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叶子

<h3>  夏天,你悄然而至;师大,我如约而来。七天的北师大研修之旅,我们怀揣对教育的追求和梦想,和着盛夏北京激情跳动的脉搏,聆听着,感受着,思考着,同时也收获着。</h3> <h3>  上午,我们非常荣幸倾听了北师大吴娟教授的讲座《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面向数字原住民的教学创新》,作为一线学校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学校是选择主动迎战“互联网教育”,还是被动拒绝?吴教授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管理、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成长。</h3><div><br></div> <h3>  另外,吴教授还提出了两个概念:“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讲,技术是一种天生的素养和隐形的翅膀。科学技术应是帮助孩子认知发展的利器,帮助孩子飞翔,而不是娱乐工具让孩子沉浸其中。由硬性控制过渡到软性控制,让孩子意识到电子物品是用来学习的,把隐形的翅膀里的有益部分放大、加强。整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的知识,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h3> <h3>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提出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学习。</h3><div> 吴教授作为何老的学生,通过回忆一系列研究、实践经历,为我们讲述何老长期潜心钻研学术,扎根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研究故事,何老把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前沿的技术应用践行于基础教育领域,提升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公平,惠及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吴教授也习得师之风范,带领学生、团队走进课堂,把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了众多一线教师的成长。</div> <h3>  下午,北师大教育学部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h3> <h3>  当代教育没有指向人的根本-----素质。教育的理想离不开现实,但更要在现实在挖掘希望。它显然不能被动地服务现实,而是要引领现实,提升现实的品质和层次。被动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培养目标,单纯地学习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只能是处处被动,永远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在现代终身职业成了过去,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专业中流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根本的素质而不技节的技能上下功夫,只有拥有了根本的素质,适应才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主动适应。</h3> <h3>  徐勇教授强调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第一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第二国学经典教育就是博雅教育;第三国学经典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第是国学经典教育就是人文教育。</h3> <h3>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人相对于其它动物而言,人的本能极其重要匮乏,他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啼哭之外,很少有其他能力。人类所特有的直立行走和语言行为,也是在一年之后才有可能。人类的这种“匮乏”就构成了“素质”的含义。中国历史文献是的“素质”,和西方学者的“白板说”,说是正是这种“无规定性”。“素质”就是这种“无规定性”,就是这种非专门化。但这种无规定性非专门化,可以为各种具体之物提供依托和基础,并且使其蕴藏着无限发展动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素质教育”就是调整和合理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h3> <h3>  国学经典教育是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列举叶圣陶、梁启超等历史上的教育名家的语录及育人事实,再次证明国学经典教育不是直接养成某种特定的技能,但它实际是从更深刻、更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h3><div> 国学经典著作是逻辑严密工整、语言精致典雅、形式严整精巧、结构庄严宏大,内容亲切朴实。列举了《千字文》、《庄子》等启蒙文本。</div> <h3>  徐教授最后用斯纳金的经典话语总结:当一个人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h3><h3> 徐教授的讲座,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跟我们先前理解的素质和素质教育有明显的出入,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到洗涤, 我们明显感到自身对素质教育理解的浅薄与单一,同时通过听了徐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国学经典教育肃然起敬,并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一种回家要好好研究与尝试实践的冲动。<br></h3> <h3>  教育是一方期望的田野,最忌讳根浮叶衰,揠苗助长,只要耕耘不辍,加以丝丝甘霖,就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一天一点收获,逐渐丰满我们干涸的经验之囊;一天一点进步,载着我们驶入为人师表的殿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