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美丽乡村》___记忆中的西塘

余吉仪

<h1>  风轻雨柔的江南,有着许多古典的乡村小镇,西塘就是这些乡村小镇的一个缩影。我对西塘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它虽不是生我养我的土地,但却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的祖籍西塘老家我只去过二趟,第一趟是在抗日战争暴发后,南京大屠杀的前夕,当时我七岁,从南京逃难到老家西塘避难,当年由于年幼对西塘的记忆几乎没什么印象。第二趟去西塘我十六岁,目的是请爷爷补习功课,准备报考嘉兴中学,当时爷爷是一位教书先生,在补习功课空闲之余,爷爷带着我游玩西塘乡村小镇,从那时我对西塘有了深刻印象,直到如今难以忘怀,回忆行走在乡村西塘古镇,真如文人笔下描述的那样,远眺水乡,地势平坦,河流密布,白墙墨瓦,弄堂小巷,舟影波光。<br>我对西塘印象特深的是:<br>(1)弄堂:西塘的弄堂特别多,而且又深、又窄、又暗、又潮湿,爷爷家也是这样,必须经过长长的弄堂和湿漉漉的青石板的小路,才能到达爷爷的居舍,真的是让我体会到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啊!西塘这些弄堂或长或短,勾画了一股宁静的氛围,而清淡淳朴的民风,也就隐约地流泻了出来,据说西塘小镇拥有这样的弄堂有122条之多,而且深幽而奇妙。<br>(2)石拱桥:我爷爷家弄堂口门前有一座美丽的石拱桥,去爷爷家的路上都要经过石拱桥,它远远望去,桥身像锈铁色的围巾,飘动在我的眼前。走近一看,它像一座卧龙,横跨在二条街头之间,它半园孔身影,倒映在水里像个大圈圈。我喜欢这座桥,还有桥下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小鱼、小虾……。<br>(3)庭院:在西塘一个个高低错落的庭院,宁静雅致、古色古香随处可见。我爷爷家部分建筑具明代建筑之特征,三开间两层楼,东西厢房,天井颇宽展,尤其是第三进的青石石库门上的浮雕,为同类建筑所罕见。第二进正厅 “仁荣堂”,第三进是爷爷的书房,取名“探珠吟舍”,风雅的名字,还有庭园内的花草、假山、凉亭是典型的江南风格院落,记忆颇深。<br>  由于当时年少对过去巳久的西塘印像只停留在忆记较深的那些,而且也很肤浅,写西塘的东西也很多如西塘的湖水,行舟,小吃,茶水等等。<br>  乡村西塘又如水墨带着原始古老的风韵,青山隐隐水迢迢,江南画卷一样的水乡,留给我无限眷恋,它向人们展示着它如水一般深邃的文化沉淀。"西塘其实是一幅画,又是一首精美的诗"。西塘的流水,犹如现代文明之泉潺潺不息向前奔去……</h1><h1></h1><h1><b><br></b></h1><h1><b>注:</b></h1> 我爷爷叫余十眉在当地教育界的名人,我是他的长孙女。据历史文史记载爷爷与著名诗人柳亚子为莫逆之交,同属南社社员,并为新南社发起人。南社巨擘柳亚子每到西塘,总会到访余十眉于“探珠吟舍”,与余十眉纵论天下,相与抚掌,喝酒唱和作诗,并多次召集南社诸君子在西塘举办南社雅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