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颗糖的故事(班主任日记)

云淡风轻

<h3>那一刻之前我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十七颗糖的预谋,但是那一刻我爆发了,是我没能忍住,由此也就有了后续的十七颗糖的故事。</h3> <h3>那天,我感冒的有点厉害,清早起来有点失声;但是第二天就是令人头痛的期末考,所以我有点慌,更坦白的说我这种担忧与心慌是前一天晚上就存在了的。面临高压即使身子不太舒服,我也扯着我的破锣嗓子领着孩子们过了一遍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可就是这样仍然有不懂事的孩子在那里搞小动作或是读望天书。</h3> <h3>那一刻,我的无名之火,冲破胸口,直达唇边,破口而出,雨点似的砸向那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身上,然而毕竟是十来岁的孩子了,他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已经悄然萌生。就在我一肚子火还没发泄到三分之一时,我看到孩子那晶莹的泪珠一颗、两颗、三颗、滴滴答答顺着鼻翼滑了下来,那一瞬间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缄默了。暗想:我这又是何苦?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再说了古人壮士出征前都是好酒好肉犒劳三军,我又何必在这个时候,以这么极端的方式去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呢?</h3> <h3>于是,我出去走了一圈。回来后,我在办公桌的右手边第一个抽屉里拿出了我心爱的零食——十七颗薄荷味的酥糖。就如孩子们的作文里写到的一样,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我只要在办公桌前坐着,嘴里不吃点什么,嘴巴就会莫名的寂寞难耐,所以这十七颗糖是我这一周的吃食。十七颗糖拿在手里,我暗下琢磨了两秒就走进了教室。那天,我竟然用早上的第一节课干了一件无关学习的事情——发糖!</h3> <h3>回头想来,这怕是我这学期出手最为阔绰的一次了。平日里我都是各种见缝插针的借课找课地给孩子们补课,没办法这是一群到了五年级依然搞不清音序、数不来笔画,认不全拼音的孩子。</h3> <h3>全班36个孩子,十七颗糖我该怎么发?怎样才能不动声色,名正言顺把糖发下去,又让孩子们觉得不偏不倚,公正合理呢?</h3> <h3>  思忖半响,我开始发糖。第一颗我奖给了平日冥顽不灵却在那天早上受了批评后一声不响的班级“头号小恶魔”。发糖时我说:“这颗糖是奖赏你今天早上能克制住你的脾气,这说明你是一个很能把控自己的人”。然后我转头看向大家无比崇拜的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今成大事者都是极度自制之人,他们永远知道什时候该干什么事,什么事怎么去干。我为这位同学今日的表现感到高兴,他将来一定是个干大事的人,希望他再接再厉越来越棒!”其他孩子在座位上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仿佛今天才是第一次认识他一样,我用余光瞄了他一眼,看见他低头隐忍着笑的样子;我嘴角上扬瞬间乐开了花。</h3> <h3>接下来我说:“这颗糖,我将奖给今年为班级建设作出极大贡献的两个人,一个朗月清风翩翩公子,一个豆蔻年华亭亭玉立,一个稳重内敛不乏智谋,一个机警聪慧顾虑周全,一个高瞻远瞩善谋大局,一个着手眼前能堪重用;总之他们今年作为我的左膀右臂为班级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话没说完孩子就异口同声的喊出了他们的名字,接着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但我补充道:“因为数量有限,虽然你两的功劳远大于这颗糖带给你们的能量,但是你两最终只有一颗糖可拿。”最后两人就在讲台上那你推我一番,大有孔融让梨的意思。</h3> <h3>接着,我把糖给了那天早上我最想给的那个人,也就是被我批评哭了的那个孩子。其真实原因不过就是我把孩子批评哭了,我很内疚。但我告诉孩子:这颗糖我奖给的是前半学期懂事、努力、上进的你;如今的你对待学习的态度让我很是担心,我期待那个踏实为学的你快快回来。看着他再次泛红的眼眶,我适时地止住了话头,有时候,有的情况下为人父母也好,为人老师也好,都要学会保护孩子那颗纤弱而又敏感的内心......</h3> <h3>其余的十四颗,我均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理由奖给了剩余的20几个人。或一人一颗,或几人一颗,这些人里有我的两个课代表,三个进步生、一组最佳帮扶搭档等等。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发糖给我们班语文平时稳居前两名,但一大考就会失利的女孩,她叫何敏,白白净净,干净利落的一个女孩。初带这个班时我第一个记住的就是她;只因她是我们班著名的书虫,第一节自我介绍课上她就落落大方的告诉大家她喜欢看书,最爱叶圣陶的《稻草人》。同为嗜书如命的女子,所以我第一眼就格外地喜欢她。但是,她有考试焦虑症。那天前一夜我与家长做考前思想工作的时候,她的家长在群里提起这茬。我当时的回复是:考试在即,不要刻意提醒,顺其自然。但那天我既然已经进行到那里了,心里考量一番,最终还是毫无避讳地提起这个事。我说:“我奖你虽有焦虑症,但次次仍是名列前茅;我奖你上次黄冈题那么难,你却依然考得那么理想。这套题要我考的话,估计还没你完成的优秀,真的黄冈题你们79的平均分,我是做梦也没想到的。”登时群情兴奋,士气高昂;到现在我都记得何敏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振臂一挥带头说道:“黄冈题我们都拿得下,期末考试那绝对没问题。”</h3> <h3>但是令我懊恼的是,孩子昨天考完试放假后,以上一个被我极度肯定的孩子,因为考试时没反应过来直接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仅仅是把作文题目写错了,回家后就受到了父母的指责。孩子失落的打来电话向我诉苦说:“他们从来关心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苦不苦累不累,只要结果有一点失误就会严加指责。那一刻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一颗受伤的心灵,只能苍白的回复道:父母也是爱之深,责之切,你要理解他们!我这话说的真是毫无底气,我竟然让一个已经陷入深深自责的孩子去理解成人给他带来的伤害。</h3> <h3>到了晚上,这个孩子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很是扎心的说说。我看了有点心疼,打了电话无人接听,今天早上在我去监考之前我又接到了他的回拨电话,我喊了一声他的名字,语调轻快地问:“怎么样?心情好点没?”在我想来,毕竟还是个孩子嘛,睡一觉不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嘛!可是他听到我那句关切后,立马啜泣起来,我在电话这端清晰地听到,之前那个在我面前已然成为小小男子汉的他,在电话那端泣不成声,他说:“他们就那样”。我问他:需要我和你父母谈谈吗?他拒绝了。</h3> <h3>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深思,到底是什么堵住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之门?明明他是那么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心......</h3> <h3>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哭了,上学期没有当他们班主任时,我没有这么细致的去了解过这一班孩子,可是这学期我们朝夕相处下来,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别人不可替代之处,比如唐安军他不服管教但他特别讲义气;夏苗兵他成绩不好,只是不得其窍;王美琼她反应慢但她特别踏实而且大气;陈宗宏他调皮但同时他服从管教......人无完人,我们大人都是千疮百孔、白璧微瑕,又何必要求孩子做到滴水不漏呢?</h3> <h3><br></h3><h3>上一次看到这个孩子哭,是一次单元考试之后,他的语文考了90.5,说实话我很满意,我的满意源于他上学期期末他考了87分,这学期以来他一直都是稳步提升的,他进步了不是吗?对于昨天的他来说今日的他更优秀不是吗?可是他看着别人95/96的成绩,再看看自己那不该错的几处,郁闷的眼泪哗哗的时候,我竟然看笑了,看吧他学习的内驱力已然激发,作为老师我还有什么可责备他的呢?所以当时我拍拍他的肩膀逗他:行了啊,咱给没考到85以上的留点进步空间!</h3> <h3>没做教师之前,我很不能理解,坚持了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提倡以人为本,为什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什么注重课程实施方式......只因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人。</h3> <h3>他们心智虽未成熟但他们渴望被尊重,他们感情不健全但他们渴望被关爱,他们体质不强健所以更容易被突如其来的责备压得喘不过气。</h3><div>有时候,十来岁的孩子他不像个孩子,因为他的社会性正在萌芽,他想独立,他自尊,他时刻想要舞台表现自己。有时候,十来岁的孩子他就是个孩子,不过一颗糖就能让他们笑靥如花,与幸福撞个满怀</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