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 <br></font></b><h3><b><font color="#010101"> 三十年聚会,人生哪有多少个三十年,执笔回想,落墨怀念。留不住的青春韶华,在流年里回旋········</font></b></h3></h3><div><b><font color="#010101"> 那是一群初三刚刚毕业,扎着马尾辫,穿着乔其纱喇叭裤的女孩;留着小平头,穿白衬衫的男孩。满脸的稚嫩,天然未经修饰的面容和那一抹从内心自然流露的羞涩,是如此纯粹。我们之中有成绩优异却迫于父母的铁饭碗观念不情愿到来的;有偏科厉害选择走上师范学校的。真正热爱教师生涯选择到来的寥寥无几。是啊,才十五岁,哪里懂得人生选择。于是乎我们曾感慨:中师埋没了多少985的学子。</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初到师范学校的我们,懵懵懂懂,啥都好奇新鲜。好奇男同学一顿能吃十两饭,背后我们称之为“饭桶”,每个月都从我们女同学那里拿走饭票;好奇师姐们时髦的发型、穿着,评论哪个师姐长的漂亮。就连宿舍楼让我这从未寄宿过的女孩也感到新奇,八个人一个宿舍,每个床铺小得我们称之为“麻雀窝”。晒衣服就挂在走廊的栏杆外面,常被风刮走,也就这还要常抢先占领领地。</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从紧绷的学业中放松,就像出笼的小鸟。爬铁门不自修偷看电影的经历堪称“冒险计”。有着枕头饼等各种福安零食的小卖部,有一毛钱一碗的阳头粉扣店……都是我们经常光顾之处。沉迷琼瑶小说就像今天的孩子玩游戏不可自拔,上课偷阅装模作样,深夜秉烛夜读兴趣盎然。看《血凝》追三浦友和,痴迷他的英俊潇洒;看《华山论剑》追郭靖,津津乐道他的剑术,当然还有高仓健、姿三四郎……这些人很快成为女孩们心中的偶像和梦中情人。老师常说我们不学无术,这所谓的不学无术背后却能让人看到少女少男初心的萌动。婉约的文字,浪漫的故事都为自己预演了一场设定好似的爱情故事。虽是娱乐,但它是我们这代中师生年轻的一段时光,是情感生活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就是在这样一群涉世未深的我们面前,教学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手足无措,对我们既严厉以待又时常呵护我们的自尊。我们班的第一位班主任施老师,带着古田腔调,架着一副眼镜,不高的个走起路来如风,黝黑的肤色透露着旅行者的气息。教起生物课娓娓道来,专业夹杂着幽默。我对生物不感兴趣,但由于对他的敬畏,从不敢在他的课中偷看其他书籍。大概他看不惯我的娇气与任性,指名道姓让我当生活委员。我手忙脚乱,第一个月发菜票倒贴了三十元的零用钱。那个月我勒紧裤腰带吃海带丝就想吐。但我从心底感谢他对我的这份厚爱,历练了我的独立自主。我们的文选老师更换了不少,其中林国仰老师大概是那一届的学生的偶像型人物。那是个“琼瑶热”的年代,林老师恰似她笔底下有着潇洒的外形,能让人如痴如醉的少女杀手,于是乎有了众多的暗恋女生。可惜乎,林老师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爱情始终不可逾越。由此也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蒙娜丽莎”。我在他的课上也会情不自禁偷看文学小说,但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我。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一定水准的影评后,他看了看告诉我: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要多看文学经典。渐渐地我的阅读观开始转向世界名著:《简爱》《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红与黑》等,悄然无声闯入文学殿堂,在今后教学写作中闲庭信步。在我记忆里还有一位老师不能忘却,那就是李祥清老师,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还兼教我们的数教。五十来岁,微胖的身材,讲起话来一字一顿,一脸的严肃,很多学生都很畏惧他,但教起数教思路特别清晰,一听就懂。那时学校反对学生谈恋爱,一旦发现政教处就给于严厉的警告,李老师就是出面做思想工作的那个。以至于他后来调到进修校,下乡遇见教过的一届届学生,都纷纷向他诉苦:中师生找老婆难啊。他带出了一个个后来在数学教学舞台上颇有成就的人才,真所谓严师出高徒。众多老师中我崇拜语音老师——陈婉芳老师,她磁性般的声音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你站在她面前一开口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她温文尔雅的样子,一脸灿烂的笑容都会让你的顾虑烟消云散。我的语音面貌很渣,迄今我也没弄明白她怎会选我当科代表。跟着这一代名词三年我多多少少改变了自己的语音面貌。当然还有我的钢琴手风琴启蒙老师——陈霞,每次弹琴她总会训斥那些特别木纳的学生:“叫你手心握个鸡蛋,鸡蛋哪去了?手指七翘八翘的。”听了羞得面红耳赤的学生于是就有了苦练是唯一选择的心理……那个时代的师范老师个个都是高校的人才,他们的敬业、严谨、博学,让我们无懒可偷。作为师范生他们希望我们十八般武艺能样样通,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甚至连音乐美术体育教育后来也成就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功不可没。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三年历练让众多中师生凤凰涅槃重生。我们有的离开了教育战线,进了党政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或转而经商,进入企业,辉煌了一番自己的梦想。而我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仍然坚守在基层教育第一线,尽管每月只有微薄收入,但并不妨碍努力工作。成了所在单位的骨干,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担任领导职务,或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学名师。我们成就了老师们的殷切希望,我们这一代中师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的教师共同挺起了我国基层教育的脊梁,我们何其光荣。 </b></div><div><b> 光阴荏苒,日月如流。30年过去了,青丝渐白发,皱纹绽如花。“中师生”这个名词当年令同时代人仰慕,而今就像一束燃烧殆尽的焰火,绚丽消退,渐渐散入夜空。今天的福安中师校园荒废、拆除、兼并,改名,渐成历史。同样,逐渐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的命运只能在中国恢宏教育史中渐行渐远。但无论如何,当我们欢呼中国教育振兴的时候,请别忘记一代中师生的牺牲与贡献——弦歌不辍,红烛不息。(写在85届福安师范中师生三十年聚会之际)</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