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军营情怀</h3><div> </div><h3>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工厂,一转眼已38年了。前两年当我有幸再次回到部队看看时,花园式的军营,到处高楼林立,标准化的练兵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通讯网络四通八达,时过境迁,几乎找不到老营房的影子。两年多的军营生活虽然很短暂,可我的军营情怀无法改变,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永远没变,回到部队,一幕幕的军营生活又浮现在眼前。</h3><div> 1978年12月我从江安县天泉园艺场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能穿上绿色的军装,也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时接兵的首长告诉我们,招的这批兵是到四川南充的一个地方部队,可没想到从江安出发后,汽车开到隆昌时就已经换防,把我们转为了13军39师炮兵团,团部就在隆昌县城。当晚除部分新兵留在隆昌团部和加农炮营外,其余的拉到了泸县嘉明镇分部,第二天陆续分到了3个营。我被分配到新组建的122榴弹炮二营六连指挥排侦察班,我们班一共有5人,2名老兵,3名新兵,主要负责测绘和计算工作,相对炮兵来说,侦察兵的文化程度要求要高一些。</div><div> 刚开始我还有些迷惑,怎么就在自己家门口当兵,感到十分幸运。可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部队就接到上级的命令,即将开赴云南边境线上,准备参加自卫反击战。消息一传开我又是激动,又有一些担忧。激动的是自己能亲自上前线去保家卫国,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担忧是我们刚到部队,连3个月的新兵集训都没结束,怎么能完成战斗任务?</div><h3> 记得我们炮团开赴云南边境时,部队将炮车及所需的备战物资,用火车从隆昌出发,连夜兼程运到云南昆明。然后又以拉练式的急行军,从昆明到开远、蒙自直奔云南边境河口县。为了隐蔽起见部队住扎在深山丛林里,用楠竹临时搭建营房、床铺,真有天当被盖地当床的感觉。各连队以排为单位居住,连队与连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按部队要求,那时参战人员与家人及亲朋好友不能再有任何联系,全体将士青一色的理了小平头,还在自己的红领章背面留下了姓名、血型及部队番号,部队完全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h3><h3> 由于我们国家一直把越南似为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邦,在中越的边境线上,我们几乎没有修建防御工事。可越南方面早就有野心,修建了许多钢筋混凝土的国防工事,他们的士兵还经常越境骚扰我边民,侵占我们的土地。而我们部队到了边防境线上,才开始挖战壕、筑“猫耳洞”、修盘山公路。我们修筑的工事与越南隔河相望,中间就相隔一条红河;白天部队在山下抓紧练兵,晚上轮班上山修筑工事,那时大量的圆木全靠战士从山下扛到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上,山高路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云南的雨水又多,稍有不慎就会从山上摔下山来。由于我们的时间和条件有限,修筑的“猫耳洞”、掩体,又狭窄又潮湿,完全是临时应对作战需要,遇到大风大雨整个人都浸泡在水中,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每当我们在里面执行任务时,只能蹲着观察敌情,不能随便走动怕暴露目标,上去一呆就是一整天,只能啃压缩饼干、喝凉水,加之云南的气候闷热、蚊虫又多非常难受。记得部队召开誓师大会时,团首长就告诫我们:“当兵干什么?当兵就是保家为国,就得吃苦受累;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那怕是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要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因此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了边疆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我们现在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更艰苦的环境和困难还在后头,还需要我们去克服和战胜”。</h3><h3>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正式打响。我们团的火箭炮、加农炮、榴弹炮早已严阵以待,像一排排钢铁战士屹立在红河边上。由于我们入伍的时间太短,根据战斗需要,我和指挥排的几名新兵战士,按2人一组,安排到离阵地大约30来米的地方站岗放哨,为炮阵地搞警卫。刚开始自己还有些不理解,认为打仗搞警卫还算是参加战斗吗?当听见首长一声令下,我们的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一齐向敌军开炮时,我才亲身感受到了炮火连天、战号频吹的战争场面:看见一辆辆军车源源不断的开往前线,一支支边防民兵用马车、骡子为前方送水、送粮、送弹药;还看见一车又一车在战斗中受伤和牺牲的战友,从跟前往后方转移。这时我才真正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由自主的投入了紧张地战斗,紧握钢枪全神贯注的注视着炮阵地周围每一个角落,随时准备歼灭来偷袭敌人,确保炮阵地的安全。</h3><div>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连队炮排的几名新兵战士,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当第一声炮响时,没有并住呼吸,巨大的炮声把耳模震破,鲜血直流;还有一名新兵战士由于过度紧张,在关闭炮栓时,用力过猛手指被挤压变形。但他们忘记了疼痛,经简单的包扎处理后,又投入紧张的战斗。随着大部队的向前推进,我们炮团也迅速的跨过红河,进入越南十多里地的一个小山村旁,又重新筑起炮阵地,继续给予前方部队的炮火支援。我和指挥排的几名新战士仍然担任警卫任务,就在我们哨位不远的地方,还发现了几具没有掩埋好越军尸体。</div><h3> 随着战斗更加深入激烈,整个炮阵地尤如一条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指挥、瞄准、装瞠、开炮,新老兵的配合越来越娴熟默契;连续几天几夜的战斗,炮管被打得通红,旁边的炮弹箱、炮弹壳已堆成了小山坡,整个阵地硝烟弥漫,天空一片通红。在我们阵地上空,偶尔也出现越军的炮弹从天上飞过,但全体将士完全顾不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只想用炮火狠狠打击敌人,为受伤和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h3><div>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前方不断传来胜利的捷报,越南的防御工事在我军东线、西线炮火猛烈的打击下,几呼全部被摧毁。打穿插的野战部队,按照既定目标占领了越南北部的老街、谅山等20来个重要城镇后,我们的炮火才略有减少,直到上级宣布我们的进攻战役结束,于1979年3月8日各部队才陆续撤出越南。据说各部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还回收了以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摧毁了一些军政设施、公路、铁路、桥梁、矿山等。各部队回到边境线上之后,又立即转入了防御作战,直到1979年3月16日上级宣布自卫还击战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在当时来说,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越南侵略军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壮举和军威,经过硝烟的洗礼,战士们的斗志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div><h3> 后来,我们炮团在边境线上又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按照上级的指示,换防回到了隆昌营房驻地。回来后受到隆昌县、泸县各界人士及企、事业单位、学校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慰问。一些群众自发的到部队来给战士洗衣服、洗被子,帮助打扫营区的环境卫生;送来亲手制做的鞋垫、布鞋等慰问品;一些文艺团体也纷纷来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那时参战人员成了“当代最可爱的人”,我们这批新战士也受到了部队的嘉奖;一些企业、学校还邀请部队的首长、战士去作战斗报告,一段时间整个部队都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之中……</h3><h3> 我们营是打仗前才新组建的榴弹炮营,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要差一些。那时我们住的营房都是一些低婑狭窄的砖瓦平房,室内床铺是用砖头和竹凉板搭建,没有书桌战士们看书学习都在床上;连队没有像样的澡堂,训练之后,夏天只能在简易的露天澡堂用自来水管冲凉,冬天还得到炊事班提热水洗澡。部队的大澡堂开放时间很有限人又多,有时战士们实在熬不住,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跑到离驻地不远的山川机械厂的大澡堂,陶上几毛钱舒舒服服洗一次;那时我们战士一个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除了购买一些日用品外,不吸烟的战士还略有些节余;那时也特别羡慕连长、排长他们能拿50多元的津贴;部队的时间观念特别强,平时训练,炮兵多少时间完成架设大炮任务;侦察兵多少时间从主观跑到侧观完成测绘、计算任务;无线兵多少时间将密码译出来,把信息传递给指挥员都非常严格;就连周末休息,战士外出活动都有时间要求,一般只有两小时,如果没有按时归队,将免去下次外出活动时间,还将处罚到炊事班去帮厨一天。记得打完仗回到泸县嘉明,为了避免违反组织纪律,我跟我大姐要了几十元钱,加上自己攒的一小部分钱,买了一块上海生产的“宝石牌”手表,那时几乎成了我们连队几个“新兵弹子”的共用工具,谁外出谁就代这块表;70年代通讯设施还很落后,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平时只能写书信或到邮局打电话与家人和朋友联系;记得最兴奋、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每月能在露天坝看几场电影,无论是战争片,还是故事片战士们都喜欢看。在放电影之前,按部队的惯例要进行啦歌比赛,《打靶归来》、《战友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说句心里话》一曲曲的军歌,唱出了军人的豪迈与激情,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云霄,场面之宏大又壮观。此时此景,军人那种步调一致,永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啦歌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 1979年7月我被部队选送到内江39师医院卫生员培训班学习半年,回来后接替了连队卫生员职务,主要负责连队的卫生健康及防病、治病工作。记得那时候,战友们每天去夜间训练后,我都要对连队的宿舍、周边环境用消毒液进行喷撒;训练完毕后还要到每间宿舍进行巡房检查,了解有没有病情发生,以便及时进行防治;还经常到炊事班督促检查饮食卫生情况。因工作负责,积极主动,预防措施较为得当,在我任职期间,连队无论在营房驻地,还是到西昌去实弹训练,都未没发生过任何重大疫情,受到首长和战士的好评。</h3><div> 两年多的部队生活我无怨无悔,记得一位老首长在他的诗篇中这样写到:“怎能忘记----在那里我们穿上了绿色的军装,用憧憬追逐着人生的梦想;在那里经过千锤百炼,铸就了我们的赤胆忠心和过硬本领。怎能忘记----是军营这座大熔炉,浇铸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是战火纷飞的战场,锻造了我们清泉般的心灵;我们用青春浇灌着军绿,我们用热血把战旗染红。虽然我们已脱下戎装告别了部队,可我们的心里仍装着难舍的军营;因为我们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军人的血脉,骨子里已凝铸了军人的铁骨铮铮......”。这是怎样一种情感表达?这就是当过兵的人,难以忘记的军营情怀。</div><div> </div><h3> 2018.7.2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