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杏坛春意早一一从教三十年之一 : 人师难求篇

静夜书

<h3>  2018年初春,我回山东祭奠离世三年的父亲后,又拜谒了先师孔子。伫立杏坛前,仰望,追思,蓦然知觉自己从教三十年。</h3> <h3>  杏坛之外,杏花盛开,占尽春风,灿然耀眼。让人浮想联翩,时光倒回三十年前。</h3> <h3>  1988年7月15日,我最后一次享受学生的半价票,满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踏上列车,去往那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人生旅程。</h3> <h3>  我有幸成为齐市第三十四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那一刻,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刘校长对我说:学校虽然缺语文老师,但宁缺勿滥。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无所畏惧地说:刘校长,您放心,看我以后表现,您肯定不会后悔选择了我。刘校长就笑了。现在猜想,当时他肯定心里觉得我年纪小,就不计较我说大话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学校安排我听语文教研组组长赵彦明老师的课,听了二天后,得知赵老师正在办理调转手续,第四天,赵老师调走了,校长让我接她的班,二个点班,还是初二。如今,我特别慨叹刘校长的魄力,也特别佩服自己的勇气,竟然答应了,还一点没害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执教生涯正式开始了,上的第一节课是《变色龙》,刘校长、孙校长、李主任、崔主任及语文组的一些老师都来了。课后,校长与老师们一直都在鼓励我,说我素质好,将来肯定错不了。只有李主任说,小张,你的字得练,怎么看着板书像纸儿贴上去的呢。好像风一吹就能跑喽。以后每到写板书时,我都学着旋着粉笔写字,那样笔画会圆润些,还会带有笔锋。这些是李主任告诉我的。每天下班后,我都坚持写半小时的钢楷,粉笔字书写也不断进步。</font></h3> <h3>  李主任,全名李景全,是学校教导处主任,兼一个点班的语文课。他个儿头不高,偏瘦,爱梳偏分,走路又轻又快。字特漂亮,常给人写牌匾,从未收过一分钱。口才极好,人送绰号李铁嘴儿。听他的课,享受;看他的板书,养眼。他听我的课,常常是面无表情,有时还会闭着眼睛,弄不清他是什么态度。但课后他会认真地一一指出问题,态度又很和蔼。可一旦发现我同样的问题再出现时,他就会大发脾气,有段时间,我没少挨他剋。在他较为严厉的督促与热诚地指导下,我进步很快。于我教学实践的启蒙,他功不可没。</h3> <h3>  这是我第一个教师节那天(19880910)在张叔家的留影。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我渐渐地懂得了“为人师表”的真谛。我很庆幸,我是教师,是语文教师。这份庆幸,慢慢浸入骨髓,化成血肉,变成了热爱,并且无怨无悔!</h3> <h3>   1989年十月的一天,已经上课有五六分钟了,一群人在孙校长陪同下,走进来。我讲的是《周总理,你在哪里》。后来知道,他们是区教育局的,为区里即将召开“拜师带徒”表彰活动到各校选作课的老师。我幸运地入选了。学校高度重视: 孙校长郑重地找我谈话,说学校少有人在全区作课,让我好好准备,为校争光;李主任亲自给我选的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精心准备,还试讲了两次,每次他都认真指导;上课那天,刘校长给联系辆大客车拉学生,还亲自带队到会场坐阵;我呢,特地跑到东风理发店吹了刘海儿,穿上自己当时认为最好看的衣裳。最后还算圆满,因为下课后,竟得到了李主任的夸奖,还看见了他少有的笑容。课后,陈文慧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我还作了题为《倾尽挚诚换芳菲》的经验交流。</h3> <h3>  在李主任叮嘱下,我开始写工作日记,从此,形成习惯,一记就是三十年。有的寥寥数语,有的长篇大套,竟积累了两抽屉。不久,李主任荣升业务副校长,不再教课,我也就再没机会继续聆听他行云流水般的课啦。</h3> <h3>   那时,我有好多的想法,想到了,我就去实践,不怕繁琐劳累。年轻的心充满了激情。你能猜到马赛克遮挡的一行字是什么内容吗?揭晓一下: 五分钟立意训练日记。最初的课前训练,随意性较大,只要我觉得好的,就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才发现,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训练。后来又发现,还应该有序列地进行阶段集中训练。直至放手让学生寻找材料来练习。这个过程,花去了我二年多的时间。</h3> <h3>  当年,与我同时分到学校的大学生有五个。学校很重视对我们的培养,给我们分别指定了师傅。我的师傅是陈文慧老师。陈老师仁爱,博学,待我亲切。她是初三年段的组长,又接任了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还担任初三的班主任,特别忙。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年级,但她常抽空询问,指导,我也去听她的课。每次学校有大型教研活动,都她作示范课,听课时,我心里特别骄傲。两年后,陈老师调任三十七中学校长,几年后又到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直至退休。随着陈老师的调离,我就自自然然地“出徒"了。陈老师的严谨、踏实、积极向上始终影响着我,直至今日未曾改变。</h3> <h3>  等我回头接新初一时,我与何玉珍老师一组工作。后来,因为姜老师生病休假,一位新调来的男老师加入进来,他是冯恩华老师。我何其幸运,因为遇见他们,我的教学之路变成一条金光大道。<br></h3> <h3>  请随我来认识下何玉珍老师。她外貌普通,笑容通透,坦荡的心胸辽阔似海。</h3> <h3> 我第一次和她说想去听课,她爽快地答应了。她讲的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听她范读,听她指导朗读,听她提问,听她引导,眼前竟浮现出绵延的哀牢山,清凉的月光下,片片梨花,惊讶语文课堂怎么能这么美!后来,教材删去了这一课,我还愤愤不平了一阵子,莫名地觉得删掉了这篇课文,好像抹杀了何老师的教学艺术。好再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里,这课重又回归,才弥补了我心里的遗憾,平复了心中的不满。</h3> <h3>  何老师为人大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后,她悉心指导我,从没在意有无师徒名份。她心灵手巧,乐于助人,我一边跟她学上课,一边跟她学编织,她都不厌其烦。她多年担任教研组长,热心扶植年轻教师,甘为人梯。我们情同母女,又似姐妹。在她面前,我是真我,没有保留。她鼓励我,安慰我,也批评过我,让我摒弃浮夸,远离骄傲,成长为一名敬业爱岗的合格教师!</h3> <h3>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出了第一张单元测试卷,在钢板上写工整的仿宋字,耗去了我一周的休息时间。很快,我就能很熟练地刻钢板了,一直到最后钢板被淘汰,这项工作都是我在做。我同时还学会了用油滚机印刷试卷,从最初弄得满手都是到后面十指滴墨不沾。这样连刻带印就一条龙啦。</h3> <h3>  那时候,我们语文组在何老师的带领下,风清气正,和谐友爱,教研气氛浓郁。在她面前,嘁嘁喳喳,没有市场;蝇营狗苟,无处遁形。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原本就很单纯的我,变得更加纯正,倾力教研,心无旁骛。</h3> <h3> 在这样的集体中,人人向上,我也不甘落后,1991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教师基本功竞赛,朗诵,我得了满分,现场作文我得了97分,但因为教案设计中板书设计不够详细,才得89分,最后排名第三,为此,我回到组里,还哭了一场,觉得对不起大家。此后,我也下定决心,一定深研教材,让每一课每一环节的设计争达一流。教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想法日久弥坚。</h3> <h3>  这次作文竞赛的经历,促使我的作文教学观初步形成: 即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那篇现场作文之所以能打动所有评委,给我打了这么高的分数,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写的是自己从教后的真实经历,真挚的情感就是动人。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主张作文时必须有真情实感,缺少这个核心,任何漂亮的结构形式都是装饰。</h3> <h3>  每年辞旧迎新,我们语文组都是气氛最热烈,笑声最响亮,节目最新奇的。普普通通地聚个餐,简简单单吃个饭,都弄个与众不同。那时聚餐,采买,收拾都是我们几个年轻老师负责。</h3> <h3> 新化校址落成那年,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有几位老师没有出镜,后来得知他们帮忙送书去了,如果他们再看见此照,一定也会开心自己是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心生自豪的。</h3> <h3>  所以,等到有一天,吴校长在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突然宣布我担任语文组长,我着实很忐忑。扪心自问,论胸怀,我没何老师大度;论威望,我没何老师孚众。但年轻的我不能辜负学校对我的信任与多年栽培,更不能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使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名声受损。那期间,我勇挑重担,不怕苦累,更加懂得了担当的含义,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就是包容。</h3> <h3><font color="#010101">  冯恩华老师初到我们组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文质彬彬。他很少说话,沉默,客气。集体教研时,他也不怎么发表意见,但会始终微笑着。每天上完课,批完作业,他就开始看书。如此这般,半学期快过去了,谁也弄不明白他是怎么回事儿。这期间,我只知道他的字写得好,遒劲有力。这是我借着往教导处送教案时看到的。忽然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font></h3> <h3>  那一天,市语文教研员房克学老师忽然大驾光临,随机听了冯老师与范燕晖老师的课后,大加赞赏,学校领导非常高兴,我们听着欢欣鼓舞。自此,千里马才美外现,我亦跟着从中受益。</h3> <h3>  那一天,房老师听课评课,又与语文组全体老师座谈,何老师认真作了汇报。房老师非常高兴,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久,房老师把学校确定为市级实验基地。因为房老师的带动与推介,其他学科的市教研员陆续来我校指导工作,三十四中学从一所普通的合格初中开始向名校进军。意外的是,我被房老师选定为市级“教规律,教方法”教改实验教师。</h3> <h3>  冯老师渐渐露出本色,善长唱歌跳舞,幽默风趣,充满教学的智慧。他读书很多,也很快。一段时间,受他影响,我读书的速度也提升不少。记得有段时间,我们组开始流行读海岩的作品,有个下午,借着看自习时间,我读了大半本。裴老师还劝我,不能这么读书,海岩的心理描写这样好,你读这么快,是体会不到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冯老师与范老师经常到市里作公开课,我们也就有机会聆听房老师的现场评课指导,我的视野不断地开阔起来。我第一次听冯老师的课,他讲的是《从三到万》,严谨的教学思路,亲切的教学态度,优美的板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到我再听他讲《沁园春 雪》时,我是震动,教参上有的,他换了方式,换了切入点,教参上沒有的,他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融入其中,做他的学生多幸福啊!</font></h3> <h3>  冯老师对教材研读深入,理解透彻,在教学上,引领我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有那么几年,平均每学期,我至少作一次区级公开课,以后陆续作了《变色龙》《回延安》《谈骨气》《理想的阶梯》《母狼的智慧》等市级观摩课,有些课的最初教学设计都是他帮我完善的。无私的品格与精湛的教学艺术融于一身,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师的理想形象。当然,比冯老师还优秀的名师很多,可惜他们离我太遥远。</h3> <h3> 1996年,马书艳、吴迪和我组队代表龙沙区参加全市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基本功大赛,分三项:一是现场评改学生的一篇例文;一是按要求设计一节作文课;一是现场作文说立意思路。我们通力协作,拿下最高分,一战成名。带队的校领导乐得合不拢嘴。</h3> <h3> 1998年,市教委、市电视台、晚报与明智学校联合举办全市中学生作文大赛,我校初赛上去六人,分散在不同年级,学校和我商量,让我负责辅导,争取一人拿奖。我每天利用两节自习课,在学校小会议室(当时我们叫它小玻璃房子)给他们上课辅导,评改习作。一个月后,开始复赛。按照市里通知要求,复赛前二天,我到市教研员房老师那里去填表,不少老师已填完了。我填好后,房老师特地叫住我,看完我填写的内容,点头说,挺大方,不自私。因为我们学校那栏里,只给三个指导老师的空,我就没写自己。后来成绩下来了,五人获奖,其中,我任教六班的刘健同学还得了二等奖。获奖名单刊发在当月的日报上。得到证书的老师都很惊喜,说没想到我会填写她们的名字。当然,我也获得了相应的指导奖,应该是房老师特别奖励的。</h3> <h3>  1997年,是我教学历程的一个分水岭。我的教学风格从那年起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沉稳、扎实、深入向生动、亲切、开放转变。而引发这一变化的是范燕晖老师。</h3> <h3>  我、吴迪、何冬梅、张轶鸥因工作需要被学校调整到范燕晖老师那组。范老师待学生和蔼亲切,特别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班风好。你可能不认识她班的学生,但你能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判断出他是。范老师教学心思巧妙,非常爱护我们,我们相处非常融洽。在她破格晋高教时,我们给她买了束鲜花,还一起唱了歌,那是齐市第一家花店刚营业没几天。她也请我们饱餐了一顿。</h3> <h3> 照片居中的就是范燕晖老师。她亲切的笑容彰显着美丽的心灵。她与我的好,是我们之间可以说最知心的话。即使在她担任副校长期间,我们之间也没有上下级的隔膜。她的课堂是真的开放的课堂,她特别善于用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听她的课,我更明晰了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h3> <h3>  节选我教学反思中几段文字,回忆着课堂上生动的场景,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怀恋不可抑制,难怪现在有时夜里还梦见自己匆匆忙忙地去上课。</h3> <h3>  范校长在教学上,为我敞开了又一扇大门。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她给了我及时的指导与热情的帮助,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她调到青岛工作,我们特地选块手表送给她,作临别的纪念,祝福她年年都走字儿,岁岁都安康!</h3> <h3>  这是我执教史上最强的班委会团支部阵容。他们中好几人都留学国外。前排戴红帽红围脖儿的女孩儿是学委,叫郝丽华,我们都习惯叫她大华,别的老师和学生说起时称“你班的大华”。大华是从龙沙小学跳级上来了,那一年,五四制与六三制并轨,她又选读了六三制,比同班的孩子小二岁。中考时,她以全市第七名的好成绩考入一中,经过高中老师精心指导,加上她的刻苦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北大毕业后,她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读研。出国前,她来看我,留起了长发,气质超群,我们还到学校门前拍照留念,依依不舍。</h3> <h3>  这是我班全校都出名的几个淘小子,在与他们斗智斗勇中,我摸索出一套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办法,行之有效,还屡试不爽。有一年期末考试,年组分了三十多个考场,最后一个考场,在第一科考试时,有的考生提早交卷,在走廊跑动说话,还有个考生把一个监考老师给气哭了。主任把我临时调去监考,面对张张陌生的面孔,在我们大眼瞪小眼的一番较量后,考场安静了,之后的其他科考试,除了一个考生举手请求到讲台前接了杯水外,都很安静,没有提前交卷的。回到班级,看着这几个淘小子,觉得他们可爱多了。这几个孩子淘归淘,气人归气人,但他们本性善良,很重情义,还挺有荣誉感的,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等到他们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都生活得很好。</h3> <h3>  我带过的其中一个实习生。</h3> <h3> 2002年,龙沙区作为省级实验区,迎来了新一轮课改,三十四中学责无旁贷,在市教研员薛杰老师、区教研员包渤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语文团队珍惜机会,奋勇争先。一批年轻的教师脱颖而出。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变革带来的成长进步,无比开心。</h3> <h3>  当时,我们使用苏教版教材,初二时上边要求改用人教版教材。那时还是全省统一中考。为了不影响中考,我们一边讲新课,一边补人教版初一的内容,累得不行。大家都在课堂的效率上下功夫,最终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h3> <h3> 那时,按照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必须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备课组群策群力,研究决定期末成绩分为四部分:朗读10分,口语交际10分,听读10分,期末试卷折合成70分。只有朗读允许学生考二次。接着又制定了详细的考查方案。于是按照方案,我们分成三组,利用自习课,下到各个班级,近千名学生挨个儿过筛子,打分数,忙得不亦乐乎。你还别说,这么一弄,学生各个可重视了,也自然促进了他们各项能力的提高。还受到班主任们的欢迎,他们不用看自习了。</h3> <h3>  那时期,我们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我们推出了语文校园之声栏目,每天午间十二点五十五分开始至一点二十分结束,内容包括四部分:名篇欣赏,学生范文展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形式是轮班制,轮到负责一周。学生的范文都是从年组选出来的佳作。那两年,学校的广播室除了定时播放的广播操,就是我们师生的声音了。而且,广播室负责人还专门给我配把钥匙,这喉舌之地,可是绝对的信任哟。</h3> <h3> 我从1999年开始,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后来在日报上看见消息,就拿这篇文章参加了社科联举办的优秀成果评比,还得了一等奖。虽然挺高兴的,也没觉得怎么了不起。等到十年后,我再拿篇省刊上发表的论文参赛,得了二等奖,才恍然,那时的我还不错。</h3> <h3> 新课改,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学校为了督促教师提高,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除了钢楷、板书,教学叙事这几项相同外,理科均考一套较有难度的试卷,有的学科还要加考作实验。而且都是当场公布分数。语文除了考朗诵,还考写作文。考试那天,我们被分成二个考场,领导宣布题目:以与时俱进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满分50分。给了我们四十分钟。</h3> <h3>  卷子收上去了,全校教职工二百多人都聚到电教室,点到谁名字,谁就到前面取回作文朗读,读完,大家打分,当场统计宣布。我的刚一读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沒想到,竟得了49.38分。我写的题目是:认识你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过后,我自己再读,感觉还是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的。我一直认为,作文选点要小,以小见大,文不会空。</h3> <h3> 我撰写的班主任经验在省级刊物上发表</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线教学十七年,我有幸欣赏了魏书生、欧阳黛娜、钱梦龙、杨初春、程翔等各位大家精采的课堂,有幸聆听了洪宗礼、黄厚江等大家通透的教材培训。我也有机会领略了金承威、冯恩华、范燕晖、马莹、姜翠兰、王晋、韩之岚、杨萍等鹤城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们犹如一面镜子,照出我的差距与不足,激发着我不断求索不断学习的热望。</font></h3> <h3>  欢乐的三八节,阴差阳错地当回主持人,没想到还上了报纸。</h3> <h3>  有一段时间,大概持续两年的光景,有更年轻些的教师每天都来听我的课。如果我的班没来,那一定会在对口的班级里。不用学校领导督促,我每天都不敢懈怠,常常备课到深夜。做到这一点,我不敢说我是全市做的最好的,但我想,若就此排名,我也肯定在市里能排进前几名。他们中有人作课,我都会认真对待,跟我自己作课似的。有时甚至帮着写教学设计,课堂衔接语什么的。后来有人对我说:你把你辛苦付出才悟到的东西全端给人家了,你还剩下什么?</h3> <h3>  我也曾想过,但我设身处地,想到何老师、冯老师、范老师之于我,我无法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我们都非常尊敬的吴枫校长,在她退休的前一天,竟坐到我的课堂里听她教育生涯的最后一节课,下课了,当我和学生一起站立鼓掌欢送她时,我想,我剩下的太多了,比如,能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的欣慰,比如,让语文教学水平总体提高一点的坦然,比如,将语文组优秀传统传承下来的内心平静……语文之外,我无暇顾及。</h3> <h3>  这是我任课班级的毕业生,她在新加坡的照像。</h3> <h3>  这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可惜沒能送他们毕业。</h3> <h3>  这是我在三十四中学参加的最后一个新年联欢会。</h3> <h3>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语文教师身份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h3> <h3>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或许是纯属巧合,我从初二年级开始上课,又在初二年级结束执教。这一年,我36岁。</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今天一一2018年7月15月,我从教整三十年了。再品这句: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心潮澎湃。我幸运地做了语文老师,幸运地遇见了何老师冯老师范老师他们,幸运地遇见语文组每一位同事,幸运地在三十四中学这片沃土上成长进步!人师,于我,一点也不难求。他们,就在我身边。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我也真诚地感谢学校多年的培养,衷心祝愿她越来越好!同时也致敬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光荣与欢乐!十七年,于兹,与有荣焉!2005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入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继续行走在语文教研之路上,从此,我与一千五百多位语文同仁携手,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他们服务。念兹,与有荣焉!</font></h3>

老师

语文

教学

我们

学校

学生

教师

作文

刘校长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