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印象之 克羅地亞:戰爭的瘡疤

稼轩

<h3><font color="#010101">克羅地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处于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潘诺尼亚平原的交界处。领土面积5萬6千餘平方公里,人口4百餘万。於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聯邦宣佈獨立,2013年7月成为歐盟会员。</font></h3> <h1>首都薩格勒佈</h1><div><br></div><h3>關於薩格勒佈這個克羅地亞的第一大城市,有一個熟悉而遙遠的名字或許能喚起你的記憶。鐵托,前南斯拉夫聯邦總統。這個名字在中國已經少有人提起,薩格勒佈,就是鐵托的故鄉。今天,即便是在他的出生地,這個名字也已經成為久遠的歷史,或者說是已經被刻意淡化,年輕人幾乎很少有人知曉。</h3> <h3>市中心的總督廣場,是為紀念1851年統一薩格勒佈的總督耶拉契奇而建,這裏曾經塑有鐵托的銅像。政權更替之後,鐵托的塑像被推倒了。如今在那裡矗立的,仍是耶拉契奇的銅像。</h3><div>鐵托時代已經隨風而去,儘管這位鐵漢總統曾經給前南斯拉夫帶來過一個鐵腕和相對富足的年代。</div> <h3>聖馬可大教堂,儘管無法與歐洲眾多恢宏無比的教堂相比肩,但是這裡卻是薩格勒佈重要的宗教聖地,也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 <h1>戰爭的瘡疤</h1> <h3>荒骨潜销垒已平,汉家曾说此交兵。<br></h3><div>如何万古冤魂在,风雨时闻有战声。</div><div>旅途中經過的這個地方,曾是二戰時期兵家必爭之地。</div><div>當年鏖戰急,弹洞前村壁。1990年代“克羅地亞戰爭”時期留下的瘡疤更加歷歷在目。</div><div>1991年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前,塞爾維亞族人成立了塞族共和國,鄰居逾墻,兄弟反目。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至今留在村落荒草,斷壁殘垣間。</div><div>戰爭的硝煙已然飄遠,墻上的彈孔依稀可見。</div> <h3>寂寞古戰場,角聲灰飛滅。</h3><div>這些二戰時曾經叱咤風雲的飛機坦克和防禦工事默默地告訴我們,和平,才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div> <h1>十六湖國家公園</h1> <h3>這個被中國遊客譽為"歐洲九寨溝"的國家公園,確實和九寨溝有很多相似之處,明靜而清麗,色彩斑斕媚而不俗。若論不同,這裡沒有到處兜售紀念品的商販,沒有讓你時時要提防的騙局,所以她更加純潔更加明靜。<br></h3> <h3>十六湖國家公園,學名為"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因有十六個湖相連,俗名便稱十六湖。</h3><div>這個從1914年就開始籌建的公園,因為二戰的影響,直到1949年才正式建成,1979年,她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比九寨溝早了十三年。但由於南斯拉夫解體引起的政治動蕩,致使我們認識她的過程也顯得過於漫長。</div> <h3>無論是游船和徒步,置身其中,總有滿目美景相伴。與她相遇,驚並好奇著,告別她的時候,累並愉悅著。</h3><h3>再見!十六湖,再見!明靜的歐洲九寨溝。</h3><div><br></div> <h1>特羅吉爾</h1> <h3>公元前3世紀,大概是屈原吟詠"舉世皆濁我自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時,抑或是刺客荊軻在朝堂之上圖窮而匕首見的時候,在遙遠的亞得裡亞海邊,這裡便已是古希臘重要的港口城市。<br></h3><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城市就是歐洲的活化石,雖然經歷滄桑無數,但是古建築奇跡般地保存至今,城市被古羅馬古希臘建築和中世紀威尼斯風格,法國,奧匈帝國風格的建築點綴得風情萬種,儼然一座歐洲古建築的博物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座有2300年歷史的古城,人口只有一萬多。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她的人口是13322人。</font></h3> <h3>見證數千年歷史風雲的中世紀露天法庭,牆上的浮雕仍然清晰可辮。</h3> <h3>男聲,美聲,和聲,這麽漂亮的歌聲,為古城大為增色。</h3> <h3>當古老的聖勞倫斯教堂的鐘聲響起,仿佛把我們帶入中世紀的歲月。</h3> <h1>斯普利特</h1> <h3>一座城市的形成,源於一座皇宮,這很是讓人好奇。斯普利特就是這樣一座讓人好奇的古城。<br></h3><div><br></div><div>戴克裡先宮,建成於公元305年,她是羅馬皇帝戴克裡先退位後的居所,面臨亞得裡亞海,集帝王宮殿和豪華鄉間別墅之大成。羅馬帝國撤離後,這裡曾經成為躲避戰亂的難民們的避難所。難民們在這裡建造房屋,商店,作坊,逐步形成一個城市的要素。於是,一個退休皇上的別墅慢慢成了一座經典的城市。</div><div><br></div><div>她不為人識,靜靜地在亞得裡亞海邊曬著太陽,仿佛流落民間的公主。直到1864年,一個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發現了她。今天,她已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div> <h1>杜布羅夫尼克</h1> <h3>杜佈羅夫尼克古城建於公元七世紀,西臨亞得裡亞海,與意大利半島遙遙相望。老城中古建築風格多樣,有城市博物館之稱。<br></h3><div>古城曾在1667年的地震中被毀,重建300之後又遭滅頂之災。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體後,美麗的古城在內戰中毀損嚴重,很多建築夷為平地。1995年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持下,得以重建修舊如舊。</div> <h3>小城在二十一世紀初人口四萬多,而如今的常住人口只有一千人,然因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使古老的城市更顯活力無限。</h3> <h3>杜布罗夫尼克臨海的城墻厚達五米,有歐洲最堅固的堡壘之稱。走在城牆之上,亚得里亚海碧藍的海水共長天一色,海風陣陣沁人心肺。</h3> <h3>古城歷史的目擊者。</h3><h3>誰能想象,這所建於1317年的老藥房,經歷了700年的滄桑,至今還仍在正常營業中。它所目睹的戰火天災世間波瀾,盡在不言中。</h3> <h3>走在克羅地亞的土地上,被美麗和古老震撼的同時,我們還看見數十年前的戰爭硝煙並未散盡,世界呼喚和平的聲音更沒有停息。</h3><h3>願世界美好,和平永存!</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7.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