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传统村落——华江东村

渡头江人兴安民俗笔记

<h3> 华江东村,又名霞东村,位于县城西北面,东经110°28′08.457″, 北纬25°34′22.387″,距县城42公里,距华江乡政府驻地千家寺500米。县城通华江乡政府、高寨以及猫儿山景区的新公路从村边经过。明、清时期华江地方称六垌,隶属西乡。华江在1936年时称华江乡,1950年后称华江区、华江公社、华江乡,1985年改为华江瑶族乡至今。沿猫儿山下来一条河叫六垌河,系漓江主源,东村与乡政府所在地的千家寺隔河相望。东村属华江乡千祥村委管辖。</h3> <h3> 东村地处发源于猫儿山的六垌河冲积平原上,坐落于六垌河东岸,离六垌河岸100余米。该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物阜民丰。村里民风淳朴,乐善好学;村民克勤克俭,安居乐业。东村在公元1950年以前95%以上为龚姓。古时的龚氏家族读书之风犹盛,崇尚知书达礼,发奋考取功名,是为六垌一带著名的书香、礼仪之村。</h3><h3> 东村龚氏家族始祖全礼公字明秩,于明朝末年从江西瑞州府上高县锡山村举家搬迁至兴安司门石山脚,置家立业。后因战乱,几经周折,最后落脚于六垌东村。现东村有大、二、三、四房龚氏族人近500人,还有分布在高田、车田、黄隘、湾塘、同仁、杨雀、高寨、千家寺等地族人300余人,皆为汉族,说桂北官话,带六垌口音。</h3> <h3> 东村龚氏祠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但因建祠堂的资金缺乏,祠堂虽然建成,却无钱加以装修。到咸丰六年(1856)在族人的倡议下,祠堂又动工兴建,于第二年即咸丰七年(1857)十一月仲冬终于建成,并将龚氏家族的祖先牌位供奉于内。</h3><h3> 祠堂建成,即成为宗族祭祀或举行重大活动之场所,百余年来,香火旺盛,祭祀频繁。但因为历史原因,公元1950年代初,祠堂被收归公有,之后几度易主,改作他用。神龛被拆,设施毁损,致使祠堂面目全非,主体建筑上座竟被拆毁贱卖。下座几经周折方才得以保存,因年久失修,已是残破不堪。半个多世纪以来,祠堂地基之上,断瓦残垣,杂草丛生,每年清明祭祖,只能在露天荒草中进行,龚氏后人莫不叹息痛心!</h3><h3> 面对如此情势,龚氏家族中的有识之士纷纷倡议修建祠堂,遂达成共识,继而得到全族响应。修祠理事会很快组成,分工合作,筹金备料。因为祠堂下座的主体基本保存完好,为祠堂上座的重建提供了有益借鉴,使修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上座于公元2006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动工,至同年十一月四日竣工。下座于2009年农历十二月初五动工,至2010年清明节前结束,此期工程包括上座的神龛、祠堂左右回廊、前后围墙以及厨房、大门等。至此一座雄伟壮观的龚氏祠堂展现在人们面前。</h3> <h3> 东村龚氏祠堂为上、下两座,中间以天井连接,天井两旁为长回廊,天井里种有花草、植物盆栽。进围墙大门即看见维修好的下座旧祠堂。旧祠堂基本保持原貌,两边山墙是古时的青砖到顶,山墙上三级翘檐昂首挺立,蔚为壮观;旧门廊的石凳、石门槛厚重朴实,与门头上一对乾坤户对护着的“龚氏宗祠”牌匾相映成辉。旧祠堂的抬樑立柱基本保持完好,大立柱下有方形的,也有下为方形上为圆鼓形的柱础;抬樑上的花板雕有福禄字样和饰物,雕工精美,物件生动;几块旧的纪事碑和新的捐款碑分列祠堂两侧。上座祠堂供奉着龚氏一世至六世祖先牌位共四十位,神龛两旁上书对联一副:锡山分派家风远,渤海溯源世泽长。横批:绳其祖武。此座祠堂与天井回廊皆为后来新建,其用料均为现代材料,但结构是仿造下座祠堂兴建的,所以其格调属仿古形。整座祠堂庄严肃穆,静谧安详。踏进大厅,一种对龚氏祖先肃然起敬的情感油然而生。</h3> <h3> 东村旧民居现还留存有十余座,多为外墙用砖石,其内用杉木材料搭建、隔层的结构。部分房屋也有全用木质材料搭建。其建筑特色为典型的桂北山区民居特色。两边为起居室,中间是正厅(俗称堂屋),堂屋供奉香火牌位,即“天地国亲师位”,以及龚氏家族历代祖先。堂屋是平时的餐厅,吃饭喝茶皆在此。堂屋不设置大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到家中小憩、饮茶。</h3> <h3> 其粮仓也独具特色,在房屋外搭建一小瓦房,中间用杉木镶成一个方形木柜,木柜大小按各家所喜,木柜底层需离地20公分,利于通风和不被地上积水侵蚀;木柜正面部分用小型长条木板镶起,可活动,方便装谷和卸谷。从这些敞开在外的建筑特色可以看出,旧时山里人家的宽广胸襟与坦荡情怀,具有日敞厅堂、夜不闭户的良好民风。</h3> <h3> 华江东村龚氏家族历史上出过很多文化名人,如龚谦、龚谟、龚锡纬、龚锡绅、龚尚佩等,尤以龚锡绅最为突出。龚锡绅,又名国禤,号黼堂,华江东村龚氏族人先贤,兴安县文化名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殁于咸丰元年(1851),享年七十三岁。锡绅公之一生,勤奋好学,为善不倦。年甫弱冠,成为县学增广生员,翌年,取得嘉庆庚午科副贡资格,旋升为江县儒学。锡绅公好古文,喜诗词,常年手不释卷。尤工诗,有《听之草堂》诗集一部传世。惜于公元1960年代散佚殆尽,幸被桂林图书馆收藏二部。锡绅公之晚年,热心公益,见杨雀村某地毁林烧炭,破坏水源环境,呈文县府,引起当局重视,明令禁止。禁山碑刻至今犹存,锡绅之名赫然在目。龚氏族人口繁衍,宗族兴旺,锡绅公全力支持其兄桥斋公续修家谱。又力主修建宗祠,并亲自筹款、督工。在锡绅公之感召下,阖族同心协力,历时十六年,终于将宗祠修成,并亲自取名其堂曰“亦政堂”。锡绅公之功劳苦绩,将永远载于龚氏史册。<h3> 据道光《兴安县志》记载,锡绅公以副贡生的身份参与其县志的编修,并捐资捌仟肆佰文。还向外募捐伍万肆仟贰佰陆拾文,换银交局,实银贰拾柒两陆钱陆分。</h3></h3> <h3> 龚锡绅诗集《听之草堂》选录<h3> </h3><h3> 点灯山(二首)</h3><h3> 癸巳九日,同人邀登点灯山。归过陡河,口占二绝。时正看牡丹亭曲本,故每首窃用其语作煞句。</h3><h3> 一、 城西名胜点灯山,落帽冲风直到颠。</h3><h3> 不是逐顽力量大,欲寻高耸看云烟。</h3><h3> 二、 记否诗牌与酒筹,十年前正菊花秋。</h3><h3> 风流云散人何在,河上砧声忆旧游。</h3><h3> </h3><h3> 舂臼湾(二首)</h3><h3> 一、 一湾绿水绕回汀,几桁青山列画屏。</h3><h3> 洞府凭谁作锁匙,如从此地想钟灵。</h3><h3> 二、 水车汲浪翻,水碓舂云起。</h3><h3> 鸥鸟静忘机,浮尘烟波里。</h3><h3> </h3><h3> 登太和庵</h3><h3> 放眼招提别有天,平芜尽处见桑田。</h3><h3> 几家村落风烟里,无数林峦夕照前。</h3><h3> 此日追陪刚半响,旧游重续又经年。</h3><h3> 纱笼粉壁留诗迹,惭愧山僧又索联。</h3></h3> <h3></h3><h3> 东村龚氏家族在当代也不乏许多著名文人,如龚大焜、龚立人、龚立言、龚立模,龚大钊等,尤以龚大焜、龚大钊最为突出。龚大焜,一名绍焜,字铭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广西桂林著名国画家,与张家瑶、马万里等画家齐名,长期担任广西美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兼该校总务主任。龚大钊,中学高级教师,经过数十年的刻苦积累与写作,编著出版《实用酬世大全》一书,现又不辞辛劳,为龚锡绅的《听之草堂》诗集二十卷详细注解。此些都为龚氏家族之荣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