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在湄公河流域采集标本和考古探险。他雇佣了一批工人在原始森林中砍出路,发现了一条草木丛生的石板路,继而发现了庞大的吴哥古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 他在书中描述到:“此地庙宇之雄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坠入蛮荒”。——世界震惊了,吴哥自此真正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野......</h3> <h3>早在13世纪,一名叫周达观的中国人便在他的著作《真腊风土记》里对吴哥进行了描述。1295年—1297年间,周达观奉命随元朝使节前往真腊(今柬埔寨),回国后他把经历及感想写成了《真腊风土记》。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吴哥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等方面的情况。柬埔寨早年的史书均为竹、木、皮、纸制成,由于多逢战乱水患,竟无一留存至今,所以《真腊风土记》竟成为研究柬埔寨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亨利·穆奥当年也是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找到吴哥遗迹的。</h3> <h3>吴哥遗迹是联合国第一批宣布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有法国、瑞士、德国、中国等国家在无偿地帮助柬埔寨维修着一个个倒塌破损的神殿。</h3> <h3>吴哥早已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都对它趋之若鹜,所以2018年的寒假我们也慕名乘飞机来到暹粒,开始了我们的发现吴哥之旅。</h3> <h3>吴哥窟(Angkor Wat,Wat是寺庙、塔城的意思),又称吴哥寺、小吴哥,以建筑宏伟和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是吴哥遗迹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庙宇,而且已经成为柬埔寨的标志而展现在国旗上。当年亨利·穆奥在林莽荒原中最早发现的就是这座寺庙。</h3> <h3>吴哥窟约建于1113—1150年间,当时的国王苏耶跋摩(Suryavarman,意为“太阳宝座王”)二世击退了占婆和暹罗军队,领土再度扩张,使吴哥王国的声势达到顶峰。苏耶跋摩二世以印度教中世界的保护神毗湿奴自居,所以吴哥窟最早供奉的神祗是毗湿奴。吴哥窟大门朝西,与吴哥时期的其他寺庙大门面东的情形不同,而且《真腊风土记》中将吴哥窟称为“鲁般墓”,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为自己建造的陵寝。</h3> <h3>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四周环绕着宽达190米的护城河,外围城墙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300米,《真腊风土记》中描述:“周围可十里,石屋数百间”。据说,兴建这座庙宇先后征调奴隶和劳工约1500万人,历时90年才完成。</h3> <h3>其建筑采用东西、南北的均衡对称形式,层层往上的完美山形结构,全部用砂岩石重叠砌成,堪称吴哥地区建筑的代表作。</h3> <h3>吴哥窟是印度教宇宙观的具体化:主殿如莲花绽放的五座宝塔代表世界的中心——众神的居所须弥山和其周围的四岳,环绕着主殿的重重回廊和护城河代表一层层围绕须弥山的七重山、七重海及世界的边缘。</h3> <h3>寺庙内有三层台基,代表天堂、人间、地狱。据说,普通百姓只能停留于第一层,第二层以上只有国王、大臣及教徒才能进出。</h3> <h3>但是想登上天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台阶相当陡峭,虽然高度只有13米,但坡度却达70度。</h3> <h3>中央宝塔——须弥山,高42米,离平地约65米,只有国王祭神时才有资格登顶,即使是最有威望的僧侣也不能上到最高层。</h3> <h3>每层台基都有回廊环绕,回廊上刻有浮雕,浮雕取材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和苏耶跋摩二世出征的画面。浮雕技法娴熟,布局构思精巧,特别是最底层回廊的浮雕,被看作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宝藏之一。</h3> <h3>吴哥窟的墙壁上雕刻着众多的阿普莎拉仙女(Apsara)。她们的纱衣、装饰,甚至表情、动作都有微妙的变化,如果有时间可以细细品味,还可以去寻找绝无仅有的笑得露齿和吐舌的两尊阿普萨拉。</h3> <h3>看着这些婀娜多姿的仙女们,会使游客感觉自己似乎超越了时空,踏入了众神的世界。</h3> <h3>据说寺庙刚建成时,装饰的岩石被涂成了红色,现在某些地方仍残留着当初的颜色。</h3> <h3>第一层台基处,十字回廊中央的天花板连接线正正对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是我们用手机的指南针测量后的自拍照(在东南方位出现了个不速之客的头顶😂)</h3> <h3>吴哥城(Angkor Thom),又称大吴哥,由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81-1220年在位)下令兴建。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是吴哥王国最鼎盛时期,其势力远达老挝和越南的东南部。吴哥城是一座正方形城池,占地12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吴哥窟的4倍。城内街衢广阔,宝塔庙宇鳞次栉比,当其顶盛时居住于此的有数十万人。</h3> <h3>吴哥城墙外有宽大的护城河,河上桥的两边各有石制神像54尊,巨大而且面目狰狞。桥的栏杆用石头雕成九头蛇那迦的形状,两边54尊神都用手抓住蛇做拔河状,这就是印度神话“搅拌乳海”的故事,面向城门左侧是善神,右侧是恶神(阿修罗)。那迦蛇形栏杆在吴哥遗迹中经常出现,它象征连接神界和人界的桥梁。城门上是一座四面佛塔,《真腊风土记》里说塔顶中央还用黄金装饰。</h3> <h3>吴哥遗迹中的护城河不只有防御功能,也是吴哥精密的水利工程之一,可用于旱季蓄水和雨季泄洪。建造庙宇的砂岩也可以通过水利从现今暹粒市北边的荔枝山运至护城河,再用大象搬到工地。</h3> <h3>虽说阇耶跋摩七世笃信大乘佛教,但吴哥城的设计依然体现出印度教的宇宙观。整座城以巴戎寺为中心,代表须弥山。《真腊风土记》里称巴戎寺为“金塔”,想必当时建筑上贴满金箔,气势逼人。</h3> <h3>巴戎寺内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佛面塔群透露出佛教开始在此发展的痕迹。寺内的49座加上5个城门,吴哥城内一共有54座这样的佛面塔,代表当时高棉王国的54个省份。</h3> <h3>据说这些佛面是依照阇耶跋摩七世的形象雕刻的,表示国王的权势可以到达全国所有地方。</h3> <h3>巴戎寺较精彩的浮雕在外侧的回廊,主题包括战争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是研究当时人民生活的难得史料。</h3> <h3>阿普莎拉仙女是由善神与阿修罗合作搅拌乳海时产生的浪花变成的,她与吴哥建筑形影相随,只要有一点空隙,就雕有她的形象。</h3> <h3>巴戎寺的守护女神与阿普萨拉仙女,乍看之下她们很容易混肴。简单来说,守护女神通常手持权杖,出现在门侧;阿普莎拉仙女则身着长裙,手持莲花,多半出现在窗边。</h3> <h3>莲花上跳舞的仙女。柬埔寨古典舞蹈的舞姿与装扮与这些雕刻非常相像,或许就是从这些宗教舞蹈演变过来的。</h3> <h3>斗象台长300米,高4米,是阇耶跋摩七世为了检阅军队和举行大型仪式所建。底座墙面上雕满了象夫骑象和猎取野象的场面,因此得名斗象台。</h3> <h3>平台上有处残留的墙面,以象鼻拨动莲花的两只三头象支撑,墙面上雕刻着众神包围着只有头的阿修罗——罗喉(Rahu)。导游说此处曾是审判台。</h3> <h3>斗象台前面是一个绿草茵茵的大广场,广场另一边是一字排列的十二生肖塔。《真腊风土记》中说这是剖判争讼的地方,书中记载:“两家争讼,莫辨曲直。国宫对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二人各坐一塔中......或坐一二日,或坐三四日。其无理者,必获证候而出,或身上生疮疖,或咳嗽发热之类。有理者略无纤事。以此剖判曲直,谓之天狱。盖其土神之灵,有如此也。”在我们看来这种判案方法有些不可思议。</h3> <h3>塔普伦寺(Ta Prohm),是阇耶跋摩七世为其母亲兴建的寺院。寺里留存的碑文提供了该寺的信息:其原名为“Rajavihara”,即“王家僧院”,长住有18位高级祭司、615位舞者、僧人和行政人员、仆役等至少12000人以上,日常所需都仰赖周边3140个村落的79365位村民提供。从碑文叙述得知,塔普伦寺不只是个寺庙,还兼具佛教大学和城市的功能,不难想象当时这里热闹繁华的景象。</h3> <h3>塔普伦寺修复过程中特意保留了它初被发现时的状态,在巨大的绞杀榕和空心木棉树的挤压下,寺庙勉强保持着其结构,形成木石生死与共、相互依存的特殊画面,彰显出自然的强大力量,更让寺庙弥漫着神秘的气息。<br></h3> <h3>在此取景的电影《古墓丽影》更让塔普伦寺大红大紫。</h3> <h3>塔普伦寺里的众多佛像都在阇耶跋摩七世的继任者信奉印度教的阇耶跋摩八世的灭佛行动中被毁,墙上雕刻的佛像被抹平,硬生生地被改成象征印度神祗湿婆的林迦。</h3> <h3>圣剑寺(Preah Khan,意指圣剑,圣剑是王权的象征),是为了纪念阇耶跋摩七世击退占婆军队而修建的,也是其献给父亲的寺庙。</h3> <h3>和塔普伦寺一样,圣剑寺并不只是一座单纯的寺院,它还发展成了一个城市,居住着从事各种各样职业的人们。</h3> <h3>兼具保护和水利功能的护城河也是一处风景。</h3> <h3>由中央塔庙往四方看,每个门框的设计皆有不同:北边那列门框高度都相同,象征众生平等的佛教;其他三个方向的门框高度由中央往外渐次降低,代表毗湿奴、湿婆和祖先,显示印度教里的阶级观念。</h3> <h3>巴肯寺(Bakheng),耶苏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约在9世纪末或10世纪初将国都从现在的罗洛士群遗址迁移至吴哥城的位置,并在都城正中心建了此寺为国庙,比吴哥窟早了约200年。巴肯寺位于这一带的制高点海拔约70米的巴肯山顶,所以可以看到整个吴哥地区的全景,是观赏吴哥窟日落的最佳去处。</h3> <h3>不过,想看美景你得有机会登上巴肯寺。我们那天早早来到巴肯山下,爬了20分钟蜿蜒的山路,排了30分钟长不见首的人龙,也没轮上登顶的机会,因为巴肯寺每次只限300人参观,没人下来就不让人上去。我们只能向西找了个开阔点的位置拍了张洞里萨平原的日落,也不觉得有多壮观啊?</h3> <h3>罗洛士群遗迹建于9世纪末,被称为高棉艺术的开端,吴哥王国的创立者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建立的第二个首都,吴哥王国在此定都70年。</h3> <h3>巴孔寺(Bakong),是阇耶跋摩二世之孙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于881年兴建,用以献给其父亲,并将之定为国庙。它是罗洛士群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迹,也是吴哥地区最早的山形砂岩建筑。寺庙山前楼梯口有座圣牛南迪像,说明巴孔寺的主神是湿婆。寺庙山有5层,由下往上分别象征那迦、迦楼罗、罗刹、夜叉和神的世界。</h3> <h3>顶层的中央塔庙看似有四个出入口,但只有东门才是正真的入口,其它三面都是雕刻着印度神话故事的假门。</h3> 神牛寺(Preah Ko)之名来自于主建筑前的3座湿婆的坐骑神牛南迪像。寺庙是吴哥遗迹中最古老的寺院,因陀罗跋摩一世为了纪念祖先于879年兴建。祭祀圣地有6座砖造塔庙分两行排列在同一平台上。前排中央最高的塔庙献给其祖父——吴哥王国的开国君王阇耶跋摩二世,两边的塔庙分别献给其外祖父和父亲;后排塔庙规模较小,分别献给前述祖先的妻子。 <h3>女王宫(Banteay Sri,意为“女人的城堡”)由具王室血统的两兄弟于967年建成,原名”Ishanapura”,后来可能因为其规模小巧,而且建筑上雕有多尊体态丰满优美的女神像而取名“女人的城堡”。</h3> <h3>由于建筑使用的材料是红土和红色沙岩,在阳光照耀下色彩极为艳丽。</h3> <h3>寺庙中央是三座小巧玲珑的塔庙,据说供奉着印度教的三大神祗:梵天、毗湿奴和湿婆。</h3> <h3>中央塔庙墙壁上的男女神像雕刻得美妙精湛。曾有一名法国作家因觉得其中一尊女神像有摄人心魂的美,将其凿下意欲带出国外,结果案发被捕。</h3> <h3>由于质地较软的红色砂岩容易雕刻,因此在女王宫,不论是围墙、门楣和三角楣,都雕刻着织锦般的花纹或生动的印度神话故事,精美绝伦,甚至假门、石柱也都经过精雕细琢。女王宫被誉为“高棉艺术的珍宝”、“吴哥艺术皇冠上的珍珠”,值得花时间细品慢尝。</h3> <h3>崩密列(Beng Mealea),是“莲花池”的意思,因为寺庙四周当时有大片的莲花池而得名。它的建造者和建造时间都不清楚,因为它的形制与吴哥窟十分类似,所以人们猜测是建于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h3> <h3>这一带曾经是红色高棉的一处营地,到处都掩埋了地雷,时至2007年在德国的帮助下才完成扫雷工作,至今依然没有进行修缮。</h3> <h3>游客时而走在长着苔藓的屋顶上,时而还得手脚并用地攀爬。</h3> <h3>体验一次在密林与乱石堆里的文化探险之旅。</h3> <h3>当看到修缮后精美宏伟的吴哥遗迹时,我们被古高棉王国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所震撼;当身在崩密列的乱石堆中,我们更被那些常年进行吴哥遗迹修复的专家们的毅力所折服。</h3> <h3>从802年吴哥王国的开国者阇耶跋摩二世在今暹粒市北边的荔枝山称王开始,至1432年因暹罗人的入侵而弃吴哥城迁往金边的这600多年间,强大的吴哥王国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建造神庙取悦神灵,终于把吴哥建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都城。但这些伟大的建筑终究敌不过自然的力量,最后都逐渐湮没在丛林里。</h3> <h3>400多年后当神迹般的吴哥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早已改信小乘佛教的柬埔寨人当时不知拿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吴哥怎么办,当看到每年成千上万各种肤色的人涌到暹粒这个小城来看吴哥,他们才惊喜地投入到这个狂潮中,因为这巨大的旅游收入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h3> <h3>经历了长期动荡的柬埔寨近几年经济开始发展,但人们生活水平仍比较低。</h3> <h3>柬埔寨是个需要支付小费的国家,因为服务生的工资都很低。但海关官员竟公然向旅客索取小费的这种行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令人很不爽啊😔</h3> <h3>夜晚的酒吧街到处灯火通明,各种档次的餐厅、酒吧和柬式按摩店毗邻皆是,与这个城市居民的贫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h3> <h3>越是贫穷的地方,有时越是高消费,柬埔寨便是如此。对于国外游客他们似乎有着另外的“价格体系”。这样的一桌菜并不比国内便宜。酸汤、杧果沙拉、阿莫克鱼,这些都是当地特色菜,好吃与否则见仁见智了。</h3> <h3>不过柬埔寨的鲜榨果汁还是很不错的,味道好而且便宜。还有一种饮料叫棕糖水,味道和椰青有些像,淡淡的清甜味。在柬埔寨到处都能看到棕糖树,果实分公和母。圆形的是母,和椰子差不多。长形的是公,割开会流出棕糖水,可以直接饮用或制成棕糖,据说糖尿病人也可以吃。</h3> <h3>姊妹庙位于市区王室公园旁边,庙里供奉的两尊披着袈裟的佛像是两姊妹。</h3> <h3>姊妹庙声名远播,据说灵验无比,所以香火很旺。</h3> <h3>姊妹庙中演奏民族乐器的卖艺人。在旅游景点常会看到类似的残疾卖艺团体,他们都是地雷的受害者。内战期间敌对双方都大量埋设地雷,使柬埔寨境内处处危机四伏。现在未引爆的地雷仍不可计数,随时都有村民畜生受到伤害。</h3> <h3>神迹吴哥,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段历史,一个奇迹。从曾经灿烂辉煌的吴哥王国到现在饱受战争动乱困扰后恢复生机的柬埔寨,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轮回,感到了人的渺小及其力量的伟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