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间,入优化——民生大街小学四.4班“小讲师”实践

市中区经典诵读

<h3>  2014年下半年,民生校园推行了“合作学习”“学导课堂”,“小讲师”应运而生在我的晨诵课堂。(“小先生”“小老师”——“小讲师”)。两年多走过来,“小讲师”由规范渐入优化阶段。 </h3><h3> 一、由指定到竞争——人人争当讲师</h3><h3> 学初将讲学内容切割到日,发布班级群,家长和孩子根据意愿自主申报。没有人不渴望进步!因为感受和认识到了“小讲师”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总是抢着报名,“慢了就抢不到了”(学生的话说)。这学期四十个内容的申报从挂出到报满不过一个小时。争取来的东西会格外珍惜,怀揣着一份信任与责任,用心准备。</h3><h3><br></h3> <h3> 二、由展示到组织——讲师的角色转换 </h3><div> 起初的讲师,重点训练两个方面:1.形象(站态、语调、肢体语言的眼神等)听众赏评。2.内容(领读不认识的字、读原文、讲重点词句意等)。 </div><div> 后来的讲师重点关注导学的过程,即: </div><div> 1.读 通顺读,节奏读,个性读,韵味读 </div><div> 2.讲 清楚已知教未知,关注学况设提问,尊重个体备答疑,随机导引达目标 </div><div> 3.拓 跳出文字移生活 </div><div> 小讲师不再是手执脚杆、流畅讲解的个人展示,而成了“坐庄者”、组织者、引导者。他要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懂的,重点教哪些东西,怎样引导把不懂的弄明白,充分地备学生、备内容。</div> <h3>  对比之前诵学过的《千字文》拗口难理解,《增广贤文》通俗易懂,本学期的《大学》则深奥。每学期不同的教材,教法不大一样。对于开学初的首个讲师,我帮助备课,一句一句地教,讲师一点点地记录,回到家整理成电子稿,我审阅、修改后挂到班级群,为后边的小讲师提供范本。利用双休日时间,布置一项作业:根据自己申报的具体内容,分析学情,查找工具书,搜集资料,完成书面备课稿。每一个“小讲师”经过老师的批阅、反馈、指导后,成竹在胸,身处讲台就会关注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h3> <h3>  三、由聆听到参与——听众的能力培养 </h3><div> 台下的学生不是忠实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学习体。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惑,可以谈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可以就讲师的讲解发表不同的想法,甚至向小讲师质疑发难,故意考验其水平。 </div><div> 记得学“亲戚故旧,老少异粮”时,讲师说“亲属回故乡受到热情招待”。台下学生马上问:“哪个字的意思是招待?”反应快的学生已经翻起了字典,很快就所在的语言环境,选择合理的注释:“我觉着故在这里是过去的意思,……。” </div><div> 承担“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的小讲师被学生问的一脸尴尬时,我鼓励学生猜猜“箨”的意思,“竹子尖”“竹壳”“竹皮”,翻开字典,竟然就是“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学生们竟推想对了字意! </div> <h3>  台下这一个个的发言,是动态的随机生成,是不确定的x。小讲师必须要认真倾听,思考、分析,迅速地判断、梳理、提取,点拨、推进。讲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整个课堂形成了台上台下的生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修改、衍生、更新,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出火花。国象课程棋盘对弈的双方,不正是在对方每一步的不确定走棋中,调整应对策略,提高棋艺吗?</h3> <h3>  起步时的懵懂、稚嫩、艰涩,而今的运筹帷幄、驾熟就轻。晨诵讲堂的小讲师,摇身一变,成了升旗仪式上的“小主持”,研学课程的“小导游”、读书沙龙的“小版主”,家长会上的“小嘉宾”……当我们把握了事情的客观规律,自然得心应手,“庖丁解牛”的秘籍。此时,我又情不自禁地忆起郑杰校长第一次培训“合作学习”时说的那句话:“慢就是快,快就是流畅。”在这条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进! </h3><div><br></div>