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豆香灵潭</h3><div><br></div><div>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南雄地处粤、赣、湘三省交界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雄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div><div> 南雄美食特别多,梅岭的鹅王、水口的乡村鱼、乌迳的酸笋鸭、牛干脯、腊肠、酿豆腐、腐竹等尤为出名,而我偏爱珠玑灵潭的腐竹。</div><div> 灵潭地处梅岭脚下,相传唐朝宰相张九龄喜爱灵潭腐竹,使得灵潭腐竹名声大振,又被称为“宰相腐竹”。</div><div><br></div><div> 听灵潭村八十高龄的曾奶奶说,在过去,灵潭腐竹是生活奢侈品,好比现在的熊掌、鱼翅,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就是专门生产腐竹的人,也很少有机会品尝,因为要拿它去换钱。记得第一次吃到灵潭腐竹是在1990年。当时跟随同村的几个青年卖木头,深夜十二点从老家荔迳村出发,天蒙蒙亮时到了珠玑灵潭,买木头的是一位朴实忠厚的刘大伯。刘大伯的老婆,非常热情好客,留下我们吃早饭。她做的那盘色泽金黄的腐竹顿使我们食欲大增,我酣畅淋漓地连吃了五碗饭,堂哥竟然吃了九碗。事后我与哥谈及此事,我哥认为是背了一晚木头饿了的缘故,而我却认为是腐竹好吃的原因。</div><div> 时值盛夏,我再一次走进珠玑灵潭时,阵阵豆香弥漫村头每个角落。村头巷尾、农家小院,晒楼上、阳台上、竹杆上、屋檐下,一处处,一排排,晾晒着晶莹剔透的腐竹,阳光照射过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禁让人有饱吃一顿的冲动。</div><div> 我走进村民邓事东家的腐竹作坊,正好碰上他儿媳妇曾瑶瑶在做腐竹。作坊里热气蒸腾,仿佛走进了桑拿房。作坊中间架着两个木制平底大锅,每锅分成几十个长方形格子。能干的曾瑶瑶,正眼疾手快地在锅边揭起滚烫的腐膜,然后随手晾在悬挂在灶上方的竹竿上。当时已是上午十一时,腐竹制作差不多接近尾声,两根竹杆已挂满了腐竹。负责烧柴放火的邓军海,也时不时顺手帮老婆牵扯一下没晾好的腐竹。夫妇两个分工合作,夫唱妇和 ,很是让人感动。<br></div><div> “做腐竹,是灵潭村村民的一项看家本领。” 70多岁的邓事东告诉我,他从15岁开始学做腐竹,至今有五十多年了,如今早把手艺传给三儿子邓军海夫妇俩。他回忆道,儿时的灵潭村,就是一条“腐竹村”,祖祖辈辈、家家户户,制作腐竹成了谋生的手段,也成了代代相传的独门技艺。“我爷爷、我爸爸都会做腐竹,我从小在旁边帮忙,看着看着就会了,手工做腐竹,凭的就是经验!”“选豆、破豆、泡浸、洗豆、磨浆、隔浆、煮浆、沉浆、挑膜、晒竹。”邓事东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口气讲解完了腐竹制作的十道工序。他强调,尊重每一道工序,讲究每一个细节。比如选豆,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掺杂一些变质的黄豆,就会影响腐竹的味道、口感;又如破豆,市面上有些价格较低廉的腐竹,就是没有破豆,与豆壳掺杂在一起,做出来的腐竹,质量自然低下许多。而在这十道繁琐的工序中,最考验技艺的,还是挑膜。首先,必须拿捏好腐竹成型的火候和时间,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其次,动作必须熟练连贯而迅速,否则成型后的腐竹不规整。他说:“揭膜,就好比我们切牛肉片,厚薄要适宜,讲究横坚方向。”原来这小小的一片腐竹,制作工艺竟然这么讲究,制作过程竟然这么复杂!</div><div> 交谈中邓军海讲到自己以腐竹为媒,因腐竹而致美恋爱的往事。一天,父亲叫年轻的邓军海去集市上卖腐竹,军海想:我一个大小伙子,怎么好意思干这种摆摊的事?推诿中无奈地来到珠玑墟镇,忙碌中传来娇嫩的一声“你的腐竹多少钱一斤?”“8元。” “买一斤。”这时邓军海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女孩,只见女孩两只大而明亮的眼睛正看着自己,当两双眼睛对视时,女孩的脸上顿时泛起了红晕,邓军海心里瞬间变得激动……最后留给海军的是飘逸长发远去后的相思。<br></div><div> 不久后,两人开始了相恋,热恋两年后,这对情侣走在了一起。婚后,邓军海和曾瑶瑶有过一段艰辛的打工经历。从2000年开始,夫妻俩跟随大流,先后在深圳、广州、佛山打工,辗转打工四载,仍是居无定所。后来,邓军海做过货车司机,四处送货,颠簸流离,家不像家。2005年底,邓军海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老家创业,继承父亲的手艺——做腐竹。妻子想起了买腐竹的情景,心想:“丈夫与我的缘分起于腐竹,难道真是与腐竹有缘,既然这样,那就随缘吧!”于是答应了丈夫,辞工回到老家。</div><div> 刚开始,邓军海还是父亲帮带着,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加上从小看着父辈们做,他很快学会了制作腐竹的手艺。但因信息闭塞,做好的腐竹,多数是拿到墟镇上零售,只有少数是销往临近的江西大余。</div><div> 正当邓军海满怀信心准备大展宏图时,一个意外从天而降。 有一天下雨,去大余的道路不好走,中途发生了一场车祸, 邓军海失去了左肢。这次遭遇,几乎把他美好的梦想击得粉碎,是贤惠的妻子重燃了他生活的信心,“你有做腐竹的手艺,我有做腐竹的体力,你我同心,何愁没有好生活?放心吧,老公!”</div><div> 说到这里,邓军海的眼角噙满了泪水,沉默了一会儿,他说:“能有今天,得感谢妻子!”</div><div> 曾瑶瑶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说干就干,她重新接过邓军海制作腐竹的事业。由于平时天天看着丈夫做,加上她能吃苦耐劳,爱学习,悟性好,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熟练掌握了制作腐竹的手艺。说来也怪,凭着曾瑶瑶经验做出来的腐竹,色泽、口感就是与众不同。从那时起,腐竹手艺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也被打破了。</div><div> 站在如同桑拿房的作坊里,看着曾瑶瑶不停地起膜、揭膜,她浑身汗流浃背,邓军海时不时过去帮老婆擦拭额头的汗滴,夫妻偶尔对视一下,脸上露出满满的幸福。邓军海还告诉我,他夫妇俩每天能做15公斤豆子,大约产出7.5公斤左右的腐竹。眼前晾挂着的就是一等腐竹,可以卖到56元一公斤,除去成本,每天能赚二、三百元钱,利用制作豆腐的豆腐渣每年可以养十多头猪,再耕点农田,最欣慰的是父母能在孩子身边,现在一家日子过得倒挺滋润,比起大部分外出珠三角打工的人强多了。<br></div><div>邓海军还说,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机制腐竹,为了色彩好看,添加色素,好看不好吃,没有韧性,吃起来不劲道,肉薄没口感,没有豆香味。我们灵潭腐竹是纯手工工艺制作,采用当地上等黄豆制成,不添加任何色素,原色原味。而今,灵潭腐竹都是客户前来购买,再也不用到墟镇上去叫卖了,特别是逢年过节,腐竹经常供不应求。</div><div> 一片小小的“豆腐皮”,竟然有这么大的诱惑?灵潭村委会副主任黄建忠的谈话解开了我的疑惑。据他介绍,灵潭村素有“腐竹之乡”的美誉,有着400多年手工制作腐竹的历史。当地有句顺口溜:“灵潭人的田,里东人的店,灵潭的腐竹响当当。”灵潭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一年四季光照充足,适合种水稻、黄豆和花生。加上灌溉水源来自于清澈优质的兰坑水,可以说土肥水清,种出来的黄豆含糖量低,含有超高的蛋白质,做出的腐竹口感韧性强,嫩滑清香,久煮不糊。灵潭腐竹可荤、可素、可烧、可炒,还可凉拌、汤食等,适合南北方人的饮食口味。土肥水清滋养一方手艺 ,最多时灵潭村有500多户村民传承着祖辈留下的手艺,起早贪黑地制作腐竹。2016年 “灵潭腐竹制作手艺”项目还被列为南雄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div><div>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二十八年一晃而过。再次来到灵潭,我试着去寻找灵潭当年的样子,寻找当年招待我哥俩的刘大伯,可是当年的刘大伯再也找不到了。印象中破败不堪的灵潭,如今“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阔整洁靓丽的乡村绿道直通村口,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楼,一排排古色古香民宿房,还有那古风十足的灵潭驿站,古道、古树、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野,以及那三五成群穿行在田园的游客,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div><div> 站在村头石拱桥上,看着眼前一切,我感慨万千。灵潭腐竹经历四百多年而传承到今天,绝非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容易。由于腐竹传统制作方式工序繁琐,产量低,成本高,而且价格低廉,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许多手艺人都相继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如今像邓军海这样还在默默传承腐竹技艺的,村里仅剩下四五家了。</div><div> “绿色、健康”是灵潭腐竹品牌的灵魂,祖先留下的传统制作工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上任的公司总经理徐越颖很坚定地说。为了那种地道口味,一代又一代的灵潭人在努力传承这几百年的技艺,并期望把老祖宗的活传承得更好。最近两年,有了省纪委监察厅的帮扶,灵潭成立农村合作社,开公司,建工厂,将灵潭村腐竹制作的老手艺人集合起来,抱团传承发展。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进驻,足不出户,只要在网上轻轻一点鼠标,你就可以轻松买到灵潭腐竹。</div><div> 随着乡村游的不断兴起,珠玑古巷与梅关古道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相信灵潭腐竹这门几百年手艺将会慢慢被外人熟知。我想,不久之后,灵潭腐竹的香味儿会飘得更远。</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胡剑锋,男,广东南雄人,70后。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雄市作家协会秘书长。2013年广东青年作家创作研修班学员,2015年鲁迅文学院广东中青年作家深圳研修班学员。做过教师,呆过机关,闲时码点文字。散文散见于《韶关日报》《潮州日报》《香雪》《季风》等报刊杂志。)</div><div>作者单位:南雄市委党校</div><div>电子邮箱:gdnxhjf@163.com</div><div>联系电话:13927826396</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