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几十年的记忆中,巍巍长城万里长,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其实这个定义是过去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老黄历了。</h3> <h3>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丹东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长城最东端起点,从此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罗哲文先生曾赋诗曰: “清清绿江水,巍巍虎山头,长城从此始,万里壮神州。”</h3> <h3>万里长城的起点在辽宁省丹东的虎山,又名虎山长城,它位于丹东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因山型似两支竖立的虎耳朵,亦称虎耳山。</h3> <h3>现在我们看到的虎山长城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了1250米,有过街城楼、敌楼、战台、马面等长城标志性的建筑景观,并已经建成旅游观光的标志性景区。</h3> <h3>作为景区,这里除了让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一解登临长城的爽快,还有就是可以目睹神秘的朝鲜。这里的“一步跨”是进入朝鲜最近的地方。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h3><div><br></div> <h3>高23.6米的过街城楼雄伟壮观,是虎山长城的标志。楼共五层,其中主体三层,上面两层称为箭楼。</h3> <h3>虎山绿水萦绕,山上长城起伏,环山湖游艇穿梭直通鸭绿江,绿树山花与湖水相映,风景如面。</h3> <h3>马道:马道宽四米,马道东面的墙叫做垛口墙。垛口的边缘都是45°角的"V"字型,这样既缩小了垛口的宽度,又增大了视野范围和射击范围。每个垛口中间的青砖上都有直径约6~8公分的圆孔,它平时是用来插战旗的,战时用来固定火炮。马道西面的墙叫女儿墙,高约一米,墙上有通风孔。</h3> <h3>瞭望孔:是长城守军观察进攻之敌的主要窗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垛口墙下面方形,内外均为漏斗状,其间距为40至80公分不等;一种是设在墙上瞭望孔,用特制的砖,砌成尖拱龛形,孔高18公分,宽20公分。</h3> <h3>敌楼:明代以前,敌楼大多为实心的台子,在隆庆三年,戚继光主蓟州軍务后,提出修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空心敌楼。敌楼由基座、中室和顶上哨房三部分构成。基座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进五尺有余,没有门窗。中室中间空豁,四面有箭窗,用以瞭敌御敌,楼内储存武器、粮草。在中层一般置有梯道以通顶层,顶层中间建有瞭望哨所(建有瞭望哨所的叫作铺房敌楼,它主要是用以瞭望、将领指挥、将士休息的地方。</h3> <h3>漫步长城,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大、巍峨、有墙体和烽火台等功能的长城均为明朝时修建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加固、复建翻建的长城,为明代建筑风格,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虎山长城就是按照明代长城复建的。</h3> <h3>很多游客又是不解的问,如此威武的大明朝将不可一世的元朝都给灭了,将蒙古铁骑赶杀的片甲不留,为何要修长城进行防御?</h3><div>修长城并非明朝发明,而是始于秦朝。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很强大,但是边疆地区经常有一些少数民族进行烧扰,为了国泰民安,于是在北方的边界地区开始修筑墙体作为防御和低档游牧民族的侵扰。从此,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在秦以后的汉唐鼎盛时期都有修筑长城的经历,但那个时候的动荡主要在国内,因此大修坚固的城池掩盖了长城的作用。</div> <h3>明朝军队虽然将蒙古铁骑赶回到了荒漠上,但是并未斩尽杀绝。明朝初年,一些蒙古贵族和鞑靼的骑兵经常由张家口、嘉峪关、古北口等地进入中原偷袭,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他们靠的就是“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他们骑马来,打胜了继续来,打不过了他们则骑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没什么用,畜牧业不是大明王朝的强项,在一马平川的草原,步兵是永远不能防御住骑兵的。</h3> <h3>“兴兵轻伐,我亦不祥”,由此可见明太祖不是非常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 太祖皇帝为更好的守卫边境,于是便叫大臣出计策,后来大臣们给算了一笔账:一、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百万两;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将近千万两。如此计算下来,修建长城与派兵出击,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长城成了最优选择。</h3> <h3>因此,从洪武五年开始,伟大的明长城修建工程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止嘉峪关,历时五年。明永乐、洪熙年间,又对山西、陕西沿线的夯土长城进行了包砖,而九边总镇的设立,将军队囤积边关,边戍边边农耕,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不知我们后来的新疆农垦是不是从这里学来的。</h3> <h3>细心的游客会弄明白了,刚才说的明朝修建的长城不是东起山海关吗?是的,没错。</h3><div><br></div><div>虎山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东起点,它的历史比明代还要悠久。秦统一中国前,北方含朝鲜半岛领土皆属燕国。荆轲刺秦王未果,引来燕国的杀身之祸,被秦军大将王翦一路追杀到平壤,后来燕王喜将太子丹的首级献上才换得了一条生路。</div> <h3>此时,秦朝既在平壤至现丹东虎山修筑了边墙,这是长城的一部分。汉朝时,蜗居平壤的燕国得到喘息,当时的燕王叫卢绾,他带着手下武将卫满造了刘邦的反。刘邦肯定要平叛,于是,燕王与卫满就逃跑了,卫满后来杀了燕王建立了朝鲜国,并经常骚扰兵乱中的汉朝。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5万,水陆两路同时进攻朝鲜。简段截说,过程虽然曲折,但最终还是攻克了平壤,消灭了卫氏朝鲜。</h3> <h3>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了乐浪郡(郡治在平壤)、玄菟郡(郡治在咸兴)、真番郡(郡治在汉城)、临屯郡(郡治不详),史称汉四郡。</h3><div><br></div><div><br></div><div>汉朝是我国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东起当时的汉四郡,西至新疆,长度有二万华里,辽东各郡的长城是在秦代边墙基础上又加固完善。</div> <h3>站在虎山长城的烽火台上可以俯瞰到山脚下的朝鲜岛屿龙源里,再远处隔着宽阔的鸭绿江就是现在朝鲜平安北道的义州郡。很多游客误认为虎山长城防御的主要是朝鲜,其实是错误的。</h3><div>明朝时,朝鲜是附属国,它们不会也不敢来骚扰大明的疆土。倒是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建州女真人的壮大成为了巨大隐患,最终导致大明朝灭亡。</div> <h3>明朝对北方边疆的统治历来是怀柔政策,以自治为主。随着女真人的不断壮大,各种侵扰不断,为了防患,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启动了辽东长城的修建,即:西起山海关铁场堡,北到开原镇北堡,南到鸭绿江畔虎山邦山台,全长共960里。共有边堡九十四座,敌台1333座,驻军95369人。《明实录》载有:修筑已坍塌的“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边墙。《安东县志》记载说:“老边墙,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叆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为第二次拓边,置江沿台堡于今九连称,则老边墙之筑,必在此时”。</h3> <h3>由此可得,明辽东长城是在秦、汉、唐各朝代基础上修建的边墙形式,其坚固程度和工程质量与北方主长城相差甚远。随着清朝对长城的废弃,以及现代战争的损坏和人为的破坏,这段长城的墙体和各种敌楼已经很难觅到踪迹。</h3><div><br></div> <h3>明长城的修建,的确阻挡了蒙古铁骑的侵袭,阻碍了女真人的骚扰,但也同时麻痹了统治阶层的思想,认为可以一解百忧了,从而养尊处优贪污腐化,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被屈屈几万人的女真人夺去了江山。</h3> <h3>虎山长城的恢复修建不仅仅是让游者能欣赏到长城的雄伟,不仅是让长城又长了900多公里的距离,不仅仅是修正了长城的东端起点,而是触动我们能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国家富强人民安康才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修建长城的目的所在,因此才完美。<br></h3><div><br></div><div>遇见,已是美好;尘封,便是倾城。</div> <h3>同战友一起登虎山长城,才弄懂了万里长城这些事。</h3><div><br></div> <h3>游览虎山长城战友合影留念荟聚</h3> <h3>虎山长城位于鸭绿江河畔,与神秘的朝鲜隔江相望,长城下有一处与朝鲜仅隔了一条小河,感觉一步就能跨到朝鲜的土壤上,从而得名“一步跨”,是中朝水陆边界距离最近的地方,可以清楚的看到对岸朝鲜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场面,似乎很容易就可以解开那层神秘的纱。</h3> <h3>登虎山长城</h3><div>虎背蜿蜒走隘关,长城此止最东端。</div><div>碉楼突兀屹蓝天,助推战友敢登仙。</div><div>同为连队好知己,谈笑风生敌楼前。</div><div>曲水分疆一步跨,脚下江流两国连。</div> <h3>蚕蛹中含有大量的精氨酸,其含量超过鸡、鱼、肉、蛋。</h3> <h3>中餐:东北大餐</h3> <h3>岁月如梭,年轮转换,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苍老了我们曾风华正茂的容颜,但割舍不了那份亲如手足般的战友情缘!部队大家庭的生活虽然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亲密的战友情谊却永驻我们心中,陪伴我们到永远。</h3> <h3>href=http://www.56.com/u20/v_MTUxNjgwMjQx.html 四站连2018战友联谊会视频</h3><div><br></div> <h3>http://www.56.com/u43/v_MTUxNjk5MTg0.html四站连战友聚会手机版</h3> 拍摄地点: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区<div>拍摄时间:2018.6.24</div><h3>拍摄工具:HUAWEI HONOR V9、10</h3><div>编辑/拍摄:张太生夫妇 沈相陆夫妇</div><h3>美篇制作:丽丽格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