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h3><h3><br /></h3><h3>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h3><h3><br /></h3><h3>智慧是达于成熟因而不会失去的童心。</h3><h3>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h3><h3><br /></h3><h3>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h3><h3><br /></h3><h3>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h3> <h3>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了哲人。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h3> <h3>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头脑,后者属于心灵。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所以,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集团中,都有君子和小人。</h3><h3><br /></h3><h3>社会愈文明,意识形态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自然。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还是功利的和伪善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h3> <h3>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知识关心人的限度之内的事,智慧关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对人生的觉悟来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难然后开悟,慧根也未免太浅。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h3><h3><br /></h3><h3>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