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岛行知(上)从鸟喙说起吧

A LONG

<h3>动念去lslas Galapagos(以下称加岛)是七年前的2011年底。遇上一群台湾人,他们说去了南极,下回准备着去加岛。加岛在哪?在南美大陆以西100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贴着赤道的地方。台湾旅游达人让人好生羡慕。听说他们每个人都“游”过七八十个国家。有一个人去过的国家超过一百个。</h3><h3><br></h3> <h3>隐约听他们说,这加岛似乎跟生物学家达尔文有关系,跟他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有关系。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关注加岛,看BBC纪录片、上网、看书。</h3> <h3>加岛,总面积7500平方公里。由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凝固而成,有13个小岛和19个岩礁组成。多样性气候、半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火山地貌的特殊环境,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很多,有“生物进化活博物馆”之美称。1978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font color="#ed2308">皇辉蜂鸟</font></i></h3><h3>2016年,我们在网上认识了Ting,她的网名叫阿兹猫。(阿兹猫是动画片《蓝精灵》里的一个顽皮可爱的反派角色)。Ting,一个知名的旅行专栏作家、职业摄影师,一个用心的文化旅者。她在国内外一些杂志上开设了“猫眼看世界”、“猫行天下”等栏目,所以我们叫她“猫”。</h3> <h3>一只充满好奇和活力的猫。一只喜欢人文又喜欢动物,还特别喜欢小鸟的猫。她告诉我们今年她的出行计划里有加岛。于是,在猫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加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 </font><i><font color="#ed2308"> 绯腰巨嘴鸟</font></i></h3><h3><font color="#010101">一路上,有空闲时间,猫就看书,看一本书名叫《鸟喙》的书,书厚的很,就鸟嘴巴也能写出这样的一部大书,想必特专业、看起来特枯燥。有绿草绿树的地就有鸟儿,有鸟儿就必定有鸟喙。因为我们也喜欢小鸟,所以也就开始关注起鸟喙来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font color="#ed2308">中杓鹬</font></i></h3><h3>鸟喙,就是鸟的嘴。专业名称说起来太费劲,是什么“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喙,就是用来吃东西的。这还用说吗?但鸟喙还有许多功用。不像人的嘴巴,就知道用来吃(哦,还有kiss)。鸟喙还用于抓住、叼住、弄死猎物、撕裂食物、搬运东西、建巢垒窝、喂养幼仔、打架斗殴、梳理羽毛,甚至还可以用来调节温度。总之用处多多。</h3> <h3>这是一只黑颈长脚鹬,鹬蚌相争的鹬。喙好长。上图的鸟长嘴巴还带弯。</h3><h3><br></h3><h3>鸟喙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喙吃不同的生物。如此一来,许多种不同的的鸟就可以在一个地域里共同生活,各过各的日子,相安无事。</h3> <h3>加岛拍的紫水鸡,厦门杏林湾一带也有紫水鸡。尖尖的嘴。</h3><h3><br></h3><h3>鸟是没有牙齿的,所以,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人有锋利的牙齿,所以嘴巴长一样,没有关系。</h3> <h3>这是一只加岛哀鸽,小小嘴巴。加岛独有鸟。</h3><h3><br></h3><h3>如果你曾经看过我们写的一些杂七杂八的微博美篇,如果你依然对我们有信心,有兴趣把这个美篇(分上、下篇)看完,请你多留意一眼篇中的鸟喙。本篇所有照片,除了地图和特别注明外,都是我们这次加岛行拍摄的。</h3> <h3>鸟喙,多样化。每种鸟吃食习惯与它们的嘴巴形状和大小关系直接。这似乎又是废话一句。人,就一种嘴巴,什么都能吃。什么都吃。通吃。厉害啊,我们所有人。</h3> <h3>这是一只滑嘴犀鹃,喙弧形,很粗大,刀片状,尖端钩状,有盔突,像犀鸟而得名。秃鹰的喙呈锥状,可以把动物尸体的肉撕咬下来,再把肉撕成小块吞下去。翠鸟用又长又宽的喙来捕食鱼虾。</h3> <h3>鹈鹕是一种大鸟。它有一个巨大的嘴巴。嘴下边还垂着一个长长的喉嚢(国内有些地方叫“嗉子”),能伸能缩。他捕鱼时,不像人站船上或水边,而是展开它那大而壮的翅膀在水面上飞翔,当看见水下有鱼游过,它一个扑通钻入水里,用嘴巴捉到鱼装入嚢中。然后,大嘴喷出咸水来让喉嚢里的鱼停止扑腾,继而再把鱼儿吞下。</h3> <h3>鹈鹕在紧张地捕鱼,这两只熔岩鸥骑在人家身上干嘛?它们正等着鹈鹕入水捕鱼,将海水泛起波浪顺带着也翻出些鱼虾,它们顺便也讨点便宜。</h3> <h3>火烈鸟,又称红鹳,嘴巴厚实,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觅食时头往水里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再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渣排出,然后将可以吃的吞下,也就是说,火烈鸟造型独特的喙就像是一个过滤器似的。</h3> <h3>军舰鸟,嘴黑,又长又尖,端部弯成钩状。白天,它几乎总在空中翱翔,能在高空翻转盘旋,也能高速直线俯冲,飞行本领超强,正是凭借这一身绝技,它能在空中袭击那些叼着鱼的其它海鸟。当然,也凭着它这张弯钩的利喙。</h3> <h3>由于军舰鸟这种掠夺习性,早期的博物学家就給它起了个名字叫frigatebird ,frigate是中世纪时海盗使用的一种架有大炮的帆船。现代英语中 frigate意为护卫舰。这就是军舰鸟名字的由来。这是军舰鸟雄鸟求偶心切时的情形,喉嚢呈鲜红色并鼓得好像要爆炸。</h3> <h3>蓝脚鲣鸟,又叫结巴鸟,中南美洲一种大型的热带海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双大脚,蓝莹莹的。猫的姥姥看了猫拍的蓝脚鲣鸟相片,问了猫一句:“这鸟是不是脚丫踩油漆桶里去了?”</h3> <h3>蓝脚鲣鸟,体重在一公斤半上下,平均身长80厘米,它还有个英文名叫笨伯booby,原因是它在陆地上显得有点笨拙。它们一点不怕人。</h3><h3><br></h3> <h3>蓝脚鲣鸟上天善飞行,下海善游泳。它们捕鱼的本事也大得很。它们喜欢结群在海面上几十米高的地方飞翔,一旦看到有爱吃的鱼,一大群鸟立马同时收拢双翅,头向下,像一支支利箭射入大海。</h3> <h3>入水时产生的巨响能把水面以下一米五处左右的鱼震晕。鲣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水中,用它们粗大尖的嘴巴咬住鱼,并在水下直接把鱼吞下肚子,然后浮出水面。它们的头特硬、脖子特粗,就是这样,也要调整好入水角度,不然,也会折断脖子死翘翘。</h3><h3><br></h3> <h3>我们到达的一个小岛。这里同时生活着军舰鸟和蓝脚鲣鸟。军舰鸟正处在求偶期。而蓝脚鲣鸟已经在孵蛋。据说蓝脚鲣鸟雄鸟求偶时,会绽开双翅,两只脚一左一右地颠着,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美丽的蓝色大脚。</h3> <h3>小小蜂鸟有长长的嘴巴。它的喙像一根细针,舌头像一根纤细的线,实际上是一根吸管(右边的紫长尾蜂鸟正要把它的舌头伸进花里)。蜂鸟拍打翅膀时发出嗡嗡之声,像蜜蜂一样。它把嘴巴伸进花蕊里吮吸花蜜,也像蜜蜂一样。</h3> <h3>飞加岛前,我们先去了一个叫明多的热带云雾林。</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明多的鸟,多多。这里属于南美热带雨林的一部分。<br></h3><h3><br></h3><h3>这是粉脸鹦哥,爱吃花粉、花蜜,吃得小脸如玫瑰花一般艳丽。</h3> <h3>精心打扮的白领美洲咬鹃,绿头巾红衣服再加了一条白领带,尾羽又装饰了黑白分明的细条纹。</h3> <h3>挺秀气漂亮的鸟儿却有个挺大气的名字:热带王霸鹟。皆因其勇敢好斗而得名。它的喙过得硬,平时它以苍蝇、蠕虫、臭虫和浆果为食,但有时会追逐鸦和鹰等大型鸟类,甚至敢站在这些老大的背上啄它们的头。</h3> <h3></h3><h3>热带雨林有许多色彩艳丽的小鸟。金唐纳雀披上最明亮的黄色羽毛,再点缀强对比的黑色花纹。</h3> <h3>绿树枝上的白翅丽唐纳雀一身大红色还嫌不俏,翅膀上再搭一水最强对比的黑白配。</h3><h3><br></h3> <h3>苔背唐纳雀身上的羽毛颜色与热带雨林的青苔相似。雀类的嘴巴都长这模样。最普通的雀就是麻雀。</h3><h3><br></h3> <h3>一身黑羽毛的橙腰厚嘴唐纳雀。明多雨林以雀鸟为多,原因是这里的鸟,很多以植物种子类为食。</h3> <h3></h3><h3>把翅膀张开些就露出晃眼的明黄。</h3><h3><br></h3><h3>后头我们重点要讲的是达尔文雀。加岛主要的鸟。</h3> <h3>灰蓝裸鼻雀全身用几乎同色调装扮,与背景非常和谐。裸鼻雀其实是唐纳雀的正名。是否因为它们比较低调,就用这个名字与张扬的唐纳雀区分开来。</h3><h3></h3> <h3>棕榈裸鼻雀也是一身的素雅。</h3> <h3>一身橄榄绿的黄喉舞雀。</h3> <h3></h3><h3>在灰色的脸庞上,先把眼睛描上黑色的眼线,<br></h3><h3>再把眉毛画成白色。效果是特显眼神。</h3><h3><br></h3> <h3>这是一只宽嘴的鸟,名字叫阔嘴翠鴗。</h3><h3><br></h3> <h3>桂红厚嘴霸鹟。</h3> <h3>食籽雀在芭蕉叶下乘凉。</h3> <h3>五月的一天,我们在上海的言几又书店,又偶遇了“鸟喙”这本书。已经从加岛回来快两个月了,我们正想着写点游记什么的,无从下手时,不期邂逅这本书,好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找到了切入点。一本好书,一本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还引人入胜的书。</h3> <h3>该书获得1995年普利策文学奖,列入当年美国畅销经典科普图书。生物科学界给予该书高度评价,夸它是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深度解读,是对自然选择过程进行了透彻的诠释,是对进化理论的一次活生生的展现。<br></h3> <h3>本美篇后一个部分,我们将结合我们所拍摄到的“达尔文雀”,引用“鸟喙”这本书里头的故事,简述达尔文和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生物科学家们在进化理论方面的一些研究实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