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青鸾一一贝母鸡绿尾虹雉

野草

<h3>  绝大多数拍鸟的人上巴郎山第一目标就是这神秘的"青鸾"一一绿尾虹雉!这一点并无悬念。据说有的人在花岩子苦苦守候六、七天,连绿尾虹雉的影子也没见着。</h3><h3> 傍晚或清晨,雾霭迷茫,甚至夹着雪花。有时似乎听到了鸟的声音,但终是无缘。加之山上风云无常,缺氧、困倦之下只好打道回府。我一个南京的朋友就是如此,几次上花岩子,且约好同行。但一到山上就难受,呼吸困难四肢泛力。吸几口氧,想把机子架好,但终无法如愿。第三日,只好返回成都休整,然后义无反顾地返回北京了……毕竞,身体不适,什么心情也没了。</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是5月9日的下午到了花岩子。在山下阳光灿烂,觉得山上再怎么冷也不至于下雪吧。就把厚实的衣物和雨衣等御下了,因为也就抱着先"踩点"熟悉情况的心态上山了。没到邓生沟就觉得自己失策了,雾霭沉沉,雨也一直下个不停。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雨太大,隧道口停了几台车,大家都坐在车里避雨。但我还是把机子扛出去了,因为雨衣虽在山下,但雨披仍带着。我一心只想见到就是这有神鸟"青鸾"之名的绿尾虹雉,觉得这种天气正是它可能出现的时候。即便拍不了,看上一眼也是好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大雨中守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发现它了。就在山下约200米的乱石、杂草中,在浓雾中时隐时现……但雨大雾浓,根本没法合焦。虽也拍了几张,终是不堪辨识。就如同一块深色的岩石,模糊不清。本想坚持到雨歇雾散,可全身均己湿透且手指冻得厉害,判断花岩子以上应是下雪了。绝不能在第一天就感冒,而影响后续行程,只好下山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虽说绿尾虹雉一般在早晚出现,但却不一定在你守候的点。等到发现动静赶往另一点时,它可能早己消失。这或许就是有的朋友苦候多日却无缘一见的原因吧。第二天上山,天朗气清。远处山峰的白雪泛着耀眼的光芒,才觉得昨日的判断是准确的,当时确己开始下雪了。</h3><h3> 这一天,天气出奇地好。阳光温暖,七点钟左右,光线异常柔和,但人称"神鸟青鸾"的绿尾虹雉一整天都没有出现。虽说也拍了几张普通朱雀、红眉松雀等林鸟,心里仍是空落落的……其实这也就是雉鸡类的特点,过于明亮的环境下,它们都会隐藏的。而借助半阴半雨及浓厚的团雾,它们才可能安心觅食,在空旷处露出神秘的身影。</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两张冷色背景的图,拍于6月14日下午7点20左右。当时光线己非常暗了,还雨夹雪的。从图中虹雉的背羽上,可见明显雪粒和雨丝。虽不甚满意,但距离尚可。绿尾虹雉体型较大,若距离太近往往见首不见尾(封面)。其它图片多为11号拍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月 11日那天好象是周末,人特多。人多之后难免有人往前挤,档住视线了。由于我不想移动去争机位,拍摄的角度就变小了。虹雉在低处时完全无法拍,全被档住。这也是没办法的,许多人手持相机,根本无法顾及我等了。毕竟千里迢迢而来,见一眼"青鸾"已是不易,我也只能抢拍几张作罢。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而真正的收获也不在这一两张片子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每一片风景只与看风景的人相关。收获,只在内心。</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图注:此篇文章中所有虹雉为"绿尾虹雉",而文中虽简单介绍了另两种虹雉,但并未取图。所拍地点为巴郎山花岩子隧道口(S303),时间为2018年6月11日至14日之间。风景多为手机拍摄。</font></h3> <h3>  虹雉属下有三种鸟,分别是棕尾虹雉、绿尾虹雉和白尾梢虹雉。其中的白尾梢虹雉下有指名亚种和滇西亚种,为中国特有鸟种,另两种无亚种分化。</h3><h3> 这类雄鸟,因羽毛闪着金属辉亮如彩虹,故名虹雉。为走禽,结实,体形较大,喙略长,上鸟喙略大并覆盖着下鸟喙,先端微向下曲,似鹰嘴但不具钩,适于啄食植物种子;脸部裸露,尾较翅短,宽阔扁平。雄鸟末端呈方形而雌鸟稍圆,具18枚尾羽。</h3><div> 这三种虹雉均栖息于海拔3300-45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它们在高山草甸和灌丛中挖掘各类植物的根、茎等为食,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鸟",其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观察,绿尾虹雉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又称"贝母鸡",为中国特有种。棕尾虹雉分布范围稍大,为尼泊尔国鸟。白尾梢虹雉分布偏西南方,数量也不多。后两种雉以中国为中心,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辐射,东抵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及青海东南部延伸,印度、尼泊尔、阿富汗、缅甸等地均有分布。</div><div> </div> <h3><br></h3><h3>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三种雉均有羽冠,尤其是在繁殖期更显艳丽。羽冠以棕尾虹雉最有特色,其头项蓝绿色的羽冠祼出,羽端呈匙状向前卷曲,在不同光线照映下呈现丝绒般的光泽。绿尾和白尾梢虹雉的羽冠虽无这种特征,但艳丽的羽冠并不逊色棕尾虹雉。</h3><h3> 绿尾虹雉,又名"贝母鸡、火炭鸡",为虹雉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其外形很像无冠羽和脱了尾上复羽的孔雀,但比孔雀略小。其雄鸟羽冠覆着颈项,上体略似棕尾虹雉,但白色部分较大,尾蓝绿下体黑,有横纹,似炭。背的后部及腰的前部均为白色。平时喜结成小群,在海拔4000~5000米高的高山草甸,灌丛或裸岩地区活动。冬季迁到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生活,夜宿松树上或稠密的灌丛中。</h3> <h3>  </h3><h3> 和另两虹雉一样,绿尾虹雉同样"性机警",遇干扰则很快钻入灌丛和密林中,有时也可展翅滑翔。大多数时候,其雄鸟的鸣叫为"有金属质感的哨声”。破晓时雄鸟会在突兀的岩石上发出婉转而富于变化的guli…guli声,雌鸟有时也会以同样的节奏跟鸣。而繁殖期炫耀时,雄鸟会发出gao…gao…,受到惊吓时会在geee…声中飞速逃离。在其可能藏身的山梁,往往是只闻其音,难见其影。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定兴、康定、汝川、平武以及甘肃交县迭部,舟曲等地,为留鸟。</h3><div> 棕尾虹雉,又称"九色鸟"。雄鸟羽冠较长而具匙状羽端,上体大都呈金属铜绿、紫及绿蓝等色。下背白,尾棕色,下体褐黑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东部,在该地为留鸟。虽有"九色鸟"之名,其实这三种雉均不止九色,尤其在繁殖期。虽有红、棕等暖色但绿、蓝色仍占主体,为古色系中"青与蓝"的基调色,显得非常神秘。</div><div> 白尾梢红雉又名"高山雪鹅"。总体呈金属蓝绿色,下背部纯白,尾棕而具白端,下体纯黑。鸣叫,报警时为尖厉哨音go_li,受惊吋发出hu…音,平时为单调的“aou”声,如沙哑的家鹅,故称为“雪鹅”。目前仍未发现有以上两种虹雉的从突兀岩石俯冲并盘旋的习性。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脉,东达云南西北部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和西部腾冲及缅甸,为留鸟。</div> <h3>图注:此图及后一张为"绿尾虹雉"雌鸟</h3> <h3>  虹雉主要以野百合、草玉梅、报春、驴蹄草、羊芽草、贝母、多星韭、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牛尾独活、高山羌活和高山箭竹等植物的叶、茎、幼芽和根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从这些植物的名称不难看出,其中绝大部分为珍贵的传统中药材。</h3><h3> 既为珍贵药材,且生长环境独特,必然与人类活动形成冲突。而在川西高原脆弱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也很难承受放牧和过多的人为挖采。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中的药物采集,必然与虹雉类的生存所需的环境形成矛盾,尤其对"贝母鸡、火炭鸡"一一绿尾虹雉的影响更为明显。川贝有时卖到2000元/斤,人们蜂拥上山控掘从而对绿尾虹雉造成惊扰。而川贝母开花时正是这种虹雉的繁殖期,采药人中猎杀雉鸡也时有发生,其种群生存实在堪忧。</h3><h3> 和许多地域性强、食物结构特殊的鸟类一样,高海拔的气候类型、密林、灌丛、乱石以及高山草甸是虹雉赖以生存的家园,一经破坏则很难修复。而这些富含微量元素的珍稀高山药用植物,作为虹雉的食物,也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让它们的羽毛呈现出奇特的颜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这些奇特的虹雉也是一样的道理。</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川西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为典型的高山气候类型。自然条件严酷,雨雪往往不期而至。夏季也总在阴雨和云雾笼罩之下,即便晴天也被飘浮的白云缭绕,而冬季来临,皑皑的白雪成为常态……虹雉强劲的喙和脚,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进化而来。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中国古人很就认识并熟悉这种鸟。据古籍所载,在公元前1000年,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时就有"氐羌献鸾鸟"的记载。周天子虽以"洛邑"为都,地处中原,但其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原大地。氐羌大多居高原,半游牧、鱼猎生活,就包括当时的"古蜀",即现在的四川成都和陕西等地。其所献之"鸾鸟"又称"青鸾",即现在的虹雉,且极有可能为"绿尾虹雉"。这三种虹雉中,唯"绿尾虹雉"处于古蜀的文化中心成都附近,且又以"青"色调为主,故称"青鸾"。</font></h3> <h3>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打上了"龙与凤"的印记,而"凤"文化的形成与"雉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雉鸡"资源的中心,中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h3><h3> 虽然在公元前1000多年,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原王朝便己有"青鸾"来贺,但这种珍贵的"鸾鸟"并非随时可见。久而久之,以"凤凰"为传说文化便逐渐形成,且“鸾"与"凤"虽同以"雉鸡"为原型,其指向明显有区别。鸾,指青鸾。又名鸾鸟、青鸟、鸡趣,为"凤凰"一类的鸟。汉、晋时,鸾鸟、玄鸟、青鸟开始各有所指,即绿尾虹雉、燕和红嘴蓝鹊,开始作为"春之使者"及东王与西王母的象征,为人们所推祟。</h3> <h3>图注:从此图可看到"绿尾虹雉"头部紫红色华丽的羽冠</h3> <h3>  《山海经》:女床(地名)之山有鸟,其状如翟(翟的本义为一种长尾的野鸡,古时狄与翟同义),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定。《山海经》虽为玄书,但归于地理类应无问题。而所谓"见则天下安定",无非说"邦有道,夷狄来贺"之意。这"青鸾"也就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了。若天下纷乱,远在偏远的氐羌怎么可能献上"青鸾"呢?</h3><h3> 《说文解字》释"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尔雅.禽经》:鸾,瑞鸟。一名鸡趣。后来又派生出"五青鸟"一说: 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玄,曰阴翥;黄,曰土符。汉朝张衡《东京赋》曰:鸣女床之鸾鸟,舞丹穴之凤凰。后汉太史令蔡衡更是明确指出:多赤者凤,多青者鸾。而由"鸾"派生出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了,如鸾吟凤唱、鸾翔凤集、鸾舆凤驾、颠鸾倒凤……</h3> <h3>  而在"青鸾"、"青鸟"以及西王母的文学意蕴中,与作为"青鸟"、"青鸾"的中国西南也成了"深邃、幽远、神秘等语义的代指,成就了古人诗词"幽玄"意境。如唐朝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h3><h3> 上川西巴郎山之后,在云雾浓厚、雨雪漫天的对"绿尾虹雉"的守候中,我不时会想起一些远古的传说以及古蜀文明的片断,包括三星堆出土的那些神秘的有羽冠和勾喙的青铜鸟……尤其那只高40厘米的青铜大鸟。据说这只青铜鸟出土时喙与眼周有朱砂点缀,异常华丽,这与这"绿尾虹雉"等何其神似!</h3><h3> 当然,谁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关联。可谁又能无视这"青鸾"的美带给我们的震撼,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呢?悠悠岁月长河里,江河可能改道,地貌也可能变化……物换星移,苍海桑田,而穿越历史遗存的这些生灵并无太大的变化。那些华丽的羽毛以及铜哨般发出以声音,一如五千年前周成王所见。对此,我除了敬畏就是沉默,不敢有一丝轻薄。</h3> <h3>图注:雪景为高于"花岩子"隧道,约4000米海拔处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