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阿土

<h3>唐初在陕西歧州发现了十个外形像鼓的刻石,每石刻有一篇六七十字的歌颂帝王狩猎的四言诗,约高零点六六米,径一点二米。由于形状接近于碣,故唐初的学者称其为"猎碣文",而金石学者因其形状更似鼓,便又将其称之为"石鼓文"。</h3><h3><br /></h3><h3>由于是先秦遗物,所以当时的文人学士都兴奋不已,对此赞不绝口,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韩愈、韦应物等,韩愈一句"鸾翔凤翥众仙下",把石鼓文的古妙之处刻画得惟妙惟肖。</h3><h3><br /></h3><h3>唐太和年间,石鼓发现后就产在凤翔孔庙里。五代变乱中,作原鼓散失。宋初有人在民间寻找到此鼓,已被老农做米臼,面目全非。庆幸的是十鼓重又齐全。宋大观年间朝廷下令将石鼓搬至河南汴京的太学里,当时称作辟雍,后搬进保和殿。由于石鼓不断转移和禁止拓印。金人攻破汴京时,官兵见石头里填着金粉,便把金粉都剔了出来,后知其是镇国之宝,赶紧派人搬至燕京王宣抚的宅内。元代皇庆年间移置国子监。明清两代石鼓一直安放在国子监内。</h3><h3><br /></h3><h3>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三本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h3><h3><br /></h3><h3>据文献记载石鼓上原有七百余字。到了宋朝,欧阳修说他看见石鼓上有四百六十五字。到了清乾隆时,《金石图》的作者牛运震把石鼓遗字又数了一遍,只剩三百二十二个字。近代拓本只有二百五址余字。可见从宋至清石鼓文字损坏超过五分之二。</h3><h3><br /></h3><h3>古文字学者、书画家熊国英于2009年,以其宽阔的眼界、深厚的艺术休养和精准地造型能力,对《石鼓文》(古帖)上残泐不全的文字进行了精心修补。前后修复残字100余个,补齐了缺失的空字113个,使目前能见到的古拓本的完整字数由272字升至近500字。并用首创的&quot;墨彩书&quot;技法逐字填金,终于再现了石鼓文久违的皇家气象。</h3><h3><br /></h3><h3>更多可参见《中国碑帖经典:石鼓文》,部分图片资料转载自中国西泠网。</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