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我们曾经逝去的芳华

乾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是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觉得自己的内心,早已被生活磨砺得难以击破,但撩起知青这个沉重话题,却依然被触动。原来,我一直还是那个信念不移,原则不改,那个纯真的自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肆意揮洒青春,蹉跎岁月的年代,在记忆中夹裹着隐约的触痛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题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跟随父親来到四川江油,一个群山环抱,地杰人灵的美丽西部小城,那年我九岁,转学读小学三年级。父亲祖籍山东荷泽单县,年少离家参加革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班长、排长、连长,随部队参加全国解放战争诸多战役,并荣立战功。打完仗新中国诞生,家门没进,又马不停蹄跟随张国华(18军)进藏剿匪,西藏解放后,解放大军修建完举世闻名的康藏公路(今318国道),天堑变通途。后来,被政府两次选派到四川眉山工农干校学习文化,1956年转业地方工作。来江油是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支援军工建设,充实干部队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年,国家“三线”军工重点工程,航空航天、军工用材的大型特殊钢基地在江油建成,国务院批准冠名长城钢厂(地师级单位),为保密对外通讯和联系名称302信箱。上钢、抚钢、北满、北京钢院等选派了最优秀的专家和技术工人,带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真空感应炉等冶炼设备和冶炼工艺,飞机、坦克、卫星用上了他们生产的特殊钢。鼎盛时期企业职工、家属三万多人,生活住宅区、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食堂、招待所、邮局、电影院俱乐部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社会。我在钢厂职工子弟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高中毕业,全国进一步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我报名上山下乡。为什么刚毕业沒有一点生存、生活的准备,就要远离父母兄妹,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任由稚嫩瘦弱的身躯“滚一身泥巴,炼就一颗红心”?那是因为我的特殊。文革中父亲遭受迫害,造反派押着游街批斗,家被抄,人被关进黑棚,造反派又捏造黑材料,将父亲打成反革命分子,监外工厂劳动改造。我们被称作"狗崽子″黑五类",文革中一直不能挺直腰杆做人,记得读初中时,偶遇一次被同学推选为学"毛选″积极分子,却因政审不合格而被取销荣誉。那时,虽然沒有了大字报,结束了派别之间的武斗,但文革运动仍处在后半程,人和事物的发展均以革命和反动定性。像我这类"问题"孩子,不能观望和等待,必须在大事大非面前体现革命觉悟,于是,毅然决然报名上山下乡当农民,那也是"华山一条路"——别无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那个炽热的夏天,我们俩兄弟背着背包,提着一袋必备生活用品,搭乘厂里送我们到农村去的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来到了距家30多公里外的江油县青莲区八一公社插队落户。公社学校边的大坝子坐满了下乡青年,还有随车送行的家长及厂里委派的知青带队干部。乳臭未干的懵懂年龄,虽不懂什么叫生离死别,却看清了知青家长们,一脸的沉重和无奈。父亲把我俩送到生产队,这是他送往农村的第三个孩子,是为响应国家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把三个孩子全送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产队长把我俩领进了新家,以后就要在这里劳动生活,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有了共同的名字——知青,开始了人类活动史上独一无二,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农村生活,将彻底改变城里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资产阶级现状”(当年《人民日报》社论摘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生产队专为知青修建的家,黄泥坯垒的墙,房顶盖着青瓦。当年,只有公社办公室和国家粮库,是砖砌的墙,顶盖着瓦,我们住的条件还算不坏,周边农民的家都是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还有一种知青安置方式叫知青点。一个生产队的知青集体住,集体吃,大家轮流做饭,做农活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知青点的知青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饭,是知青农村生活的第一关。生产队为我俩买了一口供几十人吃饭的大铁锅,大灶台,大炉堂,烧的杂草、树枝,也不知是潮湿还是不通风,只见浓烟滚滚不见火苗,薰得双眼直流泪。农村生活多磨难,首先是从学做饭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农村没有用上电,夜晚照明用煤油灯,现今煤油灯己成古董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实行公有劳动分配制度,农田、生产资料、工具、牛、人都是集体公有。日曦而作,曰落而归,刀耕火种,肩挑背磨,仍是那个年代主要的劳作方式。农村贫下中农手把手教会了割麦插秧,担水挑粪,除草施肥,摘棉花,掰包谷。我最怕插秧,1.8米个子弓腰弯背十几个小时,腰痛得弯下去就直不起来,最喜欢秋季摘棉花,还有小麦下种前打土块,一块地十几人排成行,边打土块边"吹牛"。“茅斯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耗子日猫P——找死”这些源自生活提炼,接地气的农村歇后语,直到现在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无休止的农作中,我结交了被称秀才的本土青年王若愚,镇上初中毕业,脑子灵话,有思想有主见,尤其喜爱文学,我在他手中借阅过《三国演义》、《岳飞传》、《战争与和平》、《红磨坊》等国内外名著,有幸第一次接触托尔斯泰的作品,后来得知这些书藉是他家祖传私藏,那个年代这些名著称之为腐朽灵魂的"黑书"。他家爷爷是地主,其父还戴着"地富反坏″的帽子,身为地主子女的秀才也显得唯诺是从。七八年地主分子摘帽后,他和他曾是地主分子的父亲,第一个在公社场镇上做起卖猪肉的生意,成为了当时率先吃螃蟹的人。秀才是我结交到,最有才学和头脑的农村青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革坚持阶级斗争的政治环境下,"黑五类″、家庭出生不好的这类知青,背負父辈文革遭受的冤屈,当兵、进厂矿、推荐读大学统统与他们无缘。只好死心塌地的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争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有成就感的两件事。1975年冬天,公社组织主要劳动力数千人,在巍峨的大山下安营扎寨,开山修渠,引水灌溉农田,一部分知青也加入了这场不畏严寒,战天斗地的豪迈壮举,颇有建设红旗渠的意味。我在引水渠工程建设指揮部負责宣传工作,标语、板报还有战地文艺宣传队,统统上了劳动工地,极大鼓舞了工地劳动热情,经过半年艰苦奋斗,引水渠滚滚浪花欢舞,清水灌溉了几千亩田地,别说心里有多自豪。其二,大队部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我担任队长,带领统一调配来的劳动力和部分知青七十余人(记得我们下乡同一个大队的知青夏国芬、佘小军、崔庆芬、余佐良等便在其中),同贫下中农一道,用一个冬季的农闲时间,起早贪黑,肩挑背磨,挖出两口储水堰塘,修建了通往几十亩田地的机耕道。这些深山里的贫下中农只要引导得当,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怎么能说引导贫下中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乡期间那些清涩的知青照片,留下那个年代的青春芳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6年,伟人毛泽东逝世,其后,一举粉碎"四人邦″,中国酝酿结束文化大革命,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全国各地开始规范社会秩序,八一公社组织成立了民兵小分队,负责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协助公安进行刑、民事案件调查处理,公社抽调我到民兵小分队负责办公室工作,这支民兵队伍由复转军人和知青组成。下面照片是1977.8月在西安、成都、郑州、开封等地出差(进行案件调查)时,拍的纪念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8月协助江油公安局办案,在西安外调时,民兵小分队同事在大雁塔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书凯(图左),有着东北人的豪爽和吃苦耐劳品质,是第一个担任生产队队长的知青,年年评为先进,被树为公社知青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到河南开封市出差,协同江油公安局进行案件调查。同行知青张光彩(图右),现为私营业主,拥有著名"怪味楼″、"嶺头羊"二家酒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路都在埋头看书的这位叫冯刚,是公社中最有出息,官阶最高的知青。现任江油市人大主任,在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岗位工作过,曾是市级领导班子中最年轻成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同班同学参加先代会后,在人民照像馆合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我也收获了荣誉,年年被授予县级先进知青代表,县级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国家开始拨乱返正,纠正寃假错案,包括父亲在内的一批"南下干部″,得以平反诏雪,父亲在单位恢复了原职,我也获得了应有的尊严。也是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结束文化大革命运动,国家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还是这一年,经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批示,知青开始大批返城。1979年,结束五年的知青生涯,我进入工厂做了一名炼钢工人,从此,迈入新的人生征程,走向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漫长的知青农村生活,用"酸甜苦辣″概括未偿不可,身为凡人,不敢苟同"无怨无悔″,在需要学习更多文化,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我们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原始贫瘠的乡村战天斗地,岁月蹉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政治环境孕肓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传奇的知青生活经历,随文化大革命伴生和落幕,很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兴奋点。八十年代初,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灵与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叶辛《蹉跎岁月》为代表的伤痕文学,在国内掀起巨大热潮,霸居文坛多年。这些作品大都以写实手法,描述了知识青年苦涩的农村生活;看不到人生前途的彷徨心态;扭曲人性的爱情;愚味的农民意识形态,以及贫瘠落后的中国农村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年过去了,今天仍有众多影视作品取自一个共同题材——知青,一个共和国历史上为了忘却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上图。1975.10月江油县第三次农业学大寨先代会后,青莲区八一公社出席先代会,长钢下乡八一公社知青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郭本江、张献坤、沈康、朱代华、沈书凯。后排(左起)肖红、陈琪辉、董英苹、刘霞、王明江(公社副书记分管知青工作)、许晓晚(长钢知青带队干部)、刘志娟、游飞、杨永芬。</p> <p class="ql-block">上图。1977.11.29日江油县宣传文教工作先代会后,青莲区与会知青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起)蒲秀娟、曹沙(大堰公社知青)、xxx、候雅琴。第二排(左起)刘鸣、范瑞芳、杨永芬、寳素梅、xxx(青莲区委副书记)、第三排(左起)李安尚(长钢知青带队干部)、xxx(成都下乡知青)、第四排(左起)张献坤、曾晓川、习仲民(长钢知青带队干部)、蒲果全、xxx(成都下乡知青)、甘大奇(成都下乡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底,江油县文教宣传先进表彰大会在电影院礼堂召开,被评为先进的知青代表出席了会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后青莲区知青代表准备合影,这时大埝公社知青带队干部,习忠明大步流星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位身材修长窕窈的女知青,就像一片轻柔的云飘然而致,清丽秀雅的脸庞,荡漾着春天美丽天使的笑容,一双明亮的眼眸透着少女的宁静、聪颖。脚上穿着灰蓝色的回力运动鞋,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活脱脱青春美少女。大埝公社知青少,合在青莲区拍了这张纪念照。41年前乾坤和ss同框,彼此并不认识,那时,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正值最美青春年华。因为知青运动,才有了41年前的那次同框,有了后来的二人结合,许是上帝的恩赐或知青岁月蹉跎的一种补偿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帧照片中还有另一对夫妻同框,她们是蒲果全、刘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国家恢复高考是1977年,知青考上大学的只是凤毛鳞角。知青脱离农村回到城市,他们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夜校、电大、函授、培训等,开始文化和技能学习充电,以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形势的需求,我也是在那时完成了大学课程的学习。曾经的知青为工厂、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她们中的许多人,在人生历史长河中,也曾泛起波光鄰鄰的浪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快如百驹过隙,2006年,时值高中毕业上山下乡32周年,曾经的知青和同学相聚一堂,每个人的脸上或多或少还有些当年愤青的印记。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当年的知青都已老矣,时光磨灭不了匆匆那年,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曾经逝去的青春年华!知青是一场磨难,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了不起的一代人,知青,空前绝后的一代人,我们与共和国患难与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饥饿是我们童年的回忆,贫穷是我们相随的伙伴,停课闹革命是我们学文化的噩梦,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无奈。我们把浸染着血汗的足迹,携刻在广阔天地,穷乡僻壤,塞外边关;我们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巴山蜀水,南疆雨林,沙漠戈壁,北国荒原……那段日子虽苦还累,却也弥足珍贵。有人与人之间的溫暖,有绝处求生意志的磨炼,也有激情肆扬的热血芳华。我们流过血,我们躺过泪,品足了战天斗地的酸楚苦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的田野,记载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广阔天地,锤炼了我们成长的意志;黄土地薰陶,磨砺了我们坚韧的魂魄;知青,是生活的强者,做人的典范;是江山不倒的坚强基石,是天塌时依然矗立的泰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必将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留下不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8.7.16日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