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构筑的家(上)

国安老球迷

<h1><b>百年回忆,无尽思念<br></b><b> 百年老“家”让我们回忆起许多往事。姥爷李志明,姥姥李焦氏在河北深县成了家,然后姥爷只身一人从老家来北京闯荡。由于他喜爱画画,又爱好古董,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做了学徒。凭借他的天分,先练习临摹,然后学着仿制,出徒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后他自己开了一家古玩店,名叫宝明斋,地点就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后来的百货大楼南边一点点,是个二层小楼。由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努力,小店初具规模。一开始做一些小件生意,后来受到了外国人的关注,买卖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为日后创下了一片家业。这时姥姥也从老家来到了北京。姥爷姥姥育有两个女儿,长女李贵荣(妈妈),次女李贵群(二姨)。1935年姥爷因病去世时我们这一代子女还没有出生,由于时代的变故,我们没有留下姥爷的照片,很遗憾。姥爷去世后,姥姥先购置了王府井大阮府30号房产,后来因为日本人征用,又买了南池子南湾子27号(后改为北湾子2号),姥姥、我们一家和二姨一家都居住在这里,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那里长大的。<br></b><b> 妈妈李贵荣和爸爸翟长青是1933年在东官房结婚。婚后,爸爸由姥姥资助,在北新桥开办了一家照相馆,名叫久光照相馆,以此养育子女。爸爸妈妈育有11个子女,其中两个男孩因病夭折,剩下我们五男四女兄弟姐妹九人:翟富义、翟富礼、翟富兰、翟富智、翟富信、翟富蕙、翟富杰、翟富苓和翟富芹。<br></b><b> 二姨李贵群和二姨夫李杰1961年在东总布胡同结婚,他俩都在照相馆工作。二姨是会计,二姨夫是摄影师。他们育有一女:李</b><b>秋慧。</b></h1> <h1><b>富信: 2007年去南池子看了看,院子里面已经面目全非,只拍了两张大门外的照片,还能看到原来的踪影。南池子南湾子27号的原貌在北京是个标准的四合院,它是一座具有日本风格的院落,房门顶端是半圆形花棱玻璃格,窗子的顶端也是半橢圆形的。北房前有四根方柱子的前出廊子,廊子一直延伸到东、西房的北端,廊子顶端垂下花样别致的挂檐板,帶有一长串的凳子,凳子下面的横牚上每隔20公分就有一个圆形的立柱。这个院是个两开进的四合院,进了位于东南角的大门是前院,在东房和西房的南端连接着一道木质的影壁,中间有一个开门可以进到里院。所有门窗、影壁和走廊都用暗红色的油漆。院内总共十六间房,正房(即北房)五间,南房五间,东、西廂房各三间,前院西南角建有一对男女茅厕。北房的后边留有一条狹长的夾道即所谓的后院,后院墻留有一个通往外面的后门。</b><br></h1><h1><b> 南池子,我们成长的摇篮。这里有我们许许多多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b></h1><h1><b><br></b></h1><h1><b>富蕙: 暮然回首,岁月流逝,却带不走我对南池子南湾子27号的情感与留恋。</b><b><br></b></h1><h1><b>&nbsp;&nbsp; 我和女儿都出生在南池子,它和家联在一起,是家的回忆。记忆中的童年、儿时的趣味,都离不开南池子。它犹如母体,孕育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承载了姥姥、父母、二姨、二姨夫对我们的爱。<br></b><b>&nbsp;&nbsp; 南池子,我生活了43年,过了大半生。无论在东北兵团,还是搬出南池子,几回梦里都是它。幼时,我心中的院子好大,不常去的后院,那神秘的小脚丫,厨房有口比我高的大缸,中间的花池子,每年种满蓖麻和向日葵。随着长大,见证了院内建食堂,人群鼎沸的热闹景象;目睹了挖防空洞,搬进新邻居的变迁;忘不了一年四季,防空洞上摆满花盆,妈妈养的花儿盛开绽放……<br></b><b>&nbsp;&nbsp; 如今我已步入老年,过去许多记忆变得模糊、零落。而许多美好的回忆,定格在南池子,还恍若昨日。南池子,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生命的摇篮。</b><b><br></b></h1><h1><b><br></b></h1><h1><b>❤️❤️❤️❤️❤️❤️</b></h1><h3><b><br></b></h3><h1><b>(一) 老一代人对子孙的爰</b></h1><h3><br></h3> <h1><b>富义: 人老了,记忆力变差,常常忘事,但回忆咱家的往事却在心中一一展现,历历在目。有怀念、有感恩,也有愧疚,永生难忘。我的前半生一直和姥姥、爸妈、二姨、以及后来的二姨父一起度过。经历了日伪,国民党统治和解放三个时期。咱们的家从大甜水井5号后院迁至南湾子27号(今北湾子2号),这个家养育,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终身受用的好品德,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老一辈人虽然没有高深的文化,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为人处世,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展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仁爱宽厚、正直善良、崇尚孝道,做人要有骨气等等,终身受益。<br></b></h1><h1><b>&nbsp;&nbsp; 今天,在大家庭中,您们的子孙后代,秉承您们的教诲,和谐相处,互相关爱。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工作,踏实本分,您们的培养和教育成就了我们,圆了您们的愿望,我们没有辜负您们的期望,没有辱没您们传下的良好家风,它是我们立身的宝贵财富,会代代相传。今天,您们在天之灵,可以宽慰了。</b></h1><h1><b><br></b></h1><h1><b>富兰:对南池子南湾子27号有我无限难忘的回忆……那里盛满了我们对家深深的眷恋和思念,离开这里已经几十年了,但几代人常常梦回这个家,一家人常常回南池子看看,即使身在国外,每次回国也都要回去看看。</b><br></h1><h1><b>&nbsp;&nbsp;&nbsp; 弟弟妹妹多数降生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这里是我们九个儿女和姥姥、爸爸、妈妈、二姨、二姨夫一起生活了近五十年的地方,多少回忆常常涌上心头。在这里我们儿女两代人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少年、青年…。<br></b><b>&nbsp;&nbsp;&nbsp; 在这个很大的"院子"里,我们捉谜藏、弹球、拍洋画、捉麻雀、养桑蚕;打过乒乓球,甚至还踢过足球,打过垒球;八仙桌是我们伏案学习又是吃饭的餐桌;除夕"大圆桌的会餐"是我们几代人的想往,大家一起动手,谈笑风生,打杂的打杂,炒菜的炒菜,盘盘美食是亲情的交流;围着它我们给姥姥过过八十大寿,85年3月围着它给爸爸过了最后一个生日。<br></b><b>&nbsp;&nbsp; 回忆起在南湾子的日日夜夜,深深体会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每一个儿女的离家都让他们牵肠掛肚泪流不止夜夜思念。从外地、兵团、农村奔回南湾子的心情难以表达,那是奔回家看望姥姥、父母、二姨等各位亲人,尝到的是家的温暖,父母的疼爱惦念,以及兄弟姐妹的关怀!<br></b><b>&nbsp;&nbsp; 街坊四邻知道我们家孩子多,但更知道我们家是有教养,老实本分,知书达礼的大家庭。孩子虽多,但个个老实有礼貌。学习努力,上的是名大学,上的是好中学,在街道从不惹事生非。<br></b><b>&nbsp;&nbsp;&nbsp; 母亲的贤慧、宽容、助人为乐为众人所知,与街坊四邻相处和睦,什么事情都是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善待他人。早上扫院子,不管谁家地盘,自己将全院扫干净,扫雪也是这样。全院水电费结算,多余的水电费都算在自家身上。用自身的影响,使其他不和的街坊多年来一直和平相处。<br></b><b>&nbsp;&nbsp; 母亲的好品德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儿女。<br></b><b>&nbsp;&nbsp; 我们这个大家庭能有今天,要深深地感谢姥姥、二姨、二姨夫在精神和财物上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牺性,感谢父辈们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感谢对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养育之恩。<br></b><b>&nbsp;&nbsp; 难忘南池子南湾子近五十年的生活,难忘这个家给我们每个人的温暖。虽然在这里有姥姥、爸爸、小慧奶奶相继去世的无限悲伤,有过无米下锅的艰辛,也曾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但更多的还是美好幸福的回忆。<br></b><b>&nbsp; 南池子南湾子27号给了我甜蜜的家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h1><h1><b>富苓: 南池子是我出生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35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至今也是我梦中的家。16岁上山下乡,多少次的田间地头、躺在土炕上,看着大山,百爪挠心地想家,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家里有我至亲至爱的人,姥姥、爸爸、妈妈、二姨、二姨夫.....无论身在异乡,还是在艰苦的农村,家庭的温暖 ,长辈的疼爱,兄弟姐妹的关心帮助都是我努力工作、劳动的动力!多少次回家路上是那么的激动,渴望见到日思夜想的长辈,希望重温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欢乐!南池子……家,永远地烙在我的记忆里,融化在我的意识中,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b><b>如昨!</b><br></h1><h3></h3><h1><b><br></b></h1><h1><b>富芹: 在我人生的记忆里留下永久烙印的是南池子北湾子胡同2号:高高的台阶、拱券式的门楼、门楼顶上有两个圆圆的石球、两扇暗红色的木门和门框上半圆型的花格棱子。我的青少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个大院里共同生活着我的姥姥、爸爸妈妈、二姨二姨夫,还有我的哥哥姐姐和妹妹。我至今都忘不掉在这个四合院里的日日夜夜,忘不掉姥姥、爸爸妈妈、二姨二姨夫这些长辈们为我们成长的付出,忘不掉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们的深厚感情和情谊。我和我的家人永远怀念北湾子2号的美好生活,那美好的记忆永远会留在我和我的家人心里!</b><br></h1><h1><b><br></b></h1><h1>💎💎💎💎💎💎</h1><h1><b><br></b></h1><h1><b>1.姥姥和子孙们</b></h1> <h1><b>富兰: 姥姥只生了妈妈和二姨两姐妹,但她还像亲妈一样抚养了大舅和三舅。</b><b>大舅的母亲去世时他只有一岁多,姥姥承担了妈妈的全部责任。听妈说,在大舅约4、5岁时,姥姥生下二姨,二姨由保姆和妈照顾。姥姥全身心地养育大舅,直到成家结婚,大舅一直称她娘。<br></b><b>&nbsp;&nbsp; 姥爷后來又娶了三姥姥,生下二舅和三舅。三舅从小是在姥姥的背上长大的。二姨说: "我羡慕英宝,娘每天背着他走东走西,摇着他睡觉,经常睡在娘的背上,娘舍不得放下他"。</b></h1><h1><b>&nbsp;&nbsp;&nbsp; 姥姥以母亲般的胸怀和善良同样养育抚养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永远感恩姥姥。</b></h1><h3><b><br></b></h3><h3></h3><h1><b>富信: 姥姥是我们全家最敬重的长辈。她虽然出身在河北农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从她身上让我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她纯朴善良、待人厚道、大气,她把一生的爱都浸注在子女和孙辈身上。姥姥用她全部的钱财供养我们长大成人。现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子孙和幸福家庭,我内心对老人家充满了无限的感恩。每当想起很多往事,心中总是暖暖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只要谁家有喜事,姥姥总是帶上我,姥姥坐在三轮车上,我蹲在下面。见了客人,她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外孙子。她对再隔辈的曾孙更是宠爱,小晖父母不在北京,对他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更是疼爱有加。</b></h1><h3><b><br></b></h3><h3></h3><h1><b>富苓: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北屋的大炕上,每天晚上都是姥姥带着我睡觉,有时睡意朦胧中,塞进我嘴里一块糖,放在我枕下一个桔子.....那是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姥姥把好吃的偷偷给了我。多少年过去了,仍不能让我忘怀!记得我第一年插队回来挣了点钱,给了姥姥5元钱,姥姥高兴得不得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有时我总在想,姥姥再多活几年,我们工作挣钱了,可以好好孝敬她老人家有多好!姥姥为了我们一家付出太多了!</b></h1><h3><br></h3> <h1><b>富礼: 姥姥和二姨伴随着我们从孩童长大,我深感对我的偏爱,我去丹东后又转移到小晖身上,有这样长辈的关爱与呵护多好多幸福啊。我永远思念姥姥和二姨。</b></h1><h3><b><br></b></h3><h1><b></b><b>富信: 在我记忆中,姥姥对我特别偏爱。每当我从外边玩耍完了一进家门,姥姥就把她收藏的好吃的从大柜里拿出来给我吃…,我吃在嘴里暖在心里。甚至我都工作了,有一次从怀柔回来刚一进家门,她就把她的点心拿到我面前说,"饿了吧,吃点他们给我买的点心!" 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恩。另外,在我上小学放暑假时,中午天气特别热,我不想睡午觉,她非让我躺在西屋炕上的凉席上拿扇子给我扇着,不一会就睡着了。我睡了一个多钟头,姥姥端着沏好的一缸子的茶水说,"醒醒! 刚沏的,喝点茶就不睏了。" 像这样的小事,举不胜举。每每想起来就像过电影一样,心中充满幸福,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b></h1> <h1></h1><h1><b>富义: 姥姥是一个善良,正直,无私,具有农村妇女憨厚、朴实,又很少看中钱财、房产的女人,她把一切给了这个家,给了我们,把爱施与每一个人。记得还是孩童时,姥姥特别疼爱咱们的富仁哥哥,那时无论是出去打牌、串门都把哥哥带在身边。哥哥9岁(虚岁)时因白喉病注射血清过量去世,姥姥茶饭不思,身体消瘦,因过度悲伤,卧床不起近1个月。一次姥姥生日,家中来的人多,很热闹,我有些忘形,从北屋廊子的高台阶上跑下来,正好踩在啃食骨头的狼狗的前爪上,被狗在右腿根上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鲜血从裤子渗出。姥姥心疼我而训斥了大家,结果养了多年的狗被众人用棍棒打了个半死。姥姥还是一个胸怀宽广,慈祥,有大爱的人。当时对待所谓的佣人“田妈”和“郭妈”和家人一样,关系非常亲密融洽,以致她们离开多年后,还分别带着农村特产常来家中看望姥姥。在大甜水井住时,接纳了父母早丧的世强表哥,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并给他完婚成了家,后来他因患肺结核病逝,并给他料理了后事。在南湾子居住时,虽然那时家里经济并不是很宽裕,还毅然接纳了因天津水灾来京的金声、金铭表哥,他们先后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们先后成家独立生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短缺(定量),副食匮乏,人们普遍有饥饿感。家中吃面条时,多是汤汤水水的,很难饱腹。那时,姥姥多年未见的哥哥,咱们的大舅姥爷,因老家灾荒来京。吃面时,妈会给姥姥和大舅姥爷盛的基本是汤水很少的干面,咱姥姥还会把多半碗面拨给大舅姥爷——“困难时期”常人很难做到,足见兄妹情深,胜过腹中缺食!一个仅仅是姥姥老家临近村庄的同乡,木匠任师傅(咱们称他任姥爷),一直在南湾子家中吃住多年,直至后来病危才回老家,不久他就病逝了。还有对吴少泉哥的帮扶……。 姥姥晚年,老说背后像披着冰一样冒凉气,当时问她怎们回事,我们不理解老人的感受。现在我体会到了背后凉的感觉。想起当年姥姥说的“像披着冰一样,特别凉”的话,心中非常难受,不是滋味,想哭。</b></h1><h1><b> 1964年,我下放山西,一馨(菲菲的奶奶)当时在沙河上班,有时回家晚了些,姥姥不放心,一个70多岁的老人,总是一直站在南湾子胡同口张望,等待。 </b></h1><h1><b> 翟焱很小的时候,用枕头、棉被围坐在西屋的炕上,姥姥常常坐在他旁边看着他,哄着他玩。1973年,姥姥病重垂危时,还不忘嘱咐大家关注小焱,说:他听不见,看住他别在大街上乱跑,让车撞着。</b></h1><h1><b><br></b></h1><h1><b>富芹: 姥姥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位善良、慈祥的小脚老太太。她老人家对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们倾注着对隔辈人的爱,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不告诉你就直接塞到你的嘴里,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姥姥的疼爱也传到了我们的侄子辈,甚至可以说更加疼爱。我们的姥姥还是一个坚强的老太太,我记得姥姥临终的最后一两年,得了重病很痛苦,她深知一个女儿要伺候一大家子人,另一个女儿上班,她老人家从来没有跟自己的女儿女婿提过任何要求,一直都是自己承受着,直到去世。我永远怀念我的姥姥! </b><br></h1> <h1><b>富信: 那年我刚上初一,富蕙、富杰上小学,富苓和富芹还没上学。记得春天的一个周末,我们跟姥姥一起去颐和园玩。那个年代很少有机会出去玩,这天一大早我们个个兴高采烈,姥姥兴致勃勃地帶我们坐上公交车出发了。在动物园终点站,332路汽车刚一进站,我尽快地跑上去给姥姥占了一个座位,姥姥坐上以后,车上就没有空座了。富苓、富芹还小,姥姥怕她们站不稳,就尽快地把她俩搂在自己怀里。到了颐和园,我们玩得可开心了,姥姥也乐呵呵地合不上嘴。到了中午,我们坐在小山坡上吃午饭,帶的糖花卷和鸡蛋很快就吃光了。在我的记忆中,就那么一次我们和姥姥一起出去玩,让我们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b></h1> <h1><b>富兰: 前院姥姥(三姥姥)曾开玩笑地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正月十五过后,家里放的元宵坏了,有的发了霉,姥爷看后很生气,命令下人煮了,让大家都吃了。煮好后,大家都装模作样地假吃,就姥姥一人端着碗认真吃。姥爷离开了,前院姥姥抢过碗说:"你还真吃呀!"。姥姥说:“他不是让咱们都吃了吗?" 前院姥姥笑着对我说: "你姥姥傻不傻,装一下得了,还真吃!"</b></h1><h1><b>&nbsp;&nbsp; 我说姥姥不是傻,这是她老人家老实憨厚的本真。</b></h1> <h1><b>富信: 我记得小时候,姥姥一出门就帶着我,经常去的地方有大甜水井(前院姥姥家)、小甜水井(大舅家)、大沙帽胡同的安太太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耍。在大甜水井经常和西屋丁家的小哥哥一起扇三角(香烟盒纸叠的),有时一起拿竹杆打树上的海棠,弄得满头大汗,姥姥忙从屋里端来一杯水让我喝。在大舅家,姥姥帶我去邻居南屋的邸家做客,邸家的小舅舅给我讲好多我爱听的西遊记的故事。</b></h1><h3><b><br></b></h3><h3></h3><h1><b>秋慧: 我对姥姥的记忆不多,因为姥姥去世时我还很小。后来听母亲提起,说姥姥非常老实本分,也非常的善良,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里,从来不争不抢。我想她的这种品德在大姨和母亲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她们也都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有了利益都互相谦让。</b></h1><h3><b><br></b></h3><h3>💎💎💎💎💎💎<br></h3><h3><br></h3><h1><b>2.爸、妈和子孙们</b></h1> <h1><b>富信: 我们的母亲,她把一生的爱都献给了这个大家庭。虽然她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忠厚、什么是做人的本分。亲爱的妈妈,虽然您离我们而去了,您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九个子女一辈子也用不完的宝贵精神财富。每当我走到人生的关口时,您的音容笑貌就不断地在我头脑中迴荡,它激励我进步,鞭策着我。每年给您扫墓,前后好几天心中涌起很多往事,有心酸、有遗憾、更有自豪,甚至很天真地想,如果您还在,我一定好好孝顺您,也让我的儿子、孙女孝顺您。假如有来世,我还要做您的儿子,在您的抚育下幸福地成长。</b></h1> <h1><b>1980年在大北照相馆工作时拍摄</b><br></h1> <h1><b>富礼: 有一次,我和爸爸同行,他去斋堂下放劳动,我返回清华上课。在西直门火车站告别,爸爸摸着我穿的旧棉衣说了句,不怎么暖和吧,然后转过身沉默了片刻,转身说:“老四你先走吧”。我久久地揣摩着爸爸的内心,是心疼我吧!</b></h1> <h1><b>富信: 在我一生中,使我感受到严父慈母对我们的呵护和疼爱。爸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向很严格。记得我还没有上小学之前爸爸一有空就督促我学习认字。每天晚饭,大家都吃完了他才吃饭,妈妈就给他单做点饭菜。在西屋我坐在小板凳上,爸爸一边吃饭一边教我认字,我拿着两盒字号,一个一个字地念,每念一个,对了就过去,念错了就停下来,爸爸给我纠正,然后再反复念两遍,这样一晚上两盒字号就全读完了,有的时候还奖励我点吃的。这样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已经认识好多字啦!</b></h1><h1><b> 在我记忆中我们兄弟姐妹中谁生病了,他总是忧心忡忡或给我们开个小药方子,药抓回来他一直盯着熬药,然后看着我们把药喝下。记得有一次,我还未上小学得了重感冒,发高烧几天不退,妈就帶我去看小儿王(周慕欣),当天晚上服了药,开始不退烧,爸爸一直守候在我床边,他怕我烧坏了,就一会儿摸我的脑门一会儿号我的脉。我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后半夜醒来,看到爸爸还守候在我身边,直到我脑门凉一些他才自己躺下休息,我心中十分感动。我们兄弟姐妹九个,爸妈一直都是这样呵护和操劳,我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无尽的思念。</b></h1> <h1><b>富苓: 小时候,对爸爸有一种惧怕感,他每天下班很晚,很少跟我们说话,很严肃.....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也老了,脾气好像也改变了许多。记得我插队9个月后第一次回家,人消瘦了许多,爸爸看见我,没说话就落了泪。还有就是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从唐山回来,爸爸看见我大难不死归来,哭出了声....朦胧中感受到爸爸深沉的爱!我是兄弟姐妹中成家最晚的,在家里的那一段,爸爸经常晚上下班回来,买些山楂片、杏脯、点心给我送到西屋,有时还悄悄告诉我,缺钱花,我书包里有。这些事现在想起来,心理还是暖暖的,反而觉得愧对他老人家。</b></h1> <h1><b>富芹: 爸爸在我的眼中是位严厉的爸爸,我心里有些惧怕他,其实他是把所有儿女都放在心里的好爸爸。在我的记忆中,我还很小的时候,一年冬天我病了、发烧,爸爸亲自为我开方、抓药、熬药、喂药,守着我一会儿摸头、一会儿掖被,直到我退烧都半夜他才躺下睡觉;在我去农村插队第一次回家,就进了西屋看爸爸,他眼里含着眼泪说了句:回来了,虽然话不多,但我深深地感到了我走了一个月爸爸是多么的惦念和不放心;还有我结婚离开家时,爸爸那不舍的眼神......,很多很多。爸爸对我们所有子女及孙辈的关爱全都体现在他的眼神和行动上。</b></h1> <h1><b>富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亲爱的妈妈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虽然我已进入花甲之年,但是对妈妈的思念却从未间断过!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梦中。<br></b></h1><h1><b>&nbsp;&nbsp; 妈妈的一生平凡却伟大,自己虽然没有文化,却养育了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儿女,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她用坚毅和坚强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妈妈一生无所求,为我们受尽了苦,把全部的精力和爱都给了我们。妈妈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宽厚无私地帮助所有的人,朴素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妈妈的美德是留给我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br></b></h1><h1><b>&nbsp;&nbsp; 在我的心里,深深感觉到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特殊关爱。小时候,我身体不好,妈妈有时带我去服装厂上班,服装厂的对面,有一个小食品店,妈妈就给我买一种外面裹着糖渣子的圆球点心,甜甜的,至今记忆犹新!文革期间我要去插队,妈妈给我做了一套厚厚的被褥,铺在土炕上,要比别人的高出一块。这套被褥跟随了我多年,这是妈妈对女儿的疼爱和牵挂!我的脾气不好,妈妈时常用她那淳朴的语言告诉我与人相处之道,如何考虑他人的感受......妈妈的谆谆教导成为了我一生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我一直是妈妈操心放不下的孩子,直到临终前心中惦记的还有我!然而,在妈妈最后的日子里,我因为孩子小,没能陪护、伺候妈妈,至今也是我心中一个愧对老人家的痛点!妈妈,您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您就放心吧!</b></h1><h1><b>&nbsp;&nbsp; 妈妈以她朴素的语言和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教我们做人、做事,是我一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困难时的鞭策力量!我也努力按照妈妈的样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深知,差的太远了!妈妈是影响我一生的人,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自豪!我爱我的妈妈!永远怀念我的妈妈!</b></h1> <h1></h1><h1><b>富义: 爸爸言语上很少向儿孙们示爱,对儿女们很严厉,在我心中是挺威严的人,但内心深藏着对儿孙们深深的爱,特别是在他晚年的时候。记得爸爸退休后,仍然在前门一处照相馆帮忙,那时他身体已不是太好,骑车上下班。特别是冬天,下班后要坐在北屋椅子上咳嗽喘息半天。上班,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能有些零花钱,这样每天下班可以买些零食给孙子们;可以常常带着几个孙子去东华门的浴池洗澡,给每个孙子挨个洗,最后自己再洗;回家路上会买些小吃零食回来,几个人围在爷爷周围,爸爸乐呵呵地看着他们吃…..。这是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老人心中爱的体现和一种喜悦幸福感。爸爸略懂些中医,虽谈不上有多高深,但常会有些头疼脑热,手臂存筋,脖子落枕,脚部崴伤的人(邻居、朋友)找到爸爸给看看,他都有求必应。记得爸爸下放劳动,在京西斋堂采石修路,劳动强度很大,但劳动后还给不少劳动中伤筋动骨的人治疗,一些当地老乡也找他看过病,有些小名声。我在小学时体育课打垒球,常把手指头戳得红肿,爸爸不厌其烦的给我揉捏,虽然很疼,效果很好。我小时候得了痄腮(腮腺炎),开始红肿,爸爸给我配了些药膏糊上,不见好,他多次灯下翻阅医书,换药,但仍越肿越大,流脓了,无可奈何找西医做了手术。然而,爸爸用“松花粉”治婴幼儿屁股因屎尿造成的“淹伤”有奇效,数次即愈,咱家的孙辈大多用过。此法还曾传播给不少人。一次我用电熨斗在北屋炕上熨衣服,不小心电熨斗碰到正在炕上睡觉的富礼大腿上,烫了一个大血泡。爸爸急了,问我怎么回事?一边给弟弟涂抹家里的“蝎子油”,一边问我,你哭什么,说话啊!我说:把他烫成这样,我还说什么,我不对。爸爸说:别哭了,以后留神点。就再也没训斥我什么,更没有挨揍。73年,我在干校,姥姥去世。一同事得知此讯,自行车骑行3个多小时到燕郊干校通知我,下午我赶回了家。后来,爸爸对我说;“你小子,要记住这样的朋友,要对得起人家”。我理解爸爸话的意思,做人要重“义”字,要知恩图报,对此我铭记心中。</b></h1> <h1><b>翟晖: 南池子,是我一生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我在北京长大,是爷爷奶奶把我抚养长大。人的一生,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姥祖,爷爷奶奶和家里的各位亲人对我的照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b></h1><h1><b>&nbsp;&nbsp; 回到丹东后,每年的寒暑假都会迫不及待地回到爷奶的身边,每次回京都是姑姑们去车站接我,每次我走进南池子都会一溜小跑地奔回家中,看见奶奶正在院中等我,那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表。现在想想每次爷爷上班,我把自行车给他扛到胡同,都觉得是那么的幸福。我记忆中的奶奶是一个为人和善,对别人都是想到别人的好处,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负别人的好奶奶。她老人家的品质对我的熏陶,也使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与人交往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受到大家的认可。 </b></h1><h1><b> 记忆中每次去北京都是高高兴兴的去,非常不情愿的走。每次离京,家里的亲人特别是姨奶她们都是大包小裹的给我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对大家的恩情在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体会得越来越浓厚。我深感到有这么多慈祥的长辈和家里这么多亲人,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庆幸我能生长在这么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我也会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b></h1><h3><b><br></b></h3><h1><b>翟鹏: 我们家可能是翟家这个大家庭里搬家次数最多的,走过了不少地方,但我最怀念的始终还是南池子的家,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那里有疼爱我的长辈们,那里有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那里有在院子里玩耍的笑声,那里有过年全家人聚餐摆的大圆桌面,那里有再也吃不出当年味道的好多好吃的,那里有冬天院子里堆的雪人、蜂窝煤、大白菜,那里有夏天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乘凉的人们,那里有一切美好的回忆…….</b></h1> <h1><b>富礼: 爸妈就是儿女的根,是游子归来后温暖的家。我每次从丹东回京都要经历激烈内心的起伏,过丰台到永定门经建国门就到北京站啦!坐上10路公交车南池子南口下车就要到家了。心想妈妈是在北屋还是在院里。啊!终于看到那熟悉旳身影和面孔--我印在脑海里日夜思念的妈妈!</b></h1> <h1><b>富兰: 妈妈集</b><b>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于一身,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待人宽厚、热心、谦让。很多事让我记忆深刻。</b></h1><h1><b>&nbsp;&nbsp; 妈妈和孙大姨在一起工作三年,她们为出口的古裝娃娃缝制衣裤、帽子和鞋。咱妈的针线活技术数一数二,做出的服装十分精巧。孙大姨的技术远不如妈,不合格需要返工,妈总是帮她修改,甚至重做。尤其是盘制的纽扣,改不完带回家来加班加点。真诚相处三年后,俩人成为好朋友。<br></b><b>&nbsp;&nbsp; 孙大姨家中的难事是儿子不听话,调皮捣蛋,为此还经常和街坊发生矛盾。妈经常去看望她,劝解加说服,善意指出该怎么去解决,说得她心服口服,她特佩服咱妈。她放心地把小生子交给咱爸和妈管教,小生子到咱家,妈好吃好喝地招待,爸爸苦口婆心开导,他还真有了较大的改变,后来参了军,全家感谢咱爸和妈。<br></b><b>&nbsp;&nbsp; 后来孙大姨知道咱家的难处是到月底就捉襟見肘,她每月主动准时把钱送过来帮妈度过难关,月初妈再如数偿还。妈的真诚、热心、讲信用迎得孙大姨一家人的尊重。小生子参军后第一次探亲专程到咱家看望爸爸和咱妈。妈也始终感激她,从南池子搬走后,小芹去她家看望,带话回来,孙大姨想让妈到她家住几天。咱妈心里也一直惦念她,原想去二姨家住几天后转道去她家,种种原因妈这个愿望未能实現。</b><b><br></b><b><br></b></h1><h1><b>富兰: 金铭哥是爸爸的外甥,他年龄比二姨还大一点,在北京上学时患了伤寒病,当时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从得病到痊愈都是咱爸和妈照顾他,特别是妈无微不至的照顾。<br></b><b>&nbsp;&nbsp; 妈对我讲,他生病后一直睡在妈的床上,爸爸请周慕欣大夫周周开药方,天天熬药吃,一直高烧不退,拖了很长时间,经常是发烧出汗,出了汗后又继续发烧,人也经常昏迷不醒,根本没办法洗换。时间长了,长了虱子,也传到妈身上,虱子多得爬到蚊帐上满处都是。妈每天给他喂药,喝水,喝粥,洗脸擦汗,直到金铭哥恢复健康。<br></b><b>&nbsp;&nbsp; 我用无私高尚四个字形容咱妈的品德都觉得远远不夠。<br></b><b>&nbsp;&nbsp; 金铭哥也确实没辜负咱妈对他精心的服侍,在我记忆中爸的外甥侄女也不算少,他是唯一用言和行感恩舅舅舅母的人。几十年和咱们像一家人一样,从房山燕化搬到车道沟后,每到放假都来看望爸爸和咱媽,每年大年初二必来,并住上一、两天,和爸爸妈妈有说不完的话。</b></h1> <h1><b>富芹: 妈妈是对我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她老人家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勤劳、善良、慈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与人和睦,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她用最朴素的语言教育我们做人做事,她用行动影响着我们......。记得我结婚时,妈妈对我有些任性和不懂事是不放心的,每当我回家的时候她老人家都会边聊天边告诉我如何夫妻相处、如何与婆婆及家人相处,如何、如何…,母亲用她的语言和行动一直在影响和教育着我。记得母亲重病的时候,经常和我讲她养育我们这些孩子,吃苦受累都没什么,看到我们现在都能够自强自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她很满意、知足和幸福,其实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和自豪!如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我永远想念您妈妈!</b></h1> <h1><b>富兰: 妈妈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要懂孝道,懂礼节,做任何事都要明事理,识大体。<br></b><b>&nbsp;&nbsp; 结婚后每隔两年要去广州看望双荣的长辈和家人。走之前妈都代表娘家人买些糕点和北京特产带给婆婆,做到礼尚往来(有一次四哥还送了人参礼盒很重的礼)。<br></b><b>&nbsp;&nbsp; 84年年末,双荣得知他二姐得了胃癌,决定85年春节去广州。恰恰这时爸爸也病重,时时出现吐血的现象,很长时间不能上班了。我和妈商量,我就不去广州了,妈坚决不同意,爸爸也说自己无大碍。妈妈教育我,结婚了就有了双重父母,都要孝敬,婆家有了事,儿媳妇也要去。85年春节后回家,看見爸爸身体好多了,我心里踏实了很多。爸爸生日时,全家为他过了最后一个生日,华华楠楠靖靖三个小的跪在地上给爷爷拜寿时,病重中的爸爸那个高兴劲,大家看了都很欣慰。85年4月13日爸爸去世了,</b><b>是在周六晚上。一般情况下,我和华华周末是必去的。当时因为华华出水痘没好,怕传染给弟弟妹妹,很遗憾这个周末没能和爸爸一起度过,他去世时我没有在身边。</b></h1><h1><b>&nbsp;&nbsp; 87年12月,双荣得知他阿妈患了食道癌,吃不下东西,后来病重住院治疗。他急忙请假去了广州。我去广州前,华华发烧吃了药有好转但仍有低烧,弟弟妹妹们劝我别带他去了,搞不好会病重,我的确很犹豫,坐火车要两夜一天,万一再厉害了怎么办? 咱妈依旧让我带华华去,妈说看样他奶奶快不行了,这时最想看看孙子,应该满足老人的心愿。在火车上华华真的又发高烧,吃了退烧药才好多了。到广州第二天,我们带华华去看奶奶,阿妈确实病得很重,看见我们立刻精神唤发,当华华叫她奶奶时,她流下了热泪。我和双荣倒班在家看管华华和去医院值班,尽我做儿媳的孝道。华华病重发高烧,扁桃腺发炎,到医院打了几天点滴才好,但扁桃腺像两个小球一样鼓着,有三、四个月才自行吸收。<br></b><b>&nbsp;&nbsp; 到广州两个星期多,奶奶去世了,婆家规定,儿子儿媳要穿孝服,孙子辈抱着老人遗像,沿街走为老人出殡,我都照做了,包括办完丧事后招待亲朋等等。</b></h1><h1><b>&nbsp; "谁都有双重父母"我牢记在心,孝敬双方父母,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妈妈继承并教会我如何去做。</b></h1> <h1><b>富义: 咱妈,在平凡的生活中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影响我们一生: 学习,工作,生活,应该如何做人,做事。我刚上小学时,不用功、淘气,和同学打过群架,妈操碎了心。四年级时留级了(初小不能毕业),转学又上了一年四年级,高小到了北池子小学。一段时间,风言风语说: “你们家的老三没出息,将来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妈几次和我说,老三,咱家怎么回事,你多少也知道些,一定要好好念书啊,争口气。看到妈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后,在妈的经常敲打下,才逐渐知道用功读书。初中毕业免试直升高中,高中毕业学校推荐上了清华工程物理系。原本学完高中,准备考中专的北京第一工业学校。这时,两难选择,和妈说了,妈坚定地说:妈再难,也要供你们上学念书。当时,二姨也全力支持我考大学。这样我放弃中专,上了大学。当时的处境,妈把种种非议(说词)埋在心底,多难啊!&nbsp; 妈的坚(隐)忍,顽强地与生活现实抗争,也影响了我和弟弟妹妹们。妈的一切,以及弟妹们的关爱,无形中给了我一种力量,能在以后的逆境中挺过来。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妈和二姨可高兴了。妈给缝制了黑色布书包,妈和二姨拆洗了闕家给的短棉衣,改短了袖子。当时大学不交学费,虽然有助学金,但妈担心咱家的出身。上学后的第一个礼拜天,回到家,在后院吃中午饭,妈给我留着我爱吃的“溜肥肠”,陪我吃饭,问长问短。我首先告诉妈,助学金批下来了,12.5元伙食费,3元生活费。妈放心了。&nbsp; 64年3月我下放山西雁北朔县劳动,10月调往阳高农村四清,家里听说那地方特别冷,妈把爸爸的一件皮长袍的羊皮拆了,连夜缝制了一件小皮袄给我寄去。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妈到晚年,饭量很少,身体很弱,自己无所奢求,心系的还是亲人、儿女和孙辈门。在团结湖住的一段时间,每天说的都是二姨家,咱们兄弟姐妹家的事。隶属种种,有让她舒心的,也有让她难以放下而牵挂的。惦念着每一家,每个人。真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生的关爱给了大家。就在1995年,妈卧床,身体非常虚弱。那时将近春节。妈想着春节大家都回来,她不能老躺在床上,非要强行坐着轮椅上厕所,要活动活动,……此时妈心中装着的还是这个家,还是儿孙们,唯独没有自己,伟大的母亲啊!</b></h1> <h1><b>富礼: 1965年离京后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非常想念家中亲人。当我从信中知道爸妈见到我寄回钱时落泪了,我深知爸妈挂念我的心情比我想家的心情还重啊!我也落泪了。</b></h1><h3><b><br></b></h3><h1><b>翟晖: 回到丹东后,当时同学们都喜欢打乒乓球,那时的同学买不起球拍都用三合板自己做。我有一次给爷奶写信提到想要个球拍,没过几天,爷奶给我买了就邮寄过来了,那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球拍,拿在手中同学们都好羡慕!</b></h1><h1><b> 有一年新年,爷奶从北京给我寄来吃的,还有一些鞭炮和礼花。爷爷冬天还给我买了一件羽绒服。那时的丹东物质贫乏,这些东西在当时旁人看来都是一些很奢侈的东西。 现在想想对他们二老真是亏欠的太多太多。</b></h1><h1><b> 这几年我去北京的机会多了,有时我独自去八宝山给二老扫墓,坐在墓旁和二老说说话,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和他们讲讲我现在的生活,觉得他们在天之灵能感觉到,也会替我高兴的。假如有来世,我还要做您二老的孙子。</b></h1> <h1><b>仕伟: 公公是个好老头,孙儿们的好爷爷。我们俩远在怀柔工作,休完产假我就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家,但是我们很放心,因为爷爷奶奶很爱他。</b></h1><h1><b> 鹏儿长大了,也和爷爷一样是"夜猫子",晚上睡得很晚,爷爷总是操着天津口音问他: 饿不饿?爷爷每周带这几个"小子"去东华门洗澡,洗完澡就去旁边的小吃店"打牙祭",这几个"小子"每周都盼着这一天! 鹏儿经常生病,晚上都是爷爷守着他,为远在怀柔的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b></h1> <h1><b>秋慧: 我父母就我一个孩子,按理说是很孤单的,但因为从小是和大姨一家住在一个院子里,所以一点都不觉得孤单,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姨,大姨夫跟我的父母一样,哥哥姐姐也把我当亲妹妹一样。我非常怀念小时侯的时光。</b><b>我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上班,我一直在大姨家吃饭,大姨,大姨夫把我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有我一份。我永远怀念他们。</b><b>不管是父母、大姨、大姨夫,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好的品质,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身教永远大于言教,通过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正直和善良,也指引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做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以至于现在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在教育我的孩子。</b></h1> <h1><b>富蕙: 人都会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我的爸爸瞬间走了,一夜间我的心受到撞击,留下无尽的思念。 <br></b></h1><h1><b>&nbsp;&nbsp; 爸爸的话语很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却倾注了对家人的情感。大姐刚工作,爸把戴了大半生的手表给了大姐。无论家人谁生病,他着急、把脉、开方、相守。记得几次妈妈病倒,爸爸几个小时守在床边,一会儿摸妈的头,一会儿摸她的手,不时喂喂水,平时对妈发脾气的他,此时像变了个人。我从小胃不好,熟悉的《焦三仙》便是爸开的方。下乡回京,我落下腰腿病,南池子生活的几年,爸常为我揉腰腿。怀孕后期我贫血,爸托人买回红小豆及小枣。临产前嘱咐洪源床前拉个帘,天暖和,炉子压着盖火也要再生几天火。从不做饭的爸爸,他亲自杀鸡为我做月子。点点滴滴充满对儿女的爱。<br></b><b>&nbsp;&nbsp; 爸对孙辈更是疼爱有加。六十开外的他,定期带几个孙子洗澡、买点零食。下班回来,冬天糖果,夏天冰棍,是高楠翟靖幼时的享乐。</b><b><br></b><b> 爸爸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碰触到太多的无奈与苦痛。我返城回京,正是工作难求之时。六十开外的爸爸一直未办退休,为等我接班。而不懂事的我,不爱去,原因是不想到单位就先天不足。爸爸无言,还是等。我找学校,找工厂,最后还是无奈去接了班。到了照相馆,对爸的工作及为人逐渐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理解与感悟。</b><b></b></h1><h1><b>&nbsp;&nbsp; </b><b>爸爸的工作叫"完成",是制作照片的最后工序。白天活不多,别人下班他才忙,没人爱干这道工序。给照片过水、漂洗、上光且上干,冬天摸凉水,夏天守着几十度的上光机。十几年为那微薄的工资,为了家人的生活,爸爸每天天黑才到家,白天累了,就躺在厨窗上休息片刻。他始终默默地承受命运的安排,更是饱尝了生活的磨难。打扫卫生、替别人买饭、(还有人不给钱)洗碗、经常挨批斗。在他疲倦不堪,伤痕累累的时候,他藏起内心的苦,不向儿女诉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b></h1><h1><b>&nbsp;&nbsp; 时代的变迁,我听到众多爸爸的故事。爸爸常给人看病、揉腰腿、号脉判断生男生女。有一个人总给我排骨票,说爸爱吃肉。我再三追问得知,那时他被关牛棚,几天没吃喝,爸偷偷给他送大饼夹肉,救了他一命。很难相信,爸虽然当时自身难保,竞冒险救人,大善人! </b></h1><h1><b>&nbsp;&nbsp; </b><b>职工总讲,爸爸最多的话便是说儿女,九个儿女,四个大学生,两个清华。真是骄傲。爸爸去世前一年,得知我被公司送去先学会计,后又上学,老人家顿时脸上放光。爸爸离开我们三十多年,我常想:他心中的伤痛,在没人懂的时候,是不得不隐表?还是愿把它深藏?</b></h1> <h1><b>翟鹏: 爷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我记得周日早上爷爷带上孙子们特地去地安门吃早点,周四休息又带上孙子们去洗澡,夏天爷爷下班回来经常会买回来一大盒冰棍,反正跟着爷爷就会有一大堆的福利。奶奶就更细心,更照顾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但从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孩子们的爱首当其冲表现在食物方面,奶奶知道我爱吃西红柿炒鸡蛋、烧茄子、饺子,每回都争取给我做我爱吃的,有了点心、蛋糕之类的好吃的也都留给孩子们。</b></h1> <h1><b>富蕙: 妈妈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家庭妇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归宿。她离开我们20多年,一路走来,太多思念母亲的梦,回忆一幕幕、想念一幕幕、心痛一幕幕……<br></b><b>&nbsp;&nbsp; 今天,我有了女儿和下一辈,经历了对儿女的培养,更感妈妈的不易。九个儿女,她背负了太多的生活压力,又咽下了多少辛酸的泪水,才顽强地把我们养育成人。多少年艰苦的日子,经常无米下锅,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妈妈东拼西借,从不抱怨,从不向儿女诉苦,挺直腰杆笑对人生。<br></b><b>&nbsp;&nbsp; 妈妈常说:"十个手指,咬哪个都疼。"她疼爱我们每一个人,我从小便记下了妈妈常念到的话:三哥最能吃辣椒、爱吃羊肉;四哥、乖哥最爱炸酱面;淘哥爱吃烙饼;大姐不喜欢面条;富杰不沾鱼虾;毛毛、小芹从小身体不好,缺乏营养。九个儿女装在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br></b><b>&nbsp;&nbsp; 妈妈永远是那个竭尽全力给儿女一切的人。记得我中考前犯胃病。吃什么全吐,疼得床上直打滚。妈妈急的团团转,口袋里钱又不多的她,竟坐着三轮车带我四处求医。考前一周仍不见好,为了让我考上重点校,妈妈提出放弃考试,来年再考。不识字的妈妈一生无所求,仅盼儿女有出息。她的大爱与希望,是我一生学习工作的动力。<br></b><b>&nbsp;&nbsp; 上山下乡开始,我奔赴黑龙江。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自己35号的脚,却买了双38号的鞋。里面垫满了玉米叶,还时常冻僵。妈妈得知后,亲手赶制了一双草绿色的棉袜,高高的筒、带副拉锁。连队二百多名知青可谓独一份,无人不惊叹羡慕。一双棉袜深藏着妈妈的爱,在兵团陪伴我八个寒冬,温暖得从脚底直达心田。<br></b><b>&nbsp;&nbsp; 离开妈妈的痛苦,只有失去过,才更感拥有母爱围绕的幸福。忘不了每次回兵团妈妈那不舍的目光;忘不了在田间、在梦中对妈妈的思念;忘不了每次探亲回家,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东西。现如今,我每次给妞妞做鸡蛋豆腐汤,就想起东北归来,妈妈为我做的鸡蛋豆腐汤,但永远找不回妈妈在世时,那种暖暖的味道。<br></b><b>&nbsp;&nbsp; 我返京回城几经周折,从东北办河北、从河北病返京、到北京又要复查。回城后结婚成家,单位给房搬家还要交房,每一步让妈妈着急、操碎了心。往事终难忘,妈妈不仅给了我生命,且给了我天下至深至情的大爱。<br></b><b>&nbsp;&nbsp; 如今和女儿生气时,不禁会想起,曾经的我因心疼妈妈,说出过很多让她不理解的话语,一定曾让她伤心难过。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个人,被伤心一万次还一如反顾地原谅你,那一定是妈妈。我们的妈妈善良、宽厚无私待人,也包容了儿女的一切。<br></b><b>&nbsp;&nbsp; 妈妈离世前,虽病倒一段时间,但我们也无法接受她最后的离去。在八宝山,富杰抱着我哭诉:"咱没妈了!"是啊!苦日子过完了,妈妈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b></h1><h1><b>&nbsp;&nbsp; 妈妈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她的点点滴滴明印在我心中。妈妈的品德、为人,是我的榜样。妈妈,好想您!我永远怀念您!</b></h1> <h1><b>张继华:南池子是我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虽然我只是在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短暂能够住在南池子,但是我很享受,甚至是羡慕那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的感觉。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大人们忙着做年夜饭,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在院子里和胡同里放鞭炮。那时候总能想出稀奇古怪的放鞭炮的新想法。等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搬出那张巨大的圆桌子,我们小孩子是第一批上大桌子吃饭的。饭后,我们就会跑到二姨屋或者姨姥屋去打牌。最后熬到12点再冲到院子里疯狂放上几整编的鞭炮。</b></h1><h1><b> 到了夏天,大家就会搬着桌子到院子里面吃晚饭,听着知了在香椿树上叫,那叫一个享受。如果在院子里面玩腻了,还可以到胡同里玩,或者几个孩子结伴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爬假山。南池子的的生活让我对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17年回国的时候,我就专门骑车从后海到南池子再到西单转了一大圈,算是寻找童年的记忆吧。</b></h1> <h1><b>翟靖: 我们这代人,大部分都有份美好的童年记忆,我的童年不但身边有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姨奶姨爷、大爷姑姑们及众多的哥哥姐姐、弟弟们的相随, 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快乐无比,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h1><h1><b> 我从出生就随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又和姨奶姨爷,二姑同住在一个院落里。大爷,姑姑及家人都会经常回去看望奶奶,姨奶,家里很是热闹,生活其乐融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h1><h1><b> 我的奶奶是我最亲的人,是我最想念也是最敬慕的人,在生活中对我宠爱有加,到现在也还是记忆如新,奶奶从小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以至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受益匪浅。我印象中奶奶从来没有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记得上小学时,有次考试成绩不好,爸爸气得不行,我的心里既害怕又自责,气氛很是紧张,奶奶过来说: "好了,知道错了就行了!"一句话,缓解了我尴尬的局面,当时还在想,有奶奶护着我就不用怕爸爸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奶奶躺在北屋床上休息,我凑过去躺在奶奶旁边亲近,闲聊中 ,奶奶重提这件事情,语重心长,心平气和地和我讲,爸爸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听得我心服口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很多。总之,从奶奶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奶奶是个善良,正直,可亲可爱的人,可惜未能陪伴我们到现在,未能让我好好孝顺您一回!我爱您奶奶 !</b><b><br></b></h1> <h1><b>王轩:看着姥姥抱着我俩在南池子院子里的照片,感慨万千!作为80后的尾巴,其实我对南池子只有几张照片似的印象。然而,我和弟弟的婴幼儿时期却是在这里度过的。听妈妈说,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妈妈照顾我俩不能上班,没有工资,各位舅舅,姨每个月给妈妈20块钱,作为我们的生活费;我们的棉裤、棉袄、棉被拆洗都是姥姥,姨姥,姨们帮助缝制的;吃的玩的都是姨、舅舅和哥哥们给的。 在南池子,是姥姥家给了我们幸福的童年。<br></b></h1><h1><b>&nbsp;&nbsp;&nbsp; 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从姥姥家走的时候,姥姥都会去后门的小卖部买一兜子零食带给我们,有口香糖,蛋卷,果丹皮....姥姥还会对我说,要好好照顾弟弟,你是哥哥。遗憾的是我和弟弟没能早出生几年,早点长大,可以陪姥姥说说话,带姥姥看看外面的世界。</b></h1><h1><b></b><b> 再后来,我家搬到了前兵马街,西罗园202就是我们记忆深刻的童年回忆了。在姨姥家,有永远喝不完的苹果汁,梨汁,无论我们多么淘气,姨姥、姨爷也不会说我们,总是乐呵呵的陪我们玩。姨姥的芭蕉扇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每次去都要没完没了的扇来扇去,直到手酸为止。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的留在我的心里!</b><b><br></b></h1><h1><b>&nbsp;&nbsp;&nbsp; </b></h1><h1><b></b><b>王硕:对于我和哥哥来说,儿时受到了太多长辈的照顾。姥姥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白发苍苍,说话和蔼可亲,对我俩更是疼爱有加,在我家的相册里,留下了许多小时候姥姥抱着我们的照片,这都是珍贵的留念!</b></h1><h1><b>&nbsp;&nbsp;&nbsp; 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时哥哥生病,我就住在姨姥姨爷家,姨姥姨爷哄我睡觉,照顾我。现在想起,真是给二老添了不少麻烦。每次和爸爸妈妈去姨姥姨爷家,都会给我和哥哥拿许多的零食饮料,每年过年都是姨姥给的压碎钱最多!妈妈常说,姨姥的退休金并不多。我体会到这是姨姥对我们晚辈的爱!<br></b><b>&nbsp;&nbsp;&nbsp; 我们上幼儿园和上学时,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放了暑假寒假经常会去姨家和舅舅家“寄宿”,每当听到去别人家呆几天,心里总是高兴的不行,那时最怕的一句话便是“该回前兵马5号了“。回想起那段时光,依然那么美好。在萌哥哥家玩小玩具人,楠楠姐总是会讲很多好听的故事,靖哥哥送给我们漫画书,在华哥哥家补习奥数,还有二姨夫做的排骨面,我和哥哥两个人可以吃掉一锅.....</b></h1><h1><b>&nbsp;&nbsp;&nbsp; 现在我们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事业,长辈们已是满头银发,步履也越发蹒跚。希望我们可以珍惜这些亲情,时常互相联系,若干年后我们依然可以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让这份亲情永远延续下去。</b></h1> <h1><b>翟靖: 在南池子住的时候,姨奶姨爷屋是我经常去玩的地方,和自己家一样。在记忆中,两个时刻是我必去的,一个是姨奶姨爷二老发生口角的时候,最早是奶奶打发我过去,后来发现,我一过去和她们聊天,还真的就云消雾散了。慢慢我就会发现情况,主动过去。再有就是吃完晚饭后,一般都是我们吃完,姨奶姨爷刚吃饭,我会窥探一下她们吃什么,有可口的就享受一些,有时姨奶有时姨爷就会用筷子一口一口送到我嘴里。姨奶姨爷是我们玩耍时的忠实观众,二老总是站在屋前台阶上,笑眯眯看着,不时的提醒我们,有时更会笑得出了声。姨奶姨爷疼爱我们是发自内心,现在回忆起来,心中也是感到十分幸福!<br></b></h1><h1><b> 姨奶姨爷我怀念您们!</b><b><br></b><b><br></b></h1><h1><b><br></b></h1><h1><b>张萌:我的姥姥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听妈妈说姥爷文化水平不高,姥姥没文化,但他们给了妈妈这代人很好的教育。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兄弟姐妹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挂念、关心,谁家有事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的去帮忙。<br></b><b>&nbsp;&nbsp;&nbsp; 我从小就受到了舅舅舅妈、姨姨夫们的关爱和帮助,记得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要去外地出差,接送我上下学就成了二姨的任务,我吃住在二姨家,二姨骑着自行车天天送我上学接我下学,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晚餐;我刚上中学那年,也是妈妈出差,考虑我长大了住在小舅舅家方便些,我又住到了小舅家,小舅妈同样为我天天准备早餐,说我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吃好吃饱,每天放学回来小舅舅和小舅妈已经准备好了可口的晚饭,这段时光我永远会记在心里。</b><b>还有就是我住在三姨家是最开心的,和两个弟弟在床上打闹玩耍,吃着三姨做的各种美食;还有住在大姨家的点点滴滴;每回放假文文弟弟过来和我们一起玩时小姨都会给我买很多的零食等等,很多很多........,我至今难忘!<br></b><b>&nbsp;&nbsp;&nbsp; 在我上小学前的夏天,爸妈带我去丹东看二舅和三舅。在二舅家,每天很早二舅和二舅妈就起来为我们准备早饭,然后再去上班,白天晖哥哥会领我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在三舅家的屋顶平台上看着丹东的夜景、和三舅一家吃烤肉;去二舅曾经工作过的水库游玩、吃鱼等等。</b></h1><h1><b>&nbsp;&nbsp;&nbsp; 一年放暑假,四舅妈陪我在我家的地毯上玩拼图,玩人车大战;我家离大舅舅最近,大舅妈在世的时候,休息日做点什么好吃的时常会打电话请我们全家一起去吃饭等等……,这些都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b></h1> <h1><b>张继华:我一直感觉很幸运我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面。记忆里姥姥是个很慈祥很能干的女人。姥姥烙的馅饼我最爱吃,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时不时要自己动手试着做一做,虽然水平差的很远,但也算解一下乡愁。我妈常说,我是在舅舅和姨们的关怀下长大的。的确,从小到大,北京的舅舅和姨家我住了个遍,从团结湖的大舅舅家和老姨家,到当时体师的四舅舅家,再到当时赵家楼附近的二姨家,以及东直门外的小舅舅家和虎坊路附近的三姨家。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没有机会去趟丹东看看二舅三舅家。</b></h1><h1><b> 舅舅和姨们的关怀点点滴滴,一直伴我从小到大。我不会忘记初二的时候二姨骑着车大热天带我去东华门外理发;不会忘记高一的时候自行车丢了,小舅舅带着我去新街口买二手车;不会忘记大三出国考GRE的时候三姨夫借给我笔记本电脑;不会忘记每次回国探亲,老姨三姨小舅妈都会给我买我爱吃的灌肠羊头肉;更不会忘记出国在外这么多年,是北京的亲人们替我这个不称职的儿子照顾爸妈。可以说,没有亲人们的帮助关怀,也难有我现在工作生活上面的顺利。<br></b></h1><h1><b><br></b></h1><h1><b>高楠: 相比较物质极大丰富的新时代,童年生活印象中可圈可点的美味寥寥无几。但我们现如今又总是想尽办法去追忆儿时的味道…… <br></b></h1><h1><b> 记得每逢春节,是姥姥家大院最热闹的一天:各家各户都张罗着自己的拿手好菜;零食糖果摆满了餐桌;红包压岁钱揣满了上下衣兜,此时的我们才感受到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年夜饭开餐前,我们几个孩子就像山里跑出来的穷亲戚,垫着双脚、一双双小手用力把住桌边,双眼享受着那一道道目不暇接的美味,仿佛那一刻时间都静止了。而姥姥的一声:孩子们上桌,先吃!就像冲锋号一般,"穷亲戚们"不由分说地抢占早已瞄准好的有利位置,你一勺我一筷子地分分钟就消灭掉一整盘美食……</b></h1><h1><b> 从古,美味佳肴令人大饱口福之欲,但在我心中对童年美食的记忆,不知不觉又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对家、对团圆的理解。</b></h1><h1><b><br></b><b>张萌:“吃大桌了”、“找靖哥哥楠楠姐玩去了”,这是我对姥姥家-南池子北湾2号妈妈出生和成长地方最深刻的记忆。<br></b><b> 我出生后没见过姥爷,但对姥姥院里的所有亲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在王轩王硕、刘一文三个弟弟出生之前,我是这个大家庭中同辈中最小的孩子,得到了这个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关爱。那时候我家住楼房,沒有院子和邻居,所以到周末或节假日就吵着让妈妈带去姥姥家,每次下公交车后就催着妈妈快点走快点走,等拐进姥姥家的胡同我就认识道了,一溜小跑准是比妈妈要先进院子,不论先见到谁都会大声地叫,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br></b><b> 在姥姥家我可以尽情的玩、满院子的跑。那时我觉得姥姥家的院子真大,那么多间屋子:一会姥姥屋、一会儿姨姥屋、一会儿二姨屋、一会儿小舅舅屋玩得那叫一个开心呀!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去姨姥姨爷屋,不论是床、椅子随便上,不会挨说的。每次去姥姥家,姥姥都会留我住一夜,知道可以住下来那高兴劲呀打心里就乐!<br></b><b> 记得姥姥家没有搬家时,每年的除夕姥姥家可热闹了,所有舅舅和姨的全家都去姥姥家吃年夜饭,因为我有爷爷奶奶,年夜饭我们全家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姥姥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吃完饭我就迫不及待的催妈妈快走。到了姥姥家,赶上年夜饭的尾声,但姥姥都会给我留些年夜饭上我爱吃的东西。</b><b>“姥姥家的除夕”我可以和哥哥姐姐们尽情的玩耍、可以不被催着睡觉直到后半夜。<br></b><b> “姥姥家的除夕”我可以收到所有长辈们的压岁钱,这压岁钱是长辈们对我们小辈人深深的关爱。</b></h1><h1><b> “姥姥家的除夕”是我从小至今最难忘的家庭聚会。</b></h1> <h1><b>仕伟: 婆婆虽说没有上过学,但是在我眼里她是中国妇女传统文化的代表。家和万事兴,她把爱传递给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姥姥、二姨、子女还是孙儿们,甚至院子里的邻居们。自从嫁到翟家,我从婆婆身上学到了孝道、宽容,善良和爱心。现在我也当了婆婆,我也要把爱传递给下一代。</b></h1><h1><b> 生孩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件既幸福又有些忧虑的事。做了母亲感到很幸福,但是我什么都不会。孩子在我怀里是个活物,不是玩具,我不知道怎么"对付"他?妈看出了我的难处,把孩子接到西屋,让我安心做月子。富信的假期满了回怀柔上班了,我做月子正是三伏天,有一天夜里特别热,我开着窗户就睡着了,睡到半夜醒了感到背很疼,妈知道后马上给我熬了姜汤,帮我驱赶寒气,顿时慼觉好多了。</b></h1><h1><b> 我自幼丧母,从上海到北京住在舅舅家,家里有保姆,外婆只让我学习,不让我做什么家务,我想学做菜,外婆说: 不用学,到时自然就会了。所以结婚以后我什么都不会,给孩子换尿布、洗尿布等都是妈教我的; 择菜、包饺子等也是妈教的,她教会了我许多持家的本领,也教会了我怎样做人。</b></h1><h1><br></h1><h3></h3><h1><b>仕伟: 妈生病了,幸亏小毛在友谊医院工作,妈才得以及时医治。小颖还特地从丹东赶来,以她护士的专业精心照顾奶奶。妈在医院得到了初步救治就出院回家了,回到东直门主要由小点和小于照顾,小芹联系了东直门外十八坡医院,医生可以上门服务。三哥、大姐以及几个小姑子白天轮流值班,我也有机会去照顾妈。平时妈忙于家务,我没有时间和她聊聊天。这次她生病,有时她休息后醒来就和我聊聊天。她谈及各家的情况及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她说:小淘就是“狗㞞脾气”。她提起我在骑河楼妇产医院生孩子出院时,妈和他一起去医院接我,先坐公共汽车去医院,他不知道什么缘故和别人吵起架来,他居然还把那个人从车上揪了下来!其实我深有体会,他常常是不依不饶。对各家,妈最担心的是小毛,她说:小毛生了“双棒”,用钱比别家多,现在就她困难,你们要帮帮她。我答应她了。但是我也宽慰她,孩子大了,奶粉、保姆等费用会减少,日子会好起来。不知道她听了之后会不会放心些?从和她的聊天中我深深感到一位母亲对大家无限的爱……</b></h1> <h1><b>高楠: 四年级开始,我们从南池子搬到了向春胡同。记忆中,有几个假期,妈妈都会把姥姥接过来一起住,一是父母尽孝,另外也是因为放假,家中有人看着我写作业。在我印象中,每逢有姥姥在我家的日子都很幸福:爸爸会时不时从红桥市场买些海鲜,改善伙食;妈妈也不再加班,空荡荡的房子里多了欢笑。但最让我得意的是每当爸妈对我的学习不满意,家庭气氛开始紧张时,姥姥都会不紧不慢地说:"孩子挺好。别着急,一点点地说。"话虽不多,但效果甚大,原本火冒三丈的爸妈顿时像晒蔫的茄子,这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有怕的,怕的还是一个瘦弱的小老太太……窃喜之余,就是感恩身边有这么一位爱我护我的姥姥。<br></b><b> 时过境迁,已为人母的我,现如今时常感受到"晒蔫茄子"的窘境。而相比较爸妈那时的"怕",我可勇猛很多,甚至不择言语地直击父母内心,结果总是伤人伤己……慢慢地我发现:父母对姥姥的"怕",其实是一种爱,是一种顺从。所谓的孝顺也是子孙从对长辈的顺意开始。"百善孝为先,百孝顺先行。"<br></b><b><br></b></h1><h1><b>💎💎💎💎💎💎</b></h1><h1><b><br></b></h1><h1><b>3.二姨、二姨夫和子孙们</b></h1> <h1><b>富苓: 二姨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印象中的二姨漂亮,大方,对我们更是视如己出。小时候,二姨是每周二休息,我和小芹都盼着二姨休息,一休息就给我们买糖吃,买好吃的,还给我们每人一毛钱零花钱。上学后,每次学校活动要交钱或是春游,我们首先告诉二姨,二姨都会满足我们,春游时给我们买许多吃的,第一次吃巧克力,就是春游时二姨给我买的。后来有了二姨夫和小慧,两家人就像一家人,赶上他们二老休息,我们就跟着改善伙食。我们几个小的去插队,每次走时,二姨都会给我们买很多东西帶着。直到我都已经工作挣钱了,每次去二姨屋,二姨夫就会问饿不饿,随后从柜子里拿出点心或是糖给我吃,我们在二姨家也是无拘无束。二姨二姨夫对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这样。这样的事一直延续到下一代,二姨都是这样做的。二姨疼爱我们以至下一代,她把我们当成了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深深的爱!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b></h1><h1><b></b><b><br></b><b>富芹: 二姨是一直陪伴我们长大的,她老人家和母亲一样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自从和二姨夫结婚后,二姨夫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二姨一直像母亲一样爱我们、关心我们。我小时候就喜欢过年,每年的压岁钱都是二姨给的,拿到压岁钱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劲儿。二姨和二姨夫对我们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有加,咱家孩子多,母亲有时想不到的事情二姨都帮母亲做了。让我记忆最深的两件事情,一是上小学每年的春游,二姨一定会为我买2个维生素面包当午饭,现在都能回味起那面包的香味,在那时这可是相当奢侈的午餐了;再有就是我插队时每次回家要走时,二姨都会给我买好多食品:糖、炒面、饼干等,印象最深的是饼干,凭那时的条件我们能买0.48元/斤的动物饼干就很不错了,可是二姨每次都去百货大楼一层的义利专柜给我买1.00元/斤的奶油饼干,我带回农村后,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你姨真好!前几天插队同学聚会还说起了这个饼干的味道,醇香的奶油味饱含了二姨和二姨夫对我的爱!</b></h1> <h1><b>仕伟:我和二姨、二姨父接触不多,起先我们在怀柔工作,每周回家也是匆匆忙忙,调回北京后我们也搬家了。从怀柔回来,经常去二姨那里坐坐聊聊,话题常常是小鹏。鹏儿学说话很晚,有的字还说不清:姨奶,我爱吃肉“齐”;小时候他长得比较白:姨奶,我是“富强粉”;二姨、二姨夫经常给他“开小灶”。后来二姨搬了新家,她想要一个床头灯,她就和富信说了,我们就给她送去了两个台灯,便于他们二老起夜。小慧知道后还埋怨二姨为什么不对她说?其实我们觉得这样很好,没有把我们当外人,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我们很高兴。本来我们就是一家人!</b></h1> <h1><b>富蕙: 在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带我们姐妹睡在北房里屋,二姨睡在外屋,一个绿色的单人铁床上,我们是一家人。后来二姨结婚,有了二姨夫和小慧,但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多少年,二姨对我们的恩与情,难以忘怀!<br></b><b>&nbsp;&nbsp; 小时候,二姨是我心中的"财神",有钱。当时家里生活穷苦,食品贫脊。盼望着二姨休息,会改善伙食,有好吃的零食,有零花钱。长大了,我第一次下饭馆,是二姨、二姨夫带我们去东安市场的湘蜀餐厅,那美餐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远游,是二姨一家带我去香山公园,午餐的"松林餐厅"深深留在记忆里。第一块巧克力是去兵团二姨给买的。第一件西服是结婚时,二姨送我的蓝色毛料上衣。第一次吃北京小吃,是去东四找二姨办事,中午在东四小吃店,二姨让我尝到了炸灌肠、奶油炸糕……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定会刻骨铭心,这个世界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舍得为你花钱的那个人。<br></b><b>&nbsp;&nbsp; 长大了,二姨、二姨夫已经不是我心中的"财神"。我看到:他们有着极简的生活理念,不攀比不讲排场,吃着简单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裳。他们不是没钱,而是没有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在二老看来亲情比钱重要。二姨不善于言表,却悄悄地把最好的给了我们和下一代。从小到大,她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爱了我们一辈子。那几年下乡每次回兵团,背包里二姨买的食品,让我感悟到沉甸甸的爱,并塞满了牵挂与不舍,犹如母亲。<br></b><b>&nbsp;&nbsp; 返城工作后,我与二姨、二姨夫在同一行业工作。老两口爱和我聊天,空闲时是他们屋里的常客。他们惦念原有的同事,关心企业的变化。二姨夫一直负责天安门照相工作。常年风吹日晒,十几年的先进工作者,是天安门照相人员的一面旗帜。二姨是有名的"七姊妹照相馆"的二姐,业务能力强、人缘好,她对待年轻人就像孩子一样。在二姨眼里,比金钱重要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br></b><b>&nbsp;&nbsp; 后来二姨一家搬出南池子,每年过节,我们姐妹都相约一天到二姨家拜年。在我们心里,二姨、二姨夫是我们的亲人,他们对我们倾注的爱,永远像一根线,牵着我们的心。今天老两口已离开我们,他们那至亲至爱的感情难以忘怀,对他们那无尽的思念永存!</b></h1> <h1><b>富兰: 我们和二姨从小生活在一起,一直就是一家人。从小就觉得二姨漂亮,嗓子好,喜欢听京戏(那时家里有留声机和不少京剧唱片)喜欢唱电影里的插曲,唱得好听。周璇唱的"四季歌",京戏的"苏三女起解”就是从二姨唱中学会的。二姨喜欢看小说,经常坐在床上看,並有声有色地讲给我们听…红楼梦的“晴雯撕扇"、“林黛玉葬花"、"秋海棠”等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半夜和二姨一起听收音机播放的"福尔摩斯探案",因为害怕紧紧靠在二姨身边。经常赶不上就睡觉了,白天二姨再讲给我们听。“斑蓝色的带子"是条蛇的故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过了不久,有一天院子里真出了一条蛇,爸爸没抓到,钻到北屋西北角廊子下边的墙缝里,用烟熏了很久也没出来。姥姥说,蛇是镇宅之宝,有它在房子里住着凉快。<br></b><b> 为了我们春节都能穿上新棉鞋,二姨和妈很早就开始纳鞋底,春节穿上双新棉鞋别提多高兴啦! 过了初一初二,初三或初四,爸妈二姨带着我们去逛厂甸,更多是二姨带我们去(后来还有二姨夫),买回风车和噗噗登,玩起来可高兴了。<br></b><b> 二姨工作了,每到休息前一天,下班总要买回好多好吃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炸麻雀,别的弟妹都说焦脆甜甜的好吃极了,我怕有皮和毛不敢吃,后来二姨就给我买几块炸松肉,真香! 看电影也是我们想往的,二姨经常给我们钱,大家一起去东单青年艺术剧院看电影,“佐罗"就是在那儿看的。有一次暑假,二姨买票请大家,不少人去首都电影院看了"神密的侣伴"。富杰大概是第一次看电影,到门口很兴奋,还问大家电影什么样? 我们的下一代也都长大了,夏天二姨二姨夫带着众多人去文化宫劳动剧场看露天电影是常有的事。<br></b><b> 有几年暑假,赶上二姨二姨夫休息,买些糖果和好吃的东西,带大家到北海、景山公园、中山公园、故宫去玩。有吃有喝还有冰棍,大人小孩都玩得很高兴。</b></h1><h1><b> 二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和享受 ! 我怀念二姨,想念二姨 ! 二姨像妈妈一样活在我心里。</b></h1> <h1><b>富礼: 二姨和二姨夫在南池子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和爸爸妈妈一样陪伴我们长大。我记得小时侯过年前二姨和妈一起纳鞋底做棉鞋,准备每个孩子的衣服(有的就是缝补再染一下)也得忙乎半月二十天。后来二姨结婚了,逢年过节二姨除了自家备些年货,还得给咱妈这边买不少吃的东西。我去丹东后每次回来返回丹东时,二姨都给小晖小帆买不少吃的,最大最多的那包指定是二姨买的。后来咱爸妈去世后我们唯一的长辈就是二姨二姨夫,当时回京去二姨家的心情就象是去看妈妈啊!可能是二姨确实老了,我们年纪也大了,临别时我和二姨都是依依不舍,眼泪在眼圈里转,就怕再回来看不到似的,二姨夫站在旁边说: 老四走吧,回北京再来。現在回想二姨的一生,从时间到精力财力很大一部分都给了我们,现在想回报都没有机会啦!他们和爸妈一样都是我们愧对的老人,二姨二姨夫,您们是我一生不能忘怀的亲人啊!</b></h1><h3><b><br></b></h3><h1><b>翟鹏: 我虽然小学二年级就从南池子搬走了,但到五年级还是一直在大甜水井上学,所以中午是在奶奶家吃饭的,但就是这样,平时能耍赖住在南池子就还是住在南池子,周日也都要回到奶奶家。不仅是我,全家的孙辈都是这样,赶到周末或假日都特别愿意聚到奶奶家、姥姥家。这就是这个小院的魔力,其实这个魔力就是来自于爷爷、奶奶、姨奶、姨爷对我们的疼爱,来自于大爷、叔叔、姑姑们对我们的呵护,来自于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和谐的氛围。</b></h1> <h1><b>高楠: 如今在我家,"床"是绝不能随便上的。妈妈说这是姥姥留下的规矩:家里再乱,床上不能堆东西;早上再忙,床不能不收拾。<br></b><b> 在南池子的大院,我最喜欢去姨爷、姨姥的屋子串门儿,干净、敞亮、新鲜玩意儿多,是我对二位老人房间的最深印象。而姨爷姨姥的床,足可以用"绝世无双"的整洁来形容。那时逆反的我,总是乐于把铺盖好的被褥抖乱,然后不脱鞋直接躺上去,好像那样才成就满满。当我妈知道后,绝对是一声破天惊雷的怒喊,然后揪着脖领,一路小跑儿地把我拽回屋,之后的情景就不用多加描述了……风雨过后,当我再次出现在二老面前,他们总是面带笑容地说:"没事儿,玩儿吧!孩子嘛。"然后我又不长记性地重复着我的"劳动"。</b></h1><h1><b> 姨爷、姨姥已去世多年,"包容"是他们留给我儿时最温馨的回忆。</b></h1> <h1></h1><h1><b>富义: 二姨对我们的关爱,如同自己的子女,长期吃住一起,我们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犹如母亲一般。二姨为人仁厚,大度,轻财物,重情义。原来在南湾子二姨独自住在北屋西头的房间,小时候每夜12点大家都聚在那屋里,有站着的、坐在床上的听国华电台由黎明播讲的聊斋鬼故事。后来这间屋由黄大夫家租住,二姨欣然搬到北屋大房间东侧,晚上拉一个布帐隔开,白天仍是大家吃饭的地方。我们小时候,她侍候我们吃穿,给我们缝补衣服,纳鞋底。特别是补袜子,那时把漏了脚指头或脚后跟的袜子,套在木制的袜子板上,用一些布头缝补漏洞。</b><b><br></b></h1><h1><b> 还有,小时候只要我闯了“祸”,总是二姨出来护着,免得一顿打。这一点记得太深了。工作时,要拍摄硅晶体缺陷的照片,特别缺陷的宏观像,无论如何得不到理想效果。和二姨父聊起这事,他很耐心地反复说,你拍照的东西较光亮,必须侧面打弱光,不能太强,多强合适要试。拍的东西如果是一个平面,按理景深没要求,但相机要选择恰当角度拍照才行,光圈大小要合适。按此原则,取得了符合要求的影像效果。二姨父给我讲解时很耐心,他在摄影技巧上确有一定的经验,我受益匪浅。</b></h1><h1><b><br></b></h1><h1><b>❤️❤️❤️❤️❤️❤️</b></h1><h1><b><br></b></h1><h1><b>(二) 兄弟姐妹的手足情</b></h1> <h1><b>富信:快乐的童年<br></b><b>&nbsp;&nbsp;&nbsp; 记得小时候还未上学,有时晚饭后,四哥带着我和胡同里其它孩子一起玩“官兵拿贼”。一起玩的有23号的小四儿、刘国权、他们对门的关长金…,他们都是大孩子,就我小,只能跟着他们屁股后疯跑。一个人当“贼”,先跑然后躲起来,其它人当“官兵”,一起抓这个贼,活动范围限定在南池子、东华门、南河沿。“官兵”们分两路围追堵截,有时手中拿个木棒。哪一路先抓到贼,就是得胜者。得胜者下一轮就当“贼”,继续玩。一开始他们不愿带我玩,嫌我跑得慢,我偏要跟着他们,结果跑得满头大汗,玩得倒也真痛快。有一次跑到通往小甜水井的一条很窄的小夹道,碰到一个人骑着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手里提着个女尸(后来得知是个纸做的)。我们当时都快吓破了胆,以为真是闹鬼了,撒腿就往回跑,到了家,听大人说,是假的,就是为截道骗财,跟你们小孩沒关系,不用怕。<br></b><b>&nbsp;&nbsp;&nbsp; 那年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玩赤包,手里把玩一段时间,赤包就又软又红,很好玩。有一次四哥带着大姐、乖哥和我到太廟(后来的文化宫)里的文化园去挖赤包,文化园里全是土地,长着野草和野花。文化园四周是用铁柵栏围起来的,我们就从铁栅栏的两根铁棍中间钻过去,先过头,再侧着身子钻进去。到了里边就用木棍、小铲挖了起来,不一会,就挖了好几个,心里那叫高兴。挖着挖着天色已晚,看到远处的戏台上有个黑影在上下跳动,我们有些害怕,就急忙出来,越着急,头卡在铁栏杆中间越出不来,后来四哥驮着我们几个从栏杆上边翻了过来。出来以后,我们再往戏台那儿望去,发现,什么也沒有,真是一场虚惊。好在,我们挖了不少赤包,满载而归。<br></b><b>&nbsp;&nbsp;&nbsp; 小时候,快到过年了,老早就盼着年快点来到。年前,四哥带着我们几个去文化宫里捡花花绿绿的水果糖纸,捡回后擦干净剪成两公分宽的纸条备用,然后搭配不同的花色,用漿子粘成锁链。把五颜六色的锁链挂在北屋的房顶上,裝饰起来,中间挂一个红灯笼,里边放个电灯泡。大年卅晚上点起来,年味十足,心里那叫高兴。后来攒了钱,就不去捡糖纸了,去马路西边的“新民文具店”买一些红、黄、绿的彩纸,拿来糊彩色纸锁链。大家一边糊锁链,还一边兴致勃勃地叨念着“红、黄、绿……”。到了卅晚上,咱妈除了做一些鱼肉以外,还做一些大家最爱吃的小菜:豆酱、芥茉菜、芥菜絲。这些菜一直能吃到正月十五。<br></b><b>&nbsp;&nbsp;&nbsp; 这些甜蜜的回忆,现在兄弟姐妹碰到一块还津津乐道地说个不停。</b></h1><h1><b>&nbsp;&nbsp;&nbsp;&nbsp;</b></h1> <h1><b>富信: 记得我还没上学,大姐和乖哥己经上学。那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邻居海家的大闺女说,她说她有门路可以帶我们不花钱进北海公园玩。于是大姐就帶着乖哥和我跟着她去了北海,到了那里,她帶着我们从北海公园大门不远处一个小柵栏门钻了进去。到了里边,我们可高兴了,顺着北海湖边满处跑,撒着欢儿地玩。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下来了,心中有些慌乱,赶快往公园大门口跑。出了大门,大街上的路灯都亮了起来,看着大街一片陌生,好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心中开始害怕起来,站在那个有点斜的丁字路口徘徊了半天,越看越不像回家的路,又慌张又害怕。我开始自言自语地叨念,"怎么办呀!这不是咱家那条路呀(是指北池子)?",这时大姐虽也辨不出路,忙安慰我俩,"不怕! 再看看,问问人家大人…"。后来只好顺着路往南走,越走越觉得不像,一边走一边叨念,越走越害怕,一是怕回不了家,二是怕到家挨说。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大马路,再一扭头看到天安门啦! 那叫高兴,我们姐仨越走越快,过了天安门又看到了南池子…很快到了家。那时天色已经很晚,到了家我们不但没有挨说,妈妈很快给我们端出饭菜,我们很快地吃完饭。这次幸亏大姐一路安慰我俩,一路给我们壮胆。</b></h1> <h1><b>富义: 大家庭的关爱,弟妹们的情谊永生难忘。<br></b></h1><h1><b> 到暮年两次失去亲人,非常悲痛,但更体会了“家”的温情。2000年4月一天下午一馨突感不舒服,是富芹和翟磊陪她去的医院,抢救无效离世。得知消息脑中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是弟妹们帮助翟磊处理的全部后事。翟磊从2004年7月生病到2011年7月去世,从手术到整个治疗过程都得到了大家的关爱。04年手术时,所有的叔叔姑姑都守在医院,等候结果。富杰把取出的肿瘤一刻不停地送去做自身免疫培养。05年8月发现多发转移,先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我和富兰一起送翟磊去医院,询问大夫病情将会如何发展?了解注射“普留净”的治疗效果……。以后几次住院,叔叔姑姑们,弟弟弟妹们常去探望并带去水果,营养品。特别是翟晖专门从丹东来京看望,翟鹏和翟帆更是常在下班后或午休时间跑去医院。放疗期间,富礼在京多日,每日陪我往返医院,照看侄子。在告别仪式上一直拉扶着我,怕出意外。翟磊的后事也是大家一起料理的。如此等等,切身感受到,骨肉亲情,一家人心连心。</b></h1><h1><b> 1964年3月下放去山西劳动锻炼,晚上11点永定门站上火车。记得是一馨和富兰到车站送行,非要等到火车开了才肯走。后来得知回家时已经赶不上公交车了,姑嫂二人从永定门车站一路走回家。</b></h1><h1><b></b><b><br></b></h1><h1><b>富兰: 我们兄弟姐妹十人,先后长大,先后成家,先后有了儿女,有了自己的家,但亲情始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父母在时,节假日常相聚,父母去世后,二姨家是我们常相聚的地方,二姨二姨夫也去世十年多了,我们仍然每年至少相聚两次,谁家有事,召之即来。</b><br><b>&nbsp;&nbsp;&nbsp;&nbsp;现在联系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了,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打个电话,发个微信问个好,有事沟通一下,也能知道各家情况,也能有情感交流,但总不如面对面交流看望好。我们这代人不年轻了,各家都有各家的事,住的地方也各个城区都有,日常走动也难。我总盼望每年一到两次的聚会。</b><br><b>&nbsp;&nbsp;&nbsp;&nbsp;我们兄弟姐妹,儿女们,孙辈们几十口人相聚一起多热闹,見了面聊聊天说说话,拉家常论家国天下事。谁发福了,谁又瘦了,谁身体好多了,谁气色不错,谁身体又出点问题,谁工作调动了,又涨工资了,孙辈谁胖了,谁又长高长漂亮了,見面了一切记在头脑中,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又一次留在记忆里。交谈中的问候、叮嘱、夸奖、劝慰都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其乐融融。</b><br><b>&nbsp;&nbsp;&nbsp;&nbsp;叫我一声大姐,大姑,大姨,大姑奶,大姨奶,心里美美的挺温暖。三哥搬家房子大了,这几年都在他家聚会。同事们知道我们大家庭几十口人,大年初二去大哥家聚会,都会羡慕地说: "翟老师回娘家大聚会了,真棒 !" 听他们说我也挺自豪的,咱家几十年坚持春节大相聚真是不错。感谢三哥富信的热情操办。</b></h1><h1><b> 我常想,兄弟姐妹年纪也不小了,目前大家腿脚还利落,能相聚在一起,是我们的福气,我珍惜这个聚会。人多真是热热闹闹,谈笑风生多高兴。聚会时年长的谈天说地,年轻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小孩子们更是玩得高兴,让每年的聚会丰富多彩,使亲情永留心中。</b><br></h1> <h1><b>仕伟: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多,但是来到翟家这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起先我有些“发怵”,后来接触多了,也觉得很好相处,有事大家都互相帮助。我们结婚时从西屋的北头隔出一间,可以放一张双人床、一个木箱当柜子,一个折叠桌和一个硬木茶几放洗漱用品等。这些都是弟弟妹妹们帮忙刷墙等布置起来的。我们搬了几次家,大家都帮忙;门窗等有问题,我们打个电话,小点、小王、小张等都马上来帮我们解决。富信因为工作调动,体师的房子要退出,我们把家具暂时搬到大姐“903”那里,人先搬到南池子,后来小芹把自己家的房子给腾出来,我们暂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没有兄弟姐妹的帮助,我们真的要“睡马路了” ! 要回忆的兄弟姐妹之情太多了……</b></h1><h1><b><br></b><b>仕伟:关于地震二三事<br></b><b>&nbsp;&nbsp; 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北京。当天我们赶回此京,怀柔到北京的交通都中断了,我们站在县城的的马路上截车,一辆一辆车呼啸而过,我们心急如焚,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终于有一辆大卡车停下来,我们迫不及待地爬上车,一直把我们拉到大山子。<br></b><b>&nbsp;&nbsp; 回家后看到一家老小还安全,北屋的后墙有些开裂,后院的院墙塌了。我们的心算放下来一些。据说,地震时小点像抓小猫似的把熟睡中的鹏儿抱到院子里。<br></b><b>&nbsp;&nbsp; 当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街道上不让大家住在家里。兄弟姐妹们拿着塑料布等材料到南池子南口撘了一个简易棚子,勉强度过了一夜。后来听说中山公园可以让大家避难,又搬到中山公园。记得夜里露水很大,怕得了风湿不敢睡觉。呆了几天,我们就回怀柔上班了。<br></b><b>&nbsp;&nbsp; 回学校后,先在宿舍床上撘个防震棚,后来学校在大操场上搭起大防震棚,全部住校老师都住在那里。白天上课在操场上大课。等我们周未回家,妈和孩子们已经搬到大姐学校去住了。</b></h1><h1><b>&nbsp;&nbsp; 想想这次地震如果没有兄弟姐妹们的帮助,老人孩子能如此平安地度过吗?</b></h1> <h1><b>富礼:兄弟姊妹多侄子侄女甥娚就多,这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在外人面前说我有这么多兄弟姊妹心里的底气都足。我们这个大家庭永远都是令人想往羡慕温暖可以依靠的。小时侯在家玩时有玩伴,学习时有陪伴,外出时是伙伴从不寂寞,过年节时更是充满著欢歌笑语。长大成人后各自都有了小家,但少不了的仍是彼此的牽掛,我去丹东后除了我诊惜每次有回京的机会,大家也是利用各种机会去丹东看望我,遵照妈妈的意愿,富智工作调转到丹东后,身边有弟弟一家人年节都可以聚在一起,哥俩在一起回首往事更是一个享受。一八年在北京全家四十多口和我一起过生日是我一生从未有过的享受。紧接着我有病做手术兄弟姊妹们包括弟妹和妹夫去医院或家中看望我,安慰鼓励我,使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亲人们手足情发自内心的关切只有我自己深深的感受到有这么多兄弟姊妹们多好啊。我会永远珍惜这份情谊。</b></h1><h1><b><br></b><b>富苓:我们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除了父母亲人,就是至亲至爱的兄弟姐妹。感谢生命中有这十兄妹陪伴我走过童年、青少年的美好时光,感恩兄弟姐妹的一路帮助,才有我及我的小家今天的一切!<br></b><b> 岁月老去,往事依然清晰。小时候,每天晚饭后,哥哥姐姐们围坐在八仙桌学习做功课,刻苦学习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们一个个考入大学,中学的名校,为我日后努力学习树立了榜样!假期里自创游戏玩的不亦乐乎,我那时很小,只是跟屁虫般的跟着哄。最高兴的事当属过年,大家齐动手大扫除、装扮房间,张灯结彩,穿新衣,享美食,三十晚上吃着花生瓜子,大家轮流演出自己的拿手节目,欢声笑语乐煞了童年的我!尽管那时生活不富裕,物质匮乏,没有娱乐手段,但是那份期盼、高兴无以言表!因为有兄弟姐妹在一起!<br></b><b> 光阴似箭,我们长大了,逐渐走入社会。在农村插队时,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远离城市的寂寞,最大的期盼就是家中亲人的来信,那是最温暖的安慰!我接到最多的就是大姐带给我家的信息、父母的关怀;二姐来自东北的关心问候和自己省下生活费夹在信中的5元钱;乖哥的各种嘱咐、告戒......经常一封信看无数遍,回味其中每句话的温暖,体会哥哥姐姐的惦念疼惜! 从那时起,我真正懂得“家书抵万金”的含义。<br></b><b> 87年大龄的我要结婚了,五伯亲自带我和王建勇去南苑木材厂托人打了一套实木的家具。然而,房子成了问题,四嫂和淘哥找四嫂家舅要了北新桥的房子,借给我们住,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翟辉翟磊一趟趟帮助我从南池子往东直门运送东西,刷房、收拾......王轩、王硕出生在那,我们分文不出的在那住了3年多。他俩出世没几天赶上特殊的事,鲜奶缺货,是大姐送来几袋奶粉,才解燃眉之急。赶上孩子要去医院打疫苗的日子,当时没有公交车搭乘,王建勇借了辆三轮车,是小芹帮助抱着一个孩子,赶到防疫站打了疫苗。一天下着雨的晚上,三哥和大嫂让小焱去东直门送去一百元钱贴补俩孩子......俩孩子逐渐大了,我一人带着有困难,妈妈把我们接回南池子,那段时光令我终生难忘!孩子小,我上不了班,没有工资,在妈妈的倡议下,哥哥姐姐们每月给我20元生活费养孩子,直到我拿到工资。要知道他们那时也都不富裕啊!每当换季时,正愁俩孩子没衣服穿时,小芹就送来了大包的衣服;孩子吃的饼干面包都是几个姨和舅舅们买的;孩子生病时,多次都是二姐夫,小芹、小张跟着跑医院看病;他俩多次生病住院,小慧都会去医院看望,并带去好多孩子爱吃好吃的;孩子的玩具也是舅舅姨们、磊哥哥、焱哥哥给的。寒暑假,为了减轻我的负担,他俩在几个姨,舅舅家轮流住,至今为止,他俩还时常津津乐道的说起怎样在老姨家和萌哥哥玩游戏,吃美食,在二姨家楠楠姐用自己珍藏的玩具哄他俩玩,吃点心、吃糖葫芦、怎样把一锅排骨吃光...... 外地的四哥、乖哥来北京,必来看望两个小外甥,并留下钱贴补我。他俩从出生到成年,所有家人、亲人、朋友给的各种钱,我都一笔一笔存下来,在他俩结婚时给了他们,就是要他俩牢记这份恩情,记住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应该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br></b><b> 正是有兄弟姐妹的搀扶、贴心帮助,我才得以度过难关。王轩王硕是在大家的呵护下长大的!这些事我时常给俩孩子讲起,告诉他们要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今年,我家有些不顺心的事,哥哥姐姐妹妹们都伸出了关爱之手,关心、理解,安慰、帮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兄弟姐妹的手足情谊,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爱构筑的大家庭的温暖!</b></h1><h1><b> 时过境迁,我们都变老了,唯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没有变,依旧心相连,情相牵!我珍惜这份人世间难得的真情!也为生在这个大家庭里而幸福、自豪!</b></h1>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