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同窗情,50年再相聚

喜欢猛龙

<h3> http://5sing.kugou.com/m/detail/yc-3512252-1.html?from=singlemessage该美篇主题歌《知青的岁月总也忘不了》的链接。</h3><h3>  自一九六八年十月我们响应领袖号召全部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再教育",各自奔赴不同地区的广阔农村天地,至今已有50年了。</h3><h3> 前排左起:张小蝶、陈维霞、张秀珍;后排左起:李晓虹、桂丽霞、王春榕。</h3> <h3>  老三届是从那个生活火热、政治狂热、内心躁动、社会震荡的特殊时代走出来的,老三届有热心、有冲动,合着时代的脉搏跳动的;当年的我们只有公心、没有私心;只顾向前、不怕挫折;以毫不畏惧的勇气、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历史跨入了80年代、驶进了90年代、甚至到21世纪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些绝大部分饱受岁月雨雪风霜的"老三届",依然如同苍松般挺立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老三届的同义词,并不是人们过去所理解的单纯"埋怨",社会在进步沉浸在埋怨之中,不如利用在上山下乡中所得到的宝贵人生财富,去积极面对人生!</h3><h3> 正如习仲勋同志说过:“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受到过毒害和创伤,也得到了其他时期所得不到的磨炼。”这里他讲了两个方面的结果,即伤害和磨炼。</h3> <h3>  王先进同学作词、李晓虹同学配谱。</h3> <h3> 初一四班群歌视频,周建中同学编辑。</h3> <h3>  白衬衫、蓝裤子、红领巾、白球鞋......铿锵有力的校鼓声中,是我们恣意飞扬的少年时光!<br></h3><h3> 上图:左起 陈维霞、刘锡民、<br></h3><h3> 下图:左起 韩晓寒、刘建平。</h3> <h3>  1965年9月我们满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踏入了合肥三中,可爱的母校当时是一所有着近50年悠久历史的中学,坐落在美丽的逍遥津西畔。</h3><h3>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当一名科学家、医生、教师、工人、解放军……;决心以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雷锋、 欧阳海……无数英雄为榜样 ,去努力刻苦学习,遨游在知识海洋中,做一名共产主义接班人是我们的崇高理想!</h3><h3> 下图:母校旧貌</h3> <h3> 以下是老同学的珍贵资料 :</h3> <h3>  以下二张图分别是韩晓寒、刘崇华于1966年11月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h3> <h3>  梁志明(右)串联至张家口与炮校解放军战士合影。</h3> <h3>  老同学保存的当年红卫兵袖章及串联时获得的毛主席纪念像章。注:红色的是66年10月北京市委接待站发的;金色的是66年11月上海市委接待站发的,是文革初期由官方制发最早的毛主席纪念像章。</h3> <h3> 当年一班好少年,</h3><h3> 挥手惜别离校园,</h3><h3> 蓦然回首半世纪,</h3><h3> 情景仿佛在眼前。</h3><h3> 王先进作</h3><h3> 上图左起:王晓洪、陈维霞、吴晓明</h3><h3> 下图左起:徐 刚、陈庆枝、秦家振</h3> <h3> 王先进(上)刘崇华(下)</h3><h3><br></h3> <h3>  前排左一:许高麟 高三(1)班、左二:裴继初、后排左一:吴晓明,1969年的四月份摄于长丰水家湖;</h3><h3> 69年1月8日下放于长丰徐庙(后改为向阳)公社。</h3> <h3>  “1968年,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乎在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作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积极响应号召,在接受新的革命洗礼中经风雨、见世面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成为了我的坚强决心。当时省城的家庭与知青一般都是尽量下放在周边地区,我却和同班同学朱君(当时我们都属于黑五类子女)商量决定:到岳西去,到大别山去”摘自刘建平《下放岳西途次(一)》一文。</h3><h3> 岳西下放小组:前排左董明光、右宋执林(初二4班),后排刘建平。</h3> <h3><font color="#010101">  知青情结: 人都有自己的情结,一般来说情结都系于自己的青春或苦难的遭遇,而老三届知青人永远忘不了自己的青春,尤其是历经磨难、风雨坎坷的青春;忘不了那时的天真、幼稚、单纯这种怀旧感、沧桑感,去寻找昔日的足迹,追忆昨日的“辉煌”,就是情结深植的所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68年11月4日,我们合肥三中的第一批知识青年来到了贵池县棠溪公社,图中是下放在该公社三改大队(现为曹村)里的部分本校知青,右一:金锦。</font></h3> <h3>  上山下乡是老三届人一辈子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当年的十六、七岁青春少年,一切都是那么朦胧而富于梦幻;旧草房、粗布衣、砍柴刀、牛粪筐、歇梢棍、扁担、镰刀、草帽……,这些原本平常的东西,经几十年的沉淀酿成了美酒,梦中的蝴蝶也能变幻出五彩斑斓、独特奇异的色彩;因为谁没有年轻过、青春过,记忆深处虽是一片废墟,但这是美丽的废墟。 上图片是韩晓寒(左二)、下图片(左一)等合肥三中和实验中学新老知青于1970年在长丰县杨庙公社豸舖大队马郢生产队合影。 </h3><h3> </h3> <h3>  老三届精神:总结这一代人,有很多词来形容,比较准确的是:这一代人是觉醒的一代、思考的一代、拼搏的一代、奋起的一代,也是奉献的一代。</h3><h3><div style="font-size: medium;"> </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 </div></h3><h3> </h3><h3></h3> <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这</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代</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因</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盲目狂热过,容易幡然悔悟,大动荡年代的经历,</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变得善于独立思考了,产生怀疑后逐渐醒悟;</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由</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执行”到上山下乡认识</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中国社会底层,变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代;这一代人因为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后来就最珍惜和勤于读书学习。</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左一:刘崇华</span><br></h3> <h3>  我们 这一代人什么艰难困苦都遇上了,长身体遇到自然灾害、学知识遇到“知识无用”、上大学遇到停止招生和上山下乡、还有评职称提拔干部遇上没文凭、改革开放遇到下岗内退;这一切只能去追寻自己的青春、追赶被耽误的时间;只能不沉沦,不懊丧,不颓废,坚忍不拔,顽强地去拼搏,战胜一个个拦路虎,以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 </h3> <h3>  经历坎坷、遭遇苦难,磨炼了意志,坚定了对人生的信念;凄风苦雨、蹉跎岁月,丢掉幻想,奋起抗争;而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老三届人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当然还有朴素、勤俭、忍耐、大气等优良品质,以及抱团、讲义气、互助、群体意识、苦难意识、沧桑感、豪气与悲壮之气等构成了集中华民族美德为一身的良好素质。</h3><h3> 从苦难贫困的生活中走出,真正了解了社会底层,懂得人间需要真情,需要爱心,有了这一段经历,努力目标就更为实际,一般来讲所谓“无怨无悔”就是指更注重无私奉献。所以可以讲老三届人是奉献的一代,这种奉献精神就构成了老三届精神的核心。</h3> <h3>  忘不了自己曾经生活过、拼搏过、奉献过青春的土地;忘不了在这片土地上与己共度青春岁月的父老乡亲们……美好的温馨回忆和深深的眷恋和挚爱;虽然“时代扭曲了,但人民是善良的;历史错了,而土地没错;越是真诚、无知、童贞、稚气,越是值得回忆,艰苦、迷惘、绝望、苦闷太多了,交织着复杂的情绪,剪不断、理还乱……。 <br></h3><h3> 李晓虹:第二排右三。</h3> <h3>  流年似水,云淡风轻,若要问如何留住青春!只有相片才能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前排左起:王春榕、赵辽江;后排左起:高明德、张小蝶。  </h3><h3> 后排左起:李晓虹、张秀昌、张国萍 前排左起:周农明、陈怡佩、高丽娅。</h3><h3> 摄于1968年</h3> <h3>  上图后排左起:李晓虹、张秀昌、张国萍;前排左起:周农明、陈怡佩、高丽娅。<br>  下图左起:陈怡佩、高丽娅、张小蝶。</h3> <h3><font color="#010101">  左起:沈晓蔚、曹慧明、王莉莉、曾涌江、梁域俊</font></h3> <h3>  照片于1972年在南京药学院照的,那时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游玩;照片中左一:周建中、左五:吴晓明、左二至左四及左六依次分别是初一(1)班的陈振、刘中华、董苏皖、赵红军 (以前名字赵建伍)。</h3> <h3>  1968年10月下放到长丰县罗塘公社罗塘大队陈巷生产队的68届初中毕业生四名同学,于七十年代初在董铺岛安光所一号别墅重逢合影;当时下放该队共计6人,因刘锡民、李小合(初一3班的后改名李立军)两人当时在部队未参加聚会合影;左起:秦家振、赵卫民、尹皖忠(初一2班)、韩晓寒。</h3> <h3>  左起:刘锡民、刘崇华、赵卫民、戴晓明(合肥九中)、韩晓寒。摄于安光所一号楼。</h3> <h3>  以下是七十年代初合影于逍遥津公园。</h3> <h3>  左起:刘建平、金锦、赵卫民、王先进、张健生、陈庆枝、鲁建蓬。</h3> <h3>  左起:张健生、王先进、赵卫民、徐刚、金锦、秦家振。</h3> <h3>  左起:徐刚、张健生,王先进、秦家振、赵卫民</h3> <h3>  前排左起:赵卫民、沈晓蔚、张建国、曾涌江、陈庆枝;后排左起:金锦、秦家振、王先进、刘建平、尹皖忠( 初一2班)、谭云(合肥六中)、韩晓寒。</h3> <h3>  前排左起:梁域俊、曾涌江;后排左起:张建国、沈晓蔚、谷毕云。</h3> <h3>  左起:韩晓寒、刘建平、王先进、赵卫民、张健生、鲁建蓬、陈庆枝。</h3> <h3>  那个年代雷锋是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他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我们这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h3> <h3>  岁月的流逝,生命的分蘖,果实的成熟与衰落,乃天之旋律,人不能佐。每当回首那个魂牵梦绕般艰难而又亢奋的年代,感情的潮水就会冲击着心的堤岸,激起不能抑制的波澜……;</h3><h3> 回首往日精神生活是那样充实与乐观,拼命地干,痴情地活。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给了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h3><h3> 本图: 张秀珍<br></h3> <h3> 韩晓寒</h3> <h3>  我们那一代人最向往的可以说是,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穿上绿军装当一名军人;只要有机会都会从农村、工厂、学校向军营奔去。</h3><h3> 我班当兵的老同学合计八人:刘锡民、周建中、刘崇华、张邴毅(女)高丽娅(女)王莉莉(女)张海平(已故)、杨卫民(已故)。(一)刘锡民</h3> <h3>  然而许多人根本不知道部队生活的艰辛,在这里似乎不知道外面的天空和世界 ,严肃紧张、苦与累、单调枯燥;直线加方块,被子叠得像豆腐块,鞋子帽子摆成一条线;天天练习“三大走”(起步、跑步、正步),睡觉、起床、吃饭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了生活的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h3><h3> (二)周建中</h3> <h3></h3><h3> 军营与社会家庭相对隔离的生活环境,培养造就了适应环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军营每天坚持落实的系统体能锻炼,能够练就过硬的身体素质;部队遂行重大任务和日常训练,能够培养成既雷厉风行、又严谨细致的作风;刻苦的训练和工作压力,能够练就坚忍的意志和精神耐力;</h3><h3> (三)张邴毅</h3> <h3>  基层连队繁琐的工作生活,则能够让己回到社会之后,不好高骛远,自觉踏踏实实从最底层干起;严格规范的军事化管理,培养出较强的纪律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在社会的其他环境上都是难以提供和实现的;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军营就是一个能够练就过硬素质本领的“火炉”。</h3><h3> (四)高丽娅</h3> <h3>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是寒风冷冽的冰霜雪地,还是热气扑面的酷日夏暑,在这些相对恶劣条件下的训练和执勤也是“家常便饭”;白天要全天训练,半夜还要起来站岗放哨;除此以外部队随时可能遂行抗洪抢险等突发性、应急性的急难险重任务;部队的急行军、翻越障碍、按照实战背景“一个过程”组织武装装备操作等强度比较大的训练,既是对身体、耐力的强化锻炼,也是对心理、意志的极限挑战。</h3><h3> (五) 刘崇华</h3> <h3>  (六)刘锡民</h3> <h3> (七)</h3> <h3>  (八)张海平</h3> <h3>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毛主席的这首诗最初是写给身边工作人员李原慧的。</h3><h3> 1959 年 7 月,李原慧参加了首都民兵方队军事训练,并参加了建国 10 周年的庆典检阅,结束后她将一张全副武装的阅兵相片留作纪念。</h3><h3> 后排左起:张小蝶、桂丽霞、王春榕,前排左起:段成芳、方慧文、陈维霞、陈丽华。</h3> <h3>  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问起李原慧是否参加过民兵?当得到肯定答复时,又追问到为什么参加民兵?李原慧想了想答道:“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并拿出自己在国庆阅兵时拍的照片给主席看;后主席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为女民兵题照》诗词,并赠送给了李原慧,“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h3><h3> 沈晓蔚(左)</h3> <h3>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首诗不胫而走,在全国掀起“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时尚潮流,成了青年女性革命化的标志。</h3> <h3>  老同学,说不完的话;老同学,时光雕刻的花;老同学,最真最美的笑;老同学,喝不够的酒。</h3><h3> 无论相隔多遥远,仿佛你从未走远;无论分别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边。</h3> <h3>  前排左起:沈晓蔚、谷毕云、王春榕、段成芳、桂丽霞、王晓洪、张秀珍、李晓虹、张国萍、陈维霞、张小蝶、高丽娅;</h3><h3> 后排左起:徐东岚、王先进、范成荣、刘锡民、周建中、高明德、梁志明、张建国、鲁建蓬、宋长生、赵卫民、张健生、朱承志、陈 刚、张海平、刘家成、刘崇华、陈庆枝、韩晓寒、裴继初、杨卫民、洪继康。摄于1994年琥珀山庄。</h3> <h3>  这张是94年是在位于桂丽霞单位所经营的琥珀王酒店内范成荣同学即兴发言,饭后裴继初在光明影都请老同学喝茶跳舞,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美好的情景留下来,在此深表遗憾!</h3> <h3>  五十年的沧桑岁月,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窗情;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h3><h3> 九月三日初一4班李晓虹利用旅游归途之机,写下一篇《王椿榕想念你》,字字真实、句句生动,字里行间吐露了对老同学无尽的思念;此文一发表深得群里老同学的赞美,见此突发奇想收编到本美篇,希望能够表达和满足作者李晓虹和老同学们的情感欲望。</h3> <h3>  50年前,青春年华的少女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从母校出发,上山下乡,走进广阔天地,依依惜别、匆匆散去;也许有太多的话没有来得及说,也许是岁月积淀了太多的相思,留下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h3> <h3>  一石激起千层浪,晓虹这篇忆文博得了三中群许多老同学赞美;让过去青春的经历,丰满亦或贫瘠,枯干亦或潮湿,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都将有了温度,有了分量,有了怀想的线索,有了回忆的脉搏。</h3> <h3> 以下四图:1998年合影于离开母校30年校庆中。(一)</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前排左起:陈庆枝、曾涌江、沈晓蔚、陈维霞、谷毕云、桂丽霞、杨卫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排左起:刘崇华、韩晓寒、朱承志、洪继康、陈庆枝、高明德、梁志明、张海平、张秀珍、宋长生、高丽娅、徐东岚、王晓洪、刘锡民、段成芳、赵卫民、张小蝶、鲁建蓬、裴继初。</font></h3> <h3>  (三)</h3> <h3>  (四)</h3> <h3> 红 旗 下 生, 新 中 国 长。</h3><h3> 少 年 先 锋, 荡 起 双 浆。</h3><h3> 学 有 理 数, 立 志 翱 翔。</h3><h3> 造 反 有 理, 革 命 闯 将。</h3><h3> 十 三 四 岁, 串 联 远 航。</h3><h3> 十 五 六 岁, 上 山 下 乡。</h3><h3> 社 会 大 学, 艰 辛 备 尝。</h3><h3> 工 农 兵 学, 四 面 八 方。</h3><h3> 各 领 风 骚, 改 革 开 放。</h3><h3> 各 行 各 业, 绽 放 光 芒。</h3><h3> 五 十 五 人, 十 一 轻 飏。</h3><h3> 回 顾 一 生, 无 限 风 光。</h3><h3> 注: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除夕之时,海内外同学通过微信重新会聚,感慨系之,发表此作。(作者:刘建平)</h3><h3>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一日于琥珀山庄大酒店聚会合影。</h3> <h3>  2OO5年2月11日在入学四十周年之际,部分同学在王先进家小聚;左起:刘建平、王先进、刘锡民、段成芳、曾涌江、鲁建蓬、张建国、张健生、周建中。</h3> 以下五图2008年在离开母校40周年之际合影留念(位于稻香楼宾馆)。<div>  (一)</div> <h3>  (二)前排左起:王先进、刘锡民、张健生、韩晓寒、洪继康、鲁建蓬、周建中、刘崇华、张海平、许长青。</h3> <h3>  (三)左起:高明德、张建国、高丽娅、曾涌江、张国萍、周农明</h3> <h3>  (四)左起:高明德、张建国、高丽娅、曾涌江、张国萍、周农明、段成芳。</h3> <h3>  (五)左起:张建国、周农明、段成芳、张国萍、曾涌江、桂丽霞。 </h3> <h3>  2012年9月12日,44年之后我重回岳西县城,已是旧貌换新颜,徘徊倘佯,旧梦依稀,因为公务在身,没有时间赶到当年下放之处重温往昔。要知道,当年我坐在岳西的山头上,面朝着合肥,心中多么怀念家、想念亲人啊;回城以后,却是几回回梦里回岳西,双手揽怀大别山哟。所以,我常常观看王南方转载的岳西新视频,欣赏朱逢博演唱的《歌唱大别山》,怀念那逝去的久远的在岳西的岁月。</h3><h3> 选自刘建平《下放岳西途次(二)》一文。</h3><h3> 下图为刘建平</h3> <h3> 方慧文(右一)与当年插队三中校友回到贵池县梅村公社时的留影。<br></h3> <h3>  以下三图是:几年前为了寻找当时的失联老同学赵辽江,全班同学作出了辛苦的努力,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该同学。</h3> <h3>  左起:陈维霞、赵辽江、李晓虹。<br></h3> <h3>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赵辽江紧紧拥抱着李晓虹、陈维霞俩同学依依惜别 恋恋不舍。</h3> <h3> 2016年李晓虹(左一)、周建中(右二)、刘崇华(右一)三人,代表全班老同学去看望当年教我班音乐课的傅瑾琳老师(左二)时,在她家中的合影。</h3> <h3>  以下六图:2016年于桐城南路壹招鲜同品楼师生聚会并合影。</h3><h3> (一)</h3> <h3>  聚会上傅老师指挥我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h3><h3> (二)</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b> 我的老师傅瑾林</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font> (李晓虹回忆录)</h3><h3> 忘不了那一年,傅瑾琳老师教我们初一四班音乐课,那时她那么年轻,才30多岁。她神态优雅,衣着考究,声音动听极了,极具音乐素养。可我呢,却年少无知,一点也不懂得欣赏,反觉她另类。每当与她迎面走过,口中一声:老师好!转身心里迸出三个字:“绍道精!”</h3><h3> (三) </h3> <h3>  后来,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老师的看法。那一次老师上乐理课,我听课走神了,傅老师注意到我开了整整一堂课小差,十分不解,下了课就把我带到了她宿舍。她怕吓着我,就让我先坐下,轻轻抚着我的头循循善诱起来:“李晓虹这节课你一分钟也没听吧?”告诉老师,为了什么呀?”我沉默着不吭声,心里抵触着……可老师并不追问,顿了一会又和风细雨地说 :“你所以不重视音乐课,是因为你还不理解它是一门有思想的艺术课,学习音乐,放声歌唱,能帮你解除生活中的困扰和烦忧,快乐轻松地学习。试试看,不要放弃!我看你也不是个顽皮的孩子。”一席话,一股暖流在心中涌起,我抬起头望着老师那双和蔼会说话的眼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老师,我错了!我一直在费劲地想一道解不出来的数学题!没心思听课”。“哦,原来这样。”她点点头。说着她抬起双手,耐心给我补起课来,把“二八”拍速成了一遍,还看着我在纸上画了分解图,再手动两遍给她看,还纠正了我两处细节错误。她又轻又慢地解说,每一个音节伴着美妙的音乐飞进了我的心里,那么亲切,那么动听。感激之情再一次升起……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手轻轻一挥,我飞也似跑向教室,从此,每当远远看见她,我就快步追上她,恭恭敬敬地鞠躬喊一声:老师好! </h3><h3> (四)</h3> <h3>  不久,文革烈火烧到了老师身上,大字报、批斗会铺天盖地向老师们袭来,一次偶然经过傅老师宿舍,看见她默默地坐在桌前,衣着依然是那样整洁,乌黑的头发纹丝不乱,眼睛里虽少了许光彩,但依然透着坚毅和果敢。我想此时她心里一定在高声吟唱,赶走痛苦,呼唤黎明……50多年过去了,傅老师教学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深吸引着我,严师和爱的教育始终影响着我……傅老师,你的学生感激您!</h3><h3> (五)</h3> <h3>  (六)</h3><h3><br></h3> <h3>  饭后部分老同学前往患病中的赵辽江家中去慰问;前排左起:李晓虹、陈维霞、赵辽江、段成芳、谷毕云;后排左起:张秀珍、张国萍、许长青、韩晓寒、刘崇华。</h3> <h3>  2016年3月6日我班四位同学在一起商榷录制群歌事宜,摄于合肥市百花井 , 左起:韩晓寒、刘崇华、周建中、王先进。</h3> <h3>左起:韩晓寒、金锦、刘崇华。</h3> <h3>  2016年12月22日即将返美的徐东岚同学在合肥市六安路申杭酒店请同学小聚话别。左起:周建中、刘崇华、高丽娅、王先进、韩晓寒;后排左起:赵卫民、梁志明、刘锡民、徐东岚、洪继康。</h3> <h3>  合影于安港大酒店(2017年4月16日),当时我们高兴的邀请到50年前担任我班辅导员马小允学长(高三1班,前排中)。</h3> <h3>  老同学陈维霞、张小蝶、张国萍、李晓虹,张秀珍在一次聚会上的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2 017年老同学在上海聚会如以下五图:(一)左起:王晓洪、张邴毅、沈晓蔚、王莉莉。</font></h3> <h3>  (二)左起:刘建平、沈晓蔚、王晓洪、张邴毅、王莉莉。</h3> <h3>  (三)王晓洪、沈晓蔚、张邴毅</h3> <h3>  (四)左起:王晓洪、张邴毅展示着老同学刘建平所亲著的书。</h3> <h3>  (五)左起:徐东岚、刘建平、王晓洪、张邴毅、王莉莉;徐东岚回美国之际顺便看望上海老同学。</h3> <h3>  2018年3月17日位于合肥水阳江路龙园酒店聚会合影。</h3> <h3>  2018年5月11日原合肥制药厂老同事聚会期间,张健生(左一)、吴晓明(左二)俩老同学合影。</h3> <h3>  2018年7月来自上海的老同学张邴毅夫妇与来自合肥老同学张健生夫妇,千里迢迢相聚在安徽石台大山村。张健生(左二)、张邴毅(左三)。</h3> <h3><font color="#010101"><b> 难忘陈老师</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font> (李晓虹同学回忆录) </h3><h3><font color="#010101"> 50年前,陈老师以负责任的非专业老师身份引领我们初一(4)班走进了实数领域,呀!脑海里的数字世界一下变大了很多,只记得当时挺兴奋的, 由于1965年三中初一年级扩招了两个班,学校师资匮乏,陈老师就顺理成章地顶上来了,理所当然地做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印象中那年他大约40来岁,个子矮矮,人干瘦干瘦,眼睛深深陷进眼眶里,颧骨高耸面色灰白,瘦削的脸颊上停顿着淡淡的紫色,目光有些挣扎,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老师身体不太好。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记得他非常努力地投入课堂讲授,但他在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教学心态上常透着少许的不自信,以至后来一听数学课,我就暗暗为他着急、担忧……这种感觉持续了好一阵,因为我意识到了他是个忠诚教育的好老师。他竭力想讲清楚让我们听明白、会解题,可他又有些力不从心,常满足不了同学们求知的热望。现在想起来,他好像是很担忧我们问他一连串为什么,愁云常常光顾他的脸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一次,一道有关立方差公式的因式分解变形题,我听不懂便追问他,问急了他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你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我低头答道:真不懂,他非常诧异问道:那你怎么会做题的?我红着脸回答道:抄人家的,老师听后黯然神伤,长长叹了一口气,又照本宣科了一遍,疑团仍留在我心里;恨当时年少轻狂,当场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老师一句也没批评我,眼神停顿在眼球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紧接着第二天数学课,不知科代表因何没来,老师抱着一大摞作业本,还有教本、教案和一盒沉甸甸的粉笔,在胸前堆成一个小山丘,他走得很吃力,正巧碰上我落在了同学们后面,"李晓虹!"老师大声呼喊。我想起昨天,就装没听见,哧溜一下钻进教学楼北门,"啪"一声脆响,糟糕!一定是老师粉笔盒打翻了,肯定老师生气手抖拿不住,地下狼籍一片。此时,我完全有机会转身去帮老师捡起来弥补过错,却错过了,我故作镇定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已经在静静地等候了,好一会,老师才步履蹒跚地进了教室,这节课老师讲得尤其吃力,我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陈老师待会到班主任那告状,那位老师语言有火,喜欢上纲上线,我该倒楣了!过了几天老师依然若无其事地给我们上课,一如既往地给我订正作业,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50年过去了,今日三省吾身,非常歉疚,回想在我3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屡次碰到过这样的事,我也屡次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呵护他们自爱,这是因为陈老师给我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我渐渐知道了老师是学校教导处元老,从事文员工作十几年,每学期全校26个班,一万余试卷和难以计数的课表,通知全出自他瘦削的双手刻印。他常年以校为家,办公室的灯光彻夜通明,他的心血几乎要熬干了;他不计报酬、不逐名利、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最可贵的就是他那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他年轻时曾罹患肺结核,任重负劳导致他身体一直虚弱,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他脸颊上那淡淡的紫色,是结核病没彻底治愈留下的的外部特征;陈老师在学校最需要的时候,从熟悉的工作岗位走向陌生的教学第一线,他用极强的责任心备课、讲课、给我们批改作业;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这样老师兢兢业业、良苦用心一直陪伴着我们学习到文革开始,屈指算来,老师若健在应该90多岁了,他身上的优良品格,永远为学生示范!做老师的都应该象陈老师那样,潜移默化爱学生,春风化雨育桃李!情商第一、智商第二!今天是告别老师50周年纪念日,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老师的身影依然醒目,弟子谨以上述心语表达对老师衷心的爱戴,致以崇高的敬礼!</font></h3> <h3>  初一(4)班去世老同学名单:</h3><h3> 秦家振、吴孝恒、徐 刚、杨卫民、鲁建蓬、张海平、陈庆枝、裴继初、王春榕(女)、张秀昌(女)、陈丽华(女)</h3><h3> 五十年间我班相继去世十一人,在此谨以众多老同学的名义,将这份无尽的哀思之意与深沉的怀念之情奉献于他们的灵前,愿他们一路走好!同时也预祝我们其他老同学珍惜自己的生命,加强锻炼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身体,度过美好的晚年生活!</h3> <h3>  初一(4)班失联老同学名单:</h3><h3> 肖梅(女)、陈怡佩(女)、曹慧明 (女)、梁域俊(女)、范成荣。</h3><h3> 希望知道我班失联老同学的各位校友,请与我班联络员张健生同学联系(手机号:13349019796)</h3> <h3> <b>后续</b></h3> <h3>  2018年11月18日,李晓虹老同学利用为远道而来,参加母校离校50周年返校活动的徐东岚(美国)、邴毅(上海)、金锦(广州)等老同学之机,在位于合肥水阳江路聚园厨房,宴请部分老同学。</h3> <h3>  期盼已久的母校离校50周年返校活动终于于2018年11月24日如期举行!</h3> <h3>  我班美篇中六张图,被合肥三中校庆筹备组选中,在大会影视墙公开播放。</h3> <h3>  在五十年返校活动中,全班合影照。值得一提班里又找到一位失联老同学闫星平(后排右一)。</h3><h3> 前排左起:刘建平、曾涌江、谷毕云、陈维霞、张国萍、沈晓蔚、张邴毅、张秀珍、高丽娅、王晓洪、高明德、段成芳、李晓虹;后排左起:刘崇华、韩晓寒、赵卫民、刘锡民、张健生、王先进、杨治康、周建中、梁志明、徐东岚、金锦、陈刚、许长青、闫星平,合计27人。</h3> <h3>  在返校聚餐中,高明德即兴表演,其优美的舞姿博得全班老同学们的热烈掌声。</h3> <h3>  聚餐中,老同学们热烈交流着,各个喜形于色;岁月虽远,但情更浓,大家更愿把握和珍惜这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互道别后的思恋,尽享重逢的喜悦。</h3> <h3>  本展集由合肥市第三中学六八届初一(4)班全体同学共同创作,献给老三届五十年返校庆祝活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