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虎丘山风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h3> <h3>虎丘头山门</h3><h3>题额“古吴揽胜”,一言道出虎丘在苏州名胜中地位。</h3> <h3>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凭借着虎丘这个舞台,演出了许多威武壮丽的史剧,从而留下了无数的宝贵遗迹,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h3><div>吴王夫差为报仇雪恨,率兵攻打越国,在太湖中的夫椒山大败越军,拘捕越王勾践夫妇到虎丘,令其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div><div>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曾登山游览,并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求吴王宝剑,而终无所得。</div><div>东汉末年,孙权以苏州作为根据地发展争雄事业,为巩固和发展孙吴政权,曾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找地下宝藏,也一无所获。</div><div>唐代宝历年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一年多时间(825年5月至826年9月)里,开通了自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沿河边筑了一条七里长堤,堤上夹种桃李,水中栽植莲荷,使苏州增添了不少秀色。</div><div>宋代苏东坡多次游览虎丘,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认为:"游苏州者不游虎丘,乃憾事也"。</div><div>清代康熙、乾隆曾多次出巡苏州,在虎丘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苏州民间传为佳话。</div> <h3>历代文人参与了虎丘的修缮和文化活动。如晋代顾恺之,六朝顾野王,唐代颜真卿、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休,宋代苏轼、米芾、绍隆,元代赵孟頫、倪瓒,明代王鏊、沈周、文徽明、唐寅、张岱、袁宏道,清代吴伟业、朱彝尊、洪钧、陆润痒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虎丘是“含真藏古”;南朝顾野王赞虎丘是“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唐代李阳冰以篆体书题写了“生公讲台”;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在苏州的地方戏和弹词《三笑》、《玉蜻蜓》等剧(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当代大作家陆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见也安排在了虎丘山上,园艺大师周瘦鹃也写有《访古虎丘山》游记散文。<br></h3><div>虎丘也是江南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讲到虎丘的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东晋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馆舍作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舍宅为东西两寺,以剑池为界,后两寺合二为一。唐代因避唐太祖讳,改虎丘为武丘,寺庙称为武丘寺。北宋时改称云岩禅寺。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虎丘云岩寺始建佛塔,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竣工。寺庙几经兴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虎阜禅寺"。虽然现在这里的寺庙建筑遗存已不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从其规模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佛寺的盛况。</div> 除了虎丘的人文景观声名远扬外,虎丘的自然风光也使人流连忘返。正所谓"虎丘吴小山,东南称奇观。"这里有天然的巨大石砥--千人石;有罕见的悬崖峭壁--剑池石壁;有茂密的森林和候鸟景观--苍鹭夕归;有著名的盆景展览--万景山庄。<div>自古以来,虎丘也是繁华的商贾之地。尤其是明清时期,这里商贩聚集,酒肆林立。到了清明踏青和山塘庙会时节,虎丘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正是由于虎丘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文化氛围,秀丽的自然风光,使她成了苏州的首选游览胜地。游览虎丘,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吴中第一名山、吴中第一名胜。</div> <h3>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h3> <h3>十八景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虎丘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br></h3> <h3>(一)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古塔建筑,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7米。塔顶中心向东北倾斜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 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传统艺术珍品。<br></h3> <h3>(二)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h3><div>这里有一个“假虎丘真剑池”的传说:据说这四个大字经常年风吹雨淋,“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补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div> <h3> 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h3> <h3> 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说这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据说阖闾墓位于虎丘山下剑池水中。夫差为营造阖闾墓,曾征调10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 史载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 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 据《越绝书》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据传,夫差即位后,在旧臣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牢记杀父之仇,于次年打败了越国,并生俘越国君王勾践,罚勾践一家住在阖闾墓地石屋里,为营建墓室的工匠洗衣做饭,打草砍柴。勾践一行在虎丘山下吃的是糟糠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裳,直到阖闾墓竣工,前后历时三年。夫差见勾践一行个个安分守己、毫无怨言,以为他们丧失斗志,遂不顾伍子胥的多次苦谏,将勾践一行放回越国。以至后来酿成灭国杀身大祸。此处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h3><div>明正德七年(1512)正月,苏州大旱,唐寅和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下到干涸的剑池池底,发现阖闾墓门,官府要员也赶来查勘未果,在东侧崖壁留下两篇纪事。一为明正德七年长洲令吾翕等探墓的题记;一为同年正月十四日,唐寅、王鏊等人目睹阖闾墓门的经过,事后,王鏊写有《吊阖闾赋》,文徵明也赋诗一首记述此事。</div><div><br></div> <h3> (三) 千人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坪,广可数亩,平坦如砥,高下如削。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种。第一种传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葬了许多宝剑和其他财宝。夫差为了保守秘密,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工匠,血流成河,染成红色,故称为干人石。千人石上有一座石经幢,刻有几尊佛像,称为多宝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仿照陀罗尼经幢建造的,由须弥座、石柱、盘盖等部分组成,俗称八棱碑。佛教认为,这可以扶正祛邪,消灾免祸,超度亡灵。其实,这块石头呈暗红色,是因为硫纹岩中含有大量铁质的缘故。第二种传说是,晋代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曾在此讲经说法,下有千多人聆听,故称千人石或千人坐。<br></h3> <h3>(四)“别有洞天”圆洞门,是人工砌成的,由于这道圆洞门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圆洞门内的绝崖峭壁、幽深莫测的剑池劈成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故称“别有洞天”。</h3> <h3> (五)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侧,得名于陈抟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的神话传说。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全用花岗岩石材。石亭雕刻精细,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吕洞宾“二仙”的神像,亭上石刻双龙戏珠等浮雕精品。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h3> <h3>(六)陆羽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陆羽是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井,又名陆羽泉。据《蘇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中(约於贞元九年至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蘇州虎丘。一边继续著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井,并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在继陆羽之後,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於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於世。那麽,这一泓天下名泉的具体地址,究竟在哪里呢?如今来蘇州虎丘的游人,有的往往已身临其境而不知就在眼前,未能一品味美甘醇的古泉之水而引为憾事。其实陆羽井就在冷香阁的不远处。陆羽井真名第三泉,如其名,那只是一处泉水而已,并无井圈,井口约3米多见方,四周围以石壁,水流终年不断。泉水清亮透明,略有甜味,与剑池相通。其实该处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是陆羽发现的泉源。游人找不到的原因是只见第三泉,不知就是陆羽井而已。现在冷泉阁已辟为茶室,为饮茶品泉最佳处。用陆羽井的泉水,沏上太湖名茶碧螺春,香郁沁人,味醇色鲜,一口饮毕,余香无穷。</h3> <h3>冷香阁</h3><div>冷香阁东、南、西三侧种植红、绿、白梅300馀株,冬春之际,清风疏影,暗香浮动,故取名冷香阁,成为一时之胜,成为苏州市民最便捷的赏梅处。</div><div>冷香阁二楼为茶室</div> <h3>虎丘历史人物中有二位女性。第一位女性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现在虎丘山上还保留着双井,相传是西施打水洗漱用的。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状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俗称鸳鸯井。西施从家乡走来吴国,用女性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任务完成之时,却被视为了亡国的象征。而谈起西施,被她所害而灭国的吴国,却没有多少的恨。往往提起的都是她的美跟可怜。女性自始至终没有地位,往往作为政治目的才被抛出,而往往又因为政治目的被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尾。</h3> <h3>(七)生公讲台,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h3> <h3>(八)断梁殿:断梁殿是寺庙的二山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单檐歇山顶,结构特殊。因为这座殿门的正梁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中间有明显的拼缝,所以称为断梁殿,或称为双梁殿,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这座断梁殿的建筑手法上,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虽然是对接的两段栋梁,但仍然十分坚固。在苏州地区,元代建造的断梁殿就有两处:一处是虎丘二山门,另一处是东山轩辕宫(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即1338年)。反映了古代苏州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br></h3><div>断梁殿正梁上,朝南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巨幅匾额,落款是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二日曾寿重立。苏州在历史上曾经有吴县、吴郡、吴州等称谓,曾经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发祥地,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根据地,是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所设的中吴府的府治所在地。一般来讲,吴地就是指苏州一带。"大吴胜壤",画龙点睛地表述了虎丘在苏州诸多旅游景点中的重要地位。</div><div>断梁殿正梁上,朝北悬挂着"含真藏古"的巨幅匾额,是现代著名学者梁漱溟的手笔。这四个字,暗示着虎丘有真山真水真人真事,都有据可查。虎丘还有古墓古泉古寺古塔,仍有迹可寻。</div><div>二山门里,原来有两尊金刚力士的塑像,现只留有元代和明代的青石碑刻四座,记载着虎丘的历史,轻敲碑石,咚咚作响,所以也称为响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iv> <h3>(九)试剑石:上山石阶的东侧,有一块从中间裂开的大石块,旁边的一块石碣上刻着北宋吕升卿书的"试剑石"三字,另一块石碣上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流断。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h3><div>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写试剑时的情景:银光一闪,顽石崩裂,山摇地动,威力无比。后两句,是对时政发表感慨:忠奸不明,是非不分,纵有宝剑,无力回天。这首诗引出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铸剑。干将夫妇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干将、莫邪双剑。吴王阖闾得到了干将所献的雌雄宝剑后,挥剑试刃,将大石一劈为二。第二个故事是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一只老虎当坟而踞。秦始皇用剑斩虎,未中虎身却误砍石块,留下此痕。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似乎是针对秦王试剑的传说而作。事实上,这块剑试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后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一条裂缝,酷似刀削剑劈。</div><div><br></div><div><br></div> <h3>话说康熙帝与虎丘的情结也源源流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也即完成统一台湾大业后的次年,农历十月,第一次南巡的康熙皇帝从京口(镇江)乘船顺流东下,一路不停于二十六日直抵苏州浒墅关,然后弃船骑马当天就赶到苏州城,在苏籍的大小官员都穿了官服,在阊门南的南新桥堍迎接皇帝。 </h3><div> 康熙帝从阊门进城,受到百姓们的夹道欢迎,他骑在马上关照大家不要跪,还问百姓疾苦,显得比较亲民。</div><div> 虎丘当时是佛教胜地,由僧人管理,接待皇帝的和尚是虎丘寺住持超时。康熙帝步入山门,经过五十三参,先是来到大雄宝殿,礼佛毕,来到平远堂休息,超时亲自献茶。然后康熙帝散步来到宝塔前,问宝塔造自何年,和尚说建自隋朝仁寿元年。其实这宝塔建于北周,隋塔之说无非是指始建年份,但皇帝没有深究。康熙帝来到千顷云,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和尚说这里一望烟云无际,故有此名。到了剑池旁,又问为什么要用剑字,和尚介绍了吴王藏剑的典故。康熙帝走到悟石轩,望着千人石问:“可坐得千人吗?”和尚回答说:‘怪石千人坐,灵“池一剑沉’,前人曾言之。”康熙帝看见石头上有很多老百姓,就说:“如此人多,万人也容得。”接着又问了可中亭、点头石的典故,和尚介绍了高僧生公曾在这里说法的故事。说着说着,暮色上来了,虎丘遍山张灯,还有乐队奏乐。康熙帝观赏了一会,就命回驾,乘船返城。从记载来看,这天皇帝没有去其他地方,好像整天就在虎丘,显示了他对虎丘的喜爱。 </div><div> 据同治《苏州府志》所载《南巡笔记》,康熙帝对苏州的印象是: </div><div> 剑池在夹崖中,殊可观,平远堂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 </div><div> 他看了苏州多个地方,但对虎丘印象既深又好,是因为从阊门到虎丘,他还看到了升平景象。他首次来苏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七绝《虎丘》:</div><div>小阜回岗落照红,长廊曲榭称西东。独怜涧石潺湲水,霸业消沉在此中。 </div><div> 康熙帝来虎丘观赏的典故,至今在苏州传为佳话!</div> <h3>(十)真娘墓:第二位女性就是真娘,安史之乱时,真娘逃难来到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青楼。她善歌能诗,才貌出众,名噪一时,因此被一位叫王荫祥的财主喜爱,因真娘幼年父母作主己有婚配,只得婉言拒绝。有一天,王荫祥重金买通老鸨,想在真娘这里留宿,真娘为保贞洁,投缳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得知后,懊丧不已,悲痛至极,斥资厚葬真娘于名胜虎丘,并于墓上建亭纪念。发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过真娘墓,对绝代红颜不免怜香惜玉,纷纷题诗于墓上。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br></h3> <h3>(十一)憨憨泉:憨憨泉位于虎丘上山路西侧,是梁代遗迹。相传,梁代天监中,神僧憨憨所凿,距今已1400余年。此井泉至今清冽甘淳,有“井底泉眼潜通海”之说。旧时,寺僧在此汲水,沏虎丘白云茶,以奉佳宾。</h3><div><br></div> <h3>(十二)枕石:试剑石以北的山路一侧,有一块圆卵形大石块,形状象一个大枕头。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倚此石看经,困了就用这块石头当作枕头休息。从此,此石就有了仙气。成了苏州文人膜拜的仙石,赶考的秀才离开苏州时,总要到此抛一下小石子,预卜前程。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正巧祝枝山也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后来祝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是后抛,石子是留住了,唐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好事之徒乃至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此处还是《三笑》中秋香二笑的地方。</h3> <h3>石桃:试剑石的斜对面,是一块形如桃子的巨石,石上刻有“石桃”二字,是当年虎丘寺主持果严和尚所写。<br></h3><div>相传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从蟠桃会上偷了蟠桃,驾筋斗云回花果山,在东海上空,惊叹于海涌山的美丽,不慎将蟠桃掉落下来,化为石桃。如今不少游人到此喜欢摸摸石桃,沾沾仙气。 </div> <h3>(十三)致爽阁:位于虎丘最高处,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原建筑已毁,如今致爽阁的地点,在清朝本来就有佛殿一座,毁于太平天国时期,虎丘塔外面的木结构也同时毁于那场浩劫。1930年,陈夔一、费仲深、刘正康、顾世绶等决定集资在这里建一个高阁,既能掩全山之胜,吴中市廛又可以尽收眼底。这座楼阁因此踞海涌山峰顶,乃决定命名为海涌阁。楼阁于1932年正式落成,已是秋天,登楼后披襟当风,心胸为之一爽,大家觉得叫海涌阁过于呆板,缺乏诗意,一致同意命名为致爽阁了。在这里可远望狮子山,而狮子则正伏地回望虎丘,形成著名的“狮子回望虎丘”景观。</h3><div>阁上“虎伏”匾由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书写,当年,于右任登阁游玩,提议称此阁为“虎伏阁”更宜,并挥毫题作虎伏阁。于右任的“虎伏”,也非一时兴起,自有他的道理,原来虎丘山顶就是传说中的阖闾葬后,白虎蹲伏其上的地方,这本来是当时的一个谣言,暗示阖闾墓有白虎护佑,神灵护持,以防后世觊觎的。这个谣言造得很成功,几千年来人们总是从剑池设想进入阖闾墓,而似乎忘了春秋大墓都是从山顶穿石深挖而建的,换句话说,阖闾墓的真正入口应该是在山顶。自于右任这么一题,致爽阁也就因此变成了虎伏阁。从形态来讲,倒真可以看作像白虎一样蹲伏的是如今的楼阁,</div><div> 随着国政的更迭,于右任一度也是战犯名单中人,回到“人民”手中的虎丘,自然不能容忍一个战犯留下的痕迹,于是虎伏阁被搁起了,人们又想起了被废黜的“致爽”来,这一爽就爽到了现在,只有很少人知道还有于髯这一幕。</div> <h3>(十四)望苏台:位于虎丘山顶左翼处,可极目远眺繁华姑苏城。过去从这里望苏城,粉墙黛瓦 ,周边一片农田,非常漂亮。现在只能见到几幢高楼了。</h3> <h3>御碑亭</h3><div>清代康熙六驾苏州,均巡游虎丘;乾隆下江南,又六次巡游虎丘,留下许多诗文。现御碑亭中立有三块御碑,可惜碑文模糊不清</div> <h3>书台松影,源自宋理学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在此望东平眺,冈林起伏,大树连天,郁郁葱葱;向南仰视,虎丘宝塔千年雄姿耸立山颠;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的“揽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见,让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后山胜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h3> <h3>平远堂:平远堂曾经是康熙皇帝的行宫。</h3> <h3>养鹤涧:唐朝时有一位清远道士,在这里养鹤,并作了《同沈恭子游虎丘》诗,颜真卿非常爱他这首诗,不仅作了和诗,而且写成了法帖。从此养鹤涧就随着颜真卿的字、清远道士的诗倍受人们注目。</h3>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塔下来,进入虎丘云岩寺旧址,这里有平远堂,小吴轩,五贤堂、悟石轩、望苏台,御碑亭,大雄宝殿等景点。</font></h3> <h3>千倾云阁<br></h3><div>千倾云阁楹联:云梦气吞八九;沧溟水击三千 原为清·翁同龢书,今由黄苗子重书。</div><div><br></div> <h3>(十五)清代学者洪钧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同几位好友从阊门坐船到虎丘游览,途中结识了赛金花(当时名叫傅彩云,后来曾改名曹梦兰)。洪钧等人上山游览时,看到一位僧人抱了一只瓦瓮下山汲水。洪钧感到很奇怪,就说:古书上说虎丘有憨憨泉,为什么不汲泉水,而要汲河水?僧人回答说,憨憨泉早已湮没,不知在何处。洪钧等人就在附近寻找。赛金花见到附近低洼处有青苔,叫人扒开大石板,果然有一股清泉涌出。就这样,憨憨泉又重见天日。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洪钧和几位好友捐了一些钱,重修了憨憨泉,并在井边盖了拥翠山庄。憨憨泉边上的拥翠山庄有抱瓮轩,可以印证。拥翠山庄东部墙壁上还嵌有碑刻,记载着重新发现憨憨泉的大致经过。<br></h3><div><br></div> <h3>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等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h3><div>“龙”、“虎”、“豹”、“熊”四个行草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div><div>抱瓮轩是擁翠山庄的第一层,三间朝南,是整个山庄主要建筑。轩后有边门,出边门便至“憨憨泉”。</div><div>问泉亭:位于拥翠山庄第二层,想必是当年文人墨客品茗小憩之处</div><div>月驾轩:为拥翠山庄第三层园景,轩南北各接以小轩,整个形体如同小舟,遂取《水经注》“峰驻月驾”句意题为月驾轩。</div><div>轩内壁间嵌有清嘉庆元年钱大昕所书“海涌峰”石碑,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有“一代儒宗”的美誉。</div><div>灵澜精舍:位于第四层,灵澜即美泉之意,仍是赞美憨憨泉的。</div><div>送青簃:位于拥翠山庄的最上层,与灵澜精舍和两翼山廊形成一个四合院式样。送青簃是民国年间所建,原为陆公祠。 </div><div><br></div> <h3>通幽轩(赖债庙):</h3><div>赖债庙是虎丘的一大历史景观。苏州方志记载:"虎丘通幽轩为宋和靖书院,后改陆羽楼,清嘉庆时改为牛马王庙,民间呼赖债庙,除夕贫户常避索债人于此。</div> <h3>小武当: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类似于湖北武当山。中间坊额上镌“吴分楚胜”四字,意为吴地分享楚的景致,其后湖石堆叠的假山,堆叠自然,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形象奇特,略似武当山,故称“小武当”。</h3> <h3><font color="#010101">响师虎泉:这口古井有1500年历史,比虎丘塔要早380年,据说,此井是现存苏州城中最早的井,是苏州“井中之祖”。</font></h3> <h3>大雄宝殿(五十三参大殿)位于虎丘塔院东南角,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的唯一一座佛殿。<br></h3><div>五十三参:从千人石到云岩禅寺大殿,要登五十三个台阶,被称之为五十三参。<br></div><div>五十三参,是佛教的一个典故。相传,观世音菩萨旁边有一对童男童女,左胁侍为善财童子,右胁侍为连荼耶龙女。善财童子学道时,先后拜了五十三个师傅,才拜到了观世音菩萨门下而成正果。这里的五十三参,含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意思。 </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十六)海涌桥:经过虎丘入口处,就来到了海涌桥。海涌桥是一座用花岗石材料建成的仿古式石拱桥。据苏州市园林局提供的资料记载,这座桥是1956年凿通虎丘环山河(也称环山溪)时所建,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十二只,很有地方特色。当我们站在桥上向前看,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山藏寺里。古人用诗来形容这个特点:"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见山里寺,今日来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锁寺门”</font></h3> <h3>(十七)万景山庄</h3><div>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集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div><div><br></div><div><br></div> <h3>松风明月厅:四面均为落地门窗及漏窗。</h3> <h3>(十八)孙武练兵场</h3><div>相传,吴王阖闾对孙武所献兵法十三篇,十分赞赏,并且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按兵书上所说的进行操练,孙武将180名宫女分为两队,选阖闾的二名宠姬任队长,在这里操练。孙武击鼓发令,向左转,这些宫女视为儿戏。孙武说:“纪律不明,命令不严,这次由将帅负责”。然后再发命令向右转,宫女一阵哄笑。孙武说:“纪律已讲明,仍不照办,是不听指挥,队长应受军法处治”。命令执法官将阖闾的两个爱姬斩首示众。阖闾连忙上去制止,但是孙武却说现在是在兵埸上,要听我的命令,等待会儿收了兵,我们再受君臣之礼。于是将这两名爱姬斩首示众了,然后他再挑选了两名宫女为队长,第三次发出号召后,前进后退,动作准确,左右回转,寸步不乱,“三令五申”这个成语就出于此。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div><div>孙子是在世界军事界享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操练女兵的人,孙子兵法成为西方军校的必修课,也成为了商战中的黄金法则。</div><div><br></div> <h3>“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为“孙武子亭”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h3><div><br></div> <h3>西溪环翠也是虎丘历史十景之一,原为唐高士甫里先生陆龟蒙祠堂,至清咸丰年(1862)惨遭兵燹,景点几成废墟。</h3><div>2004年经重新修复,正式对外开放,在原址重修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等景点,新增镜台云梦、篱门幽竹、聆音榭、垂花门、野山石景、循环水景诸胜。其中“小竹林”景点,同山后的云在茶香景区遥相呼应,重现了“林皋生众绿,西溪春欲来。野旷鸟声静,风和花意催”的历史胜境。</div> <h3>一榭园位于虎丘北部,亦可说是后山的一座集“塔影山光”、“云水荷花”古朴典雅的园林,成为虎丘一个新游览之地。</h3><div>据介绍: 清嘉庆十一年(1802年),孙星衍得之修缮,1862年毁于兵燹,2013年重建。清吴周钤诗云: 清风一榭隔尘氛,槛外荷花漾水云,故取名一榭园。</div> <h3>顺陵碑,此碑系武则天为其母杨氏所立碑文,园主喜爱之珍藏至宝。</h3> <h3><font color="#010101">授书堂</font></h3> <h3>宝顺斋,是因顺陵碑为至宝而得名,有走廊与授书堂相连接。由授书堂、宝顺斋与连廊一体临水环绕,亭轩游廊衬映出东部一潭清池。</h3><div><br></div> <h3>兵圣祠</h3> <h3>站在头山门,举首远眺,只见林木葱郁,寺院若隐若现,就是没见到起伏的山坡,嶙峋的山崖。虎丘山很小,走遍天下名山,看到的都是“深山藏古寺,”只有虎丘却是“山向寺中藏”。</h3><div> 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那两千五百多年的人文底蕴早已把它装扮成气象万千的大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让人产生望而仰止的感觉,吸引着四方游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