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二月,我由县里抽调前往位于我县最南端,与广西接壤的陇城镇张里村从事扶贫工作,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进行精准扶贫攻坚。哈哈年过半百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该村共有二百六十户,一千二百二十一人,为纯侗族居民,村里姓黄,姓杨和吴姓占绝大部份,此外李姓,周姓等,其余零星姓氏为婚嫁迁入人口,人数较少。全村位于山环水抱之中,溪水绕村穿过,呈倒置大C字型,如龙袍玉带一般将整个村寨抱入怀中。上游为本镇洞雷村,下游是广西三江县林溪乡的光辉村,溪水至广西三江县林溪乡光辉村与林溪河水汇合,向南流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古宜镇,最后汇入珠江,属珠江水系。本村交通闭塞,村里仅有一条盘山公路与209相连,到达国道为五公里。与广西三江县林溪镇程阳村很近,约八公里左右,程阳村即4A级风景名胜程阳桥所在地,现在边界处尚有约两公里左在尚未挖通,另外一条连接本镇洞雷村公路仅五公里左右。目前也在中间有二公里未挖通,这里是历史上的古道,古山道上处于两村交界处的悬崖峭壁处有一座古风雨桥修建于清光绪8年即是最直接的古迹明证。村部楼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施工扫尾阶段,己于今年四月底入住新村部楼,4G宽带通讯网线也正在架设施工,届时面貌将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张里村系张正寨与五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小村寨里溪合并成为一个行政村而得名,村里最具有文化历史的古迹是团寨中心的三圣庙,据考证有四五百年历史。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里有古戏台存有晚清民国遗风,整个庙和对面的古戏台用青砖砌高墙围成一个约300多平方米的独立小天地,这也正是三圣庙能得以安全地穿越几百年时空的硬件保障之一,三圣庙设正大门,正对庙门,进入三圣庙,先进大门,从古戏台下穿过,进入庙对面约二十米,戏台下设过道,戏台两侧则设有廊房,廊房设有类似现代的ViP包房,左右两侧分别开有一扇小门,在这远离城镇的交通极为不便的大山深处尽然有这类建筑着实令人感到震惊,由于考证资料的匮乏,对该建筑的历史及张里村寨过去都令我着迷而又至今一直无法解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似有一股古老神秘的力量在护佑着这一方水土以及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勤劳善良的百姓.在我尚未到张里的时候,就有一神秘的传说,不是传说,是故事,是事实传进我的耳朵,悲壮神奇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一九九四年的一个深夜一点多钟,由于连日瀑雨引起山洪瀑发,一临溪居住的黄姓人家房屋地基被掏空,于当天夜里凌晨约一点多钟塌陷,将在屋里熟睡的奶奶和年仅九岁的哥哥及更小的妹妹等祖孙三人连同全木质结构的房屋一起裹卷入洪流汹涌而去,但第二天清晨,在下游约十五华里的光辉村民在河边查看稻田时,居然发现九岁的哥哥在离河水约几米高的田坎呆坐着,经询问得上游张正寨的人而且还沾亲的,遂立即背到家中安抚一阵,第一时间送到张正村寨中,村子好一顿轰动,并立即有人通知了孩子的父亲,其父亲还说大家宽慰他安慰他呢,当真看到自己孩子时,啕啕大哭.并且这孩子现已成人,约三十多岁.而且相传其妹妹死后又回到离张正寨不远的甘溪村投胎转世,在几岁时清楚地到张正寨认亲,成为再生人.让人称奇不己!!!</p><p class="ql-block">这里村民热情善良朴实勤劳,一如我的父老乡亲!这是我在这里驻村最直接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乡间山村的夜安宁祥和,我住在位于河边村道旁的旧村部楼,只听溪水潺潺,蛙声如潮,间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声,夜深人静,明月当空,满天空繁星闪烁,浩瀚无垠,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在忠实地守护着村寨,默默对应着星空将村寨每一个脚落照亮,一切都那么宁静安祥。清晨天刚一放亮就有村民动身走出家门,带上劳动工具,前往菜地,茶山,稻田忙乎起来,田间地头都会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而且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凭着勤劳的双手开辟出茶叶基地,茶油基地,这么跟你讲吧,那怕山脊上能栽上一蔸茶叶,一株茶油树的一尺地都不会浪费掉,该村现在最具特色的产业就是茶叶和茶油。以至现在想扩大茶油基地林业部门因山场有林木不批而作罢,这也是我们驻村帮扶工作进驻发现群众最强烈最集中的意见,群众形象地比喻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眼看着饭碗见底了而不让装饭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可以很好理解!!!该村支柱产业茶叶生产从清明开始一直可生产到中秋节,而油茶又正好从中秋开始生产到春节前后,现在村里有茶油厂,产销两旺,供不应求。而茶叶规模不够大,尚无加工厂,主要以外卖鲜茶叶为主。村民也一时没有想到其他门路,这也是当前村民脱贫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不是村民们不想干,而是条件确实不允许,村民自身文化信息技术资金素质的欠缺一时除了外出打工外的较好的办法。这里最具有规模和传统特色的产业就是油茶产业,据县林业局林调队提供的2004年林调资料显示全村油茶达到3667,5亩,即全村人均3亩。有油茶加工作坊,前几年在209国道边又新建了一座较大的油茶加工厂,可以满足全村油茶生产需要。近年来伴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木本的油茶的需求日益猛增,油茶供不应求.做到较完整的产业链。令人担忧的是,现张里村的油茶面临着大面积枯萎老化相当严重,约占到油茶林面积的50%以上,油茶面积还正在急剧缩小.急需进行油茶种植改造。这项产业与其茶叶种植相得益彰,茶叶生产从清明稍前开始一直生产到中秋,而油茶生产则是在中秋稍前到冬天.使农户很好地安排一年的农事.据调查,油茶,茶叶生产张里村最主要支柱产业,占全村村民收入的比重达80%-90%,为全村主导产业。我们帮扶工作队积极宣传扶贫产业政策,配合村支两委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规划好本村茶叶,油茶的产业园在传统基础上建立建全公司十农户,及村企联合模式,将张里村的油茶十茶叶基地(可以用村企联合统一模式,以公司十农户的合作方式运作)打造品牌,壮大集体经济,造福全村百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乡亲,一如我老家的父老乡亲,人们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问候,语调和气,态度和蔼可亲,整个寨子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我几乎从未听到争吵骂架声,甚至讲话声调都极少超出刺耳的分贝,大家亲如一家,绝大多数家都是不落锁的,在这里我真的体会到一种其乐融融的类似原始社会夜不闭户,路不遗拾的安定生活。我在这里生活真的有在家的感觉!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老村部开灶生火做饭,不时地有过路的乡亲将自家采摘的各类时令蔬菜送给我们,更有好客地邀到他们家中作客,令我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但这里由于历史地理条件艰难,交通信息文化落后确实比较贫困,建国后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近些年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村支两委,全体村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上级扶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干实干,正逐步摆脱贫困,愿各位父老乡亲早日踏上幸福路,和全国人民一起共筑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出一片薪新、幸福天地,共享国家发展改革成果,走向灿烂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前面那张图片是由前山拍下的张里村全貌</p>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张是从后山拍下寨子的镜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村中最高处为村校校址,圆弧形的地势仿佛加过人工似的,叫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村寨先辈选址定居的眼光和运气,从空中腑看寨子的东南西北共五条山脉朝向似元宝的村寨中小山包,即村校校址部位,形成五龙抢宝的地形.而河水从左至右以圆弧形状绕过村前,寨子前是一整撮山梁围护着寨子。实际上寨子就围在校址这一个山包上,寨子都聚居在元宝的前方,即东面方向.而本村的古墓大多数埋葬在小山坡上,就可见村民自古以来对龙头宝地的厚爱!</font></h3> <h3>寨前河滩景色</h3> <h3>三圣廟,相传有约五百年历史,是村里最古老的古迹,201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圣廟四周由用青砖砌墙,约两层楼高。并且四周有道路与周围建筑隔离开,围墙内从庙大门正对是三圣廟,穿过戏台,走上三级台阶便到庙前坪地,宽约七八十个平方的样子,地面全部用河裸石挑选大小形状大都相同的镶嵌成地面上构成花纹图案,走过约十多二十米又走上三级台阶,抬头看到的即是三圣廟,又抬阶三级推开古色古香双开的内大门就见三圣像,每逢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都有来烧香叩拜,香火旺盛。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庙会节,每年全村百姓自发地举行庙会活动,逢五,逢十村民将自发性举行大型庙会活动,己成为张里村的一大盛事!</h3> <h3>古戏台</h3> <h3>古庙</h3> <h3>古戏台楼梯与右侧面廊房</h3> <h3>一侧廊房</h3> <h3>庙前台阶</h3> <h3>院内花街及石香案</h3> <h3>作用不详的古遗物,有待进一步考察</h3> <h3>石磨盘</h3> <h3>前山一山凹处的凉亭</h3> <h3>原始,简易的桥</h3> <h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真实现实版</h3> <h3>背子岩</h3> <h3>历经沧桑的古树</h3> <h3>保护的名树古树</h3> <h3>在村校前留影</h3> <h3>村校,现在这里有幼儿园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五十多名。</h3> <h3>新建的茶叶林</h3> <h3>狗伴巡逻图</h3> <h3><font color="#010101">父子嬉水图</font></h3> <h3>由则后山方向观测到的张里村,</h3><div>张里村,我的驻村,我深深地爱上了你。古话说得好“不以位卑忘国忧“,我定当不以位卑忘村忧,我以能为张里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而倍感身心愉悦!愿我的张里村早日建成秀美乡村,和我可爱的国一起阔步走向新时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