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之行

丫头

<h3><br></h3><div>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div><div>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br></div><div>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div><div>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div><div>我想,这也是我旅行的全部意义了。<br></div> <h3>一入岩茶深似海,这次到的武夷山,我才真正感受到,每一泡岩茶真的都来得不容易,每一口都值得细细回味。到的武夷山北站,本家兄弟何老师早已等候在那里。坐上车,他便带我们直奔酒店,放下行李简单吃了个午餐,他便带我们去茶厂,先了解岩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然后便是走进茶山,一路上,他不厌其烦的向我们讲解着每一款岩茶……</h3> <h3>张爱玲说,城市里的人,总是先看到海的图片,后来才见到大海;先读到了爱情小说,后来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对于生活的很多经验都是二手的。我听过很多关于武夷岩茶的传说,比如岩骨花香,比如丹霞地貌,比如山里隐居的智者……带着这些被倒了很多手的经验我走进武夷山,才知道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h3> <h3>武夷山这座小城,有点像北欧,整个城市都很干净,绕城溪水清澈见底,人民生活富足,简单却带给人满满的幸福感。</h3> <h3>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上武夷山没有缆车,没有盘山公路,只能步行。何老师告诉我采茶工上山采茶的成本非常高,但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依然选择挑着箩筐,一趟又一趟地走上崎岖的山路……</h3> <h3>山上的小植物几乎无土不入,再光滑的岩石壁,年久日深,也会开出花来。我想起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典故,我没来此地,此地空无一物,我来了此地,此地万物生长……</h3> <h3>武夷山能一直维持它的奇美,人和自然可以这样亲密地互惠互利,是无数人守护的结果。「人」这就是武夷山岩茶最根本的秘密。山上人为的修葺和自然融为一体,好像本来就是山体的一部分。只陪伴,不打扰,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h3> <h3>何老师的山场便在这样的植物与山岩的包裹之中,所有茶树不施肥不打药,滋润的环境让茶树表面布满了青苔。正是因为武夷山人用心保护了这样的生态,大自然才回报以无可取代的「岩骨花香」,茶汤入口,我仿佛又看见那嶙峋风化的红色山岩,仿佛听见了彩色的蝴蝶振翅,仿佛闻到山林深处的兰花香……</h3> <h3>在武夷山,去茶农家里试茶,主人都会介绍一下自家做茶的师傅是谁,有时候还会叫出来跟我们打个招呼,就像高级西餐里都会隆重介绍主厨一样。一杯无名无姓的茶,在这个瞬间突然就变成了具体某个人的心血,心里便生起更多的尊敬与珍惜。武夷岩茶是「工夫茶」的起源,所谓「工夫」,就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一片叶子,从茶园开始,每一步都有专工专司,需经历近20道工序,凝聚了几十人的劳动与心意,才能到你面前。何老师说:当天采的鲜叶,必须当天通宵制成毛茶,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制茶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h3> <h3>第一次试武夷岩茶的毛茶,不苦不涩又香又甜,何老师的爱人说:“这茶不行,这香很肤浅的,不能持久,一个星期就找不到了,我们要把香做到水里去。”于是需要复焙、三焙,让茶叶从心里变成熟,让这些轻浮的香气变成茶汤的内涵。刚焙好的乌龙茶,有一股明显的“火香”,此时如饮用,往往容易上火,一般需要存放3—6个月进行退火。所谓“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好的岩茶,一般都是今年做的茶隔年喝,为最佳品饮期。</h3> <h3>每一泡岩茶,都有不同的内容值得寻找。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一段描写喝岩茶的场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yuán],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jù]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这里「徐徐咀嚼而体贴」真的是十分生动,喝岩茶,重点是要和茶汤来一次抑扬顿挫的亲密接触,茶汤丰富的内含物让水变得「有骨有肉」,可以咀嚼后慢慢品味……</h3> <h3>武夷岩茶的冲泡要点:</h3><div>1)冲泡的水温要高,以激发茶香;</div><div>2)每一泡的茶汤一定要倒干净,尽量一滴不留;</div><div>3)在你能接受的情况下,趁热喝茶,茶汤品饮的温度不能低于40度;</div><div>4)使用「啜茶法」来喝岩茶。</div> <h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来武夷山,何老师给准备了几款当家茶以供我们品尝,想喝岩茶的你静等我回去啦😄绝对能激起你的喜欢和热情,那种仿佛陷入恋爱,不知疲惫的投入……所以,我希望你能忘记我带给你的这些「二手的体验」,带着初遇的喜欢,亲自去感受这一泡岩茶带给你的内容。有句话说的好:“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听过再多的道理,喝茶也要忠于自己的感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