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义马鸿庆寺石窟,如雷贯耳,仰慕久矣!为一睹芳容,7月8日,利用学习间隙,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与义马朋友冒雨前往。<br></h1><h1> 从毛沟往南折向东南,平直的乡间公路紧挨陇海铁路向前延伸,路上车辆稀少,迎面不时有火车呼啸而来,路旁草木葱笼,间有红花点缀,驾车的感觉超乎寻常……<br> 不到二十分钟,看到路标--石佛村,这个村因石窑有佛而得名吧,不容细想,抬头就看到"鸿庆寺"大门,驻车探看,只见朱红色大门紧紧关闭,一把大铁锁把我们拒之门外。朋友说可能看门人回家吃饭了吧,我们只能在门外溜达溜达。</h1><h1> </h1> <h1> 眼前就是赫赫有名的鸿庆寺,红墙蓝瓦,古色古香。朋友说:“鸿庆寺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寺背靠的这座山叫白鹿山,白鹿山上的鸿庆寺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距今也已1500余年。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鸿庆寺的名字,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给起的。这寺原名三圣庙,公元698年,武则天亲临此地拜佛,见这里佛意盎然,便御旨改名为鸿庆寺。”朋友俨然充当起导游来。<br> 只见院内树木参天,西边崖壁上隐隐约约有石窑模样,东边几间大殿就是寺庙,此外什么也看不到。<br> 正遗憾中,朋友说既然来了,不妨去参观一下村中的李家大院吧,我欣然同意,也许能够弥补心中的遗憾吧!</h1><div><br></div> <h1> 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李家大院,紧挨鸿庆寺东围墙,规模宏伟,距今已150余年。李家大院北依白鹿山,南望涧河,自东至西由5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如今,只剩下两套保存较为完整的宅院,这两套院现在还住着人家。<br> 李家大院门楼极高,足有4米,大门朝东南开,门小院大。李家大院门枕为青石雕刻抱鼓石,大门里侧用青砖圈成拱门,迎面为照壁,南屋前檐廊迂回进入外院,院内布局依次为外院、过庭、里院、上房,地势逐级抬升,有“高山仰止”之势。<br> 与传统四合院比,李家大院的过庭宽绰大气,足足有10间房屋。堂屋的地面,是八砖铺底,在当时只有极富贵权势的人家才有资格用这样的规制建造房屋。<br> 院里青砖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然坑洼不平,青苔湿滑。李家大院的正房屋门为双扇门,窗为槛窗。倒座、垂花均有前檐廊,檐柱柱础为青石雕刻,造型别致,刻工精良。可惜柱基四周四个方向的小狮子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只躲在土墙边,幸免于难,我用手机拍了下来。这只小狮子活灵活现,憨态可拘,充分展了石雕技艺的高超。</h1><h1><h1> </h1> <br></h1><div><br></div> <h1>方木笆砖,历历在目……</h1> <h1> 屋门木作十分精良,上部格心棂子为细木套榫组合花型,上中下条环板刻有“灵芝福寿图”,裙板为桐木质手工雕刻图案。雕工细腻、风格淳朴、造型逼真,是李家大院建筑工艺的一大特色。</h1> <h1> 虽然没有一睹石窟风采,但却在李家大院小有收获,也不枉此行。世事往往如此,天不遂人愿时,总能在另一方给你些许安慰。也许是这里给我留点念想,带着美好的想象返程也不错。再见鸿庆寺,期待下次再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