div><div>南宋嘉泰元宝(折三光背)---成交价:RMB2,543,800</div><div>隋“五铢”一枚;宋代“庆历--成交价:RMB1,450,000</div><div>嘉泰元宝背“川二卅九”折三--成交价:RMB1,182,400</div><div>嘉泰元宝背“川二卅九”折三--成交价:RMB3,522,400</div><div>南宋“嘉泰元宝”折三背“四--成交价:RMB1,423,000---成交日期:2013-07-08</div><div>南宋“嘉泰元宝”折三等四枚--成交价:RMB1,750,000---成交日期:2013-07-08</div><div>南宋嘉泰元宝背川二卅九铁母--成交价:RMB3,100,000---成交日期:2010-11-10</div> <h3>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庆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h3> <h3>今天给,明天给,天天不给!</h3><h3>今天去,明天去,趟趟白去!</h3><h3>苦一年,累一年,年年为钱!</h3><h3>赊一年,要一年,年年是帐!</h3><h3>心里苦,身体累,精神崩溃!</h3> <h3>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 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h3> <h3>我很是喜欢《历代古钱图说》序内里的一句话:‘详考历代钱币可见古帝王开物成务之功、裕国利民之意,而奸雄僭穷事故典章、家国生死之道。’”</h3> <h3>元珍《伊藩吉昌》赏赐钱鉴赏辨</h3><h3>伊藩吉昌钱,元代忽必烈为其属国伊儿汗国所铸之赏赐钱。其与伊国延长钱堪称对钱。其铸造背景已经在前一篇博文忽必烈赏赐钱《伊国延长》青白铜双品珍赏 中介绍,此不再赘述。此以鉴赏辨识此钱为要。</h3><h3>伊藩吉昌钱,以华谱载为例,称世仅一二品,属于元钱珍泉之一。然,近年来其逐渐有所出现,观出现网见二三品,其钱尺寸均为直径40毫米。《收藏界》杂志,老董泉苑栏目,于2006年第2期文以《元代伊藩吉昌真钱面世》为题,描述了此钱,并配以照片。其钱亦是径40毫米,而重量则只有11.4克。钱文也略有异。值得深究之。</h3><h3>先看本品,图照昭然,直径达42毫米余,重量19.15克,与伊国延长钱重量为一个合理相同区间。本品锈色纯正而呈红锈,乃曾入水坑之品。铸制相当精到,与伊国延长钱铸工特色一致。其中一个特点乃在钱文书意之上。阅读:其字口深峻挺拔,钱文雄壮端美,伊番吉昌四字书法风格统一,神来韵到。尤其是“藩”字,笔笔划划,皆起顿有力,收笔利落,整体风格雄浑俊朗。而我们反观,谱拓与网见之钱,总的书意似乎差别不是很大,然,仔细辨识,则不难发现,谱拓品与某些网见品,钱文笔划偏细,尤其“藩”字书写似与其余三字书写不甚协调,其中,“藩”字草头下三点水最后一向上提撇,多钱皆细。而本品则顿重而粗,提上有力。此外,其第二特征,背边廓中缘规制,更为协调,与已见之细缘亦自不同。</h3><h3>通过比较,可见本品与其余品之不同,看图说话,实物胜于雄辩。此现象可做两种判断,即:</h3><h3>一是,伊藩吉昌钱,有至少两个版式和制式,一曰,细字细缘,径厚偏小薄;二曰,粗字中缘,径大偏厚重。</h3><h3>二是,伊藩吉昌钱,实为一式,两种风格中必有一式为真,一式 为后世仿铸。</h3><h3>这里,我不去做与本品之不同的另式之真伪判说,毕竟未能上手,且版式之别的可能性亦不能断然否定。然,需要重点以本品说之,那就是,钱文书意风格的整体性在古钱币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区区四字,若出现风格不一,某字眼感书意别扭,则需谨慎对待,先生疑而后结合整体细判。我们通过伊国延长钱的书法特征可见,伊国延长四字,风格统一,书写端庄,显然乃一人手书。此作为参照,伊藩吉昌钱乃其胞兄,楷书文虽然不是同一风格,然,本品伊藩吉昌四字,可见确为一人手笔,雄浑一体,力道昭然。经查,本人另品伊国延长钱乃粗字,国字“或”下横穿自斜撇。故,伊国延长钱,抑或也有粗细字之版别。</h3><h3>是故,综合判之,本人以为,至少本品之粗字大径重式,乃为真实原铸品之一可确定无疑!</h3><h3><br></h3><h3>《伊国延长》粗字:此版别与前一篇博文所发不同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钱文在总体风格趋于接近的前提下,笔划粗细不同,此品笔划更为粗壮;二是,“国”字之口内“或”左下斜挑,此品为一横直连接右边斜勾;三是,“延”字书写不同,见走之旁。本品包浆锈色纯真,铸制依然精整有加,字口深峻,钱文雄浑俊朗,神韵端美。因此,伊国延长钱,极有可能或者说就是有粗细字两个版式也!同时,此粗字版,与展品伊藩吉昌粗字更为风格成对。</h3> <h3>琉球通宝</h3><h3>琉球通宝为日本萨摩藩所铸造的钱币,始发行于日本文久三年(1863年)。此钱有“当百”与“半朱”二种。</h3><h3>简介</h3><h3>日本自1853年被美国佩里舰队叩关以后,就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位于日本西南角的萨摩藩力主攘夷之论,因此着手强化军备、扩充财政。萨摩乃以挽救琉球国(萨摩的附庸国)经济为借口,向德川幕府申请铸钱,得到批准,于是乃有1863年“琉球通宝”的铸造与发行。</h3><h3>琉球通宝在萨英战争前铸造了30万两,战后每日铸造约7000两,由于大量琉球通宝在萨摩藩内的流通,导致白银外流,币值下降,萨摩藩内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明治维新后停止铸造。</h3><h3>种类</h3><h3>琉球通宝有两种,一为椭圆形仿“天保通宝”钱,面文直书“琉球通宝”,背无铸工花押,穿上“当”、穿下“百”,亦属当百大钱,有大小略异版式数种。另一种为方孔圆钱,面文“琉球通宝”篆书,直读,背穿孔上“半”下“朱”亦为篆文。径4.2厘米,一枚当平钱一百廿八文使用。琉球大钱二种制作俱精,文字秀美。</h3><h3><br></h3><h3>2011年第31周如下:琉球通宝背半朱、琉球通宝背当百、琉球通宝背半朱。其中竞争最为强烈的琉球通宝背半朱订价186000元人民币起拍,加价幅度20000元,在经由33次出价后,最后以129万元的价格成交!</h3><h3>近几年琉球通宝同类藏品拍卖真实成交记录:</h3><h3>  藏品名称:寿字币壹圆</h3><h3>  估价151.20到302.40万---成交价:HKD181.44万---成交日期:2018年6月26日</h3><h3>  藏品名称:金锭</h3><h3>  估价178.00到178.00万---成交价:HKD352.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23日</h3><h3>  藏品名称:飞龙币一对</h3><h3>  估价297.00到297.00万---成交价:HKD326.7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23日</h3><h3>  藏品名称:天佑通宝</h3><h3>  估价110.00到110.00万---成交价:HKD22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23日</h3><h3>  藏品名称:周元通宝</h3><h3>  估价105.00到105.00万---成交价:HKD242.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23日</h3><h3>  藏品名称:隆兴元宝</h3><h3>  估价554.70到554.70万---成交价:NTD638.55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26日</h3><h3>  藏品名称:大观通宝</h3><h3>  估价516.00到516.00万---成交价:NTD742.50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26日</h3><h3>  藏品名称:英币</h3><h3>  估价130.00到130.00万---成交价:HKD22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23日</h3><h3>  藏品名称:崇庆通宝</h3><h3>  估价153.60到307.20万---成交价:HKD216.00万---成交日期:2018年6月26日</h3><h3>  藏品名称:义记金钱钱币</h3><h3>  估价55.00到55.00万---成交价:HKD632.50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30日</h3> <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天福年间铸造。当时所铸造既有官铸也有私铸。官铸精美,私铸粗劣。天福元宝存世不多,官铸更稀少。</p><p class="ql-block">天福是五代时期后晋石氏的年号,石敬瑭是沙陀人,非汉人,他勾结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区后晋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流通古币中使用带“福”字的货币,目前所知最早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造的“天福元宝”铜钱,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铜钱的铸造,还有一段历史原由:五代十国后唐末年,天平节度使石敬瑭投靠契丹,献中原16州,拜小他12岁的契丹王为义父,娶契丹贵族女为妻。契丹帮他夺得后唐江山,做了儿皇帝,立国为晋(史称后晋),称“高祖”。他认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赐福,于是取国号为“天福”,下旨铸造“天福元宝”铜钱。</p><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后晋时所铸。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中央政府,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p><p class="ql-block">含义</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钱币</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p><p class="ql-block">铸造</p><p class="ql-block">石敬瑭</p><p class="ql-block">价格</p><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隶书大样官铸光背13000元,五代后晋高祖天祖三年铸,许民间设炉并铸,故大小不一,钱文多夷漫不清,径2.2厘米重1.7克左右,另有一种官铸大样制作较精。天福元宝隶书小平官铸背月1600元。</p><p class="ql-block">规格</p><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正反</p><p class="ql-block">五代“天福元宝”乃是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天福年间(936—942)铸造。当时所铸造既有官铸也有私铸。官铸精美存世不多,私铸粗劣。图示该钱形制厚重,直径约23毫米,厚约1.8毫米,重约5克,文字清晰、规整,制作精美。</p><p class="ql-block">历史</p><p class="ql-block">该钱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之际,石敬瑭曾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遂成为李嗣源的心腹。后唐同光四年(926),庄宗李存勖被叛军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均拥兵自重。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其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围攻太原。</p><p class="ql-block">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进行策反活动,一面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并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张敬达。后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省太原市东南)。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梁。</p><p class="ql-block">关于后晋“天福”年间铸币问题,史籍有载,《旧五代史高祖纪》载:天福三年十一月,诏“许天下私铸钱,以‘天福元宝’为文”。宋洪遵《泉志》引宋白《续通典》记载:晋天福三年十一月,诏“三京、邺都、诸道州府,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使铸样,颁下诸道,令每钱重二铢四累,十钱一两”。</p><p class="ql-block">现今所见“天福元宝”版别较多,有大、中、小样,径小体轻、文字漫漶者,应为私铸。但笔者认为:上述记载仅仅说明了天福三年许民私铸钱币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此前未曾铸过钱,也不能说明后晋没有铸行过其他规格的钱币。恰恰相反,上述“仍以‘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一语,正好道破了此前曾以“天福元宝”为文铸行过钱币的实际。时至五代,改朝换代铸钱已成定,前朝“开平”、“同光”都是开国铸币,而且都铸有大钱,石敬瑭尽管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是不会逊人一筹的。所以笔者认为,后晋开国之初,不但铸行过钱币,亦应铸行过大钱。</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古钱币之一,古钱币五十大珍之一,西王赏功</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2日08:41江苏</p><p class="ql-block">同样是铜钱,别的铜钱交易合情合理,合法合规,而此枚钱却导致人财两空究竟为何,这还要从西王赏功说起,目前存世有金币,银币,铜币,其中银币较多,金币,铜币存世极少,三币直径均在50毫米左右,厚度在2毫米左右,重量在30到55克左右。</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西王赏功顾名思义就是西王赏给有功勋的人,那么谁是西王呢?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起义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铸造了西王赏功钱,作为战争中论功行赏用的,按功勋大小赏给有功之人,然而张献忠与清廷不和,在1647年被豪格所杀。</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因为西王赏功是起义铸币,拥有者大多被处以极刑,所以不得出现在民间,加之大西政权迅速垮台,本就赏赐的人不多,因此西王赏功钱存世并不多,在此之前市面上很难发现西王赏功钱,清末民初知道的仅有两枚,一枚被蒋伯勋收藏后售予上海博物馆,,另一枚被无知者损坏,已无踪影。</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011年嘉德拍卖会同时出现西王赏功一枚金币,一枚银币,分别被拍出230万和50万的天价,2017年在四川彭山江口考古中发现江口沉银,其中发掘了200多枚西王赏功金,银币,而且都非常新,说明在铸出来后,还没有赏给手下的将领就已经沉江。</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此前因为存世量稀少,钱币界一度怀疑西王赏功为臆造品,直至此次西王赏功的出水也佐证了西王赏功确为历史上存在的钱币,斯人已逝,大西王国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多少痕迹,而张献忠铸造的西王赏功钱币,因其罕见被泉界视为五十大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 <h3>西王赏功钱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铸造,有金银铜三种材质,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为大西国国主赏功之钱币(或者叫奖章)。</h3><h3>相传有金,银,铜三品,皆世所罕见,泉界大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为泉界大珍。</h3><h3>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别说是西王赏功之物)定会被灭门九族,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h3><h3>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品相成交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h3><h3>此枚西王赏功做工精细,字体刚劲优美,历经370多年到今天,躲过战火动乱浩劫仍然品相完好,实属不易,能够拥有,更是三生有幸,财运亨通!</h3><h3>早在2011年,即中国艺术品市场勇攀高峰的一年,嘉德拍卖中出现了金质、银质“西王赏功”钱币各一枚,金质以230万元成交,银质以55.2万元成交,天价成交的消息让“西王赏功”备受关注。</h3> <h3> 大顺通宝背川户厚版钱币欣赏</h3><h3> 此枚大顺通宝背川户(如图),直径27毫米,穿径7毫米,现重8.4克,钱体厚重,为大顺通宝钱币系列中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h3><div>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传世多见钱背无文,也有背“工”、背“户”字钱,当为大西国“工部、户部”监制。此枚背穿上“川”、下“户”字,当释为“四川大西国户部”监制。</div><h3> 史料记载,大西政权建立后,当时设有铸钱局,据说当时铜材缺乏,还取蜀王藩府古鼎铜玩及域内寺院铜像熔化铸大顺通宝。因其铜质金黄,清代民间有人将此种大顺通宝,打制妇女首饰、作簪花。</h3><div>  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又分别攻四川。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突遇清兵,中箭身亡。因此,大西国所铸大顺通宝,铸期也短,虽有几种,存世不多,尤以背穿上有“川”字,下有“户”字的大顺通宝,最为罕见。</div><div>  此枚大顺通宝背“川”“户”,边廓匀称,铜质精良,光润精制,钱文尤工,“大顺通宝”四字楷书对读,“大”字、“通”字接穿接廓,“顺”字左部为“川”,笔划有流水之势,“宝”字为“尔”宝、足为开足,连穿连廓。钱背穿上“川”字,穿下“户”字,表明为“四川大西国”户部所铸,这是当时大顺通宝背川户的钱文特色。此钱包浆自然,品相极美,存世罕少,是我国农民起义军所铸钱币序列的一个珍稀品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钱新品集》将此品估价为35000元,至今当有一定的升值空间。</div> <h3>大顺通宝背川户厚版钱币欣赏</h3><div>大顺通宝是明末张献忠所建大西国铜钱。铸于大顺元年(1644),圆形方孔,钱文楷书,背无文,或有工、户字。一般小平钱直径2.65厘米,重5克,四川省博物馆有该藏品。</div><div>  1644年11月,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攻克成都,称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年号“大顺”,铸造有大顺通宝。大顺钱制作非常精美,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所见有光背、背工、背户、背川户四个品种。</div><div>  重点在这里:查有关词条皆云,钱谱收录有背川户者,至今未见开门实物。</div><div>  品泉阁主今天向大家展示这枚如皋陈建平家藏的大顺通宝背川户厚版钱币,直径28mm,重12克。正面,红斑入骨,边缘黑锈重重,绿锈点缀其间,楷书钱文大顺通宝四字直读;背面,绿锈厚重,红斑黑锈点缀其间,幽古之风扑面而来。看钱文,背面上川下户,串口可见明显使用痕迹。</div><div>  这枚大顺通宝,一眼开门之相。它无疑向中国清朝历史贡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样本,填补了清代古钱币史的实物空白。敬请泉友鉴赏。</div><div>  史料记载</div><div>  清代嘉庆年间文献《蜀碧》有云:“贼(指张献忠)设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令民间家悬顺民号帖,以大顺新钱,钉之帽顶。诸神像首百炼不化,贼尽弃之。后本朝成都知府冀应熊拾而埋之北关外,题其碣曰‘佛冢’。贼钱肉色光润精致,不类常铜。至今得者,作妇女簪花,不减赤金。”。</div><div>  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张献忠在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死亡,大西国在成都的政权覆灭,川铸大顺通宝乃罢。明末张献忠据守川地不长,铸行大顺通宝亦不过一年有余。且处于满清、明军夹击态势之中。所以,大顺通宝钱币流通不畅,这也是今所见多为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原因。加之,后来满清更视之为“伪钱”、“反钱”,命令禁止旧钱流通,大顺通宝更是在熔销之列。所以大顺钱总的存世量是不多的。</div><div>  明末清初蜀人沈荀蔚《蜀难叙略》还有载:“贼下令凡市镇民家给大顺钱缀于首可不免死”等等。当然,大凡关于大顺通宝的记载都倾向于两个问题,一是张献忠为人是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政策,百姓日常行走都要在头顶上佩戴大顺钱,方可免死;二是这大顺钱铸造的可不简单,是明蜀王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如记载有成都著名道观青羊宫)铜像熔液为钱,铸造的相当精美,有多精美,后世得者熔铸为妇女发钗,不逊色于黄金。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至今关于张献忠是否屠四川还有很多个说法。</div><div>  张献忠大西政权覆灭后,其义子孙可望入云南后,也铸造有大顺通宝,所见皆为背工版,面文为典型滇派风格。史料记载,大西大顺三年(1646年),张献忠在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抗清作战中牺牲。其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政权最高领袖,率大西军转兵贵州,进军云南。1647年,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不再公开使用原有国号。</div><div>  孙可望经营滇黔之初,亦曾补铸有大顺通宝,皆为背工。按照当时的惯例户部铸钱民用,工部铸钱军用,可以叫“军饷”钱。因铸造精良,人民亦爱用之。1648年,孙可望改政权组织为兴朝(兴朝按《清史稿》说法只是钱号而非年号),又铸兴朝通宝(兴朝按《清史稿》说法只是钱号而非年号),并以取“联(南)明抗清”为其国策,孙可望称“国主”。到了兴朝政权三年(1650年),大西军政权迁首府于贵阳。兴朝政权四年(1651年),大西军政权改奉南明永历朝正朔。</div> <p>大顺通宝</p><p>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末张献忠所建大西国铜币。铸于大顺元年(1644),圆形方孔,钱文楷书,背无文,或有工、户字。[1]直径2.65厘米,重5克,四川省博物馆有该藏品。</p><p>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铸的钱币。1644年11月,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攻克成都,称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年号“大顺”,铸造有大顺通宝。大顺钱制作非常精美,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所见有光背、背工、背户三个品种(钱谱收录有背川户者,至今未见开门实物)。</p><p>中文名</p><p>大顺通宝</p><p>地位</p><p>中国古代钱币之一</p><p>发行时间</p><p>明末清初(1644年-1646年)</p><p>发行人</p><p>明末大西国国主张献忠</p><p><br></p><p>概述</p><p>1644年,张献忠攻入四川,张献忠以成都为都城,建立大西国(1644-1646),改元大顺,开钱局,铸新币。大顺通宝有光背、背工、背户三个品种(谱有背川户者,至今未见开门实物),多阔缘大样,制作精美,铜色金黄。</p><p>其中,光背版较少。</p><p>史料记载</p><p>清代嘉庆年间文献《蜀碧》有云:“贼(指张献忠)设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令民间家悬顺民号帖,以大顺新钱,钉之帽顶。诸神像首百炼不化,贼尽弃之。后本朝成都知府冀应熊拾而埋之北关外,题其碣曰「佛冢」。贼钱肉色光润精致,不类常铜。至今得者,作妇女簪花,不减赤金。”。</p><p>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张献忠在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死亡,大西国在成都的政权覆灭,川铸大顺通宝乃罢。明末张献忠据守川地不长,铸行大顺通宝亦不过一年有余。且处于满清、明军夹击态势之中。钱币流通不畅,故今所见多为四川成都附近出土。加之,后来满清更视之为“伪钱”、“反钱”,命令禁止旧钱流通,大顺通宝更是在熔销之列。所以大顺钱总的存世量是不多的。</p><p>明末清初蜀人沈荀蔚《蜀难叙略》还有载:“贼下令凡市镇民家给大顺钱缀于首可不免死”等等。当然,大凡关于大顺通宝的记载都倾向于两个问题,一是张献忠为人是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政策,百姓日常行走都要在头顶上佩戴大顺钱,方可免死;二是这大顺钱铸造的可不简单,是明蜀王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如记载有成都著名道观青羊宫)铜像熔液为钱,铸造的相当精美,有多精美,后世得者熔铸为妇女发钗,不逊色于黄金。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至今关于张献忠是否屠四川还有很多个说法。</p><p>知识延展</p><p>张献忠大西政权覆灭后,其义子孙可望入云南后,也铸造有大顺通宝,所见皆为背工版,面文为典型滇派风格。史料记载,大西大顺三年(1646年),张献忠在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抗清作战中牺牲。其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政权最高领袖,率大西军转兵贵州,进军云南。1647年,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不再公开使用原有国号。孙可望经营滇黔之初,亦曾补铸有大顺通宝,皆为背工。按照当时的惯例户部铸钱民用,工部铸钱军用,可以叫“军饷”钱。因铸造精良,人民亦爱用之。1648年,孙可望改政权组织为兴朝(兴朝按《清史稿》说法只是钱号而非年号),又铸兴朝通宝(兴朝按《清史稿》说法只是钱号而非年号),并以取“联(南)明抗清”为其国策,孙可望称“国主”。到了兴朝政权三年(1650年),大西军政权迁首府于贵阳。兴朝政权四年(1651年),大西军政权改奉南明永历朝正朔。</p><p>收藏价值</p><p>大顺钱铸造精美,钱文寓意吉祥,加之存世不算多,又是起义军钱,潜力很大。</p> <p>保大元宝</p><p>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直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p><p>中文名</p><p>保大元宝</p><p>直径</p><p>33mm</p><p>重</p><p>11.8克</p><p>用途</p><p>古钱币</p><p>所处时期</p><p>五代十国</p><p>评价</p><p>“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p><p>快速</p><p>导航</p><p>收藏价值:</p><p>相关链接:</p><p>历史渊源</p><p>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所铸,昔被泉家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对于其铸地的归属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如单从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是钱应为南唐所铸;但其形制与背文“天”字,存有楚马氏铸钱遗风,故又有楚铸之说。南唐铸币说认为:保大钱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灭楚后所铸,其背文铭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铸钱旧制,是一种纪念性质。楚铸说则认为:保大钱系马殷之子马希萼归附南唐时用其年号所铸。据史料载:自楚王马殷开天策府后,其铸钱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马殷死后,曾遗命自次子马希声以后,王位由诸兄弟依次继立,违者斩之,结果造成了诸子争位,内乱迭起的局面。马希声在位二年卒,尔后马希范继立,再后马希广为王,马希萼因争位不胜,遂兴师大动干戈。后汉乾?元年(948年),南汉攻楚,相继占领了楚地贺州、昭州。马希萼也于次年秋组成静江军攻打潭州,被马希广打败后,经过一年调整,又重新大举进兵,自号顺天王,并向南唐称臣求助。潭州失陷后,马希萼自称楚王,袭天策上将军职。不久马希崇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王,囚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内乱,南唐遣大将边镐率兵直趋潭州,马希崇投降,楚灭。</p><p>铸造年代:</p><p>南唐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所铸。</p><p>背面</p><p>33毫米,15克</p><p>钱面文字:</p><p>面文“保大元宝”楷书,形制为折五大小,直径33毫米。也有折拾型保大元宝背天面世,钱的直径45毫米,书法犹如放大版的折五型,当属试铸。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用南唐年号,背“天”,保留了楚铸旧制。</p><p>则面</p><p>收藏价值:</p><p>保大元宝钱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存世罕见,被评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枚,成交价格为78.4万元。</p> <h3>1930年胡惠春就开始收藏各种各样的文物。他将这些文物藏在一个专门的小楼里,并取名为“暂得楼”。</h3><h3>这一名称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胡惠春取文中“暂得”二字,一是指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拥有文物古玩,故为“暂得”;二是谓图一时之快乐,曾经拥有过了,就如兰亭修禊之事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胡惠春的胸襟和修养。</h3> <h3>【附录】</h3><h3>綦母氏论钱(《初学记》作“綦母氏《钱神论》”)曰:“黄铜中方叩头对曰:'仆自西方庚幸,分土诸国,处处皆有,长沙、越巂,仆之所守。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少(《初学记》作“适”)妇。天性刚坚,须火终始;体圆应乾,孔方效地。(以上十六字据《初学记》二七补)伊我初生,周末时也;景王尹世,大铸兹也。贪人见我,如病得医,饥飨太牢,未之喻也。’”(《御览》八三六)</h3><h3>成公绥《钱神论》曰:“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惟钱是求。朱衣素带,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何可暗使?’岂虚也哉?”(《御览》八三六)</h3><h3>江津上便宜,曰:“夫钱之为物,无益饥寒之用,而储之家,利其不朽。古今行之,盖亦由此。又便交宜易,小市之宜,诚胜寸裂尺断,破为大小也。过此以往,无所一用。军国惟谷与帛,钱虽可积,未急宝也。”(《御览》八三六)</h3><h3>===============================</h3><h3>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h3><h3>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淡,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以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h3><h3>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又日:“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h3> <h3>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上六星版</h3><h3>民国14年,国民政府又在广州成立,民国15年迁武汉,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定都南京。为纪念国父孙中山丰功伟绩,中央所铸货币均用国父像,南京、天津诸造币厂于民国16年、17年重新铸造中华民国孙像开国纪念币。</h3><h3>银元正面及背面基本上与前品相同,而左右上方分列六角星。纪重26.7克。由于该币正背面图案比较正规,中英文没有差错,又设置六角星,故称其为上六角星版。</h3><h3>由于当时发行量很少,导致目前存世量更少,有很高的收藏价值。</h3><h3>2015年10月19日上海秦汉国际的一件孙中山壹圆银币,以856万的高价成交,消息一出再次点燃上海孙中山壹圆银币交易市场。</h3><h3>近期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价值持续上涨,且被誉为“银元收藏之首!</h3> <h3>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出现过短期的安定局面,经济有所发展。财富迅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产生了一批极力聚敛、大肆挥霍的富豪。著名的如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尽山陆之珍”。他曾与贵戚王恺斗富,穷奢极侈,成为后世富人的典型。</h3><h3>从皇帝到各级政府官员,也贪得无厌,巧立名目,卖官鬻爵,拼命搜刮。晋武帝将卖官钱入私库,晋惠帝时“货赂公行”,权钱交易,“天下谓之互市”。《晋律》规定,有钱可以赎罪,死罪赎黄金二斤得免。法律的尊严竟屈服于金钱的威势,可见社会风气之腐败。</h3><h3>《世说新语·规箴》篇记,名士王衍,“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王衍字)晨起,见钱碍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物”是当时口语,即“这个东西”。后世便成为钱的代称。</h3><h3>用理性思维对金钱进行剖析的则有晋初成公绥的《钱神论》。成公绥(231—273),字子安,活动期约比鲁褒早二十余年,少时家贫,故对金钱作用尤有体会。其《钱神论》仅有69字。全文如下:</h3><h3>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能无已。执我之手,说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贤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言:“钱无耳,何可谙使?”岂虚言哉?</h3><h3>前四句脱胎于《史记·货殖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朱衣素带”是达官贵人的服饰。“当涂”即当权。“家兄”是钱的代称。成公绥此文以第一人称手法,刻画钱为众人特别是统治者所耽爱。虽然简略,但却首次提出“钱神”的名称。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似乎在冥冥之中操纵着社会活动,以致在人们心目中逐渐被人格化甚至神化。鲁褒的《钱神论》,把成公绥的题目接过来,并吸取文章的部分内容,加以发挥扩展,形成一篇汪洋恣肆的大文章。</h3> <p>千古妙文《钱神论》及注解</p><p>《钱神论》虽然以论名篇,却是一篇赋作。作品通过虚构的情节,推出司空公子和綦母先生两个假设的人物,以二人在京城邂逅为纽带,以其问答诘难的框架结构成篇。</p><p>作品名称</p><p>钱神论</p><p>创作年代</p><p>西晋</p><p>作品出处</p><p>晋书·隐逸传</p><p>文学体裁</p><p>赋</p><p>作者</p><p>鲁褒</p><p>基本简介</p><p>《钱神论》中国西晋鲁褒所写讥讽金钱崇拜的愤世嫉俗文章。“孔方”一词源出于此文。见中国古代货币拜物教思想。[1]</p><p>作者简介</p><p>鲁褒,西晋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隐居不仕,人莫知所终。《晋书·隐逸传》谓:“元康之后,纲纪大坏,(鲁)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今所见《钱神论》、系严可均《全晋文》据《晋书·鲁褒传》、《艺文类聚》、《初学记》合抄而拼成的。此文虽名曰“论”,其实仍然沿袭辞赋问难之体。文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毋先生的问答,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文中精彩之处颇多,如司空公子讪笑綦毋先生不知权变一段,其语本出自典籍;以世俗口吻而唐突圣典,实寓讽世之深意。又如“公子拊髀大笑”,论述钱的价值及功用一段,尤为生动辛辣:“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显然都是愤世嫉俗之语。据本传称,此文一出,即为当时痛疾时世者所传诵。</p><p>原文节录</p><p>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p><p>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淡,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 岂虚也哉?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和必然?唯孔方而已!</p><p>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p><p>出处解释</p><p>①本篇选自《晋书·隐逸列传·鲁褒传》。本文名为论,其体实近似赋。文章以酣畅淋漓的笔调揭露了金钱的力量,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现象,古今皆是此理。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平日大家的祝福语不也是有大富大贵一说吗,望诸君共勉。②体:形体。③乾、坤:指天、地。④动静:指金钱的流通和储蓄。⑤行藏:与"动静"同义。节:规则。⑥便易:便于交易。⑦"不患"句:不用担心有所损耗。⑧象寿:象征生命长久。⑨"不匮(kuì溃)"句:意谓金钱的不匮乏象征"道"的运行不息。⑩孔方:古钱币外圆内方,故称。(11)解:开,指使之露出笑容。严毅之颜:严肃刚毅的面容。(12)丰衍:富裕盈足。(13)穷竭:贫困。(14)"哿(gě葛)矣"二句:语出《诗经·小雅·正月》。意谓乐了富人,苦了孤独无依者。哿,乐。(15)"钱之为言"句:谓钱之所以又叫"泉,,的原因。"泉"即古"钱"字,故云。(16)幽:指幽昧的所在。(17)衣冠:此指势族。(18)讲肄:讲学的地方。(19)清谈:即玄谈,指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言论。(20)"钱之"二句:自《易经·系辞上》"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句脱化而来。此以钱比天,谓有钱可万事顺利。(21)"昔吕公"二句:《史记·高祖本纪》载,吕公与沛县令友善,移家沛县,沛中豪杰闻之,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就在这次宴会上吕公看中了刘邦,后来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又,《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版,指名片。赢二,多送二百文。(22)"文君"二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生涯惨淡,文君当垆卖酒,相如著犊鼻裈洗涤酒器。卓王孙闻之,引以为耻,分给他们"钱百万",夫妻俩因此得以"为富人"。高盖,很高的车盖,此代大车。犊鼻,即犊鼻裈,古代杂役所穿的围裙,状如犊鼻,故称。(23)金门、紫闼:指皇宫。(24)幽滞:指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拔:提拔。(25)令问:即令闻,好名声。发:传扬。(25)"洛中"二句:洛中,指洛阳。朱衣,代指贵人。当途之士,指居要职、掌大权的人。(27)已已:休止。(28)辐辏(fúcòu福凑):聚集。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辏,车轮的辐条内端聚集于毂上。(29)"钱无耳"二句:谓钱虽无知,可役鬼神。无耳,指没有听觉。(30)中人:指朝廷中有权势的近臣。</p><p>全文内容</p><p>有司空公子,富贵不齿,盛服而游京邑。驻驾平市里,顾见綦母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长矣。徒行空手,将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贵人。”公子曰:“学诗乎?”曰:“学矣。”学礼乎?”曰:“学矣。”“学易乎?”曰:“学矣。”公子曰:《诗》不云乎:‘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礼》不云乎:男贽玉帛禽鸟,女贽榛栗枣修。’《易》不云乎:“随时之义大矣哉。吾视子所以,观子所由,岂随世哉。虽曰已学,吾必谓之未也。”</p><p>先生曰:“吾将以清谈为筐篚,以机神为币帛,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者已。”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而子尚贤,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船,胶柱调瑟。贫不离于身,名誉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p><p>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岂是之谓乎?</p><p>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p><p>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又日:“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p><p>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故曰:“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使才如颜子,容如子张,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归,广修农商,舟车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和尘同光,上交下接,名誉益彰!</p><p><br></p> <h3>相关译文</h3><h3>过去神农氏死了以后,黄帝、尧、舜便教导人们耕作养蚕,后来在交易中就以使用丝织品为主。有非常聪明的人先知先觉,便改变了交易的方式,他们开出一座铜矿,然后俯视大地,仰观上天,将铜铸成了叫做“钱”的东西。因为天圆地方,所以把铜钱里面的孔铸成方的,好像大地;把铜钱外面铸成圆的,好像天穹。</h3><h3>钱作为一个实体,有天也有地。它的内部效法地的方,外部效法天的圆。把它堆积起来,就好像山一样;它流通起来,又好像河流。它的流通与储蓄,都有一定的规则。在街市上使用会很方便,不用担心他有所损耗。它很难腐朽,好像那些长寿的人;它不断地流通却不会穷尽,就像“道”一样运行不息,所以它能够流传这么久。它对于世人,如同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没有了它人们就会贫穷软弱,得到了它人们就会富足强盛。它没有翅膀却能飞向远方,它没有脚却能到处走动。它能够使威严的面孔露出笑脸,能使口风很严的人开口。钱多的人干什么都能占先,钱少的人便得乖乖地排在后面。排在前面的人就是君长,而排在后面的只是臣仆。那些作君长的富足并且闲钱很多,而那些作为臣仆的贫困并且钱财远不够用。《诗经》里说:“富人哪,总是那么欢乐;孤独的人,好可怜!”难道指的就是这个吗?</h3><h3>“钱”得名于“源泉”的“泉”,所以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钱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那些京城中的达官显贵,在学校中总是疲倦得打不起精神,对于清谈一事也极厌恶,每遇清谈之类的事,便瞌睡得不行,可是见到孔方兄便不同了,没有人不惊醒凝视的。钱所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祐护,可以说是吉祥没有不利的。为什么要读了书以后达到富贵呢?只要有钱,就会有享不尽的功名利禄。照这么说来,钱这东西可真是神物了。</h3><h3>它没有地位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机为平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咯。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是没有办法胜利的;势孤力单,没有出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愁怨忿恨,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化解;好的声名,没有钱便不可能被传播。</h3><h3>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身居官位的那些人,对于孔方兄的热爱,从来都不曾停止。他们拉着它们的手,一直抱它们在怀中,不管它们的样子是优是劣,也不管它们有多大年岁。在孔方兄的家中,宾客们总是聚得满满的,门前就同集市一样热闹。谚语说:“钱虽然没有听觉,却可以暗中指使别人做事。”这话难道是假的吗?又说:“有钱便可以役使鬼神。”那么更何况是人呢?</h3><h3>子夏说:“死生是命运所决定的,富贵是上天所决定的。”我却以为,死生并非命运所决定,富贵也不过因为钱而已。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钱可以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使危险的人变得平安,使死人得以生还。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低,都是在于钱的多少,天又怎么能决定呢?如此说来,天有它的短处,钱有它的长处。对于四季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钱肯定比不上天的作用;而使穷困的人显达,使处境窘迫的人得以摆脱,上天的力量就不如钱大了。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然而如今要成为一个完人又何必那样?只靠孔方兄便可以了。</h3><h3>钱,可以使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变得通达,使富贵的人过得温暖、舒适,使没有钱的人变得勇猛、凶悍。所以说,国君没有钱财士人就不会前来,国君没有奖赏士人就不会到他那。谚语说:“做官如果没有靠山,那还不如归田务农。”即使有在朝的官员,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脚却想要行走,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又有什么分别呢?即使你的才学和颜回一样好,容貌和子张一样漂亮,手里没有钱却想要奋起,有什么希望呢?还不如早些回家,大力发展农商吧。在人们的来往中,对于孔方兄的使用,所有的人,包括所谓的君子,其实都是一样的。在上下交接钱的时候,可是特别能显示出一些人的生命和地位啊。</h3><h3><br></h3> <h3>作品赏析</h3><h3>钱币由社会发展进步,上智先觉者创造出它的形制,在商品交易中优越于币帛,作为流通媒体永存。这都是对钱币“为世神宝”的积极意义的阐发。</h3><h3>然而,钱币会造成以它为价值标准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状态,金钱能使人眉开眼笑,能使人说出最难启齿的话,能赋予人们不同的地位和命运。文中富人欢乐穷人愁的思古伤今慨叹,含有作者惶惑和对茕独者的哀怜之情。</h3><h3>正是从这种认识和情感出发,文章第二层就进一步写钱币深广地渗入各社会领域,对封建政治统治的腐蚀与破坏从当代衣冠士族的厌闻清谈,见钱惊视,总结到“何必读书,然后富贵”,“钱之所祐,无吉不利”,从历史显赫人士事迹转而描写人情世态,渲染以虚拟人物的亲身经历,点明以流传的俗谚口碑。这构成一幅畸变衰朽的封建仕途官场风俗画。</h3><h3>可贵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矛头直指权门势要、甚至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历史上吕公、汉高祖为“空版”、“赢二”动情系心,司马相如、卓文君也被金钱所拨弄;现实中金钱昂然进出公侯府第、“朱门”、“紫闼”,甚至皇宫内苑。门第尊卑,权位予夺,仕路穷困显达,决狱生杀胜败,以至人际交往,世态炎凉,这些由堂皇庄严的封建政治权威及制度规章等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的运行,在其强大横暴的表象之下,无不暗中为金钱势力所操纵,金钱仿佛成了主宰人们命运的上帝。这是封建主义政治权力颓败于发展起来的货币势力面前的真实深刻的典型图画。</h3><h3>随着金钱势力的无限扩大,必然地产生了席卷全社会的货币拜物教现象。货币拜物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拜金主义,它是指人们把货币看成神秘的、超自然的、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因而对货币产生的迷信和崇拜,文中概括出的“有钱可使鬼”五个字,正指出了这一点。作者在揭示这些政治畸变现象时目光犀利,态度冷静,平易和缓的语言里流露出强烈的鄙视嘲讽之情。无所粉饰,不加叹挽,没有盛世复归的呼唤,兴利除弊的规谏。这又超出于士大夫赋作者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才识胸襟。</h3><h3>但作者并未就此煞住,而又在第三层再写钱币对精神领域传统观念的冲突与亵渎拜金主义的歪风,给社会人心造成了灾难性的戕害。这一段中先引据子夏名言,揭示出儒家标榜的天命论的不可信。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到了天命论观念倾毁的进步意义,也对货币发展具有的积极社会意义抱有欣赏的态度,然而主旨还在于揭示出货币力量对传统的合理观念的扭曲。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是以智勇才艺加之以礼乐修养,发展自身成为完人,实现人的最高价值。按照司空公子崇信的观念,有钱就有了完美人格,腐蚀了人们对真正完美人格的追求,这就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巨大悲剧。作者进而写出这种悲剧的种种恶果,描绘了人类精神世界里是非善恶颠倒的一幅风情画,使文章的批判更进一层,揭示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时代悲剧,至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h3><h3>黄铜中方身份来历部分缺佚。从全文看,拟意为姓黄名铜字中方,是钱的代表者。它从合于五行、处处皆有、家世尊贵等方面阐明钱币的积极意义;又揭示出过分崇拜钱币治世之力是末世乱政。醒世讽时的主旨和文体结构格局都合宜得体。</h3><h3>作品影响</h3><h3>谭家健</h3><h3>内容提要 《钱神论》乃西晋人鲁褒所作。文章对货币的起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当时日益增长的货币权利及弥漫于全社会的货币拜物教做了批判。写作技巧高明,手法别致,对后世影响深远。</h3><h3>鲁褒,字元道,南阳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西晋惠帝元康年间。《晋书·隐逸传》说他“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褒不仕,莫知其所终。”留下的作品只有这一篇,而且还不完整。但在当时和后世却有深远的影响。</h3><h3>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出现过短期的安定局面,经济有所发展。财富迅速聚集到少数人手里,产生了一批极力聚敛、大肆挥霍的富豪。著名的如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尽山陆之珍”。1他曾与贵戚王恺斗富,穷奢极侈,成为后世富人的典型。又如王戎,“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于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仍“昼夜计算,恒若不足。”2有的人甚至爱钱成癖,如和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杜预以为峤有钱癖。”3从皇帝到各级政府官员,也贪得无厌,巧立名目,卖官鬻爵,拼命搜刮。晋武帝将卖官钱入私库,4晋惠帝时“货赂公行”,权钱交易,“天下谓之互市”。5《晋律》规定,有钱可以赎罪,死罪赎黄金二斤得免。法律的尊严竟屈服于金钱的威势,可见社会风气之腐败。</h3><h3>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众和正直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世说新语·规箴》篇记,名士王衍,“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王衍字)晨起,见钱碍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物”是当时口语,即“这个东西”。后世便成为钱的代称。这个故事形象地反映出清高的士大夫对物欲盛行的厌恶和鄙视。但还只是感性的表露。用理性思维对金钱进行剖析的则有晋初成公绥的《钱神论》6。成公绥(231—273),字子安,活动期约比鲁褒早二十余年,少时家贫,故对金钱作用尤有体会。其《钱神论》仅有69字。全文如下:</h3><h3>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能无已。执我之手,说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贤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言:“钱无耳,何可谙使?”岂虚言哉?</h3><h3>前四句脱胎于《史记·货殖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朱衣素带”是达官贵人的服饰。“当涂”即当权。“家兄”是钱的代称。成公绥此文以第一人称手法,刻画钱为众人特别是统治者所耽爱。虽然简略,但却首次提出“钱神”的名称。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似乎在冥冥之中操纵着社会活动,以致在人们心目中逐渐被人格化甚至神化。鲁褒的《钱神论》,把成公绥的题目接过来,并吸取文章的部分内容,加以发挥扩展,形成一篇汪洋恣肆的大文章。</h3><h3>鲁褒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他认为,“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像地,外圆像天。”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商代的贝币,乃取海中齿贝壳为币。商代晚期出现铜贝。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有铲形(布币)、刀形(刀币)、方形( 金)、圆形(圜钱)、椭圆形(蚁鼻钱)等。战国后期出现外圆而中间有圆孔的环钱。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以方孔圆钱为中国铜币的固定形式,一直沿用至清末才废除。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圆地方,鲁褒把这种宇宙观与钱的形状相联系,是为了说明其取法天地的权威性。其实,以外圆为定形乃因便于钱的使用;中心的方孔,乃工匠加工时为将许多钱叠在一根轴上,以便锉磨缘周而形成的。由于这个小小的方孔,鲁褒便把它当作钱的名字,“字曰孔方。”并说人们视之“亲爱如兄”。“孔方兄”于是成为钱的谑称,不但广泛流行于中国,还传到了日本。</h3><h3>鲁褒分析了货币的流通与交换功能。“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宜,不患耗折。……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应该说这是比较如实的介绍,尚无所谓褒贬。</h3><h3>【附录】</h3><h3>綦母氏论钱(《初学记》作“綦母氏《钱神论》”)曰:“黄铜中方叩头对曰:'仆自西方庚幸,分土诸国,处处皆有,长沙、越巂,仆之所守。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少(《初学记》作“适”)妇。天性刚坚,须火终始;体圆应乾,孔方效地。(以上十六字据《初学记》二七补)伊我初生,周末时也;景王尹世,大铸兹也。贪人见我,如病得医,饥飨太牢,未之喻也。’”(《御览》八三六)</h3><h3>成公绥《钱神论》曰:“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惟钱是求。朱衣素带,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何可暗使?’岂虚也哉?”(《御览》八三六)</h3><h3>江津上便宜,曰:“夫钱之为物,无益饥寒之用,而储之家,利其不朽。古今行之,盖亦由此。又便交宜易,小市之宜,诚胜寸裂尺断,破为大小也。过此以往,无所一用。军国惟谷与帛,钱虽可积,未急宝也。”(《御览》八三六)</h3><h3>===============================</h3><h3>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h3><h3>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淡,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以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h3><h3>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又日:“有钱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h3><h3>[1] 薪水”最早与钱无关.中国网.014-10-08 [引用日期2015-05-27]</h3> <p>《国家开放民藏,财税八项扶植》</p><p> (企业纳入会计科目,高校检测+痕迹+眼学成国家队)</p><p> 《加快文博改革建议》提出的第八大建议是,国家开放民藏,财税优惠扶植,实行八项政策:</p><p>一,“从财政部每年转移支付用于国有文博事业发展资金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民间收藏珍贵文物的收购”。</p><p>二,经营交易“纳入会计记账科目,实行税前列支”。</p><p>三,执行“3%个人所得税标准”。</p><p>四,“髙校开设文博专业”。</p><p>五,髙校开办博物館,“成一流大学硬件标配”。</p><p>六,“高校开展文博科技研发”,参入鉴定,“与公安部门痕迹鉴定技术,及传统眼学鉴定相结合”,成“检测国家队”。</p><p>七,“开展文物艺术品保险”优惠政策,提供保障。</p><p>八,试点先行五地区:北京、西安、重庆、河南洛阳、浙江横店,全国推广。</p><p> 从资金、财税、技术政策,全面优惠扶植,开放民藏!特别是“纳入会计科目”,开展“保险”,让企业做大做强!让高校加入,检测+痕迹+眼学,成国家队。这些鲜活政策,对破解市场乱象,发挥巨大威力!让民藏开放,加速健康有序“四化”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p><p> 2020.5.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