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份难以忘却的记忆 <div> ——原二0一师六0四团寻访记 </div><div> 青春岁月难忘, 几度军营梦回。分别四十多年了,战友们,你们还好吗? </div><div> 多少次梦里依稀相见,执手无语,醒来却是茫然一片,无语话衷肠。深深的思念,拨动着渴望相见的心弦,故地回访,战友重逢,寻觅青春足迹的愿望,随着年岁的增加,越发的强烈。 . 2018年6月8日,筹备多日的行程开始启动,原二0一师六0四团修理连战士姜凤林、陈泽亮;一营二连战士马腾林;警通连战士刘南康四人结伴自驾同行,历时19 天,行程16563公里,途经10个省市,回访了老部队旧址,并专程探访看望了10地市,曾一块儿在军旅生涯中工作、生活过的新老战友及相关领导。 </div><div> 现将此行中的情况和图片记载编辑后,分享给参与和关注我们此行活动的战友们,也算是给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建军节,献上一份有益的薄礼吧。</div> <h3> 由于行程时间紧,路途长,将要探访的点多,所以行程中还是要以回老部队和看望老战友为主。但在行程途中,有就近便利的旅游景点,我们还是准备下高速去看看。</h3><div> 第一站就来到了“千年帝都”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嵩山少林寺参观。</div> <h3> “七朝古都”河南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当今中国所能确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遗址,也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 </h3><div> 在这里,我们拜访了78年入伍的战友文博、王宏、陈忱,并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接待。 </div><div> </div> <h3> 合影左起:陈泽亮、陈忱、马腾林、刘南康、文博、王宏</h3><h3> </h3> <h3> 在安阳时我们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复辟皇帝袁世凯的陵园。</h3> <h3> 从安阳市出来,我们又极速直奔天津市,与久别的雅安战友,中学同学王星强重逢见面,当得知王星强夫妇早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备好了酒菜佳肴,还等待多时时,真是让我们感动至极。</h3> <h3> 在天津没有久作停留,第二天即赶早上路到唐山市,专程去参观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凭吊大地震死难者。</h3><div> </div><div> </div> <h3> 唐山大地震,始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分,总共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个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唐山市这座上百万人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br></h3><div> 虽然这次地震离我们已经42年时间了,但在我们踏上这片悲伤之地,再目击地震后的纪念地,看着黑墙上那些鲜活的死难者名字,再听闻地震当时的幸存者讲述,真让我们振聋发聩、嘘唏不已。</div><div> </div><div> </div> <h3> 中午,姜凤林的侄儿以海鲜大餐招待我们,让我们在远离家乡的唐山市,又领略了老乡的盛情。<br></h3><div> </div> <h3> 离开唐山市,我们在下午赶到秦皇岛市,见到了迎接、并等待我们多时的76年兰州入伍的战友徐朝臣和包头入伍的战友芦进平。</h3><div> 晚上徐朝臣设宴盛情款待我们一行,同时又见到了从北京专程赶过来的兰州入伍战友靳洪昌和转业在秦皇岛市的原团汽车连的秦排长。</div><div> 合影 前排左起:陈泽亮、徐朝臣、秦排长</div><div> 后排左起:芦进平、靳洪昌、刘南康、姜凤林、马腾林</div> <h3> 当年我六0四团在赛马的铀矿,因品位低、成品产量少而下马封矿,在工作任务不饱和的情况下,按上级的部署,开始转型。一部分连队被安排到河北青龙县杨杖子干沟村的757矿开展学习和培训,我们这一行战友绝大多数都是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参与者。</h3><div> 为了重访年轻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第二天大家相约到青龙干沟村故地重访。</div><div> 这是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路牌下的留影。</div> <h3> 到达干沟村后大家开始启封四十来年的记忆,也启动了寻找青春足迹的行动。</h3> <h3> 遇见一个同龄老乡,他一直生活在这里,也是原部队从建驻地到撤走,再到拆除营房的见证人,通过他印证了许多我们似是而非的记忆。</h3> <h3> 这块地直到山脚下,是原部队团机关办公房和小礼堂的建筑物。</h3> <h3>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脚踏着四十来年前这片熟悉的土地,很多当年工作生活的日常细节又历历在目的浮现在眼前。</h3> <h3> 站在当年连接两边工作生活时必须走过的河沟小桥上留个影。</h3><div> 人还是以前的人,小桥还是以前那座桥,触物生情,感叹不已,“我们都老了”!</div> <h3> 再找到当年刚到干沟时的临时借住地,当年如花美貌的房东,她一眼就认出当年的帅小伙,“你是姜师傅”,可见姜凤林当年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有多深。</h3> <h3> 当年有些连队借住于757矿的职工宿舍,现在重访故地,已人去房空,只有残破的空房架,向人们述说着过往的旧事和曾经的喧哗。</h3><h3> 在留下印象深刻的大树和住房前合个影吧,兴许这辈子再也来不了这里了。</h3> <h3> 马腾林在原自己住过的房前留下了时空转换般的纪念照。</h3> <h3> 老班长是最令人尊敬的,靳洪昌与老班长马腾林在原连队住地旧址前合影留念,背后山沟处是原部队军事训练时实弹射击的地方。</h3> <h3> 全体曾经在这块热土上挥洒过青春热血和激情的战友和部队进驻此地的见证者合影留念。</h3> <h3> 下午到山海关老龙头参观。</h3> <h3> 再去北戴河参观。</h3> <h3> 分别前的留影。</h3><h3> 合影左起:刘南康、马腾林、徐朝臣、姜凤林、靳洪昌、陈泽亮、芦进平</h3> <h3> 在途经兴城时,不忘去看看原老二团和师医院,再留个影作为永恒的纪念。</h3> <h3> 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取道海城、本溪、祁家堡,赶着前往原部队辉煌了多年的粗铀水冶提炼基地——玄岭后。</h3><div> 这是翻过山头下山进生产基地的入口。左边是是标志性的标语宣传牌坊,右边是几排原家属房,现已被当地老乡居住。</div><div> 这是从背面拍摄的图片。</div> <h3> 这是原原水冶生产厂房原址。</h3> <h3> 马腾林、陈泽亮在原生产基地上不断的行走辨认,寻觅着四十多年前曾留在这里的喜怒哀乐。</h3> <h3> 玄岭后是在1957年发现铀矿的,1960年开始建矿生产,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边建矿,边生产。</h3><h3> 当时在机械化程度不到30%的情况下,只有以笨重的体力进行手工操作,其运输方式也全靠几辆马车来完成。水冶生产是从 土法开始,其生产手段是:浸出用大缸,搅拌用木棒,过滤用豆腐包,烘干用铁锅。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还严重缺乏放射性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措施,但我们的先辈们就是凭着对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满腔热情,坚持以小土群炼铀方式,应急提炼了150吨粗铀原料。所以说,我国头两颗原子弹的核装料,就有玄岭后老一代铀矿人以土法生产,并供应的核原料。正是因为这种及其简陋的粗铀原料生产方式,为我国原子弹的爆破成功争取了时间和空间。</h3><div> 为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基建工程兵二0一师六0四 团的老兵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为我国的核工业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更理应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div> <h3> 因上山的道路被洪水冲毁,小车无法上行到原矿渣堆埋地,借一张前年拍摄的照片,以实图展示现在对原来水冶后的矿渣进行了填埋覆盖处理的场景。</h3> <h3> 紧接着我们一行取道另一条出玄岭后的山路,从草河掌直奔让我们魂牵梦绕、思念已久的军旅生涯之地——赛马镇。</h3><div> 赛马镇的变化确实太大了,从73年我们看到的一个乡村小集镇,变成了很有现代气息的城镇。</div><div> </div><div><br></div> <h3> 当我们得知赛马镇里还有一位73年的雅安兵留在了这里,四十多年来没有回过家,大家惊愕之余,在赛马镇朋友秦孝玺带领下,我们从他家找到了他上班的工厂才把他找着。<br></h3><div> 冮廷军是雅安香花乡入伍的,从部队复员后就在赛马镇娶妻安家,现一儿一女,过着安身立命的幸福日子,65岁了,身体硬朗,还在赛马镇一家小型矿山机械修理厂工作。</div><div> 这些年来唯一一次家乡人来看望他,让他万分的激动和高兴。</div><div><br></div> <h3> 第二天,我们顶着大雨怀着急切而感怀的心情,重新踏上了四十多年前,军旅生涯时工作、学习、生活的旧地。</h3><div> 原赛马镇采矿矿井已被封闭,井口上面堆着大沙堆,沙堆前那个表面斑驳的烈士纪念碑,还在不时的向人们讲述着那些久远的故事。</div> <h3> 图为原采矿矿井的另一个进出通道——竖井。</h3> <h3> 再来到干沟村寻访原新兵三个月训练时居住过的营房。</h3><div> 图为前年拍摄的,因记忆有误,错认为是新兵五连的营房,这次在现场核实清楚了,照片上的营房是四连和五连的,两个连队中间还有一片大的空地,当新兵时,我们常在星期天或晚饭后在这里的篮球场打球。</div> <h3> 站在原新兵四连的营房前拍摄的原五连的营房,山下就是干沟村。</h3> <h3> 图为原新兵四连三排九班的住房。因这里的梨树沟煤矿职工住户基本上都搬迁到赛马镇安置新房去了,这里还有几户没有搬迁的住户,这套房户主姓韩,十分的好客,我们一行在征得同意后,都爬上了他家的热炕上盘腿而坐,重新体味和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当新兵时,坐在热炕上开班务会,平时大家聊天,给家人写信的感觉。</h3> <h3> 图为原新兵四连二排六班(当时李荣康为班长,王庆植为副班长)的住房,现在是人去房空,留一张照片,伤感地凭吊一下我们的青春之地吧!</h3> 陈泽亮冒着大雨找到了他在新兵五连当通讯员时的连部,并与房东亲切的交谈。 <h3> 又在南石堆的原修理连自己曾住过的火炕上盘腿而坐并留影纪念。</h3> <h3> 聊不完的旧事,说不完的新愁,还是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但愿下一批再来这里重访时的战友,还能触景生情,找回那份青春时代的激情和感奋。</h3> <h3> 在南石堆原团机关住址处,姜凤林和陈泽亮冒着大雨,在四处寻找其当年在修理连时的住址和连部的遗址。</h3> <h3> 原团机关办公大楼的旧照。</h3> <h3> 原团卫生队和招待所大楼旧照。</h3> <h3> 南石堆原团机关大楼和卫生队大楼被夷为平地,团机关大楼前的空地上已被老乡用来种植大片的香菇</h3> <h3> 赛马镇的老朋友们十分的好客,大多与我们同辈同岁的人,年轻时因在赛马镇工作,与我六0四团有许多的工作交集,有些人因个人的兴趣爱好,还经常的接触和来往,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h3><div> 赛马镇的朋友,特别是秦孝玺 为六0四团的雅安兵做了不少好事,我们这次的到来,他们既热情的设宴款待我们,又提供方便,全程陪同我们去军营旧址探访,使我们能顺利的完成这次重回探访活动。</div><div> 在这里再一次向他们道一声诚挚的谢意!</div><div> </div><div> </div> <h3> 与赛马镇的朋友们的合影:</h3><h3> 前排左起:姜凤林、刘南康、马腾林、陈 </h3><h3>泽亮</h3><h3> 后排左起:王柏玲、柴志杰、辛立军、蔡庆广、秦孝玺</h3> <h3> 赛马桥,是令我们记忆最为深刻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新兵初到赛马干沟军营时,为了排解艰苦训练后思念家乡的忧愁,大多新兵都会以这座赛马桥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寄回家。</h3><div> </div> <h3> 时空穿越、天地轮回。四十多年后,我还要再在这里留一张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h3><div> </div> <h3> 赛马镇,再见了!虽然我们再没有一个四十年岁月了,但只要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次故地重游的。<br></h3> 从赛马镇出来,路过草河口,特意到草河口火车站去看看。记得在四团时所有官兵外出,上下丹东、凤城、本溪、沈阳等地办事,或者回家探亲,以至许多战友退伍回家,都得在草河口火车站上下车,所以这个火车小站承载着六0四团官兵的许多情感,虽然她现在还是那么小的不起眼,四十多年来仍没有一点变化,但我们还是觉得她格外的亲切。 <h3> 火车站外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h3> <h3> 丹东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以工业、商贸、港口、物流、旅游为主的边境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十分的宜于人类居住。因一江之隔与朝鲜相邻,再有因“抗美援朝”,志愿军从这里过江,打了个威震世界的战争,所以使丹东市享名中外。</h3><div> </div><div> </div> <h3> 在丹东市,我们受到了原修理连的战友、雅安老乡段全文一家的盛情款待,他还专门安排我们去享受了一次朝鲜歌舞宴会。<br></h3><div> </div> <h3> 合影左起:姜凤林、陈泽亮、段全文、马腾林、刘南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