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文化

叶子gshs

<h3> 中国扇子文化</h3><h3> 扇子是摇动生风的用具,是夏令必备之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之一。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羽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故“凉友”是扇子的一个别名。</h3><h3><br></h3> <h3>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主要用于宫中,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h3> <h3> 一、扇子的类型和用材</h3><h3>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主要形状有:圆形、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形和折叠形。但使用最多、流行最广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h3><h3><br></h3> <h3> 1、团扇,因形似一轮明月故称之为“团扇”或“纨扇”。 团扇产生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h3> <h3> 2、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h3> <h3>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绢纱、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h3>  扇面用材,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丝、绢、绫罗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又用纸来糊制扇面,并以书画点缀扇面。</h3><h3>扇骨用材,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材料制成; 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h3><h3> 扇子还配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h3><h3><br></h3></h3> <h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风格特异、材料新颖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开扇、多功能光导工艺扇等相继问世。现代生活使用扇子纳凉驱暑的作用相对减小,但扇子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将永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h3> <h3> 二、扇子的功能</h3><h3> 扇子主要是用来扇风祛热的,但仔细想来,扇子似乎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h3><h3> 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一些小说、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呼风灭火,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济公也手握一把破蒲扇,不是用来消夏的,而是一件法器。古代宾妃、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团扇。不但可以平添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也可借扇掩面而笑。</h3><h3><br></h3> <h3>  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的有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h3> <h3>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五种人,一是说书人,二是说相声的。不是扇风,而是作为一种道具。三是下棋的,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一会儿展开一会儿折合,似乎有助思考。四是文人、书画家,他们自然是在仿古。五是戏剧舞蹈演员,常用扇子作道具。现在广场舞中也广为流行扇子舞。</h3> <h3>  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扇子装饰也逐渐进入千家万户。</h3><h3> 在中国园林中有很多漏窗,可以说漏窗是中国园林艺术思想的精髓。漏窗图案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在众多漏窗中,就有不少扇形漏窗。</h3><h3><br></h3> <h3>扇子装饰进入千家万户</h3> <h3>园林扇形漏窗</h3> <h3>园林扇形漏窗</h3> <h3>  三、扇子诗画</h3><h3>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王羲之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一个炎夏的傍晚,访友归途,在一座桥上见一位老婆婆卖六角竹扇,中午王羲之过桥时就已见了这位老婆婆,于是弯腰拿起一把六角扇,问老婆婆多少钱。老婆婆见有人问价,目光里充满希望地回答:“二十文钱一把,少几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就向老婆婆借了五把扇子,跑到附近一家酒肆里,向伙计借来笔墨,在这几把扇子上写下“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字,并落款署名,然后又把扇子送还给老婆婆。老婆婆见本来雪白的扇面被涂鸦得“黑里糊漆”的,就扯住王羲之的衣襟不放他走,并说:“我全靠这几把扇子过生活,你在扇面上胡乱写了这些字,谁还肯买”。</h3><h3><br></h3> <h3>石普庆(石川)扇形瓷板画</h3> <h3>  王羲之见老婆婆不理自己的用意,就笑着安慰她老人家:“老婆婆别着急,谁再来买扇子,你对他说,这是王羲之亲题的字,售价值一百文钱”。果然不出所料,不一会儿桥上就挤满了买扇的人,倾刻抢购一空,老婆婆多赚了许多钱,对王羲之感激不尽。</h3><h3>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做的这件善事,便把他题过扇的这座石桥,改名叫“题扇桥”,在桥堍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题扇处”的巨碑。</h3><h3><br></h3> <h3>任祥治扇面书法</h3> <h3> 在扇面上作书绘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所收藏。由于扇面形态独特,文人墨客苦心经营,别出心裁,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愉快的语言诗句。当今书画藏品中的历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少,成了书画艺术的珍宝。</h3> <h3>  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h3> <h3>  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同时,扇又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文人墨客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h3> <h3>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了给我们送轻风,作道具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不愧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h3><h3> 篇中图片根据网络素材修饰(除注明外)。</h3><h3><br></h3><h3> 叶 子</h3><h3> 2018年7月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