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高晓松一曲《同桌的你》唱红了大江南北,而他早些年写的一篇小文“生活不只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更深入人心。过诗一样的生活,心中还有无限美好的远方,这种情怀是很多人的梦想。每天在经营生计中劳碌奔波,生活节奏快得像个风车一样飞速转动而无法停歇的人,心中更是期待这种宁静与美好。<br> 2014年的金秋十月,因机缘巧合,70后的我选择了自我的80后、90后才敢干的事--放下繁忙和杂务,过另一种安静、简单的生活。每天的生活节奏在看书、养花、陪女儿的中渡过,颇有晨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意味,日子过得像钟摆,有规律而平稳。<br> 或是在清雨沥沥的深春,泡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嗅着窗外的花香,伴上一曲轻柔的音乐,细细品读意境优美的一段散文。或是在艳阳高照的晴天,翻土种花、修剪花枝,在春绿的新枝与绚烂花朵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巧与韵律美。或是在傍晚闲庭信步,与女儿携手看落日满天霞,细数黑夜繁天星,一路追追赶赶,嘻戏打闹。还真把日子过成了一首美好而清丽的散文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家中的方寸之地呆久了,容易萌生倦怠,心有远方是必不可少的。自觉“心有远方”有三个层次:其一更多地开阔视野,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精彩纷呈,而不坐井观天;其二知道远处风光无限好,也能安守这方寸之地的简单,而不“身未动,心已远”;其三有说走就走、身心合一的魄力和状态,行千里去领略远方风景的美丽,始终让生活的激情点燃心中的梦想,而不是百转千回地思前想后。<br> 日子久了,也不禁自问这是给自己的人生放个悠长假期?还是长此以往的状态?我好像无法回答自己,在停下来的日子里,我更清楚<br>地发现我骨子里就是个好安逸、没太多想法的人。喜欢吃一样食物,在有众多选择的时候还是会依循习惯只选择这种,而不愿作太多其他尝试。喜欢一个品牌的生活用品,便会三年、五年、十年地不愿更换。对人待友,也是个慢热长情型。我生女儿很晚,32岁才当妈,现在仔细想起来,无不是我这一旦选择、便视为一种承诺的性格决定的,在没有准备好,或是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做好的时候,宁可错过或放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美其名曰是长情,从另外一角度来讲,也是不喜变化的心理使然,可能错过风景是必然的。当然,我这种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多则惑,少则明,在面对诸多声音和嘈杂纷扰的时候,我也许会多一些定力吧,如此说来,也算是一种聊以自慰。<br> 在近四十岁的时候,我为自己做了一些减法,也为自己做了一些加法。以前更善待朋友与同事,对家人关怀不够,颇有“灯下黑”之嫌。近来突然有悟,如果待身边人都不能真正爱,对其他人的爱又有几分真心意?讲来,许还是儒家“先有家,后有国”的思想影响,儒家推已及彼的角度认为,一个人如果待自己的家人都不好、不孝,便无从谈治国时能善待子民。修身为首要,确有几分道理。<br> 最近喜欢读龙应台的文章,她的文笔细腻感人,在《寒色》这一文中,她对家的描写让我很有感触。“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确实,家是方寸之地,可以是人心灵依托的归宿,是孩子幸福的港湾,也可以是个躯壳和形式。选择填补什么内容,直接决定了家的不同内涵。用包容和爱善待家人,此话不假,每刻都做到实则不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我选择了以家为重心依托,想悠然地活出有诗、有远方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生另外一种修行:在生活的琐碎中体会一茶一饭的乐趣,而不陷入琐碎中;超越人不停忙碌找踏实的惯性,去寻觅另外一种简约的内心平衡;在方寸之地,去让自己拥有无限广阔的宇庙空间感……,很多很多都是需要我不断去发现和探索的。<br>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问天有多长,地有多久,也不问何时再次整装出发,唯有于此刻心无旁骛地享受当下的“诗与远方”,方不负大好年华。<br>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祝愿此刻正在看文的你,不负这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