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不释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雁城美摄

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这一节日的目的,旨在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同时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因而,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读书推广宣传活动。 读书,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和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许多欧美国家都把推广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美国实行“阅读优先计划”,英国努力“建立满是读书人的国家”,日本开展“亲子20分读书”活动,芬兰更是以润物无声的阅读让他们国家青少年的阅读分析能力多年来居于世界前列。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在迄今为止的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读书人总是站在文明的潮头,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五四”文化觉醒,再到当下的中华伟大复兴,书香长流源源不断,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但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终端的兴起,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内容较传统阅读介质更具吸引力,碎片化的“轻阅读”“浅阅读”趋势明显。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 (份) 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历经二十一年之后,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亦说不清这个全球性纪念日的来龙去脉。相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西方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却记之甚牢、如数家珍。某些综艺节目上,一些演艺明星常信口雌黄,有的把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说成是“降霜”,有的将屈原和李白视为同朝好朋友,闹出许多笑话。 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我们已没理由将阅读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习惯,而应让阅读成为无所不在的全民传统。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阅读高度重视,连续三年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致力打造“书香中国”。一些地方也加大了阅读推广的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读书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阅读热情,拓展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在谈话,就好比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智慧的苍穹,不仅能增长才干,启迪智慧,开启未来,赢得成功,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于个人而言,如果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形成了读书的风尚,这个城市就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如果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进而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期待更多的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工作忙、应酬多等借口中走出来,从麻将、扑克、字牌等无聊的娱乐中走出来,从逛街、喝酒等浪费时间的休闲中走出来,节省一包烟,少请一桌客,让买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把书籍作为人情往来的最佳赠品,让读书占领我们的闲暇时光,让手不释卷成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让书香溢满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笔者为第二十一个“4.23”世界读书日写的专题评论,已发表在4月20日《市场星报》上,欢迎诸君分享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