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纪念插队五十周年,炉前知青特编印《纪念册》(280页/32开),作为珍藏纪念。本美篇为《纪念册》第四部分内容。</span></p> <h5>( 本美篇由炉前知青自创《炉前之恋》歌曲配乐 )</h5> <h5><b> 惜别半世纪,首聚在家乡。</b></h5><h5><b> 走出大山后的炉前知青,各奔前程,时过境迁,相继成家立业。但各位讯息是大家的惦记与牵挂。在间断近五十年漫长岁月里,书写的各自经历,都等待着能有相互诉说的那一天。终于在2018年4月24日,特从香港归来的炉前知青陈秉瑜牵头,召集四十八年前在闽清县塔庄公社炉前大队插队的知青,到长乐喜来宝酒家相聚。大家接到通知,心绪一下被拉回当年,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老知青久别重逢,群情鼎沸,二十多位齐聚一堂,围坐一张大圆桌。瞧,半个世纪的岁月把曾经的少女少男变成大妈大爷,你我他许久的端详也回味不出,尽管大家相互努力辨认,可谁也没法认全在座的老友,就连各位的尊姓大名也显得既生疏又熟悉,于是自报家门,相互问候。席间大家激情洋溢,思乡怀旧,举杯相庆,共祝安康,聚会始终沉浸在一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b></h5><h5><b> 今夜是炉前知青难忘的团圆之夜,思念之夜,欢乐之夜。相聚虽短暂,留下知青情却是永恒。昨日闽清插队同行,今日长乐相聚同庆,炉前知青无论异地时日我们都是相约有缘,“群”缘相连。</b></h5><p><br></p> <h5> 召集人陈秉瑜知青激动地说:“我回来了!分别后的四十几年间,大家忙于生计各奔东西。我身在香港,对炉前始终魂牵梦绕。今天终于看到大家,可以面对朋友们说一声‘大家好’!这种感觉太好了!”。 </h5> <h5> 上图“嗨,大家好!我是当年带着三金,坚守炉前一队的林秀雅,今天太高兴了,真是世纪聚会”。</h5><h5> 中图“我是林锦湘,我的灿烂之笑就是向大家最好的问候与祝福。”</h5><h5> 下图“李述宜在这里向大家问好,祝大家安康!各位多走多动,多瞧瞧外面的世界,天天开心。”</h5> <h5> 上图“我是高秀玉,炉前几年锻炼长高又长壮了,向大家问好啰!”</h5><h5> 中图“我是黄崇和,这次炉前知青聚会机会难得!我向大家问好。”</h5><h5> 下图“嗨,大家好!赵公心也敢举手发言了,自当"炉前院长"后,才培养了我的胆量……。”</h5> <h5> 上图“京剧里有句唱词"要学泰山顶上一青松",学松就是我,炉前的不老松,大家好!”</h5><h5> 下图“我害羞,没举手,穿蓝色衣服的就是我则良,没忘吧,大家好!”</h5> <h5> 上图“大家好!我是陈栋荣,栋凱是我哥,我们兄弟就插队在炉前一队。”</h5><h5> 中图“我是刘家炽,我是黄发祥,我们向当年的队友们问好!” “我发祥明早"塔山讲坛"有课,晚上要备课,不敢多喝。” </h5><h5> 下图“向大家问好!我是陈学善,插队在炉前四队,你们没忘记吧,我坚守炉前多年。”</h5> <h5> 上图“嗨,我是秀铨,当年我很幸运,被选入炉前革领组的"依铨",没变吧,向各位队友问好!”</h5><h5> 下图“我是曹汉昌,大家好!久别重逢,聚会通知后居然到这么多人,真是格外的高兴。”</h5><p><br></p> <h5> 上图“我是江鼎生,江航生是我哥,咱们是双胞胎,别认错了,向大哥大姐们问好”。 </h5><h5> 下图“我是张亨洵,前牙不听话给掉一颗,发音不准,抱歉了,祝队友们好”。</h5> <h5> 上图“我是江乐生,是三兄弟老大。天天乐,乐天天,乐得有些发福啦,向大家问好啰! </h5><h5> 下图”我是陈栋凱,记住,我个头比我弟(栋荣)大,向大家问个好!</h5> <h5> 上图“我是陈乃城,迟到让大家久等了。因失联太久,今夜聚会消息还是曲线得知,有幸找到了“队伍”,各位好! </h5><h5> 中图“大家好!我是陈良真,善良的"良",真诚的"真",是我带二队知青搞菌菇栽培,你们没忘吧? </h5><h5> 下图“大家好,认出我久麟吧?我真想你们啦,我在厦门,这次没能赶上聚会有点遗憾,争取下次吧,现视频先见。”<br></h5>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杯相庆,话在酒中</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5>未忘初心(横批)</h5><h5>喜相聚,旧面新颜情更浓;</h5><h5> 尤可赞,诗文歌赋谱美篇!</h5><h5> 一一黄崇和</h5></h3> <h5> 上图为炉前二队知青(左起陈乃城、李述宜、林锦湘、陈秉瑜、陈良真、曹汉昌)</h5><h5> 下图为炉前三队知青(左起:赵公心、黄崇和、高秀玉、黄发祥、郑学松)</h5> <h5><font color="#010101">下图为炉前四队知青(左起陈学善,江鼎生,江乐生,江航生,郑秀铨)</font></h5> <h5> 图为知青四十余载未见面,都不知那些年各自在何方,今夜重逢个个激动不己,互留微信号,尽快加入新建的"炉前知青群",大家慢慢聊,天天聊。</h5> <h3><font color="#010101"><b> 俱往矣!今日聚会相见欢!</b></font></h3><h5><font color="#010101">参加炉前知青首次聚会的有(按集体照顺序)</font></h5><h5><font color="#010101"> 第一排左二起黄崇和、赵公心、高秀玉、陈秉瑜、林秀雅、林锦湘、李述宜、陈选、曹汉昌、张亨洵、江乐生。第二排左起陈学善、江航生、江鼎生、陈栋荣、张则良、陈栋凯、黄发祥、郑秀铨、郑学松、陈良真、陈乃城。</font></h5> <h5> 当年英姿飒爽,如今风采奕奕的炉前知青唯有的七金,个个喜笑颜开。</h5> <h5> 情深重,意难平,席散心未静</h5> <h5> 首次聚会建立的"炉前知青微信群",人数在扩大,包括几位炉前乡亲的加入。微信成了炉友生活中不可少的交流平台。时间无拘,群聊不断,激情不减。愿微信这紧密纽带永远伴随着炉前知青、乡亲的一生。</h5> <p><b>【聚会周年所思】 </b></p><h5><b> 我找到了“ 知青队伍 ”</b></h5><h5> 一一陈乃城</h5><h5> 2018年4月24日,是我找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知青队伍”,可谓我的“回归纪念日”,也是我人生经历中退休生活的一段美好插曲。</h5><h5> 那是因为炉前二队知青陈秉瑜特从香港回家乡,召集大家而举行的首次炉友聚会,才实现了炉前知青半个世纪的团圆梦。而聚会的信息我却在二小时前,通过朋友辗转国内外才得知的,对我而言是何等惊喜,也来的突然。当然那是事出有因,我是七二年起就离开了炉前村,转调外地插队的。</h5><h5> 记得我离开炉前的那天早晨,二队知青们还正忙着出工,而我还是象二年多前来炉前插队时那模样,背着打包被,提着小木箱 (那是我当年唯一财产),我与二队知青一一道别后,跨出祖厝土楼,向省璜方向的土公路走去搭乘班车的。当时我的心情五味杂陈,充满着舍与不舍的矛盾,不舍的是要离开与我同甘共苦,相濡以沬的二队知青和朝夕相伴的土楼,舍的是为了“出路”我只得走出这座大山。那一阵我是迈着沉重的步伐,三步两回首,直到土楼与村庄在我眼里消失。处于忍痛割爱的我,此时惜别默默流泪,别了!我的二队知青,我的笫二故乡!因此在相聚后,他们调侃我是没心没肺的人,当时能狠心抛下二队知青就走了,而且走得杳无音信。说我是当年的“叛逃” ,今日的“回归”,比喻的还恰当不过,这是人生命运的安排,也是当年知青们为了“饭碗”,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 自那出走后,我在外地工作一干就是四十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忙碌的单位工作与家务,总是淹没了我对炉前知青的思绪,既使用心去琢磨思考,但没半点线索,也难有结果。就这样在外地生根发芽一晃就过了人生半辈子,所以我对炉友信息闭塞那是情有可原的。</h5><h5> 当得知聚会信息时,我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刻动身从福州赶回老家。虽然我是最迟一位到达,他们都在酒家等我,但还算赶上了“世纪聚会”,我是偶然中的幸运。见到大家,尤如找到“队伍”,埋藏在记忆里的那页已翻去的炉前知青画面又呈现在眼前。四十多年的光阴我们都变老了,但个个精神煥发,情谊浓浓,相互问候,我也辩认不出张三李四,只是先打个招呼: "哈啰!你们好,让大家久等了……”,其余就话在酒中。聚会始终充满着思念、欢乐与祝福的气氛。据说知青老严也己到酒家,只因寻找时没多问一句,却错过大团圆机会。当时还缺席几位没联系上的知青。不过,当时我若没得到信息,至今也还在群外漂泊与苦苦的寻觅,不知何日才归队,更不知我离开他们后,还有那么多让我思念的、感动的、回味的炉友旧闻新事,许多都是在这次聚会后我才渐渐“补课”的。四十多年后还能找到大家,那不能不说我与炉前知青们有着割舍不断的缘分。</h5><h5> 聚会不仅让我找到了“队伍”,相会中的一幕幕激情瞬间让我久久难忘。更可喜的是“炉友群”的建立,让大家通过微信群联系平台怀旧叙新,从说到写,从语音到文字,用真挚情感书写出了一篇篇知青年代蹉跎岁月的回忆,晒出了一张张当年旧照与夕阳风釆照。偶然中我们却得到了一种“炉前知青文化”的情感收获,我即与大家一道以此为素材,编辑出记载着炉前知青往世今生的《炉前之恋》美篇,作为我们的留念。这是我对“首次聚会”周年特有的感受,无论是记不清我何月何日离开炉前,但都不会忘记2018年4月24日这一天我找到炉前“知青队伍”。</h5><h5> </h5><h5> </h5><h5><br></h5><h5><br></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