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7月2日至6日,浦江学堂知字级二十来个班级,在鲍鹏山教授等浦江学堂领导们的带领下,开展了自2013年11月学堂成立以来的第五次祭孔朝圣之旅。这又是一次近千人级超大规模的活动,因当地接待容量所限,队伍分两批赴山东曲阜,知颛班参加7月4日至6日的第二批活动。学堂,老师,志愿者组织有方、尽心竭力,家长学生积极配合,这次活动全程顺利,圆满收官。整个过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浦江学堂弘扬国学的巍巍成就,感受到中华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h3> <h3>继往开来 在大局中承使命担当</h3><h3>浦江学堂对孩子们的国学教育,既可以说是为每一个家庭培养后代,也可以说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弘扬培养传人,这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乃至对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走向,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h3> <h3>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天之朗朗,岁逢盛世。2018年7月5日八时许,曲阜孔庙礼乐和鸣,庄严肃穆,浦江学堂第五次祭孔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全体师生学子以及家长们寄以弘扬儒家文化,承延圣哲精神,传承诚信之道,共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园。</h3> <h3>伴随着音韵宏亮的号声,庄严肃穆的"开城"仪式拉开帷幕,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主祭嘉宾和参祭人员在司仪,礼生的引导下,神色庄重地缓步前行,列队走到杏坛前就位,祭孔大典正式开始。</h3> <h3>祭孔的最重要仪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h3> <h3>教师代表敬献花篮</h3> <h3>鲍教授携学堂代表行叩拜大礼。</h3> <h3>主祭人鲍教授恭读并供奉祭文</h3> <h3>在悠长的古乐声中,全体参祭学子庄严肃立,整理衣冠,按班级向至圣先师孔子依次行鞠躬礼并许下美好愿望。</h3> <h3>戴上绶带,给人平和,沉静,同时也基本契合了布衣孔子的本来面目。</h3> <h3>孩子们在邬老师带领下齐诵《礼运大同篇》,一举一动、一跪一拜、一唱一诵,震撼心灵的仪式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对圣人的推崇,集中体现在对圣人道德思想的传承中。通过这样的仪式,让"大同"思想从小根植在这一代孩子的心中,养成我中华儿女的巍巍格局,必将在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h3> <h3>组织严密,礼乐盛隆,祭孔大典望见格局</h3><h3>孔子推崇三代礼乐,郁郁乎文哉。我们在活动的核心祭孔大典中得到了深刻的体会。亲临祭孔大典,更加深刻领会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仁者爱人","以礼立人"在祭奠仪式现场表现地淋漓尽致。相信这种思想的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给参祭学子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千余人共同参加的典礼有序举行,我们也体会到背后的组织工作之艰难和成功。这次活动,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筹划,从学堂到班级,从校长到老师,从班主任到家委会,以及总务长、管理人员、志愿者、家长们,大家开了那么多会议,讨论了那么多细节,贡献了那么多主意。直到出门前,班主任和家委会还在叮嘱带齐各类物品;直到活动前,组织者还在重申各条纪律和事项。这些工作,实际上体现的是大家心中对圣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正是因为有敬畏,每个人才会有认真的态度,活动才会有圆满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理解圣人之所以要强调礼乐化育人心,所蕴含的智慧和心愿。</h3> <h3>教师垂范,家长身先,礼节养成贵在平时。行程的第一天是紧张有序的。知颛班所有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早早到了虹桥站,为三天遵守礼仪秩序的活动开了个好头。</h3> <h3>动车途中,知顓家长们孩子们其乐融融,欢声笑语。旅途中一定会有很多难忘的场景和片段,关于友谊,关于乐趣......一切只有体会过才知道。</h3> <h3>到达曲阜后,当天下午第一场活动是参观孔林,导游介绍,从孔林第一道门到第二道门的距离正好是一里路,这就是告诉我们,儒家弟子要学习孔子"以理(谐音:一里)服人,以礼(谐音:一里)待人"。</h3> <h3>坐上电瓶车听导游介绍孔林,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 </h3> <h3>于氏坊,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这里还有段小故事。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h3> <h3>还记得《桃花扇》的作者吗?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史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之墓。他出生书香门第,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 河,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h3> <h3>“子贡手植楷“</h3><h3>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孔林内树种很多。子贡所植楷树在明代枯死,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h3> <h3>来到孔子墓地,孔子墓的东边是他儿子孔鲤的墓,前面是孙子孔伋的墓,据说此种特殊的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知顓学子来到墓前,虔诚祭拜。</h3> <h3>知顓所有学子牢记夫子告诉我们的"礼",当天晚宴于圣德大酒店举行。当天晚宴前,家委会反复叮嘱大家,要人到齐才能动筷子。这项礼仪要求大家也从开始坚持到了活动最后。而最感人的,无过于鲍鹏山教授的人格示范,当天鲍教授已经非常疲惫,然而他还是以一贯的温和态度、儒雅笑容,和大家合影,和每一位要求合照的同学家长合影,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位家长学生都从心中感动和敬仰。</h3> <h3>晚宴前,慈祥的鲍教授讲话:</h3><h3>鲍教授让全体师生家长明白:国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价值体系。通过一年对《论语》的学习,希望孩子们继续再接再厉,通过完整的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学习,让孩子们获得中国文化传承,形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气质和修养!经典塑人!</h3> <h3>学识检验,增长新知,道德感应贵在心灵。</h3><h3>祭孔活动中,让我们家长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倪老师的辛勤教育成果显著,孩子们学过的儒家文化和知识,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检验。曲阜毕竟是圣人家乡,我们感叹导游们也都是那么有文化、有气质、有涵养,她们在游览过程中,一边耐心讲解,也一边"考考"小朋友们的国学知识。</h3> <h3>进入孔庙,静谧清幽,古朴雄伟的城墙。就是这片齐鲁之地,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知顓班的孩子们都知道孔子,"可谓至圣也"。</h3> <h3>这座门叫“圣时门”,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测之感。“圣时”二字,取《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句,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h3> <h3>“太和元气”坊同“金声玉振”坊差不多,题字为明代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此院东西各有一座腰门,东边上书“德侔天地一样大,他的学说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h3> <h3>跟着胡导一路走,一路听,一路想......, 孔庙到了现代,有了更多的自信,可以不依靠它的碑文,石刻,香火,不依靠附加的色彩,依然有它自身的底蕴中华文化,独立美!</h3> <h3>"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这碑下面的动物不是乌龟,叫屭,是龙的儿子,特别能负重,所以用来驮碑,有句话讲"龙生九子不成龙",在孔庙内,龙和龙的9个儿子,你都可以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常来这里抚摸这屭,他们说:"摸摸屭的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屭的尾,一辈子不生病"。</h3> <h3>五子登科,八方进宝。来大成殿祈福的人络绎不绝。虔诚的跪拜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吧。</h3> <h3>第二天下午的活动:呼吸拓片墨香,感受古人英华。</h3> <h3>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有趣的拓片技艺,感受中国传统拓片文化。</h3> <h3>瞧,亲子合作,多么和谐!</h3> <h3>在孝亲文化体验的活动中,孩子们既很好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也通过认真学习孝道、敬茶等孝亲体验活动,增进了对中华孝道的理解和认知。无论是在景点,还是在孝亲体验活动,拓片制作中,我们都似乎能感受到圣人的道德、传统文化的气息,充满在大家身边。通过这次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也感应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心灵的"加持",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按照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走得更正、更坚定。</h3> <h3>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孟母碑前洞见仁心!</h3> <h3>"继往圣","开来学",这六个字代表着孟子要继承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成语"继往开来"由此而来。</h3> <h3>孔子创立儒教,孟子弘扬儒教。而孟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孟母。孟母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殿前一块石碑以"母教一人"四个字评价了这位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母亲。《祭孟母文》赞扬道:"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正是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正确的道路。我们来参加祭孔的每一位家长,一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才,但我们是希望孩子成为栋梁之后,多为家庭做贡献,还是多为社会做贡献?学堂特别邀请孟府专门讲解员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孟子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在游过孟府之后,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还有,孟母教子,非常重视方式方法,才会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流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需要学习的地方。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孔子和孟子生活的时代前后相差100多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孟子生活在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所以后人评价说,孔子相对更加强调礼乐制度,孟子则相对更加强调"仁"。因为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自己也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曾经一度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这个故事也是导游们在孟府必讲的,可见其深入人心。在今天这个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我们如何教导孩子们把礼乐制度和仁心人性结合好?还是要从两位圣人身上深入学习。</h3> <h3>旅途是有益的,旅途是疲惫的,旅途也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老子说,小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真是很有道理。一路上,家长们在大巴士上累得想睡觉,孩子们却是欢声笑语,引吭高歌。男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少年中国说》,女孩子们则唱起了不同的英文歌曲。中西合璧,阴阳融合,听上去是那么美。但此刻,大人们的朋友圈里已经充满了中美贸易战于当天12:00正式开打的信息。这不由得让人追古思今:2500年前,地球上首次迎来轴心时代,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在前后百余年的时间里登上历史舞台,为中西方文化奠定了各自的格局和基础。那时,他们是否曾想过不同的文化带给后代的究竟是纷争还是融合?2000年前,汉明帝夜梦金人,中国朝廷首次以官方派员求取佛经,佛教正式传入中国。1500年前,以梁武帝为代表,南朝佛教兴盛;同时期,达摩祖师将禅宗带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抹亮色;约百年后,玄奘西行。1000年前,周敦颐、二程、朱熹,以及陆九龄分别开启宋明理学和心学。500年前,王阳明贯通儒、释、道,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历史每500年一纪,至此,经历了本土文化儒家、道家的构建,外来文化佛家的传入、兴盛和融入,终于形成包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就在王阳明去世后不久,利玛窦来到中国,求见万历皇帝,获准居留北京,开展他的传教工作。这又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相交的一个重要节点。到今天,又是500年过去了。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遇到困境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到底是殖民、掠夺、金融风暴,还是共创美好未来,追求大同世界?我们看着今天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童真无瑕的歌声,也许能"从一滴水中望见大海",从身边这些学国学也学西学的孩子们身上想见人类的命运与前途。</h3> <h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贵在坚持</h3><h3>浦江学堂要孩子们熟读四书,了解五经,进而学习儒、释、道融合的中华传统文化,养正培大还是在起步阶段。未来,他们需要进一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去一年的《论语》学习,结合这次的朝圣之旅,也算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从这第一步中,我们在知颛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身上,也看到了知行合一贵在坚持的品质。班主任田老师由于健康原因,在家长们万般劝说下才勉强答应不来参加活动,由她的爱人张老师代劳。张老师全程举着相机忙前忙后记录珍贵画面,这劲头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有的家长拍下了他忙完以后闭眼休息的照片,发在我们活动群里,家长孩子们看了无不动容。还有的家长举牌子、背药箱、管秩序,都是主动在前,没有互相推诿的。一位家长评价说:"邹姐太优秀了,一大包药背了三天,我连伞都懒得背,她却任劳任怨背了三天药品以及自己的物品。"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坚持的可贵。</h3> <h3>注意到这包包了吗?这是我们知顓班这次的药箱,这位家长整整背了三天!旅途病娃莫慌张,药师帮您备药箱,每每碰到旅途中需要用药的孩子,那位家长就不辞辛劳地一遍又一遍地打开药箱,找到所需药物传递给孩子。</h3> <h3> </h3><h3>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知颛班参加的浦江学堂祭孔朝圣之旅是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旅行。最后,有一位家长在群里留言:"旅行仿佛依然在进行中,让我们继续把圣哲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发扬光大。感谢张老师一路辛苦,帮我们知颛班和浦江学堂一路留下美好记忆,感谢田老师一路叮咛!感谢知颛班志愿者和所有家长、孩子的配合,我们此次活动顺利收官,堪称圆满!感恩大家!大家到家了记得报个平安!"</h3><h3>是啊,心安是家,理想是家。旅途再漫长,终将到达彼岸;心灵再远游,终将回到安住之家。</h3> <h5>特别鸣谢:<br />本篇文稿提供(学生家长):鲍幸骜;姜玲玲<br />本篇照相摄影:张顺芝老师</h5><h5>音乐选曲:田原老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