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铺路小石子

周业华

<h3>忆我的启蒙老师杨玉楼先生</h3> <h3>屈指算来,我的老师杨玉楼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三个年头了。他的一生,虽未留下几多辉煌,但他的形象却象一颗闪光的铺路石,在我的脑海里荡起圈圈涟漪……</h3><h3>我六岁那年夏末的一个午后,我和邻里的几个小伙伴一一“清一色的泥猴子”打完水仗凯旋归来,见一位衣着朴素、身材瘦削、颧骨稍突、面带微笑的中年男子坐在我家门前的树萌下。妈妈告诉我,这是学校的杨先生,来找你念书的。</h3><h3>第二天,我便进了距家二里许的汤圩初级小学。虽说是一所初级小学,但全校四个年级近百名学生统统在一栋五间泥坯茅草房里。</h3><h3>一阵敲击金属的声音过后,大大小小的同学鱼贯进了既不宽敞又不太明亮的特大教室。杨老师也挟着一摞教科书,拎着设计好题目的几块小黑板,走进了教室。</h3><h3>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开始上课:有的年级被安排预习,有的年级安排看小黑板做题目,有的互相检查、订正作业,我们新来的一起跟杨老师念“嘴巴张大a、a、a,嘴巴圆圆o、o、o……”这样的课实在罕见,四个年级同时活动,各有所学,有动有静,动静交替,整个课堂既活跃又有序。就象一台大型音乐会,吹拉弹唱,有板有眼,而杨老师俨然就是那着燕尾服的潇洒的总指挥。不!比总指挥难度还大,还操心费神。我是受过正规教育的师范生,至今也难以想象是怎样设计“四复式”教学的。杨老师,您真伟大!</h3><h3>杨老师在我心中是神的化身,他的脑袋里有我学不完的知识。短短四年的初小学习阶段,我曾以满分的数学成绩,获得全公社(现在的镇)数学尖子的光荣称号,在全公社几千名学生面前戴花、得奖状;也曾跟杨老师学唱至今难忘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也曾跟杨老师一起到附近生产队拾麦穗、摘棉花……</h3><h3>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粒粒皆辛苦”。</h3><h3>秋去春来,年复一年。一批批学生走出了汤圩初小,上了高小、中学、大学,有的从政当了官,有的下海经了商,真可谓桃李遍天下……</h3><h3>正当果实累累、硕果飘香的季节,我的杨老师,不,我们的杨老师却因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职业病离开了他心爱的课堂。</h3><h3>第一个教师节,我专程去了杨老师的家,探望教我做人、授我知识的恩师。</h3><h3>进了杨老师低矮的卧室,我的心骤然悲凉起来。昔日的杨老师,如今只剩下骨头架子,脸又黑又瘦。听说是我来了,他艰难地支起半个身子,一句一喘,断断续续地数说着。既有往事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赞叹,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对所有学生的祝福与期待,唯独没有一丝哀怨。</h3><h3>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啊!辛劳一生,两袖清风,无怨无悔。此时,我的眼眶湿了,心底油然升起一股对杨老师深深的敬意!</h3><h3>三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现在的校园多么美,现在老师的待遇多么好,冥冥中极乐世界的杨老师也许未曾想到过今天的美好生活吧?惜哉!</h3><h3>杨老师,您活着的时候,只知道奉献、奉献,留给后人的却是享受、享受,美好的享受!在通向美好明天的金光大道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这颗熠熠生辉的铺路石!</h3><h3>【注:本文载二○一五《古月新吟》第三期,今翻阅后制作美篇,以表达对杨老师的无限思念】二○一八年夏于华集老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