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大环线…无法抗拒的诱惑

泥鳅

<h3><br /></h3><h3>兰州,简称&quot;兰&quot;,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 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h3> <h3>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在兰州市区有好几座黄河大桥。</h3> <h3>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quot;金城汤池&quot;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h3> <h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h3><h3>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h3><h3>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h3> <h3>黄河上最著名的羊皮筏子,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h3> <h3>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h3><h3>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h3><h3>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h3><h3>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h3><h3>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h3> <h3>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设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h3><h3>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h3><h3>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h3><h3>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h3><h3>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武德八年(625年),置都督府。</h3><h3>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h3><h3>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金城郡。</h3><h3>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h3><h3>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兰州被吐蕃占领。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占领。</h3><h3>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h3><h3>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h3><h3>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朝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h3><h3>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h3> <h3>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h3> <h3><br /></h3><h3>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h3> <h3>截至2016年年末,兰州全市户籍人口32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2.73万人,乡村人口101.50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0.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0.18万人,占81.01%,比重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70.37万人,占18.99%。</h3><h3>全年出生人口3.7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11,比上年提高0.3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74,比上年提高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7,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h3> <h3>黄河边上的留影。</h3> <h3>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quot;衮本贤巴林&quot;,意思是&quot;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quot;,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h3> <h3>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quot;净上津梁&quot;匾额,乾隆帝赐&quot;梵宗寺&quot;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quot;梵教法幢&quot;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h3> <h3>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quot;塔尔寺艺术三绝&quot;,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quot;四大法会&quot;,更是热闹非凡。 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h3><h3>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quot;神奇西北100景&quot;。 </h3> <h3>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h3><h3>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h3> <h3><br /></h3><h3>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h3> <h3>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h3> <h3>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quot;衮本&quot;(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h3> <h3>青海湖,藏语名为&quot;措温布&quot;(意为&quot;青色的海&quot;)。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h3><h3>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h3><h3>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quot;龙吸水&quot;壮观场景。 </h3> <h3>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h3> <h3>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h3> <h3>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2013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千米。 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 </h3><h3>2017年8月,青海湖面积为4435.69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大60.19平方公里,较历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大101.54平方公里 。</h3> <h3>至2014年8月青海鸟种记录增加至222种, 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h3><h3>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h3> <h3>青海湖因含少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h3> <h3>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h3> <h3><br /></h3><h3>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h3> <h3>湖区属多民族居住地区,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68.61%,是湖区的主要民族。 </h3><h3><br /></h3> <h3>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quot;秦马&quot;。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quot;秦马&quot;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quot;乌孙马&quot;、&quot;血汗马&quot;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h3> <h3>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quot;茶卡&quot;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quot;达布逊淖尔&quot;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h3> <h3>茶卡盐湖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千米。 </h3><h3>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quot;青海四大景&quot;之一,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quot;天空之镜&quot;,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quot;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quot;之一。 </h3> <h3><br /></h3><h3>天水相接,白云倒影,中国的&quot;天空之境&quot;真的美到你哭!</h3><h3>在青海有这样一个地方,走进这里就如同走进了&quot;天空之境&quot;,赤脚走到湖面上观看和拍摄自己的倒影。这样的美丽,今生来过一次,足矣!...</h3> <h3>由于板块运动,原被海水所覆盖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逐渐隆起为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h3> <h3>大约10~13万年前,茶卡盐湖当时是一个外流湖,向东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黄河,后来发生构造隆起,使得茶卡盐湖变成了内陆湖。 在晚冰期时,茶卡盐湖为一淡水湖。自全新世起,茶卡盐湖开始萎缩,出现盐类沉积,即便是在全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 ,茶卡盐湖仍表现为进一步的萎缩状态。全新世晚期,盐湖的萎缩咸化进一步加剧。温度的作用对于茶卡盐湖的形成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晚冰期,全新世温度增高引起盐湖的蒸发量增大远大于降水量。</h3> <h3>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乌兰县境内,介于东经99°02~99°02、北纬36°18~36°45之间,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最东段、茶卡盆地西部、祁连山南缘新生代凹陷的山间自流小盆地内, 南面有鄂拉山,北面为青海南山与青海湖相隔。</h3> <h3>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盐湖与雪峰交相辉映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风光。</h3> <h3>茶卡盐湖气候干旱、温凉,年平均气温4℃,1月气温-12.2℃,7月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5%~50%,常刮西北风,平均风速3米/秒,为高原大陆性气候。</h3><h3><br /></h3> <h3>茶卡盐湖湖面海拔较青海湖的低,年平均气温略高于青海湖,年平均降水量少于青海湖,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青海湖。 </h3><h3>茶卡盐湖总面积10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 湖水面积、水深受季节影响明显,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千米,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 盐湖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枯水季节无湖表卤水,每年5~9月为丰水季节。 </h3> <h3>盐湖边缘呈放射状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乌苏河等河水入湖,在湖区东部泉水发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湖盆,无出湖的泄水口。 湖东南岸有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河流水量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h3> <h3>茶卡盐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盐湖卤水矿化度322.4克/升,相对密度1.2178,pH值7.8,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硫酸镁亚型。 </h3> <h3>茶卡盐湖底部为石盐矿床。盐湖自形成以来化学沉积相对连续稳定,化学沉积盐层厚度较大,一般4~8米,最厚可达10米。化学沉积主要以石盐为主,其次为石膏、芒硝、钙芒硝、无水芒硝、泻利盐、白钠镁矾和水石盐等 。</h3> <h3>卡盐湖缺乏水生生物,其周围地区树木植物极少,主要为草本植物,并且早熟禾和嵩草为优势种之一。 </h3><h3>茶卡盐湖因盛产&quot;大青盐&quot;而闻名,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但不可直接食用。 湖区年降雨量小,故每年能注入其中的水量特别少,加上蒸发强烈,故其含盐量极高。 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quot;青盐&quot;。</h3> <h3>丰水季节卤水中氯化钠含量较枯水季节的高,是开采石盐的最佳时期。枯水季节卤水中的钾盐和镁盐含量较丰水季节的高,是开采钾、镁盐的最佳期。枯水季节湖水中氯化钾含量最高值达2.01%,平均值为1.15%,已达单独开采的品位。 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h3><h3>截至2011年4月,茶卡盐湖储盐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4%。</h3> <h3><br /></h3><h3>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quot;空竹&quot;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h3><h3>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h3><h3>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h3> <h3>月牙泉(英文:Crescent Lake)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h3><h3>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quot;沙漠第一泉&quot;之称,自汉朝起即为&quot;敦煌八景&quot;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h3><h3>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quot;泉映月而无尘&quot;、&quot;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quot;而成为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quot;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quot;。有&quot;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quot;之感。</h3><h3>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quot;沙漠奇观&quot;著称于世,被誉为&quot;塞外风光之一绝&quot;。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quot;三大奇迹&quot;,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h3> <h3><br /></h3><h3>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quot;第一泉&quot;、&quot;别有天地&quot;、&quot;半规泉&quot;、&quot;势接昆仑&quot;、&quot;掌握乾坤&quot;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 月牙泉秋色 月牙泉秋色 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quot;汉渥洼池&quot;。&quot;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quot;。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h3> <h3>敦煌市,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 </h3><h3>截至2016年,敦煌市下辖辖9个镇,总人口18.94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6.4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4.59亿元,二产增加值27.06亿元,三产增加值64.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1:25.43:60.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987元。 </h3><h3>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quot;敦煌石窟&quot;、&quot;敦煌壁画&quot;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quot;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quot;,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 <h3>&quot;敦煌&quot;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quot;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quot;,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quot;敦煌&quot;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quot;敦,大也。煌,盛也。&quot;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quot;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h3> <h3>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 ;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 ;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 ;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h3> <h3>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h3> <h3>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quot;咽喉锁钥&quot;,据丝绸之路之要冲,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quot;华戎所交,一大都会&quot;,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h3> <h3>2016年,敦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01.52万人次,同比2015年增长21.37%。其中:国内游客797.93万人次,增长21.27%;境外游客3.59万人次,增长47.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89万人次,增长86.9%,接待港澳台游客1.7万人次,增长19.33%。实现旅游总收入78.36亿元,增长22.89%。其中,境外游客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64.34万美元,增长60.48%;国内游客旅游收入77.95亿元,增长22.76%。共有宾馆饭店207家(包括农家客栈),其中星级宾馆30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6家),总床位29441张。旅行社及驻敦旅行社分社86家,旅游汽车公司7家,旅游车辆615辆,取得资格的导游1260人,翻译语种有日、英、法、韩等4种。</h3> <h3>风景名胜:</h3><h3>&quot;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quot;,被称为&quot;敦煌八景&quot;。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h3> <h3>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h3><h3>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quot;犬吠沙&quot;。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quot;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quot;<br /></h3><h3>很多人从鸣沙山上由上往下滑时会产生轰隆轰隆的声音。传说鸣沙山现今所在地是一座玉皇大帝的宝库,为制止人们的贪婪之心,玉皇大帝特命太白金星用黄沙淹埋,所以里面是空的就会产生响声。还有一种传说----汉代时,汉军和匈奴交战时,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如今的响声就是两军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其实是沙石相互摩擦撞击发出的声音。</h3> <h3>地方特产:</h3><h3>敦煌素有"瓜州"之称,很早就是一个瓜果之乡了,盛产各种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手工地毯、彩塑、工艺骆驼、夜光杯、水晶石眼镜、工艺字画、腊染、敦煌罗布麻茶叶和纺织品都是敦煌特产,敦煌的特产以甜美的瓜果、敦煌罗布麻茶和夜光杯最为有名。</h3> <h3>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敦煌城南5公里(坐标:北纬40°05 东经94°40 ) ,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quot;如虬龙蜿蜒&quot;,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quot;沙角山&quot;。</h3> <h3>出敦煌城向南,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敦煌鸣沙山,东枕著名甘肃旅游景点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15 米。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月牙泉。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quot;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quot;。多少甘肃旅游的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遐思神往,确有&quot;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quot;之感。</h3> <h3><br /></h3><h3>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h3> <h3>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还不错。</h3> <h3>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一个故事:</h3><h3>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quot;洒圣水&quot;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h3><h3>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quot;圣水&quot;。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br /></h3> <h3>在鸣沙山景区,骑骆驼是到此地必玩的自费项目之一,在沙漠中骑在骆驼上行走,充分享受新奇感,也深深感悟古代丝绸之路上驼队的艰辛与苦难。</h3> <h3>截图:月芽泉的鸟瞰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