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的知青岁月〉一一南选青年点的丝缕记忆

相见欢,禄

<h3> 《知青的小路》<br><br>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带我走向通往成长的远方,生活的路啊多么坎坷又漫长,风雨中成就了生命的顽强。<br><br>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带我走向青年人拼搏的战场,这条小路释放着无尽的能量,照亮了人生前行的方向。<br> 一一&lt;知青心音&gt;<br><br><br> 鹤岗选煤农场,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鹤岗市区西郊十公里处,现今隶属于黑龙江龙煤鹤矿集团多种经营公司农牧公司,原归属于南山选煤厂。<br><br>这里田野广阔、黑土肥沃,绿披山岗丶麦浪碧波,新建的&lt;龙腾公园&gt;明亮宽敞,塑雕别趣、生动、形象,主题立意深远;山顶上曲径通幽,憩然静美;拾阶而上亭立峰顶,开阔明亮;举目四望,全城美景尽收眼底。<br><br>看东方,北普佗,三宝寺,观音普渡、金身塑像、佛佗护佑着“三金”之乡;<br>向南望,201国道笔直通畅、大车小辆,川流八方,运输奔忙;<br>往西瞅,高楼矗立、吊塔如林,鹤西新城建设,一派繁忙景象;<br>再北望,城中人流熙攘,道路阡陌,厦宇成行,流光溢彩,璀灿辉煌。<br> 近前看,山角下的几十户即将棚区改造,等待转场的农家小院里,鸡飞狗跳,牛羊欢唱,一派繁荣甜美、幸福祥和的生活景象。<br><br> 这里曾是,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农业,备战备荒,改造思想,广积屯粮,继毛主席提出的:&lt;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gt;的地方。上山下乡运动的后续和尾声,同样造就着这一代肯于吃苦耐劳,志在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志青年。也是一个时期里国家安置就业的基本方略。亦为厂职工家属青年就业安置点。<br> <br>《南选青年点》自一九七五年建立以来,曾先后安置务农生产青年三百余人。那时我尚年少还是个伢子,曾接受身边的哥哥姐姐们的邀请,前去游玩过两次,到处都充满着新鲜和好奇,满心欢喜,记忆犹新。<br><br> 记得其中一次受二哥史玉宝兄之邀,我与其胞弟玉秋一同前往,在奔向玉宝兄看麦地所处的高脚垛楼(暸望塔楼)的途中,走在麦田的垅沟里,迎面遇到一个年逾五旬的“老登台”身着破衣衫,手持弯镰刀,不由分说,挥刀向我们搂来,不明事由的我俩以为遇见了老疯子,吓得撒开腿就逃,幸亏小孩子腿脚麻利跑得快,才没受到伤害。惊吓之余后细想,也许是因为走麦地的缘故吧?(塔楼座落在麦地中心处,麦田是必经之路呀)<br><br> 顾名思义,那年代的青年点,都是由十七,八岁的男女青年组成,走出温暖的门户,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投入到艰苦的劳动和俭朴的生活中,哥姐们瞬間便成了电影《半夜鸡叫》里的长工呵,而刁钻、刻薄,缺少人情味的老车头,就似那周扒皮。 一一车扒皮吧!<br> 当年听说还有个更加可恶,歹毒的,充满官僚作风的人,(好像还是个科长)名叫朱满囤,由于心不善,品不端,德行也不太好,反正是个挺操蛋个家伙,所以,背地里小青年们,都戏虐的叫他猪🐷 满圈。<br> 哈哈哈,也不知道他爹怎么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试想呵,猪不在圈养,若是满囤的猪,猪倒是吃的挺肥,那国家粮食不全给糟蹋了吗)至今回想起还那么可笑。<br><br>情景V再现:<br><br>画面一、……听到起床的玲声,艰难的睁开困倦的双眼、夜空中星斗依晰可见,室温寒冷,伸展疲惫的懒腰,不得己只好挣扎着起床;(后来得知胞姐便是每天起床,出工拉铃的负责人咧)<br><br>画面二、……食堂打饭时吵杂,喧嚣与那漫长的排队、等待;<br><br>画面三、……米油按计划供应还得上缴有限的粮票,否则添不饱肚子;<br><br>画面四、…… 汤菜看不到半点油星,猪肉一个月吃不到几片;<br><br>画面五、……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却成了姐妹们疯抢的最爱。 <br><br>即使生活在这般艰难、清苦的环境里,哥姐们依然是纪律严明,以半军事化、民兵预备役建制,以营连排班为管理单位,纪律严明、半军半农、搂麦舞镰,挥汗如雨,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的竟赛收割、劳作,时时充满着青春的欢乐。<br>在这个充满集体主义蓬勃浪漫的大家庭里,信念、理想、追求、向往同时也无处不在的散发着光芒,连我这初中学生都受到了这正能量的极大影响。<br><br>常听、<br>哥哥们讲起丁国清,工作积极,劳动抢先,不怕吃苦,乐于助人的磨镰刀、助铲地的动人故事。<br>难忘,<br>姐姐常给我讲的房海珍,凭着坚定的信念,趁劳作空闲,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坚持练声,训练。后来亦成为给我以指导,启蒙和无私帮助的良师,益友及座佑铭。<br>目睹、<br>玉娟二姐,爱读书,肯学习,小说不离手,连煮饭、甚至吃饭时,眼晴都不肯离开书本的读书习惯。(为此,也经常挨父母的训斥)<br>亲历、<br>成义哥,为考上教师及法院工作,在老街基红军校的&lt;文化补习班&gt;里,(当时与我同桌的还有位较为成功的人士,现任市公交局治安支队长,丁庆宝)我两顶着风、冒着雨、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里,骑着自行车在车辆厂东墙沼泽般的泥潭里,摸索在回家路上,还不忘侃侃兴谈。<br> 这些感人的桩桩事例,无形中且成为了我心中典范和成长中的方向。<br><br> 更多的故事及印象还有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在这些知青哥姐们的兴谈笑论中得到的,至今难忘这些风华正茂,俊男倩女们眉飞色舞,才情横溢的即兴演讲,所到之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时时不断的散发着青春的靓丽与风彩。<br><br>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青生活的历练,真的如同烈火熔炉一样,锻造出了一批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陆续返城后的他们中,有法官、有教师、有领导、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演员,有职员、有会计更有出色的管理人才和芸芸的建设者,这些行业中的精英,更进一步见证其所独有的才华与成就。而今他们都已年愈花甲,儿孙满堂围绕膝旁,含饴弄孙天伦尽享。真正成了令人景仰、艳羡的一代快乐达人!<br><br> 或许是上级不够重视吧,几十年来,这里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名称。在我印象中是父辈们俗称它为“副业场”,哥姐们称之为“青年点”或“山上”,现今人们大多称其为“新农村”。 缘于长辈、哥姐的影响,或是少年亲莅所留印象,多少年来我对它始终是情有独钟、难以释杯。由于我工作在兴安台俱乐部,距此仅三、五公里路,午间得闲瑕便经常骑单车往这里来,大多是走一走、望一望,坐下来重温一下熟悉的小路,寻觅着曾经的脚步、脑海中回放着少年的印迹,也曾与当年摸爬滚打,劳动生活在这里的知青、家中二姐陪同时近八旬的老母亲及家人,专程来过这里,在这唯一的一家不算红火的农庄,钓钓鱼、吃饨饭 ,回顾了旧貌,领略了新变化,那时这山岭还是光秃秃的山头,还未修建成公园呢。 那个年代的副业场,对南选每一位职工及家属来说(包括孩子们)都是耳熟能详、情有独衷的,都有着很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次的游览也就算是〈农场怡情故地游〉吧,还就是为了回味脑海中难以忘却的岁月,抚慰心中时而泛起的涟漪,而每一次来到这里都会感觉到心胸敞亮,舒畅,更会多了几分惬意,也许这就是难以割舍的情缘、融和着那悠久岁月的情愫,抑或是人们所说的那份乡情、乡音、乡恋吧!<br> <br> 时光荏苒,弹指挥间,岁月如风、花落成尘。在人生海洋里,我们都是经不起风浪的小船,在生命的艰辛旅程中是舛福随现,难以预见,而那和霭近人,倍受敬重,英年早逝的几位兄长的音容笑貌与俊逸挺拨的身影,却会时常勾忆起,人们的深深缅怀与久久的思念。<br>他们是:<br>[史玉宝、陈丹、王明济、杨爱国、梁淑琴……]<br> 让我们用合十的双手,默念的心音,虔诚的祷告,为他们安息在天堂里祈福、安享!<br> 愿他们不朽的名字与青春英貌永驻心间!<br> <br> 重游故地,广袤田园,旧痕依稀;虽青春己逝,且挚情未减、心有余悸;往昔场景,脑海浮现、历历眼前;情牵感伤,难抚思绪,倍增热恋。一一一今重拾起,茗芳心田。<br><br> 愿与知青哥姐们共同缅怀,以唤醒特殊年代里,那段艰辛而难忘的青葱岁月。<br><br>  始作于 二零一七年四月 选煤街弟弟 張鹭 </h3> <h3>当年知青房舍<br>后来改作学校教室了</h3> <h3>创业致富路上</h3> <h3>农户饲养的相声演员</h3> <h3>又见农场炊烟</h3> <h3>&lt;龙腾公园&gt;雕塑</h3> <h3>知青弟妹</h3> <h3>山顶亭阁</h3> <h3>三连战友、四十年聚首</h3> <h3>笑语欢颜</h3> <h3>故乡战友再团圆</h3> <h3>向心中崇敬的知青哥,姐们致敬!<br>祝儿孙满堂,幸福健康,快乐吉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