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香港生活32年,1987年7月28日蹅足香港時,我是壯年,多年來想寫此文,回憶來香港定居的生活與感受,許久未能如願,今寫此文,吾已步入垂暮之年,想想真有點心寒,…… 。</h3> <h3>網上見到此幀照片,是從九龍地區俯視香港獅子山,氣勢很大,看來,攝影師是動用政府資源,才能如此俯視影之。</h3> <h3>白框局部,就是獅子山主峰 (白框部分) 。</h3><h3> 多年來,居住獅子山下,憶往昔,都都與它有關。</h3> <h3>太平山頂獅子亭上,遙望獅子山峰。</h3><h3>去年,我從薄扶林水塘道,登上香港島太平山頂,佇立山顛,用望遠鏡頭影下此幀,見獅子山雄峰,使我想到,蹅足香港的第一天,就居獅子山下。</h3> <h3>獅子山,高495米,山顛之西崖石嶙峋,形如獅子俯伏,雄視香江 。</h3> <h3>太平山是港島山脉的最高峰,海跋五百多米,維港景色盡顯眼簾。</h3><h3>凌霄閣,是觀賞維多利亞海港兩岸,香港九龍景觀最佳之處。</h3> <h3>太平山頂的獅子亭,是中式亭台的觀景點 。</h3> <h3>從九龍大埔公園,仰望獅子山峯,正面如一頭巨大勇猛的巨獅,昴首蹲伏在香港九龍與新界交匯處 。</h3> <h3>獅子山背面就是新界區域的沙田,是香港近四十多年來,開發的新城市 ,以城門河貫穿。</h3> <h3>從九龍穿過獅子山隧道,就是大圍,一個小小的屋邨,發展成今天交通樞紐 。</h3><h3>32年前的夏天,我們三口之家移居香港,下塌之地,就是大圍 。</h3> <h3>記得1987年7月那天,大舅太爺杜昭燦夫婦,進入深圳羅湖口岸接我們,辦理出入海關手續後,在香港羅湖口岸乘火車,抵達沙田大圍,初時,住在舅太爺的大圍美林邨家中 。</h3><h3>人就是有點怪,落脚何地,就以此爲家,産生歸屬感,一直深有情感。</h3> <h3>之後的多年,我們在獅子山下的大圍居住了27年,太太多年來熱愛太極拳運動,就是在田心谷邨荔枝園這里,與一班拳友研習學會,近年搬至香港島南區的海怡半島居住,她每天清晨,還堅持乘地鐵,轉三次綫路,與太極拳友們在沙田晨運,這是人對故地的留戀。</h3> <h3>近年,又開始在這里研習柔力球運動,與熱情的柔力球愛好者,一起鍛鍊身體,今晨隨她而來,就是專爲她們的指導老師李再秀拍攝運動短片 。</h3><h3>好久沒來大圍的我,一心想故地重游,也想再攀獅子山峰 。</h3> <h3>中國人的健身運動方式很多,近年來興起柔力球運動,風行中華大地,這是活躍在香港大圍荔枝園的柔力球隊。</h3><h3>為李老師影完録,上午九時,我開始今天追尋來港定居後的故地重游。</h3><div><br></div> <h3>熟悉的景觀,是獅子山下,大圍的隆享邨、新翠邨,田心谷邨,我們生活26年的家金獅花園第二期。<br></h3> <h3>穿行熟悉的田心邨,去看兒子就讀過的 " 田心谷村官立小學 "。</h3> <h3>吾兒抵港時十歲,就讀於這所離我家最近的田心谷邨公立小學。回想1987年盛暑之季,天氣炎熱,雲妹的嫂嫂,陪同我們穿行大圍各小學之間,爲兒尋找就讀的小學,其中美林邨小學校長在接待我們時説 : 大陸的小孩跟不上的,英文又差,…… 不行 ! 不行。 我們一頭霧水,受到迎頭痛擊 。</h3><div><br></div> <h3>尋找到兒子來港定居半年的照片。1988年初, " 九巴 " 的雙層巴士還是老款,沒有冷氣 。</h3> <h3>找到這所小學,二位年輕的值班女秘書接待我們,説給他五年級考試卷試試,如能做出來,再由校長决定 。我們的孩子完成了試卷,這所學校收留了他。</h3><h3>至今,我們都感恩這所田心谷邨官立小學,32年後今天,我走近這所小學,感觸尤深,孩子來到香港,就是從這里起步。</h3> <h3>三十二年前,吾兒就讀該校時的照片,那時校名與今時不同 。</h3><h3>很有感情的我,沿學校走了一圈,因爲它當年,收留來自大陸的孩子。</h3> <h3>與太太再次走過大圍的天橋,心情激動的互相影像留念 。</h3><h3>初入香港,在此起步,雲妹在大圍一間電子公司打工,她回憶説 : 工作地點近,是爲了照顧兒子上學和家庭起居生活,她打工的收入可以負擔全家飲食開支,……。</h3> <h3>通往火車站的巨大天橋,是我每天返工的必經之路 。</h3> <h3>藍色路牌,熟悉的地名,俯視那些走過的路徑,叫太太爲我影張照片留念 。</h3> <h3>天橋上,望到遠處矗立的灰色樓群,就是我居住26年的家 : 金獅花園第二期。</h3><h3>初時,我在香港《美術家》雙月刊工作了半年,主編黃蒙田先生講 : " 哦,在去獅子山隧道的高架橋上,見到象鷄腿站立的七幢樓房,那是沙田最有名的縮水樓呵 ! 每間都小得很,你就住在那里。 " 我說 : 是的 。</h3><h3>今天從天橋走下來,一直向前走,忙碌的小路,是香港的普通小路之一,在大圉行走了26個年,就是忘不了熟悉的大圍。</h3> <h3>1988年2月,來到香港,我們住在舅太爺30多平方米的家住了半年,她們夫婦倆是打工一族,舅太爺是中港貨運司機,舅奶奶是日本西鐵城手錶厰的裝配工,早出晚歸,我們二家人擠住此屋,不是長久之計,正巧大圍有金獅花園二期開盤出售,我與雲妹顛顛自己的分量,想凑足首期,租屋不如買屋,二人的人工,一人開支供樓,一人開支生活,回憶當年,這樣按排是正確的。</h3><h3> 金獅花園是細小房屋,屬上車樓盤,入住者是低收入階層,也是初入香港的打工人士首選,圖片右邊就是通往獅子山隧道的高架公路。</h3> <h3>失去在內地的安穩生活,來到香港,就如同 " 過河的卒子 ",衹能前行,不能後退 。吃苦耐勞的我們倆,集蓄了一點微薄之力,决心買樓。</h3><div>當時付出首期十萬元港幣,銀行貸款29萬元,月供三仟元左右,就可以入住這層小屋,以二人當時的收入,是可以承受的。</div><h3>今天站在這里,左起第三幢B座,22樓C室,就是我居住26年的家,窗口正西暴曬,高架公路就在窗下,車輛噪音吵人。</h3><h3><br></h3> <h3>不知天高地厚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1988年是金融危機之年,付首期時,我向女老闆 " 大家姐 " 借了二萬,每月一仟元分20個月還清,記得,她毫不猶余地答應,即刻開支票遞給我,十分爽快,此時,她也如實地告訴我 : " 錢照借給你,你不必打借條我,但我要告訴你,現在香港金融危機,你要知道,我是小公司,隨時有風險,我怕萬一倒閉,影響你供樓,過去的香港因為有人還不起房貸,跳樓的事都有,我最耽心的就是這點。 " 大家姐的講話是真誠的 。</h3><div>照片記錄我們入住時,簡陋的陳設。</div> <h3>西曬的小屋,是縮水樓,四百多平方英呎多房屋,實用面積衹有三百余呎,膽大的我們有了一個自己的家,我們沒有條件裝修,裝上金屬百葉窗簾,砥檔西曬炎熱,沒有床,從大舅太爺家拖來淘汰的,可拉開成床舖的沙發,放在客廳當雙人床,唯一的一間小房間,給兒子用作書房和睡房,目的是讓孩子有安心的讀書之處。</h3> <h3>初期,買了一張簡陋的帆布小床,孩子偏胖,睡覺會臥著很深,並不舒適。初期,買了一張簡陋的帆布小床,孩子偏胖,睡覺會臥著很深,並不舒適,房內唯一的小屋,是吾兒安定的書屋。</h3><h3>圖下,這是我用瑪米亞67相機,裝上寶麗萊即影即有片盒,偷偷影下的照片。</h3><h3>太太常常告訴他,父母一無所有,未來是靠自己去努力,當年,他讀書很用功,勤奮 。<br></h3> <h3>西曬一天的小屋,四壁燙手,開著冷氣,很久才有凉意,來自印尼的姨娘,途徑香港時,孩子才有一張寫字台和一台打字機 。</h3> <h3>中國人傳統觀,是望子成龍,我們倆也是如此。</h3><h3>就讀沙田官立中學的兒子,有了一台電腦,它是我大表姐喻燕華兒子使用過,再轉送我們,雖說生活過得艱苦,但很開心 。</h3> <h3>1987年,那時香港還是英國政府管制。滿街是英國旗和殖民地香港旗 (圖上) 。</h3><h3>在1997年7月1日,有幸在香港,見證香港回歸祖國,這是七月一日那天,在金鐘海傍,最後一艘英鑑載著殖民者撤回英倫 。</h3><div><br></div> <h3>小弟在東莞工作時,專程來港探望,增添我們生存香港的信心。</h3><h3>這是在金獅花園頂層天台的合影,背後就是獅子山麓。</h3> <h3>孩子每有一點進步,都得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持 。</h3> <h3>孩子入讀沙田官立中學,買了一輛小單車,他每天騎單車上學,那時,有輛單車就興奮得很,照片影於大圍田心谷邨荔枝園。</h3> <h3>中學時期,雲妺送他去過美國聖路易斯小舅舅家中宿讀一年,提高了英文水平,生活上也得到艱辛的鍛練 。</h3><h3>雪地上他寫了中文 : " 徐辰 " 二字 (圖下)。</h3> <h3>返回香港,當時香港出現九七前移民潮,名校有點空缺,沙田官立的老師,推薦他去名校面試,面試後獲香港島名校 : 《英皇書院》録取,這是上環地段香港大學傍的古老的男校,精英單出,受益良多。</h3> <h3>孩子的努力,成績的優秀,讓勤苦掙錢的父母充滿信心,上圖,1994年香港中五會考以全科A級,獲會考狀元,是日,在家中父母爲他祝賀十八歲生日。</h3><h3><br></h3> <h3>中五會考後的1995年,前往美國攻讀學位,在港親友前往九龍城啟德機場送行 。</h3><div>那時我肩負經濟壓力更重,但我有信心完成孩子在美國的所有負擔 。</div> <h3>一九九八年,他提前一年畢業,父母第一次蹅足美國紐約,見證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h3><h3>留在三藩市矽谷的甲骨文公司工作。</h3> <h3>從孩子的出生,到長大成人,每代人的父母都付盡心血,傳統的中國觀更是如此,一直到下一代成家立室,父母依然要操勞,直到我們氣力已盡 。</h3><h3>上圖,是吾兒出生時的1976年。</h3><h3>下圖,出國留學歸來的兒子,在重新裝修的家中合影,此時他已近三十歲。</h3> <h3>在香港柯士甸道國際攝影公司工作,是家父世交高嶺梅先生的舖頭,由其子香港攝影名師高仲奇經營,由於他的支持,得到經驗,很快融入香港社會。</h3><h3>雖不會粵語,也不會英文,由於善用伎體語言和敬業精神,也能與各種顧客構通,不少客人影完後主動邀我合</h3> <h3>喜歡這幅照片,在影廔工作時,攝影助手幫我抓拍的,精神面貌不錯。</h3> <h3>黑白工作照,影於儷都婚紗公司,見客人就愛講英文的攝影師,爲我抓拍影的,我也很喜歡。</h3> <h3>那天老闆宋豪輝夫婦為我祝賀生日,合影留念於紅磡影廔的工厰。</h3> <h3>與這麽多影廔同行在一起合影,是我最興奮的日子(圖上) 。</h3><h3>徒弟安琪清,福建人氏,熱情好學,我沒教他什麽,平時對他的口頭禪,是提高他對藝術的認識和升華,我以認識的提高,這比什麽都重要。</h3><h3>每到一間公司,都會發揮我的特長,手繪背景的效果,會令人像攝影更具藝術效果。</h3><div><br></div> <h3>這幅照片,可以看出我的眼神,與疲勞狀態,從鷄叫忙到鬼叫,是我在香港的生活常態 。</h3> <h3>家住大圍,各角度都可看到,獅子山下景觀之一 : 望夫石 。</h3><h3>望夫石位處大圍紅梅谷的一個小山崗,海跋二百多米。</h3><h3>相傳有一位農婦,丈夫爲生計,遺下妻兒,飄洋過海謀生,丈夫出發之初,遭意外葬身大海,焦急的妻子每日上山昐夫歸,天不從人願,絶望之下,化成望夫石,永守山頭。</h3><div><br></div> <h3>見此座標,向右行。離望夫石就不遠了。</h3> <h3>望夫石位處大圍紅梅谷的一個小山崗,海跋二百多米。<br></h3><div>相傳有一位農婦,丈夫爲生計,遺下妻兒,飄洋過海謀生,丈夫出發之初,遭意外葬身大海,焦急的妻子每日上山昐夫歸,天不從人願,絶望之下,化成望夫石,永守山頭。</div><div><br></div> <h3>山峰上的花崗岩,風化岩體,巨石高15米,似人身軀,大石上有兩塊石,狀似夫人脊著孩子,母子迄立山峰上,身體微曲,形似昐望,遠望山下沙田域門河與新市鎮 。</h3> <h3>登山途中,見到不懼怕人的野猪。</h3> <h3>這個軍事座標,由花崗岩做成,狀似塔形,石屎上刻WD,即表示表英軍1898年租借新界,增強防禦,刻此石爲記。</h3> <h3>二次大戰時英軍留下的軍事槍堡Pillbox的位置。</h3><h3>L 68 69 71 是供炮兵使用的座標,CATCHMENT 、是指集水區。</h3><div>BN 是營總部,SP 即沙田㘭 。</div> <h3>越野單車的騎手,成群結隊穿梭行於獅子山峰的回歸亭。</h3> <h3>到達獅子山頂峯,正好撞見一位男青年,請他我影像留念,影得很好,構圖也佳 。</h3> <h3>這是幅獅子山巔,360度全景照片 (敬請橫看) 。下面八幅分段拍攝,可細見全景畫幅中每個角度細部。</h3> <h3>局部圖1.</h3> <h3>局部圖2.</h3> <h3>局部圖3.</h3> <h3>局部圖4.</h3> <h3>局部圖5.</h3> <h3>局部圖6.</h3> <h3>局部圖7.</h3> <h3>局部圖8.</h3> <h3>1989年在香港,我創作一幅的山水畫作品《獅子山春曉》,那時我們很艱難,在唯一張折叠方桌上畫畫,離開江蘇省畫院三年,對昔日工作的熱愛,喜愛的事業,一下全無,有失落,也有信心的我,畫此抒發自己,今天檢出,畫延用昔年感受到的江蘇山水畫風,不畫不算好,如果今天重畫會更佳。</h3> <h3>《獅子山下》是香港已故歌唱家羅文演唱的歌曲,詞與曲均出自名家之手,</h3><h3>記得亞明和宋文治老師去香港辦完金陵八家畫展回來,亞老帶回一台三洋牌録音機,放在桌上天天放羅文演唱的一幷磁帶《小李飛刀》,他的歌聲慷慨激昂,頗有鬥志,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h3><h3>十多年後的1987年,當我蹅足香港,羅文的歌《獅子山下》又激勵我,奮進向前,歌曲演唱者和制作人,手寫我心,反映住在獅子山下的香港人,用勤力的雙手,努力工作,就能在獅子山下的香港安居樂業。</h3><h3>定居香港32年,最愛羅文主唱的這首經典名曲《獅子山下》,來港定居的人,人人都有一亇艱辛努力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包涵著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h3><h3>這是我情係獅子山的因由,也是我要寫此篇的原因 。</h3><h3>那不朽名至句,至今仍驗証著我的人生 !</h3><h3> 學凱幷記於香港</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