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成长记1

雨彤妈妈

<h3>【前记】7.14 暑期有项科学作业是网上日记,观察什么好呢?看到老妈正在啃瓜子,有了,种向日葵!那么,种植向日葵可以研究什么呢? 1.对比不同发芽方式,看看哪种发芽速度快? 2.对比室内外环境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3.做好种植观察记录,茎、叶、花蕾等生长发育情况</h3><h3>4.胚芽鞘对根的生长有没有促进作用? 网购的种子恰好又遇上"玛莉亚"台风,快递又在路上多阻了一天。看同学们种的植物都已经发芽、移植了,真着急😞拿到种子,马上(下午1:30)开始播种。</h3><h3>实验(一)</h3><h3>【研究起因】三年级时学习植物的播种方式,不过那时候凤仙花是直接种在土里,绿豆是在先水培发芽再种进土里的。那时就想如果这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发芽快?</h3><h3>【研究问题】到底是种在土里还是水培发芽快? 【研究条件】向日葵种子、泥土、湿纸巾、保鲜膜 【研究过程】 1.挑选饱满的种子分成两批,一批种进泥土里,种的位置是在离泥土2、3厘米处。一批放在湿透的纸巾上,蒙上保鲜膜,并戳上几个洞。 2.每天早、中、晚各浇水一次。 3.进行观察记录。<br></h3> <h3>7.15早上一起床,马上跑去看种子,发现没有变化,只是土干了一点,我浇了些水,怕太阳太晒,我把它们都移到室内。同样的,湿纸巾上的也没变化。</h3> <h3>下午2:30午睡起来,竟然发现湿纸巾上有一粒种子冒出芽了,太高兴了😊</h3> <h3>晚上睡觉之前,我又去看了种子,发现放湿纸巾的两个盒子里都有种子发芽了!看,最早发芽的这粒现在差不多有5毫米了。有好几粒的芽都有2、3毫米长了。期待明天的发现☺</h3> <h3>7.16早上起来发现盒子里发芽的种子又多了好几粒,盒子的四壁都布满了小水珠,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水分。泥土里的情况和昨天看起来一样,还是泥土有点干。</h3> <h3>最长的芽大概有1厘米了!我还发现芽的外面好像套了一层白色透明的膜,就像戴了帽子一样,不知道是什么东西?😀</h3><h3>请教了王老师,才知道原来这层透明的膜叫胚芽鞘(coleoptile)。胚芽鞘的尖端含有植物生长素,为单子叶植物所特有,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是一个鞘状结构。胚芽鞘是植物叶片的保护组织,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顶土能力强,种子在种植的较深的情况下,也能顶土出芽。</h3> <h3>我还发现有些种子看起来像发霉的样子,旁边都长了一些白色的丝,末端还有黑黑的点,好像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纸巾上,并且把种子包围起来像蚕茧一样。这些是什么呢?</h3><h3>我猜是不是发霉了呢?妈妈特意请教了一位教初中科学的阿姨,才确定真的是霉菌。蒙上保鲜膜,再加上湿度太大,就容易产生霉菌。</h3><h3>更奇怪的是发霉的种子竟然也能发芽,很纳闷!求助了王老师,明白了可能是种子外面的壳长了霉菌,里面的种子还是好的,不过可能会容易烂。☺️<br></h3> <h3>晚上学习回来,发现芽们是蹭蹭蹭的往上长!妈妈说要早点移植,可惜买的泥土还没到,只能等明天了。</h3><h3>最长的芽都快2厘米长了,调皮地就连身子也挣脱出壳。像这样1.5厘米左右的已经有好几株了😀</h3><h3>晚上惊喜多多,在给泥土浇水时,我发现有两粒种子已经破土而出了。那白白的就是嫩芽!</h3><h3>【实验结果】放在湿纸巾上的种子发芽更快更早一点</h3> <h3>实验(二)</h3><h3>【研究起因】在做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蒙上保鲜膜在种子的发芽过程中可能引起霉菌,那么我想蒙上保鲜膜对种子发芽会有什么影响呢?</h3><h3>【研究问题】蒙上保鲜膜对种子发芽的影响?</h3><h3>【研究材料】饱满的向日葵种子、装有湿巾斤的盒子、保鲜膜</h3><h3>【研究过程】</h3><h3>1.挑选一批饱满的种子,一组直接放在湿纸巾上,另一组放在湿纸巾上再蒙上保鲜膜,并且在保鲜膜上戳几个洞。<br></h3><h3>2.观察记录</h3> <h3>7.17早上起床,发现6个盆中泥土里的种子都已经陆续开始发芽了。有的露出白白的嫩芽,有的已经撑破肚皮,还有的估计芽还在泥土里,种子就像一个士兵一样笔挺地站在那里,可有趣了!土有点干,继续浇点水!中午,泥土的种子都纷纷冒芽了。晚上,芽都钻出土了。瞧,这芽都已经差不多有2厘米了长了。这个最长,差不多有3厘米了。</h3><h3><br></h3><h3><br></h3> <h3>早上,昨天晚上刚做的对比组,都还一动没动😊。</h3><h3>晚上,再来看看对比组的情况,我惊喜地发现不蒙保鲜膜的两个盒子分别都冒出一个嫩芽,蒙上保鲜膜的两个盒子其中一个冒出一个嫩芽,另一个冒出了两个嫩芽。看来,蒙不蒙保鲜膜并没有影响种子发芽的速度。</h3> <h3>第一批放湿纸巾上的陆续在长芽,但是旁边也有一些顽固分子还是没动静😞</h3> <h3>实验(三)</h3><h3>【研究起因】在实验过程中,认识了胚芽鞘,那么胚芽鞘有什么用呢?于是就开展了研究。</h3><h3>【研究问题】胚芽鞘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h3><h3>【研究材料】一组是胚芽鞘完整组,一组是胚芽鞘破坏组,</h3><h3>【研究过程】</h3><h3>1.分准备三个杯子,1号和2号都是胚芽鞘完整组,3号是胚芽鞘破坏组。胚芽鞘被我破坏了,其实胚芽鞘看起来像膜一样,感觉有细细的绒毛,但摸起来没有什么绒毛的感觉还是挺光滑的,我也就是把它捋捋干净,感觉看起来没什么变化☺️</h3><h3>2.每天进行观察记录</h3> <h3>7.18早上泥土里的芽越长越高,还有好几个都已经张开两片子叶。晚上,最高的芽都快接近5厘米了</h3> <h3>晚上,有些种子已经长出子叶</h3> <h3>经过一个晚上,没蒙保鲜膜的两个盒子都只有两粒种子发芽,蒙上保鲜膜的发芽的速度快很多,有很多发芽了,已经有一粒芽长得很长了。看来蒙上保鲜膜还是会影响种子发芽的速度,因为蒙上保鲜膜可以让温度和湿度相对保持稳定,但是夏天用,度不好控制,会容易出现过湿过热导致发霉腐烂。所以第一次实验时没控制好就产生了霉菌。</h3><h3>蒙上保鲜膜的种子发芽速度很快,有2株芽都很长,要挣脱出壳了。而没蒙保鲜膜的还是只有2、3棵发芽。</h3> <h3>中午发现1号2号杯中有胚芽鞘的种子,芽已经长出胡须状的根了。没有胚芽鞘的没动静。</h3> <h3>晚上,更惊喜的是装在2号杯子里的芽也长得好快,有一根很长很长,还有好几株都已经长出根了。</h3> <h3>7.19早上芽们越长越高,晚上芽们长得更欢了,我发现还有几株子叶中间长出第一对叶子了。</h3><h3>我发现它们的叶子是呈十字形长的,便猜想是不是十字花科?妈妈也不太确定,于是我们进行网上学习。一查才知道:原来向日葵是菊科,向日葵属,1年生草本,高1~3.5米。茎直立,粗壮,圆形多棱角,质硬被白色粗硬毛。广卵形的叶片通常互生,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有长柄。头状花序,直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原来还真不是十字花科!</h3> <h3>没蒙保鲜膜的还是只有两三粒发芽,蒙了保鲜膜的发芽速度快很多,为了预防蒙太久种子会产生霉菌,早上就把保鲜膜拿掉了。</h3><h3>【实验结果】蒙上保鲜膜发芽速度比没蒙保鲜膜要快,因为蒙上保鲜膜可以保湿。</h3> <h3>有胚芽鞘的根长得很快,有些很长了。没有胚芽鞘的没有动静,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h3><h3>看,有的根都5厘米长了,有的横向发展~~</h3> <h3>7.20芽们越窜越高,都冒出花盆了。最高的芽都快10厘米高了。第一对叶子也这么长了。</h3> <h3>1号和2号杯中有胚芽鞘的种子有些根已经很长了,3号没有胚芽鞘的种子还是一动没动。最宽的子叶也有2厘米了。你瞧,2号杯的这株竟然冲破纸巾,冒出来了。1号杯芽也冒出来了。3号杯终于有一株芽长出根了。</h3> <h3>7.21早上真有意思,很多株都已经10厘米高了,竟然还有一粒种子刚刚破土😊</h3> <h3>2号杯中最高的也长出第一对叶子了。</h3><h3><br /></h3><h3><br /></h3> <h3>3号杯终于全都长出根了,差不多有2毫米长。</h3><h3><br /></h3> <h3>7.22室外很多植株第一对叶子都已经长出。</h3> <h3>2号杯中最高的都有15厘米了,看起来和种在泥土的长势差不多。这株也长到10厘米了。1号杯也不落后,你看,这株也有12厘米了。3号杯这几天长势很好,根长得很快。</h3><h3><br></h3> <h3>2号杯子中的这株已经长得很高了。下面的根系也很发达。1号杯中的也冒上来了,就是长歪了😊。最惊喜的是3号杯中的根也慢慢长长了,你看,这根也有2厘米长了。</h3><h3><br></h3><h3><br></h3> <h3>晚上发现根已经3厘米了,比中午量的时候又长了1厘米。<br /></h3><h3><br /></h3><h3><br /></h3> <h3>晚上,挑了一些好的种子来再做一次做胚芽鞘完整组和破坏组的实验,最后一张是这些是破坏掉麦芽鞘的种子。</h3><h3><br /></h3><h3><br /></h3> <h3>为了证明有胚芽鞘的种子根、茎和叶子长得快一些,晚上我又重新准备了两组已经发芽的种子,两个盒子分别种了8粒种子,1号盒子是圆形的,是有胚芽鞘的。2号盒子是方的,胚芽鞘已经被我破坏了。挑了一些好的种子来做实验,最后一张是这些是破坏掉麦芽鞘的种子。</h3><h3><br></h3> <h3>7.23植株越长越高,第一对叶子都有2厘米了,子叶都3厘米了,还发现有一两株长出第二对叶子。</h3> <h3>根很细,有些都缠在一起,有些长到杯子底部了,都很细长。</h3> <h3>晚上,终于冲破纸巾冒出来了👏</h3> <h3>7.24植株又长高了一点,今天又冒出一棵小芽😊。<br /></h3><h3><br /></h3> <h3>有好几株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二对叶子了。我仔细观察一番,发现第二对叶片上也有小小的细毛,而且叶脉脉络清晰,和前几天长出来的第一对叶子差不多。仔细一对比,发现子叶的页面却非常光滑,连叶脉都没有,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再看看其他叶子,也都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br></h3><h3><br></h3> <h3>比起昨天,植株又长高了一点</h3> <h3>7.25今天又有新种子破土而出</h3><h3><br /></h3> <h3>室外的植株也有13厘米高了,但是茎的颜色都是深紫色的,室内的茎是白色的</h3><h3><br /></h3> <h3>这株虽然只有7厘米高,但是叶子是最大片的。第一对足足有3.5厘米了,比子叶还大,子叶只有2.5厘米。<br /></h3><h3><br /></h3><h3><br /></h3> <h3>我还发现室内的叶子明显比室外的要小很多,颜色也偏黄一点。最大的都只有0.5厘米。</h3><h3><br /></h3> <h3>室外的已经陆陆续续有第二对叶子长出,我还发现子叶到第一对叶子之间的茎上长满绒毛,叶片上也有。<br></h3><h3>而且叶子的叶尖是尖尖的,子叶的叶尖是椭圆形。</h3> <h3>有2株很有意思,倒着生长,茎朝下长</h3> <h3>7.26有芽从土里钻出。</h3><h3><br /></h3> <h3>室外第一对叶子都3.5厘米宽了,第二对叶子都0.7厘米了,而室内的才1厘米不到,甚至有的只有一点。整个植株高度差不多。</h3><h3><br></h3> <h3>7.27土里又钻出一批嫩芽</h3> <h3>整个植株高度室内室外还是差不多的,室内的子叶到第一对叶子的茎都长到5厘米了,比室外要高一点</h3> <h3>7.28室外植株看起来继续生长,长高。室内的有点偏黄有种枯萎的感觉。</h3> <h3>从子叶到第一对叶子之间的茎长得很快,室外的有4.5厘米,室内的有5厘米。而且长满绒毛。</h3> <h3>子叶继续变黄,有种要脱落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植株要枯萎了吗?我赶紧上网查询资料,原来当子叶露出地面时,根系也生长发育,子叶的营养叶消耗殆尽;真叶开始萌发生长,并形成光合作用,这个阶段叫差异阶段。阶段的转换,子叶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h3> <h3>7.29,室内2号杯中的已经挂下来,枯萎了。室外的还在继续生长。</h3> <h3>茎长得很快,室外都有6厘米了。</h3> <h3>第一对叶子室外的有4厘米,室内的1厘米都没到。第二对叶子室外的也有1厘米了。子叶颜色更黄了,整个叶片往下耷拉着。</h3> <h3>7.30,2号杯已经完全枯萎了。剩下的1号杯和3号杯叶子很黄,叶片很小不足1厘米,好像快要枯萎了</h3> <h3>室外的叶子长得很绿,植株高度已经有17厘米了,叶片也超过4厘米,已经长出第三对叶子的嫩芽。</h3> <h3>子叶越来越黄,叶片都耷拉着垂下来。新芽继续冒出。</h3> <h3>7.31室外的植株继续生长,最高有17厘米了。茎(子叶到第一对叶子的部分)也长得很快,有几株都超过6厘米。叶片也继续生长。奇怪的是有几株就长不高。最矮的才2厘米,6厘米的也有好几株。</h3> <h3>第三对叶子继续冒出,子叶越来越黄,有些枯萎了。</h3> <h3>室内的1号杯也要枯萎了,整个耷拉下来,植株和叶片也没有生长的感觉,没有长高。</h3> <h3>8.1室内又有一株枯萎了,剩下的一株颜色很黄看起来也快要枯萎的感觉。室外的长得很好,最高的已经有20厘米了,叶片和茎也长得很好,第三对叶子也长出来。</h3> <h3>有好几株的子叶已经完全枯萎了,大部分的也都很黄要枯萎的感觉。</h3> <h3>8.2室内和室外的植株对比明显,室内的只剩两株了,室外的生长很茂盛。越来越多的子叶枯萎。</h3> <h3>8.3室内就只剩一株了,其余都枯萎了。室外的继续生长,只是长得东倒西歪,插了筷子也没用。我和妈妈准备加些泥土,让植株长得直一点。</h3> <h3>实验结果:胚芽鞘会影响根的生长速度。但是第一次实验时很多记录都没有及时跟进,后来在王老师建议,我们马上跟进了第二排的对比试验组,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