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6日,我们一行户外九人乘坐高铁前往心怡已久的湖北恩施去旅游。常听说:“不去恩施想死个人”。 事先岗上居士在网上做了好长的攻略,找寻旅行社,如何安排行程,进行了反复斟酌,基本清晰后又把每天行程安排用微信发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征求意见,行程安排周到细致。</p><p class="ql-block"> 7月7日我开始了恩施首日之旅---游览恩施大峡谷。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长达20多里路程一直走过,一路艰辛。山间小路,多陡坡,有时要攀绝壁。上山不易,归途中下山更难,绝壁上只有一条人工开辟小路,只可容一人行走,只能眼睛看到脚尖,否则可能跌落到万丈深渊。由于长达5个多小时攀爬,直到第二天游览清江时脚还是感到疼痛。正是“到了恩施累死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累且快乐着:一声吆喝,说走就走,背上行囊,放下世事的纷纷扰扰,没有工作时的纷繁杂事,忘却了人世间的勾心斗角,一心为梦中的佳景出发,亲近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何尝不是人生乐事?(文:刘持明)</p> <h3> 恩施大峡谷,位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境内,被专家誉为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难分伯仲,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自然景区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其中两座位于一炷香石柱旁的的山峰于2012年4月22日命名为迪恩波特双子峰。 除了大峡谷外,最大的景观特色是两岸典型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有天坑,有地缝,有天生桥,有溶洞(200多个),有层层叠叠的峰丛,还有近乎垂直于大峡谷的大断崖。 峡谷内有近10公里长的地缝幽深奇绝,世所罕见奇山、异水、怪洞、珍禽数不胜数。<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客松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炷香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柱香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峡谷云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风琴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缝瀑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峡谷云海</p> <h3> 梭布垭石林被称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总面积21平方公里,整个石林外形象一只巨大的葫芦,四周翠屏环绕,群峰竞秀。梭布垭石林拥有大小共100多个经典的自然景观,目前开放的有青龙寺、莲花寨、磨子沟、九龙汇四大景区,每个景区各具特色,景区内独特的“溶纹”、“戴冠”景观,是一大亮点,狭缝秘境、化石古迹随处可见,堪称一座远古地质博物馆。经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考证,确定石林形成4.6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整个石林犹如一座海底迷宫,美轮美奂。</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顶天立地石</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我们的行程是去恩施的母亲河---清江。 清江如泼,青山若黛。锦绣山河浸润在鲜活润湿之中,形意之间,似天人执笔,淡墨轻岚,潇洒不羁,点泼浓淡皆随心。 游船悠悠,随水东流。心境渐宽,想起陈年旧梦:撑一支长蒿,独上兰舟,随东流江水,在江天流云下看时光匆匆。 那日天空半晴半阴,清风扑面,水气氤氲,别是一番轻松心境。置身清江百里画卷,山石奇异俊美,碧水清冽潆洄,两岸青峰碧树,叠翠苍笼,映入镜水,如锦似绣。 船行途中,或见孤峰直立,或是奇峰成林。喀斯特地貌造成的石灰岩山,形态万千,比拟无穷。任你发挥浮想联翩,一桩桩奇景从你眼前静静流过,如同仓促的相逢,还来不及理清杂思乱想,一路风景从身边流过,船行至蝴蝶岩,但见一只蝴蝶停在清江岸边,似乎在吮吸清江之水,又似乎在欣赏清江美丽风景,我们一行九人也为恩施有这一美丽风景而折服。 沿着流水的行走,山重水复抛在身后,人在山水中寻觅真我,在天地中获得解脱。去路亦是归途,放逐满心的疲惫,与风景邂逅。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却是一生,如果我没有走过,这一生该拿什么去回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腾龙洞内有集光和土家族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b></p> <h3>土家女儿会</h3> <h3> 恩施女儿会也叫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恩施州土司与土司制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自元朝开始,恩施地区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也称“土官制度”。统治者当时在恩施推行的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制夷”,也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土司由朝廷颁发印信,每年需向朝廷进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义务。土司实际上就是本地的土皇帝,其地位世代相袭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他们掌握着军、政、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在土司制度下的百姓皆为农奴,他们没有土地,除了为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还要向土司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这种封建农奴制,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 恩施地区土司以明代为最盛时期,当时的大小土司35个,其中宣抚司4个,安抚司9个,长官司17个,蛮夷长官司5个,这些土司的品级也时有变动,有时为宣慰司,有时为宣抚司、安抚司、或降为长官司。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官制度方宣告结束。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存在数百年之久,如今仍有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墓葬、遗址和文物等。如久负盛名的唐崖土司皇城、容美土司保留下来的万人洞、万全洞、九峰桥、百顺桥等。在这众多的土司遗存中,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是目前全国土司历史文化古迹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依山傍水,气势恢弘,其占地面积1500余亩,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共历经了三朝四百余年。明天启年间朝廷赐建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牌坊位于土司城中央,威严的土司墓位于土司城后部的玄武山下,墓门外石刻精美,厅门壁嵌有八扇石门,后部为灵寝,并排四间,整墓全石结构,其精雕细刻堪称土墓之冠,显示出了土家族独特的墓葬文化,它将恩施州民族历史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近十几年的抢救性发掘和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高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施南土司以金凤冠为代表的各种文物78件和以容美土司的“河图洛书”、“大日如来佛”、“土司大铜钟”、“土司官印”为代表的文物近千余件。这一大批文物已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级珍贵文物。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度,虽比封建制度落后,但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胡家豪 恩施晚报)</b></p> <h3>"摔碗酒"缘于土家族,在古代是土家儿女上战场前的一种壮行酒。摔碗酒的民间传说是某个时代,土家族的两个族长或是兄弟之间有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将碗摔碎,以泯恩仇,也显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气。但是从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经完全转化为一种友情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心与心贴的更近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家吊脚楼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吊脚楼多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 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 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折叠房屋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b></p> <h3> 恩施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宽松、舒适。本次旅游的导游为文导游(阿文)是一个有责任心、心底善良的土家幺妹。她不仅全程周到服务,还义务宣讲了土家族很多非遗文化。她没有强制我们购物,坚守了一个导游职业底线,至今温暖在记忆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悟县高店户外运动群群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在旅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