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次旅行无论怎么难忘,如何美好,都将成为回忆。成都慢游的最后一日,在杜甫草堂和熊猫养殖基地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h3> <h3> 四川是天府之地,也是文人雅士的疗伤之处。杜甫草堂又名浣花草堂,少陵草堂。因坐落于成都西门浣花溪畔而名。"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足见工部寓此之意。自杜甫之后,前蜀时大诗人韦庄寻得此处,重结茅庐,使之得以天下闻。其后历代帝王重修扩建,康雍乾尤兴。</h3> <h3> 其中万佛楼、仰止亭、诗史楼、柴门、工部祠、花径……步步为景。</h3> <h3> 正门匾额青花瓷片"草堂"二字,"少陵草堂"碑亭,为康熙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手书,就是《甄嬛传》里那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悲情王爷。大雅堂则为颜真卿手迹。</h3> <h3> 杜甫草堂曲径通幽,竹影婆娑。既有江南园林的清雅脱俗,更有"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沧桑浑郁。园中景致亦合子美诗意:既有"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花径,也有"一览众山小"的一览亭,鸟语啾啾,青绿如镜。草堂溪畔,惯听风吟。不赏花,既听琴,应该是杜甫草堂的精神标志。</h3> <h3> 来到大雅堂,看到了许多宋代诗人的塑像和文字介绍:辛弃疾、黄庭坚、苏轼、陆游、文天祥、李清照……宋朝时期,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因为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转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譬如:《春望》、《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诗作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h3> <h3> 走进杜甫的茅屋故居,看着简陋无比的书房,望着斑驳破败的墙壁,眼前浮现出当年身处乱世的老杜,正手不释卷,挑灯夜读;又或者手捋长须,临窗远眺,轻吟一首《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h3> <h3> 流离川蜀的诗圣不免苍凉,但好在浣花溪畔的茅室,花径通幽的美景以及友人的关爱,却也慰藉了诗人颠沛流离的心怀。杜甫在成都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蜀相》、《成都府》……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流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自古有羇旅,我何苦忧伤?"想必这些诗句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诗句,既有诗圣客居异乡的豁达乐观,也有诗人流离失所的无奈和辛酸;既有居住草堂时的怡情自乐,更有心怀百姓,悲悯众生的博大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h3> <h3>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在他中年时,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作品被誉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故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h3> <h3> 鲁迅先生对杜甫推崇备至,他曾说过:"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