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CSC43G3 记WEEK 6 IN THE UK学习探索</i></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主编:黄宝娟,黎燕</i></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编辑:刘杰,黄宝娟,刘艳,王慧,马斌凤</i></b></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i></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i></b></h1><b><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都可以发现美,</i></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受到美的吸引的同时,</i></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感受到很大的快乐。</i></b></h1></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TEACHING WRITING新思路</i></b></h1><h3> 在苏格兰文化探索一周之后,我们回归课堂。继语言理论和阅读教学学习之后,本周我们转向了写作教学学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PRODUCT WRITING/PROCESS WRITING</b></h3><h3>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都面临过大班额进行写作教学的难题。基础差没想法没时间是我们中国学生写作时面临的三大难以攻克的壁垒。星期二上午Sharon通过Jigsaw Reading,以Pair work的形式比较分析PRODUCT WRITING和PROCESS WRITING。</h3><h3> 其实这两种写作不能说是完全新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或多多少都涉及过,尤其是PRODUCT WRITING。在讨论时,也会发现有部分老师也在使用PROCESS WRITING,更多的是结合了PRODUCT WRITING和PROCESS WRITING.</h3> <h3> 作为传统的PRODUCT WRITING,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参与太少,PROCESS WRITING最大的问题是费时,因为写一篇文章需要学生不断的修改,到定稿之前至少有两次修改,甚至是五次修改。</h3> <h3> 本周的LANGUAGE DEVELOPMENT课程中,幽默风趣的Paul带领大家感受了一堂不同寻常的PROCESS WRITING。从测试大家对雷丁历史知多少开始,到JIGSAW READING都是在为后面的WRITING奠定基础。而最后大家的集体写作--写一篇文章来说服游客到雷丁来游玩更是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看似轻松、简单的一堂PROCESS WRITING,静下心来仔细回味,却将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都、写全都囊括了。值得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去反思-借鉴-再反思-实践,我想这正是每一位为我们认真授课的老师们所期望的吧!l</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GENRE WRITING</i></b></h3><h3> 周五的Morning session是周二关于写作教学的延续篇,Sharon明确告诉我们教学资料来自于Anne Vicary,一位研究写作教学的专家,这大概就是西方人强烈的版权意识。上课warmer是一个board game, 我们投掷骰子饶有兴趣地互相交流讨论这些深刻引人深思的问题。</h3> <h3> Sharon 用两篇内容一样但写作方式不一样的文章与我们一起探讨了academic writing和informal writing 的不同,然后让我们去讨论分析一个introduction中的每一个句子的目的及本段话的特点。引出本节课:使用文体理论(GENRE WRITING)提升写作技能。一篇关于麋鹿的阅读文章,通过第一次阅读,分析写作对象,目的,类型。二次阅读深层理解文章。三次阅读关注语言,四次阅读,分析persuasive text。环环相扣,引人深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DEVELOPING TEACHING</i></b></h3><h3> 星期四上午Sharon继续带领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法Developing Teaching。课堂上,她让我们观察learning objectives 的用词去教我们怎么用恰当的词去写自己的learning objectives,接着用问题的形式去引导我们去思考写Lesson Plan的注意事项,在教授一些理论时让我们自己去阅读并提出问题,她与我们共同探讨并解惑。每 一次的上课,你都能感觉到Sharon每个教学环节的用心设计。每一节课,你都能看到师生之间和谐的互动。</h3> <h3> 最后,Sharon为我们下下周的Lesson Plan做出了详尽的解释、说明。看到大家忧虑的表情,Sharon用她那一贯幽默的风格不停地鼓励大家,尽可能的让大家明白每一事项、每一细节,以便消除大家的困惑和担忧。之后,根据每个人的使用教材,教学年段和回国后可能的任教年级,Sharon又将我们全班37人分成了9组,相信在大家的精诚合作之下,我们会写出非常精彩的Lesson Pl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NTERCULTURAL WORKSHOP</i></b></h3><h3> 雷丁的学习和生活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不同的文化和风俗引发我们的思考。在INTERCULTURAL WORKSHOP课堂上,Carrie老师 和Sharon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的感受,并且答疑解惑!</h3> <h3> Nancy Li分享了她的感受。她的房东太太在节食。李燕同学在做好饭菜后邀请房东共进晚餐,不料房东太太认为这样的邀请是不礼貌的。这对于我们中国的习俗来说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邀请才是礼貌的做法。Carrie 老师给我们解释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才是礼貌。 </h3> <h3> Sara谈到了equality。在英国很重视对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公共场所都有轮椅使用者的专用卫生间,很多商场的门都没有台阶以方便儿童车和轮椅通行。廖斌老师谈到了男女平等,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Carrie老师还让我们关注对聋哑人的公平,在学校里有许多可供使用助听器的教室,并配有专门的标识。</h3> <h3> Nancy Ma谈到了在房东家洗衣服的问题。我们在国内洗衣服都是外衣机洗,内衣手洗。而房东家却是所有的衣服甚至运动鞋都放进洗衣机。因为房东认为机器比人手洗的更干净! Sharon 老师说这也反应了英国人的生活态度,把家务劳动变得简单,好好享受生活!</h3> <h3> 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心得。每个人分享的观感都很细致,通过老师们的答疑,让我们对英国的生活和文化风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MUSEUM OF READING</i></b></h1><h3> 周三,我们走进雷丁博物馆,来深入了解雷丁的历史和文化!雷丁博物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博物馆,展品不只是被放在玻璃柜里,而且有很多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地接触展品,不仅能亲眼去看,还能亲手去触摸,来了解历史。</h3> <h3> 雷丁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的boxes.这些容纳着各种藏品的盒子可以送往各个学校,孩子们在学校就可以通过亲手触摸,真实地感受到历史!雷丁博物馆不仅提供facts,还可以通过这些亲密接触这些物品去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讲解员给我们展示了一块金属物品,让我们去亲手去触摸它感受它,并且让我们去猜它的用途。</h3> <h3> 博物馆的Learning Officer站在这些boxes前面,语言精准,肢体丰富,情感充沛的为我们讲解盒子里的一些物品用途。从她的语调和动作,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它对于文物的热爱和珍惜;从她的语言和描述,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实践中学习这一理念贯穿到英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h3> <h3> 这是一间模仿维多利亚时期的教室,在给学生教授这段历史时,学校可以预定这间教室,博物馆会安排老师穿着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把孩子们带进那段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去学习历史,这样学生们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刻吧!</h3> <h3> 这是一间雷丁博物馆的动物展厅。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演示这里生物的发展史。这些标本的下面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让我们去思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墓园有感</i></b></h1><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The boast of heraldry, the pomp of pow'r, </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And all that beauty, all that wealth e'er gave, </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Awaits alike th' inevitable hour:</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The paths of glory lead but to the grave. </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家族地位显,权力盛极观,</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美貌与财富,眷顾纵无边,</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唯有那一时,无人可豁免,</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繁华荣耀路,坟茔是终点。</b></i></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i><b>---Thomas Gray -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b></i></span></h3> <h3> 在北京培训的时候就听北语的Laura老师说起过英国的墓园文化,来到雷丁也有些日子了,心里一直对此事念念不忘,今天上课的地点在雷丁博物馆,上完课去往Abbey ruins的路上,就从一座墓园穿过,虽然坐公交车经过很多次,但也只是粗略的在车上看过几眼,未能走入其中细细了解,高高耸立的教堂,散落在周围一排排的墓碑,更为此行平添几分忧思。走进去之后眼前是一条笔直的路,踩的已有些高低不平了。心中不由的在想,有多少生者来送死者,有多少生者最终来到这里,又有多少人在这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小路两侧长满了杂草,有些石棺早已断裂,有的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墓园的周围用青色的小石条堆砌的墙同样也有些历史了,因为一墙之隔马路旁就是砖木结构的民居了,生者与死者只有一墙之隔,墙外车水马龙,墙内寂静,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更加映衬出墙外的喧嚣。粗壮的树干与乌黑发亮的围墙更为整个墓园增添了几分厚重与悲凉。亦或许悲凉只是出自我个人的感受吧。</h3> <h3> 看!这墓园分明就是建在了公园里,恍惚中好像我在逛一座建在了墓园里的公园。大块的绿地上支着一顶帐篷,帐篷旁边躺着两个晒太阳的人,红的,白的,粉的小花开的异常鲜艳。有些墓碑因年久少有人问津已倒下了,英国的墓园里少有隆起的坟,所以有的地方是很大一块绿地,但实际上细看是有倒下的墓碑的。墓碑的形状大小各异。圆的,方的,尖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就如同雷丁的建筑一样,虽乍一看都大同小异,但实则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挨着路旁的一个墓碑,确切的说应该不是具体意义的碑,而是一个天使样子的雕塑,雕刻的异常精美眼睛微微向下俯视,其中一个手臂不知什么原因已经断掉 ,碑文上依稀还能辨别出"为深深的缅怀亨利史密斯,他于1902年长眠于此"当我正要离去的时候,才发现下面还有一句话,"史密斯的遗孀安史密斯亦葬于此"。就此问题我曾特意问过雷丁大学的Hellen老师,她说夫妻二人并不一定要葬在一起,有时如果夫妻二人先后离世的时间间隔很长的话也有不埋葬在一起了,看着一座座淹没在草丛里的墓碑,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脑海里回想起几天前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的一句话"To the world he was just a man,but to us he was the world"</h3> <h3> 是啊,每一个深爱的人的逝去,都是我们世界的坍塌,没有谁可以永生,我时常会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今天我对死亡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将走向这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曾拥有过鲜活而有温度的一生,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谁在谁的眼中都是一道风景!我们既然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尽我们所能增加生命的宽度。老家流行一种说法,离开墓地或者殡仪馆之类的地方,人是不能回头的,可是我今天不自觉的把头转过去了一下,环顾了一下这座墓园,我并不是有意来打扰你们,只是过来看看而已,愿逝者安息!走出墓园,路旁的车飞快,喧嚣依旧,但我的心却异常平静。隐约中耳畔又回想起前几天路过教堂时听到的那句歌词"I am no longer a slave to fear. I’m a child of the God!"是啊,他们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他们都是主的孩子,无论生还是死,他们都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化探索— ISLE OF WIGHT</i></b></h1><h3> 周六的文化探索,我们来到了英格兰的南部度假胜地——怀特岛(Isle of Wight)。这个小岛,它安静、祥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它守卫着Solent海峡,又是英国群岛中阳光最为充足的一个,港口到处都可以看到游艇与帆船。</h3> <h3> 怀特岛最著名的景点应该就是岛西部在海上隆起的那三座巨大的白色垩石了,这就是The Needles,怀特岛的代表风光。如果从地图上看,确实就像一根细细的针尖扎到大海当中。从游览大巴下车后,可以沿着狭长的半岛一路走到The Needles的尖端。如果是适宜出海的时节,在悬崖上可以看到大海上大量的白色帆船和游艇。走到顶头,有缆车(Chairlift)可以直接坐到悬崖的底部,这里可不是悬崖峭壁,而是一片大大的海滩;出海到最尖端的灯塔去看看,就在这白色岩石的对面,我们可以看到Alum Bay著名的三叠纪彩岩,这样的颜色搭配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h3> <h3> 在沙滩上,同学们有的游泳,有的在玩水,有的在拍照,完全忘记了火辣辣的太阳!同学们还兴致大发,玩起了抖音!</h3> <h3> 每周的文化探索,让我们都会有不 一样的收获和体会。用脚步去丈量英伦文化,体验英伦各种人文风情,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课本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h3><h3> </h3> <h3> 观察,感受,表达,沟通等……每一项都是在体验中为我们的人生加码。虽然出行仍旧有不开心的点,但在前六周共同出行经历之后,我们已经学会在漫长的车程中自娱自乐,互开玩笑,唱歌助兴;我们也能共同取舍,选择在最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多的文化体验;更加擅长遵守时间约定,珍惜彼此时间,不因个人拖累整个行程。</h3><h3><br /></h3> <h3><b><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段异国学习探索,每一次都会重塑自我,让我们总能发现更多的自己。</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